漢太祖和明太祖都是白手起家,為什麼建立的朝代亡國以後結局天差地別呢?

宋安之


其實,問題中所謂建立的朝代亡國以後結局天差地別到底具體是指什麼?題主沒有很詳細地展開,這既然不夠明確,我們的討論有可能是無的放矢的。

試姑言之。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出身於相對而言的社會底層的人(他們之間原有的地位高低可以忽略不計),他們的競爭對手出身和地位或多或少都比他們高一些,即使並非完全如項羽這樣屬於貴族,因而,他們奪取天下的過程,某種意義上是以一種更激進的攫取和更無底線的鬥爭方式進行的。

兩人之間確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別是作為後來者,一直以「朕本淮右布衣」相標榜的朱元璋始終有意識地把自己比作劉邦。

但是,從根本上,朱元璋和劉邦是不同的。

劉邦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他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為自己爭取利益,但是他本質上並非貪求無厭的——

一方面,成為天子固然很爽,當個沛公其實也不壞,另一方面,“常有大度……,喜施,仁而愛人,意豁如也!”我們會發現,除了一些為了避免自己利益受損的個案,他並沒有大規模屠戮功臣。

(劉邦為了逃命可以連兒女也不顧,但是他本身也沒有特別憎惡乃至想凌辱看不慣的人)

朱元璋則不同,一方面,他貌似有一種建立純潔光明國度的可怕的理想主義;另一方面,他不像劉邦沒有特別的愛憎,很多政治舉措包含鎮壓凌辱虐待自己的仇恨對象的舉動。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戰爭,本質上是兩個與邪教有關聯的首腦竭澤而漁、斬草除根的互相殺戮)

朱元璋後來始終認為元朝是以寬失天下,「宋元之弊在於寬馳」,因而他實際上是要建立一個高度控制的極權,這就是明朝滅亡是以脆斷的方式呈現的原因。

最為弔詭並且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在蘇州地區的曲藝類別蘇州評書中,保境安民、不橫徵暴斂的張士誠變成一個懶惰而目光短淺的坐守之寇,而對其徵收懲罰性重稅的朱重八卻成了歌頌的對象。


幸而歷史記錄的縫隙間留下了蘇州百姓的識別好壞的智慧和知恩圖報的厚道,朱元璋曾經充滿嫉恨地說:

當初張士誠竊據江東,那兒的百姓至今稱他做張王。我為天子,那幫傢伙居然反而叫我老頭兒。


談古論金


有句話,叫做“漢亡於外戚,唐亡於藩鎮,宋亡於外敵,明亡於黨爭”,雖顯片面,也自有其道理。

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一位是市井無賴,一位是和尚,都起於亂世,因緣際會,兩位都當上皇帝,自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要談結局,先說開局,分析也要有個追本溯源。



先看漢明兩朝的歷任統治者,漢朝很出了幾位明君,高祖、文景、漢武、以至東漢的漢光武劉秀等,餘者雖無大作為,也說不上荒唐昏庸。再看明代,自朱元璋朱棣後,再也沒出現過什麼像樣的君王,可說是極盡荒唐昏庸,有數十年不上朝的,有做木匠的,有愛上乳母的……偶有賢良中興,也屬迴光返照。

在過去的皇權至上的時代,國家通過朝廷治理,朝廷的中心是皇帝,一個處於權力核心的皇帝作為,對國家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雖說朝代更替是歷史必然,掌權者的表現也左右著王朝衰退的速度。因此兩漢是緩慢的衰落,而明王朝衰敗的速度則快的多,因此西漢覆滅時,劉秀還能再造個東漢,明亡之時,再無力使南明覆起了。



再說漢時的外戚當權也是有傳承的,衛青霍去病也是外戚,只是被豐功偉績的光環遮住了。何以外戚在漢武帝手裡可以建奇功,到了末代那幾個小皇帝手裡就成了亂政源頭?只因權力的掌控跑偏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始終牢牢的掌握國家權力,到了東漢末年那幾任皇帝,身體不好駕崩太早,年幼的小皇帝只能仰仗太后們來主持大局,太后們也只能通過親戚們來幫襯。等皇帝成年,有心改變現狀,卻已大權旁落有心無力,造成外戚宦官們輪換專權的亂像,又逢黃巾之亂,群雄趁勢而起,漢滅。



而觀大明,有過之無不及,皇帝完全就是甩手掌櫃,長期的不上朝議政,正經活都不幹了,直接交給宦官們全權代理,把個大明搞得烏煙瘴氣。末代崇禎有心改變,然內有天災人禍,官員集團閹黨集團相互碾壓,朝局瀕臨崩潰,幾無可用之人。關外後金政權一直虎視眈眈,趁闖亂一舉攻入滅明。

至於說漢明兩代結局不同,漢是敗於內亡於內,終其漢朝,漢武帝滅匈奴之患後,再無外族形成氣候。明是敗於內亡於外,運氣不如漢時,恰逢滿清崛起。類似一個行將溺死的人,又被外敵壓上最後一根稻草。


百味乾坤


漢朝諸侯王還是有很大自由的,雖然漢武帝推恩令之後諸侯王的實力大不如前,但是他們的地位還在,所以一有風吹草動他們還是可以一呼百應的!明朝就不一樣了,朱棣番王造反起家,最怕的就是諸侯王造反,所以從他開始所有的諸侯王都是被圈養的,沒有政權,沒有兵,沒有自由!只是被髮配到地方吃當地賦稅的活死人,沒有皇帝的命令不許離開封地半步!所以這樣的諸侯王沒有見識沒有能力甚至除了封地上都沒人接觸到他,他們的存在只是增加了國家的負擔而已,當大廈將傾時這些被圈養的豬也就只能等著挨宰了!


水風清69251641


漢朝亡於漢宣帝之子。當時漢宣帝曾經說過:“亂我家者太子也”可見一般。所以說儒生就不是好東西。看看歷史上的宋朝,明朝。就知道了……文人的知識越多越反動!


軌跡248571779


漢高祖,不是漢太祖!


王學偉359


我認為這是,機遇和把握機遇的人,一次巧合。光武帝劉秀就把握了這樣的機會與巧合。宋高宗趙構也抓住了這樣的機遇。致於明朝和其它王朝,即使有這樣的機遇,切沒有劉秀和趙構這些抓住機遇的人了。


智者樂水454


糾正一下,是漢高祖, 歷史上沒有漢太祖!哈哈


用戶104511495115


主要是中央集權制度發展進程不一樣,漢代時候中央集權制還比較弱,君權與相權相互平衡,到了明代朱元璋廢除宰相制,直接管理六部,既是皇帝又是宰相,皇權徹底走向了極端。所以亡國後是完全不一樣的結局。


東方穆康


創業和敗家的關係


jk哥哥


集權制度發展進程不一樣,劉氏漢代時候中央集權制還比較弱,主要靠相權輔佐平衡,到了明代朱元璋廢除宰相制,直接管理六部,既是皇帝又是宰相,皇權徹底走向了極端。所以亡國後是完全不一樣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