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般都吃什么肉?

浦昕强


现在肉食已成为普通人家餐桌上的必需品,牛肉,猪肉,鸡肉更是成为家庭的必备食物。随着健身的兴起,牛肉和鸡肉越来越受到现代人们的欢迎。在南方日常肉食里边还要算上鸭肉,鱼肉。烤肉,炖肉,牛肉火锅,砂锅肉各种肉的吃法层出不穷,让人垂涎不已。那么在我国古代,人们吃什么肉呢?

肉食者是大官们

其实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驯养技术,在出土的史前文明的陶制品上面,鱼,猪羊,牛都是常见的动物。但是论起吃肉的话,在古代想要吃到肉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高中时代学习课文的时候就早就知道了“肉食者谋之。”这样的话。肉食者是指谁呢?肉食者就是指在朝廷中的那些大官们。以肉食者作为特指,可见对于吃肉这件事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


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边有鸿门宴的时候,项羽赐樊哙生的猪脚,樊哙坐下就吃。可见秦汉的时候,猪肉已经成为人们的食物。樊哙曾以屠狗为业,其实狗肉也是作为古代人们的肉食之一,比如说活佛济公就很爱狗肉。晋朝时候还有傻蛋皇帝“何不食肉靡”的笑话。这也说明普通百姓都以谷物为食,有时候都吃不上,更不要谈什么吃肉。

奢靡的古代官宦

《晋书》中有记载五胡十六国羯族后赵第三代皇帝族石虎十分好色,专爱比丘尼,夜晚奸污之后,第二天将她们杀死与牛,羊肉搅拌混食,残暴不仁。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统治者要奢华起来,简直不是人。《世说新语》里边就记载着晋武帝到女婿王济家吃饭,发现餐桌上的猪肉十分鲜美,自己从来没有吃过,就随口问道,这猪肉是怎么做的。他的女婿说,这些猪肉都是以美女母乳喂养的小猪,所以味美而鲜嫩。晋武帝瞬间没有了胃口。我们在杜甫的诗里边也能体会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或许只有李白那样的商人大户,才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像杜甫那样的穷官,只能“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哪有闲钱吃肉。


《红楼梦》中贾府的食物更是让人张大了嘴巴从平时的螃蟹宴到过年的鹿茸熊掌甲鱼,简直极尽奢华,人家还嫌少。《金瓶梅》中西门庆的每次设宴也奢华到让人羡慕。《儒林外史》中随便一个举人就大鱼大肉的吃喝,真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范进那一口“大虾圆子”,更是让人过目不忘。

行军打仗的特殊情况

在我国古代,很多牲畜都是劳动工具,不像现在生产力这么发达,有点动物还要让他工作,哪舍得把它吃掉。牛还要耕田,驴还要拉磨,鸡还要打鸣下蛋,马还要打仗,狗和鹅还要看家。尤其牛马,统治者指定法令,吃肉是要犯罪的,除非行军途中“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吃牛肉,或者像成吉思汗远征时候,带着牛,马,一边打,一边吃,就地补寄。

肉类霸主地位的更替

古代肉食者吃什么呢?鱼肉当然可以捕捞,但基本都是河鱼,海鱼,海鲜基本就不用想了,但是也有达官贵人可以享受。野史记载张居正接受戚继光的进贡里边就有海狗鞭。牛,猪,羊为大牢是祭祀的三大件。春秋战国以后,铁骑牛耕发展,使得牛的地位提升,餐桌美食逐渐被羊,鸡取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开始,少数民族南下,他们羊肉的饮食习惯也与汉人相结合。带有鲜卑血统的唐朝统治以后,羊肉的地位越来越高。


宋朝开始占城稻等先进作物品种引进和土地的不断开发,作物对肥料需求增加,猪粪作为理想肥料的作用,被古人慢慢推广。猪肉的多种做法,也在宋朝的时候得到推广,“东坡肉”就是最有名的事例之一。尤其明清时期番薯,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对于猪粪的需求也越高。猪肉在这个时候超过了羊肉成为为主要的肉食。

红雨说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容易的告诉你,古代的中国人:几乎不吃肉。

中国古代的肉,主要是牛肉、猪肉、羊肉、家禽、鱼肉。

其中,牛肉就别做梦了,在绝大部分朝廷,杀牛都是重罪。

猪肉,在宋代之前很少有人吃,有钱人更是不碰。一是古代阉割技术不行,猪肉有异味,另外就是根据中医理论吃猪肉对身体不好,是所谓低级食物。

羊肉,古代养羊需要牧场,这样羊肉才好吃。但中国北方牧场多控制在少数民族手中,所以普通老百姓吃羊肉很难,羊肉属于高档食品。

水浒中,酒保说了一句我们只有羊肉,就被李逵差点打了。为什么呢?因为羊肉是高级肉,李逵觉得酒保询问是瞧不起他,认为他吃不起这种肉。而宋江用羊肉招待李逵,也是一种厚待的意思。

鱼肉很好,可惜除了鱼米之乡以外,鲜鱼不能长时间保存,做成鱼干又需要宝贵的食盐,所以吃的仍然不多。

那么说来说去,也就是吃家禽相对多一些。但养鸡养鸭都需要饲料。即便所谓的走地鸡,也不可能单纯在外面吃小虫,不然很难迅速长肉。而养鸡需要的饲料,也不算少,一只大鸡一天需要为1两。养鸡都是养一群,这样养到大也会用不少饲料!所以,养鸡养鸭只能在丰收的年份才能养殖。

但中国古代荒年很多,所以更多时候老百姓不会养这些东西,宁可先吃饱肚子。

所以,中国古人以素食为主,吃肉是很少的。

对于水浒好汉来说,最爽的生活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了,因为老百姓吃肉不容易。


萨沙


古人吃肉,有一种特别的习惯,【三国史】载,待贵客,非杀妻不为敬。可见当时大盛此风,【三国正史】载,刘备大业未成,常奔走于乱世风雨中,一日,猎户刘安,夜幕之间,偶遇刘备,备有美名,安知备为贵人也,时家境贫寒,无有招待之物,安唤妻,礼之于备,二人遂归内堂。刘安无力待客,夫妻为难,安曰:欲杀之待客,愿否?妻双目含泪,引颈受死。刘备食之,肉鲜汤美,曰:它日不忘小鲜肉。备天明登程,不见刘安妻,问之,安曰:昨夜杀之待君。刘备闻之,羞愧难当。后刘备说于曹操,操赏刘安千金。其实小鲜肉是刘备的版权,以前是专指杀之待客之人肉。当时以人肉待客就如今天的大餐,处处可见,不足为奇,【三国志 ,待客列传】有详细记载。三餐不缺人肉。

【本草纲目】亦有详载,人肉去疾延寿。食人肉之风,唐朝犹盛,【唐史录】载,李世民为秦王时,喜食人肉,为帝后,副宰相姜同争厌僧弘道,曾上奏李世民,食佛僧可延年益寿,至此,唐朝大开杀戒,开始杀僧,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就是根据唐朝当时的风俗谣传的,【唐宫秘史】载,唐僧献己肉七斤六两,李世民食之,赞其忠心,遂封御帝。唐僧为不让此风继续,骗李世民,去西天取不老经。唐僧告诉李世民不杀僧,才能取来真经,李世民信之。

古人食肉,讲究颇多,土豪贵族,以食人肉而增其身价,孔子说:不知肉味,就是去学生颜回家作客,颜回家贫,杀鸡待之,孔子不吃,颜回无妻,自己骨瘦如柴,无肉可取,心有余力不足,孔子败兴而归,再不到颜家作客。馒头蘸人血吃,可以治病,近代作品也有记载。封建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专家学者也都认可的,可见古人以吃人肉为寻常事。


白这个颜色


有网络热文竟然宣称中国古人不吃肉,真敢说,就不知有没有真敢信的?

一个不吃肉只吃草的民族,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风云中,驱赶走一波又一波只吃肉不吃草的游牧民族?能打败一个又一个以肉食为主的强悍的少数民族?稍微动动脑筋,也不会有这种结论吧?

原始社会,逮着啥吃啥,人肉都吃,啥肉不吃?

只要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从原始社会开始,原始部落的人每天主要工作不就是打猎吗?不就是逮着啥吃啥吗?那不就是以吃肉为主吗?而且原始社会初期,部落之间的战争,原始人把战争看的和打猎是一样的,主要的就是的目的就是抢人,抢人干嘛 和逮动物一样,为了吃肉,吃不完的,养着当奴隶,这就是奴隶的来源。后来,有些逮着的动物一时吃不了,聪明的人养着养着不就有了畜牧业?畜牧业时的古人养的那些猪呀、狗呀、羊呀、牛呀、马呀、鸡呀……不是为了吃肉,难道是为了当宠物?在中国历史传说的三皇五帝中,燧人氏钻木取火,“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火的发现,让人食肉更放心了。



奴隶社会,啥肉都吃,牛肉为贵

到了奴隶制社会,肉还是每餐必备。当然,等级社会,奴隶有没有食肉的资格,还真不好说。贵族不用说,平民是肯定要吃肉的。

史书记载,每到重大礼仪活动,比如祭祀社稷这样的活动,天子用太牢,就是在鼎里放上牛羊猪。


诸侯用少牢,就是在鼎里放上羊猪。可见,牛羊猪是常吃的肉,而牛肉更高贵一些。

史书记载商末周初人姜子牙出世时,家道中落,不得已干起了宰牛卖肉的行当。历史文献中这样记载“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七十岁的姜子牙宰牛卖肉,应该不是卖给奴隶主贵族,而是是卖给平民的。有需求就有市场,可见那时人们吃肉也是个常态,牛肉也不是贵族的专利。

再后一点,《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个叫丁的大厨为什么把杀牛的技艺练的那么出神入化,除了爱思考,就是杀的牛多。


孟子也说“君子远庖厨”,因为庖厨充满了杀戮和血腥。由此可见,奴隶主贵族是经常吃肉的。正因为如此,人们也把贵族叫“肉食者”。

中央集权社会,啥肉都吃。

秦汉时期,有几个出身低微的名人,出名前的职业很有意思。秦末汉初的大将军樊哙,是个杀狗卖肉的,可见那时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吃狗肉是个常态。鸿门宴中,樊哙闯帐,项羽赏赐他一个生猪前腿。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成为国舅之前是个杀羊卖肉的。和他同时期的大家都很熟悉张飞,是个杀猪卖肉的。这说明,狗肉,猪肉,羊肉,是那个时期老百姓们常吃的肉。


除此之外,山珍野味,逮着啥,照样吃啥。《三国演义》中,曹操不是吃到鹿肉,赶快给关羽送一块吗?说明鹿肉和现在一样,也是一个稀罕物。

唐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吃肉还是以牛羊肉,猪肉为主。小动物肉鸡鸭鱼肉,狗肉有啥吃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乡下的老朋友杀了只鸡,就可以请客吃饭了,可见乡里人的朴实。

《水浒传》里的好汉们下馆子最常要的就是二斤牛肉。有时也吃羊肉。鲁智深在五台山时,下山偷吃了狗肉,喝多了酒,回去撒酒疯,把庙门的柱子打断了。

有人说农耕文化禁止宰牛,因为牛是劳动力,这个说法是不错的,但是不准宰牛并不禁止吃牛肉呀。不准宰牛和不许吃牛肉那是两码事。如果耕牛很多,勤劳的牛死后,对人的最后贡献就是它的肉了。但这也造成了牛的身价的提高,牛肉的地位尊贵。

北宋的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也就是个吃货。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鸡……苏东坡说,人们轻视猪肉是因为不会做,做得不好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我觉得还是因为猪肉太普遍了。物以稀为贵,养一头猪,即使在古代,杀出五六十斤,甚至七八十斤净肉不成问题,一头羊,即使在现代,最多也不过四五十斤而已。牛因为不许宰杀,牛肉就更稀罕。

有一种肉,我要特别提一下,那就是狗肉。狗是原始人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也是古人常吃的肉之一。只是到了宋徽宗时期,有一个谄媚的家伙,因宋徽宗属狗,建议禁吃狗肉,昏庸的宋徽宗竟然同意了,因此有一段时间狗肉是禁食的。但民间爱吃狗肉的人,恐怕还是照吃不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才有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说法。



狗肉也算是古人常吃的肉之一,历史悠久。

总之,原始时期,人们早早驯化的动物,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常吃的肉食。

有人臆想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老百姓只知种地,吃粮食,不吃肉。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跑时碰到住在乡间老朋友吕伯奢,吕伯奢让儿子们杀猪宰羊招待曹操。可见那时普通百姓,家家几乎都养猪养羊的。这种情况,即使到了几十年前的中国乡村,都是一样的。谁家的小院里没有喂几只鸡,养一两头猪?好一点的,养几头羊,喂养一头牛,才有农家气息。农耕社会,吃肉也是自给自足的。



烟花三月09


先说一种特殊的――人肉,不论是夏商周还是春秋战国,都有关于吃人肉的记载,三国时期以人肉做军粮更是普遍现象,在饥馑之年,易子相食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正常情况下,还是猪、牛、羊较为普遍,猪被驯化家养的年代还是比较早的,从古代文字“鸡豚狗彘之畜”就可见一斑,其中“豚”是小猪,“彘”是大猪🐷,因此古人吃猪肉应该是比较普遍的,鸡肉和狗肉也有一席之地。

古人不吃牛肉吗?不能说不吃,但吃的比较少,因为在古代耕牛是战略物资,在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汉初马匹缺少新人们不得不以牛车代替。

因此,封建社会普遍都对耕牛的生杀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甚至说吃牛肉是可以蹲大狱的行为。

当然,还有一些靠山吃山的猎人,可以打一些超出猪、牛、羊和鸡的范围的肉食品,比如说野兔、鸟类甚至说大型的食肉性动物虎、豹、熊一类。

当然,古代吃肉是一种奢侈行为,只有富贵的人家才可能有肉吃,比如说“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的话,显示出了普通人家吃肉的现象应该很少,吃肉也是一种阶层身份地位的表现。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那就是古代南方由于河汊纵横,鱼类出产较多,因此南方的百姓还是可以吃点鱼改善改善生活的,北方人则以祝、牛、羊为主,这种差异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历史三日谈


看看宋朝就知道了,宋朝的经济高度发达,商业尤其发达,是封建时代城市经济的巅峰。“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在食物方面,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各种家畜家禽的养殖,都基本定型。看看宋朝人吃什么肉:

1、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东坡豆花等,都是苏东坡的发明。被贬黄州期间,苏东坡工资很低,一家人生活拮据,当地猪肉便宜没,他用小火慢炖之法,创造出“东坡肉”,迄今都是中华名菜。由此可以看出,猪肉在宋朝极为普及。猪是最早驯化的牲畜,汉字的“家”由“宀”和“豕”组成,宀是房子,豕是猪。

2、火腿。宋朝已经有火腿了,宗泽从老家义乌带了几块咸肉,切开后鲜红如火,吃起来鲜美异常,宋徽宗赐名“火腿”,这就是金华火腿的由来。火腿制作非常普及,有人还详细制作了制作之法。

3、牛肉。我们看《水浒传》,出场最多的是牛肉。水浒里吃牛肉的场景有五十多处,好汉们都喜欢上好的黄牛肉;林冲风雪山神庙时打包了二斤熟牛肉,李逵、鲁智深一到店里就要熟牛肉。猪肉出现过两次,都跟鲁智深有关,一次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猪肉切做臊子扔了;一次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杀翻一口猪,用来招待泼皮。

4、羊肉。北宋养羊的牧场掌握在少数民族手里,羊肉很贵。皇宫“御厨止用羊肉”,基本“不登彘(猪)肉”。宋朝皇宫吃的羊肉,基本从辽国、西夏等地区采购,一买就是成千上万头。苏东坡在惠州,当地菜市场每天杀羊,但数量很少。苏东坡是罪官,只能吃人家剩下的羊龙骨。


九州历史


人是杂食动物,既可以吃素,也可以吃肉,不过单就味道而言,肉类远比蔬菜要好,所蕴含的能量营养也更高,因此更受人们欢迎。

说到吃什么肉,古人其实跟现代人一样,现代人能吃的,古人同样能吃,只不过因为时代变换,古人经常吃的跟现代人不同罢了。

现代人最常吃的肉类就是猪肉和牛肉,但这两种肉在古代并不普遍。

在茹毛饮血时代不用说,先民们一般是打猎吃肉,打到什么吃什么,后来先民学会了驯化动物,“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牲都可以提供肉食,但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肉食产量很少,也很难经常吃到肉。

接下来中国进入到有等级分化的社会,肉也分出了不同的级别,尤其是《周礼》确立的西周,明确展示出了不同等级吃不同肉的规定。

据《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由此可见,牛肉和羊肉被视为尊贵的肉,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享用,而且不能常吃,就连诸侯也不能无故杀牛,要等到祭祀等特殊时段才能吃牛肉,像庖丁解牛里名叫丁的厨师,估计是魏惠王的专用杀牛户,不然技术不会练到那么高深的地步。

牛羊肉之所以尊贵,除了味道以外,物以稀为贵才是主要原因。

牛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普及以后,历朝历代都严禁私自宰杀牛。春秋战国诸侯不会随便杀牛;从汉朝开始,朝廷更是专门立法保护耕牛,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私自杀牛者偿命,只有那些老弱病残的牛,才能送到指定地点去杀。

到了唐宋时期,更是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本身吃用。

所以古代的屠牛户是很难赚钱的,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建立者王建,未发迹前以杀牛为业,但还要以偷驴、贩私盐为副业,这才能有口饭吃。因此,像水浒传中那些好汉大喊“小二,给爷上两斤牛肉”的情景是不可能出现的,就算这些好汉不怕朝廷法度,店家也根本没有这么多甚至也跟就没有牛肉。

至于羊肉,在农耕地区,专门养羊的不多,因为羊长得慢,不好养,吃的多,产量少,不过在草原上,羊是草原游牧民族驯养的主要牲畜,根本不缺羊肉。这就造成两种情况,在距离产羊地较远的地方,羊肉稀缺,贵,众多中原王朝的情况皆是如此;而在离草原近的的地方,羊肉很便宜。

以宋朝为例,宋朝经济极为繁盛,饮食文化蔚为大观,不过宋朝进一步加大了对牛的管控,所以贵族们主要吃羊。

宋朝吃羊是由皇家带头的,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宋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宋英宗朝减少到每天40只,宋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上行下效,羊肉成为了宋朝餐桌的头等肉食,民间无论婚丧嫁娶,或是中秀才举人,还是烧香还愿,如果没有一只羊在案上放着,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羊肉从第二逆袭成第一,但猪肉的地位还是老样子,苏轼曾言:“(猪肉)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猪肉的主要受用人群还是平民,但平民往往不会做猪肉,看不下眼的苏轼于是发明了东坡肉等多种菜式。

不过在北边的辽国,肉食恰好相反,辽国境内大把养羊的,反而很少养猪的,这就造成了辽国反而以猪肉为贵,猪肉达到半步逆袭。

当然也是从宋朝开始,猪肉开始加速普及,到明清时期,猪肉终于逆袭成功,登上了宫廷菜谱。据《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

不过牛羊肉登顶多年,地位不可撼动,即便猪肉在清朝时期成为国民肉食,价格还是不如牛羊肉。在美食教主袁枚的《随园食单》单独列为《特牲单》叙述:“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牛羊肉则归为《杂牲单》中,“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时有之之物。然制法不可不知。作《杂牲单》。”

除了牛羊猪三种肉,还有鱼肉、狗肉、鸡肉比较常见。

鱼肉在沿海地区和河网密布的江南地区很常见,但在内陆地区就少见了,毕竟鲜鱼不能长时间保存,做成鱼干又需要宝贵的食盐。

狗则一般充当看门职责,以古代是生产水平,也做不到足量供应狗肉,只能偶尔吃上。

养鸡一般需要饲料,单凭放养去吃虫子养不了多少鸡,经常要给鸡加点菜,所以能不能吃上鸡肉成了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一个评判标准,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就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之语。

至于其他肉类,马通常军用,一般情况下皇帝也不吃马肉,还有熊肉、虎肉、鸟类、鹿肉这些,即便今天也不是常见肉类,古代也不常见。

另外,如果碰上大的战乱灾年,别说这些虚的,人都可以被吃,易子而食这种极其恐怖的事曾一次次发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平沙趣说历史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古人一般都吃一下几种肉:

1、狗肉。《刺客列传》说聂政,“家贫,客游以为狗屠”。





2、羊肉。《元和郡县图志》说“在县西北三十里许原下,其水咸苦,羊饮之,肥而美。”








3、猪肉。《春渚纪闻》“秀州东城居民韦十二者,于其庄居豢豕数百”。

苏轼《猪肉颂》“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4、鹿肉。





5、马肉,驴肉,牛肉。






6、鸡,鸭,鹅类肉。












7、鱼虾肉。







8、其他不常见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是肉就行,不挑。






由于古代没有啥动物保护法,所以能捉到啥吃啥!


总叨叨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真的很复杂,主要是这个“古人”到底是什么时期的“古人”啊。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饮食文化同样的深远、漫长,不同时期的人们所吃的肉食也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下面我们就简单的分阶段来说说看。

远古时期的人们,基本上肯定是有什么就吃什么了,在没有多少生产力和工具的时期,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千恩万谢了。直到后来人类开始驯养动物,慢慢的才会有相对固定一些的肉食来源。而在我们漫长的饮食文化中,羊肉、牛肉、猪肉、鸡鸭鱼肉其实都有食用,不过不同人群所吃的肉类不同、吃肉的频率不同罢了。

在《礼记·王制》有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而《国语·楚语下》也有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些都说明了在古代的相对漫长时期中,牛羊都是天子和诸侯等权贵阶层才可以吃的,所以有些喜欢做穿越梦的小伙伴醒醒啊,穿越到太早的时期可能连口肉都吃不上。

有人说吃不上牛羊,但是可以吃猪肉、鸡鸭鱼肉啊。在养殖并不发达的时期鸡鸭也不是经常有机会吃到的,而鱼在没有养殖、保鲜手段的时候,也只有临水而居的人们才能常有这个口福了。至于猪肉嘛,用北宋苏东坡的话说就是“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的尴尬境地,相传苏东坡发明东坡肉这道美食也是为了推广猪肉的食用。

直到明清时期猪肉开始流行、逆转起来,在《明宫史》的记载中,皇家的过年食谱中也有烧猪肉等猪肉菜式。直到清朝时期猪肉基本“逆袭”,成为了最主流的肉食选择,当然这个也与牛羊比较少、生殖少、出栏慢有很大的关系。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分享的内容就是这些了,不知道在猪牛羊当中,如果只考虑美味的话,你最喜欢的是哪种肉呢?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哑巴美食家


这当然要看什么时期、什么阶层的古人。

大体,生物考古技术告诉我们,从周朝到汉朝,人们吃猪肉、狗肉为多,羊肉很少。宋代的文献则说明,猪、羊、鸡是比较常见的肉食,如果有幸在水乡,活鱼甚至螃蟹都不会太贵。


我们先以宋代文献为例,了解一下肉类的基本价格:

(基于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为了方便图示,进行了大量简化……)

以北宋中后期为例,在开封,猪肉、羊肉大概30、40文一斤,略微比当时一斗米差不多,不能说很便宜,但一般小康阶层还是可以吃得起的。牛肉大概要贵上两三倍。从黄河运过来的鲜鱼,和牛肉差不多贵。

可以说,对于当时开封人来说,猪、羊是大家比较常吃的肉了。

但是,如果生活在江南水乡,鲜鱼的价格就要便宜多了。有趣的是,牡蛎很贵,但螃蟹很便宜——有时候在产蟹地,1文钱可以买两只螃蟹,就是大众消费了。

然而,更普遍的肉,恐怕还应该是鸡肉

别说官员了,乡绅之间互相拜访,一般都杀一只鸡、准备一壶酒来招待。在南宋时,这大概也是一种待客之道。有人去拜访朱熹,朱熹只提供脱粟饭、茄子,在当时精英社会中,大概是很寒酸的招待了。于是那人就很生气, 表明“

只鸡樽酒”才是标配。可见鸡肉在餐桌上有多普遍。因为家家养鸡,即使平时不吃,需要的时候还是有的。


上面大体是我们通过文献获得的初步印象。

现在,随着生物考古技术的发展,我们渐渐可以通过出土骨骼、牙齿的微观分析,了解古人的饮食结构。比如,2017年,学者们(Dong et al.)就指出,从西周到东周,男性吃的肉没有什么变化,女性吃的肉越来越少了;他们进而推论也许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女性地位下降了。今年,还有学者(Xia et al, 2018)研究了西周时期哺乳的情况,指出当时人3至4岁断奶,2至10岁时候吃的肉比成年人少。

最近,还有学者研究了从东周到汉朝的肉食习惯(Zhou, 2016)。结论认为汉人吃最多的猪肉,然后是狗肉,牛羊肉摄入则比较少。

可惜,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段,对唐以后的分析似乎还比较少见。然而,对比上面基于文献的印象,我们似乎可以进一步追问:什么时候中国人开始吃越来越多的鸡和羊?

相信未来的研究会给我们更加精彩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