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高考的时候成绩不是最高的,但为什么大学毕业之后就全都会了?

其实我不想爱你


教师在高考的时候成绩不是最高的,但是在毕业之后却全都会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学无所尽,只有人生有崖,而学而无崖。

近些年来,师范类院校的不断增多,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忧心一个问题,这些现在的学生、将来的老师,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真的能满足学生日常的教学需要吗?特别是现在许多的大学生本身不够努力,大学教学体制又相对宽松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忧虑进一步加深。那么,这些现在看起来依旧无忧无虑的学生,在将来能否胜任我们诸多家长心中的教师呢?

首先,毕业的学生想要当一名教师,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教师资格证,国家要求,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才能聘任教师。二、在有教师资格证的前提下,需要亲自上讲台进行试讲。在这两个基本条件满足后,才能成为教师。一般情况下,教师资格证的获取是相对比较严格的,作为一项技能的考核,这种考核又间接地影响着国计民生,所涵盖的内容不仅考验的是这些教师基本知识储备,更有对学习能力的要求。


在具备了这些教师资格证的基本要求之下,也有社会责任的期许,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不断的鞭策自己。三尺讲台成为了他们为之奋斗而战场,讲台下的莘莘学子让他们不断的做的更好。人民的教师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他们却是万万不能的。也许你只见他们在讲台上给学生的讲解洋洋洒洒,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却也忽略了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现在所讲的这些知识点也是曾经所困扰他们的。可能每天,同学们都已经深入梦想,而他却还在抓耳挠腮的准备教案、批改作业。


从一名求学者到一名教学者,改变的不仅仅是基本素质的提升,也有格局的变化,眼界的开阔,让他们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曾经的他们是站在山脚下,仰望一座山,而如今的他们,是站在了山的顶上,在俯视这座山。这座山的高度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他们的视野、格局。而这种格局的变化,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能力和信心去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一切难题。

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不用说是一屋子的莘莘学子。综合以上因素考虑,教师在毕业后,并非是全都会了,只是在教学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才让他们的教学看起来如此的洋洋洒洒。


大三老学长


作为一名重点高中的老师,我想告诉你,很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绝对比不上学生;即便是老教师,如果不提前备课,手中无答案,也不敢说自己全会,做的全对;有些老师,可能一辈子也比不上学生,他们一辈子只会照本宣科吧了!

老师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高三是一个节点。一个年轻老师,如果带一届高三,他对高考的理解,就会完全不同,站在高考的高度,重新去教高一,他的授课水平就有了高度和深度!如果不带高三,有些老师即便成了老教师,也属于年轻的老教师。

老师的成长,需要机遇!讲课比赛,是老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机遇,因为它给老师一个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它给了老师吸收学科老教师经验的机会,也给老师开阔眼界的机会。

老师的成长,需要氛围!好的学校,有好的教研氛围,老教师的帮扶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很重要!学生的优秀,也会形成教学相长,促进年轻教师成长。

老师的成长,和个人的态度和能力密切相关!只有态度认真,善于思考的老师,才能很快胜任教学岗位。而有些老师,则可能被学生“下课”。



最后,我认为,在高中阶段,看一个老师厉不厉害,不是讲课,而是讲题!那种手中无答案就不敢讲;手中有错答案就会错讲的老师,怎么能胜任高中尤其是高三教学?

当然,即便老师比不过学生,这并不影响他们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如果教出来的学生都不如自己,是不是也是一种失败?


赢在高三


我是刚考上的新教师,我来说一下为啥大学的学渣,一到教学生的时候就“都会了”。

一、个人情况介绍

我高考成绩在班里第四,不算最好,大学学的一般,大一大二拿了几次奖学金,大三大四玩嗨了放飞自我……高中时候学的知识全还给老师了。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了一年,公司倒闭决定考老师。

二、为什么老师看起来“都会了”?

1、当老师前进行了大量的学习、训练。

师范类毕业只需参加教师编考试,非师范类的毕业生要先考教师资格证,再考教师编。我只谈一下非师范类的,首先要把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学好,搞定笔试,再练一练面试,一般都要花个万把块报面试班(像我一样聪明的可以只看视频自学),练上几百次演课,然后通过面试,教师资格证就到手了。再筹备编制考试,相当于再把之前考资格证的过程更严格的执行一遍,原本已经忘记的知识,慢慢的“都会了”。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老师不是天生就会,只不过比学生先掌握了知识,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作为新教师,当确定要教某一科之后,所有的时间都钻研这一科的内容,同样的时间学生要学习所有科目,老师只看这一科,所以看起来“都会了”。

事实上,即便老师只教这一科,考试的时候也未必考得过学生😂……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非常重要!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同学每天看起来不学习,考试时候能考好的原因。。。每个人的思维习惯不同,要摸索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汪增帅


来来,作为曾经的“学渣”,现在的老师,我来现身说法。

我的高考成绩相当惨烈,仅仅是去了一个普通的二本师范,唯一难得的是语文好歹过了120分,就语文单科而言,不算“渣”。

当然,坦白说,在语文方面,想要大学毕业之后全都会是完全不现实的,虽然大学四年也不算太蹉跎岁月,该学的专业课也都学了,毕业也拿着教师资格证,顺利考了编制,但真的离什么都会还远的狠。

毕业后我直接去了县城的高中,算是省重点。学校有一个“很不人道”的传统,每一学期各科老师都必须跟着高三学生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和高三学生同步,但只考所教科目。我就是通过每学期的这次考试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事,经过了大学四年认真学习,我参加考试的结果只是——没有退步,勉强还能考到我高考的分数!

这一度让我感觉很丢人,觉得自己待在学校纯粹是误人子弟,因为我这个成绩,几乎在所有班级都拿不到第一,这是不少人喜闻乐见的局面:老师竟然考不过学生!不过,让我有胆量继续留在学校“误人子弟”而不是灰溜溜退出基础教育行业自绝以谢学生的一点是:我这个分数竟然还可以在老师中得奖,谦虚一点的话是:并不倒数。

我也给自己找了很多个理由,这个分数不然不是最佳,但也意味着,我教出了比自己强的学生(厚颜领功),后来,还有一句话比较流行:孙海平也跑不过刘翔啊!

回到题目,抛开语文,为什么有些老师给人的感觉比高中强的多,因为术业有专攻啊!大多数的师范生,大学四年多少学了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毕业后又站在高中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学生学六科,我们学一科,学生们只刷题,我们一边刷题一边钻研,当然还可以随时看答案,而为了保持师道尊严,让学生们感觉自己深不可测,我们还需要为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准备好几个四十分钟,还要提前预设各种突发状况,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尤其是混过一轮之后,学生们换了一茬,我们还在学这些......各种努力下,才可能换来学生这个老师什么都会的感觉。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不然我真的会背上误人子弟的罪名。文科类老师,很难考到傲视所有学生的分数,但这并不意味着没办法教学生。我们的经验总结,我们的方法技巧,都是可以给学生借鉴的,愚者千虑,总有一得,即便水平不高,天赋不好,但多年打磨下来,总有一些能教给学生的东西。

当然,学校里好多老师,尤其是理科老师,我是绝对佩服的,因为他们考试的成绩很多时候是满分,他们是真牛!以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眼界来看,他们真的什么都会!


金牌小书童


我本人的体会略有不同。我高考屡屡落榜,补习再考,连考五年以后才好不容易考上的师范专科学校。即使进了师专,也有很多人惦记着毕业后改行从事更挣钱的工作,因此很多人不报数学专业,数学专业招不满人。我因为高考总分最低,不得已被分到数学专业学习。我原来最怕的就是数学,就这样在师专的三年学习可想而知。什么拉格朗日,什么傅里叶级数,还有什么莱布尼茨,柯西,对我来说就像天书一样,哪里学得懂?考试不及格那是家常便饭。老师看我虽然笨,但人是个老实忠厚之人,就照顾我,补考时出张我勉强能做出来的卷子,给我个及格分。就这样好不容易熬过了大专三年。当年重点高中根本招不到老师,我毕业后像个香饽饽被几所名牌重点高中抢来抢去,最后来到了现在这所学校。这么多年过去了,以为我该会了?不可能!如果碰到我不懂的,我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钻研。不过先得表扬几句,说孩子有眼光有思想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有时则跟孩子说,这么难的题目,我就是告诉你了你也听不懂。我现在教高三的数学,学生很多都考进了清华北大。家长们都很喜欢尊敬我。


数学老师张


作为一个师范毕业生和一个现在正在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不得不说楼主的问题真是很有意思。师范类院校一般都不是顶级高校,所以师范生成绩确实不算好的。而且告诉你一个秘密,就算毕业后,一流的师范毕业生大多都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继续深造。回地方考编的毕业生大多在学校里成绩都不是很好,没什么上进心的,所以教师群体中也是良莠不齐的。

可是为什么上班几年后,所教科目都会了呢?

第一:术业有专攻。上学的时候要学许多门,难免会出现偏科的现象。而上大学后,选择的专业都是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门,最后上课教的也是这一门。既感兴趣又花了大量时间,所以能得心应手。

第二:知识深度更深入。就好比初中学了二元一次方程之后,再来看小学生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就会感觉很简单。高中知识还是比较浅显,到大学又用更深入的思维来学一遍高中知识。比如,高中物理有个胡克定律,E=1/2KS*2。高中老师只会教你了解这个公式,而到了大学就要用微积分的方法推出这个公式。当到了知识的更深层次后,就会做到深入浅出。

第三:充分的备课。教师上课之前都是要备课的,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要参考各种教参,课后习题、练习题都要做一遍。要预估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非常充分的准备,才会走上课堂,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第四:技巧性回避。当然教师也是人,真的不可能做到全部都会的。英语老师某个单词不认识,理科老师某个题目不会做,这都是很正常的情况。这时候怎么办呢?直接坦白吧,有点跌面子,影响教师的权威性。这时候就要来点技巧性回避了,比如说,告诉学生,这个题目你先和同学讨论一下,回头我来说。或者说,这个题目有点难,现在时间太紧,明天再和你说吧。由此抽出时间来思考或者和其他老师探讨一下。当然这个方法不能用得太多,真不会就说不会,反而显得自己很真诚,学生有时也会以问倒老师为乐。


尹老师爱踢球


师范专业长期的训练决定了大多数要会做

就拿数学来讲吧,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数学专业课程与中学阶段的难度不在一个层次上。对于非师范专业同学而言,高数已经算是难到极点了,挂科的无数。而对于数学专业课言,高数是非常基础的课程。大一所学并不难,到了大二大三才会增加难度,特别是到了大三,能听懂的都是牛人。而这些相较于高中数学或者初中数学而言,不要太简单哦!

与此同时,很多同学在校期间,都会做一些家教,做数学题的敏感度并没有减弱;这样长时间的积累,结果就是大多数题目还是没有问题的。

全都会做也不现实

要想随便拿一道高考题就能做出来的地步,其实也不现实,对此大家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其实很正常,高中数学题更多的时候注重的是技巧,特别是压轴题,没有掌握一定的技巧或者当时想不到,想解答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要想做到大多数题目都能看一眼就有思路,那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不断学习。


学霸数学


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高中学习不是很拔尖的学生,毕业之后当上了老师,高中不会的就全会了呢?


大部分的教师大学时都是师范生,在大学时会将每个专业分的很细致,而且只需要学习这一个专业的知识,不像高中需要多门功课兼顾。而且在大学期间学科难度会比高中大大增加,师范学生会掌握知识点的原理,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应用。这就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才能做到我们看起来的什么都会。


除了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专业学科知识外,实践的运用也对老师的教授知识起到了很大作用。一个新老师可能做不到什么都会,但是每个老师上课之前是需要备课的。备课要查找的资料非常多,还有加深对科目的掌握,备课期间还要做很多的题目来研究例题是否适合学生。长期以往,每次上课之前教师都会重复的做题,对于学生来说困难的题,在教师眼中也不过想“1+1=2”这样了。


每门学科,没本材料都有自己的体系,教师的作用是把是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贯穿整部教材。教师是从全面到细节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学生是从细节漫漫过度到全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全面理解教材内容,也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


工作后的教师,注重于自我提升,会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争取用最好的教育方式来教导学生。教师们在自我学习期间,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钻研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不断成长,教师也是。教师刚开始也不是什么都会的,一年可能好多不会、两年可能还会遇到困到,但是三年、四年过去,随着经验的积累,量变产生质变才变成了我们认为的什么都会的老师们。


教师们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育的传授,还需要学习心理学、教育方法、教学原理等等,掌握这些非常复杂的系统知识,才能具备做一个老师的基本标准。


教师的作用,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做的是育人工作,是学生们的引路者,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教授的知识,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是智慧的结晶,什么都会自然也不在话下。


决胜网


我们常常会觉得很疑惑,我们的老师怎么像什么都知道似的:每个题不仅会解,有时还能给出好几种解法。可高考的时候,教师明明不是成绩最高的,为什么大学毕业以后就什么都会了呢?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相比于中学生而言,老师念过大学。虽然大学不会再重复学习中学的知识,但通过大学的训练,教师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中学的所学。这样能够对许多的知识点看的更透彻,理解得更深入。解起题来自然也就更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其次,为了参加高考,学生得学多门课程。老师则不同,只需要钻研自己的那门课就行了。那就使得时间和精力更加集中,自然对该门课程的理解,也比学生要深入。



当然,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学相长。老师教授学生知识,通过教授的这个过程,也强化了自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而且这种过程会一年一年的重复,理解也会不断加深。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有的题虽然会解,但要去讲给别人听就真不是那么容易的。老师在一次次讲解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是自我的一个再学习过程。

状元的老师不一定是状元。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感激老师的辛勤付出,多和老师进行交流。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老师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还是要更深入一些。有时候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有经验的老师那里,也许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国之重器,大国上庠。感受大学文化,瞭望科技前沿,亲历一流征程,敬请关注头条号“上庠”。

上庠


答主高考失利,进了一所二本师范院校。非师范生专业,准备考教师资格证。

前面各位答主都得很好,我想补充一点,因为答主经常看一些闲书,也会多思考一些问题,在上大学之前,一直都有‘老子天下第一’,‘你们这些凡人,不懂我这个天才的感受’,怀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说好听点就叫做中二,不好听就是逗比。

但上了大学我有什么感受呢?就大一这一年我觉的我得到的东西,胜过过去这十几年的所有,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学会了更多。

回到答主的问题,为什么,当初高考不好的那些人,毕业之后却好像开挂一样呢?是因为大学改造了你的思维模式,你得到了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大学之前,都是老师敦敦教导,循循善诱,而在大学中,老师很多都不管你,你得自己学习,以为这样不好,其实自主学习也是一种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你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老师被动灌输的那些,就像一堆东西放进了仓库里,存放在你脑海里,它就在那里,而你不会去运用。


重要的是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掌握知识的根本方式。

而且做老师也不容易啊,你不知道现在的熊孩子多难管理,有个家教机构老师跟我说,她才干了二年,可感觉起来已经是很久了。我和她年纪差不多,可看不出来她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看起来老得很快!

再说学历,除了一些国家拿钱出来培养的专科教师外,本科四年毕业学生如今只能做小学、初中老师(非师范),可以考高中,可你不是师范生也不是研究生,本科生是没有竞争力的。

到了大学,不是博士,基本没有替机会,体育老师也得硕士学位。当然是这几年。

教师资格证必考综合素质、教学知识与能力,还有一本学科知识,厚厚三大本,学完背完只能教一科。

怎么说呢?相比于演员,讲台也是教师的舞台,站在那三尺天地之中,他们始终心存敬畏。

除了父母,我最感谢的就是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