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甲骨文这种古老文字都是怎么破译的?

不知有汉无论


甲骨文,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唯一一套有成熟的成字规则的文字体系,其存世字数繁多、涵盖领域全面,成字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

甲骨文单字的识别很难,识别它们要将其还原到整篇甲骨文中,根据通篇涉及的内容,以及与其他甲骨对比,才可以有限地,大致地揣摩出单字的字义,再根据出土的同期的器物,多方验证,来确定每一个单字。

虽然很难,但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延续连贯,文字的发展演变仍然有迹可循,借助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造字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六书”的概括,我们可以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法则,用于反推甲骨文单字的字义。但是“六书”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对甲骨文的破译,尤其是对甲骨文发音系统的破译。因此,即使是知道字义的甲骨文字,仍然不能确定其读音。我们大中华现在的语言发音系统,比起3000多年前,已经不知发生过多少轮变迁,早已无迹可寻。

另外,殷商时代其它文物的出土量太少,无法为甲骨文的解读提供详细的参照。因为甲骨卜辞涉及到宗教信仰、占卜制度、礼治秩序、战争、生活习惯、乡风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而甲骨文又有一字多义,多字一意的情况,解读起来,就更难了,需要根据语境,涉及的领域等等推测。

凭我们的文化系统的延续有度,以及考据家们的努力,近几年来,据说又有了可喜的成果:在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甲骨文记忆展览》中,编号为“北图6006”的甲骨,与其它甲骨碎片的完整缀合,其完整的铭文破译释义,就印证了汉代司马迁专著《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符合史实;

“北图5601”与“北图17923”等甲骨的缀合铭文,也进一步证明了殷商甲骨刻辞所记的商王世系传承关系。

这样的突破,势必会引起关联领域的甲骨文解读的突破,就像拼拼图一样。

甲骨文和金文之间的过渡时期,必然留有文字演变的痕迹,因此,金文和甲骨文之间,也可以互为验证。而金文的释读,重要难度小一些的。

这种工作,在常人眼里不仅枯燥无趣,而且有时欲哭无泪,纠结万分。

甲骨文自发现以来,历来都有人投身其中,去整理、释读。。。前辈已经总结出来比如字形类比法、偏旁推认法、借音法等等的释读方法。

然而做学问是极其严谨的事情,我有一师兄是搞文字学的,去日本做访问学者,发现了一个字,在我们的字书里没有发现过,回国后,费时多年,写出一大部考据文章来,头发都白了许多。我的老师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耗时三年,才写成两万余字的一部经得起推敲的文字。

而这种严谨,要用在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没有想当然。傅抱石先生画一幅画,构图中有一亭,便在画中预留几个位置,在小纸上画一亭,在图中推,以便确定最佳位置。

再说甲骨文。 在持续的研究过程中,会越来越多地了解古人的造字方法,就可以更有效地释读新的不认识的字。还有对包括成句方法(语法)、文章体例(文法)、文章性质(陈述、抒情、疑问、命令或者祈使)等等的积累,都会对后续的研究起到巨大的作用。

甲骨文的研究释读,需要相当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深厚的关联学科的学术积累,不是像我这样仅凭一丁点儿了解就能说的明白的。

我也仅仅是站在无知者的边缘,根据自己有限的理解,姑妄说之,希冀不会为专家们所垢笑。










昭明书馆


别的古文字不去说,咱们只说甲骨文。

1,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是清末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据说是1898年他去药店买药,发现“龙骨”这味药上有刻符。他认为是某种文字,于是开始搜集。

2,第一部甲骨著录是《铁云藏龟》,1903年由“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作者是刘鹗,就是写《老残游记》的那个。这部书实收甲骨1051片,考释无误的甲骨文34个,主要是干支、数字,另外有十来个解释错了。

3,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契文举例》,由孙诒让写于1904年。此书上下两卷五万多字,分为十章,考释出甲骨文185字,其中包括乘、射、羌、兆、禽、毋、复、易等难度很大的字。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对此书都评价不高。但实际上,这部书奠定了甲骨文考释的初步基础,形成了甲骨文分类的研究雏形。孙诒让的考释方法,是与金文进行比较。
4,1911年,罗振玉出版《殷墟书契》;后于1915年写成《殷墟书契考释》;再于1927年出版后书的增订本。《考释》一书,共释得形、声、义皆可知者485字,仅知其形与义者56字。在文字考证的基础上,考证出先王先妣45名,人名78个,地名193个。另外还通释卜辞655条。到《增订》,“帝王、人名都有增加;地名增至17类230个;考释形、音、义可知的560字;用今楷写出可通读的卜辞1196条。《考释》 和《增订》这两部著作,标着甲骨学由初创时期进入了全面的文字审释时期,在百年甲文字考释的发展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划时代意义。罗振玉使用的,是《说文》以来“小学”通行的训诂形音义结合的方法
5,1920年,王襄出版《簠(fǔ)室殷契类纂》,这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字汇。共收人可识字873 个,另有1852字存疑,142字待考,共编收甲骨文字2867个。1929 年,《类纂》 增补重印,收人可识字957字,存疑待考1808字,补录11字,共编收2776字。

6,从孙诒让到王襄,是国内学者对甲骨文字的考释,以及“识文字、断句读”阶段的完成。

7,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把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阶段推到了高峰——并非单纯考释文字,而是把甲骨文资料运用于重建商代历史,探察殷周礼制;很好体现了他提出的“二重证据法”。

8,1928年,随着对殷墟的田野考古,甲骨文研究进入了科学新阶段,并涌现了一批如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等等的大家。

9,这些大学者们在具体破解甲骨文的单字时,会使用一套训诂学的方法。如根据“六书”原则,确定一个字是属于象形、指事、会意,还是形声等等;会根据后来的汉字,像金文、大篆、小篆,看相互间的传承关系;会使用“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等方法。做这件事,没有相当深厚的文字学包括训诂学、历史学的功底,以及契而不舍、求实寻真的治学态度是不可能承担的。10,举一个具体的例证。徐中舒先生,对甲骨文中的“需”字,进行了释读。他指出,甲骨文中关于需的卜辞约有三十余条。这个字其实是“儒”字
,比如有作为普通名词的丘儒、师儒、儒人之儒;也有作为人名的子儒之儒。他从形音义等方面做了考证,并得出结论说,“儒在殷商时代就早已存在了。它和历史上的儒家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他的论证详尽且有说服力。有兴趣者,可参见《徐中舒文存.论甲骨文中所见的儒》。


一老沈一


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大部分甲骨文字,可以以画图辅助破解字义,较难破解的字,再根据文字形成过程,和文字结构由专家定论。(郭沫若就是这方面专家)一般没有争论。




张先生zjc


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只是公元前17世纪以内时的文字。

在黄帝时,亦即公元前26世纪,就有文字,因为史书上记得很清楚,黄帝时的史官仓颉造字,”仰观星斗圆曲之势,俯察河山起伏之貌,旁观鸟兽虫鱼的形跡“,还参照了龟背纹,描摩绘写,造出了文字。但可以认为,在仓颉之前,必是有文字的。只不过少而陋,不成系统,不敷应用。如果完全没有文字,仓颉如何当史官呢?仓颉只不过整理,扩展、增加了许多字,使汉字系统化,规模化了。这造字的功劳是可以归仓颉的。

甲骨文的大量出土,是在1900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上万片龟底板和牛肩胛骨,表面有刻写的文字。经检测、解读,是商朝人遗留的卜卦时的记录,所以叫甲骨卜辞。殷本是商王最早的封地名称,所以又叫殷,尤如楚国又叫荆。但本国人不称殷或荊,外国人称,有蔑视的意味。

甲骨文又称殷墟甲骨卜辞。甲骨文共有5千多个字,经甲骨四堂的研究解读,已经解读了1500来字,其中有些字,尚有争议的,不能确定。还有约3500个字,未能破解,以待来日高人操刀。

破译甲骨文的办法不少,主要参照晚些出现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的字形,往前推断。也根据文句的意思完整性,即前后文字,推断中间的字。倒如,经常出现的“田“字,这个字当然不是田字,只是方框中有个十字,十字的上下左右或不触及四边。这个田字经常与乙、丁等,表示时间即天干地支,甲乙两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酋戌亥,又与商王名称的字相连接。如商王名称有仲壬、太甲、沃丁、小甲、仲丁、祖丁、沃甲……于是,这个字作田字,是不通的,只能作“甲”字解读。

研究甲骨文的人不少,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郭董罗王“。郭指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观堂。王国维,号雪堂。又以郭沫若研究最深,著述最多,著有《甲骨文研究与殷契余论》、《卜辞通篡》、《殷墟粹编》、《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

实际上,在甲骨文大量出土之前,已出土了一些商朝的青铜器。商朝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和龟底板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是同时的,也是同样的。虽然叫作钟鼎文或金文,也可以叫作甲骨文(字体)。但到商晚期,以及周朝,字形变成了篆体字,就不能叫作甲骨文了。金文又叫钟鼎彝篆。彝又叫彝器。是祭祀时供供品时用的。“郊庙既陈,俎豆斯列“。俎、豆、尊、盘、簋、壶、鼎等器皿,也可以在飨宴时,用作食器、酒器。陶质的鬲、斝、斛、缶、瓮之类,是不能当彝器用的。在商周秦汉以及之后的朝代,青铜器依然是财富、权势的标志。平民百姓家中,不配有青铜器。只有“钟鸣鼎食”之家才配有。

甲骨文流失海外颇多,流失到日本的数量最多。我国的研究机构或组织欲想得到更多的研究材料,还得花钱买。例如清华大学从香港古董商手里买回了2千多片。

汉字的古今流变,在字形上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仍然有其演变的内在合理性。从甲骨文演变到大篆,实际上是个繁化的过程。繁化之后,不再象形,丧失了图形的偶然性,多样性,机动性。获得的是更方正,更均齐,更规矩,更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ology即完形心理学,可以解释这种人类的行为。例如,有三横并列,若其中一横太短或太长,儿童会抹去太长的部分,或者增加太短的部分,使之一样长短。如果在多个乒乓球中,放一个大些的球,儿童也会把大些的球拿出来,不与乒乓球相混。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这种情况在篆体字中很常见,如果有多条横笔划,横笔划的长短,以及间隔距离,是非常均匀的。所以,在后世的书法审美判断上,匀画是最为重要的审美原则。黑格尔在《美学》Esthetics中说:审美判断决定美和美感。











华中小隐


书画同源,说得是文字和绘画是一个来源,从古人结绳记事再到甲骨文,甲骨文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甲骨文亦是最早的象形文字,如很多文字和事情都是通过简单的绘画形成文字,所以说,绝大部分的甲骨文是通过辨别绘画内容来破译的。



尧说尧说


像甲骨文这种古老文字都是怎么破译的?

甲骨文是古人以书画形式刻在兽骨上的记事符号。它是古人结绳记事的推进,是人类文明跨越式的进步。它又是较早的象形文字。 1899年甲骨文被人们首次发现。

由于它很多事情的记载,都是通过简单绘画成文字来表现,应该说这其中有大部分甲骨文是通过辨别绘画来破译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专家将金文、古籀文与甲骨文对照,考释155个字,用字形对照法加文意推测法,释读571个字,其中很关健的“贞”字,天干地支字(与《史记》的相关记载对号),这些文字的成功破译,使得甲骨文大意可通。

同时,通过偏旁分析法,同一文字的演变,同一字或词在甲骨文不同例句中相互印证。滾雪球般逐步积累。




高山流水诗赋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甲骨文的破译相当艰难,截至目前,破译出来的甲骨文甚少。最初的发现是在中药的龟片上,有类似文字样的符号,没人知晓。经过多年考古界科学家的不懈研究,才破译出来了一些甲骨文的意义。我国老前辈郭沫若在此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公不吐不快


中国现在的文字是由古文字逐渐演变过来的。古文字专家可根据现在的文字一步步往上推进,至止解开甲骨文。毫无根据,瞎掰的!


净心斋5303038266684


个人认为……简单的一看就知道,复杂的就往前推,首先我们知道秦朝统一六国,实行了书同文,那么秦朝之前的文字和秦朝对应上即可,若是不行就在往前推,还有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不行就猜呗,若是觉得猜的不准确,那么联系上下文,总结下,不影响的,我高中做文言文翻译有的词不知道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或者前后句可以推断出来


流年165520158


以出土的实物为旁证,按象形文体意境来推敲所得。既是先人,后辈自有灵通的地方,会意加猜测,连汇贯通,加之经验之聚,有何之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