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迎來年底搶地潮 樓市供求格局釀變

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迎來年底搶地潮 樓市供求格局釀變

時值年末,土地市場持續升溫。數據顯示,11月一二線城市合計供應土地已近1500宗。在這背後:部分資金充裕的房企正積極拿地備貨。而資金鍊緊繃的房企則收縮戰線、出售資產,轉型求生存。房企間的實力分化也越來越明顯,“50強”已成為房企融資過程中的關鍵門檻。另外,房地產融資渠道正持續收緊,開發貸、發債、股權融資及海外融資受限,由此信託融資也變得愈發重要。

從整體看,房企拿地意願比2018年上半年明顯退燒。因房企資金壓力逐漸出現,對非優質地塊的積極性降低,對總價較高的地塊相對謹慎。

臨近年底,土地市場迎來久違的成交高峰。11月26日,北京出讓的13宗地塊中成交12宗,成交總金額高達316.46億元,單日成交數量與金額均為史上最高;當天,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個城市,合計成交土地金額達428.2億元。

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似乎正在回暖。據記者統計,整個11月,一二線城市合計供應土地已近1500宗,往日供應稀缺的深圳加入推地大軍;12月,熱點城市廈門、南京也都將迎來年底的出讓熱潮,合計入市地塊達30宗、起拍總價255.8億元。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一二線城市調控政策嚴格,但對於部分資金充裕的房企來說,依然會集中拿地。而土地供應大幅增加,意味著在未來將上市大量的房源。

這使得供需結構緩解,未來房價有望保持平穩。“土地供應的大幅增加,會在一兩年後形成供應量,市場整體來說將保持穩定。”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主任顧雲昌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在部分城市,供應的大幅增加給開發商帶來了去化和競爭壓力,比如北京的限競房在短期內供應大增,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整體房價。

年底搶地潮

中國房地產在2018年進入下行週期,土地市場亦是如此。

過去的10個月,土地流拍現象在多地上演。據廣發證券統計,前三季度土地流拍數量已達到888宗,10月百城土地溢價率下降至12年以來新低。

年內,大部分城市賣地金額漲幅放緩,截至11月26日,全國賣地最多的50大城市合計賣地3.21萬億,同比上漲7.3%,是多年來的最低漲幅。

到了年底,地方開始坐不住了。大部分賣地持平或者減少的城市,開始明顯增加土地供應;部分城市修改土地出讓規則,包括減少保證金、共用保證金等,減低土地成交門檻,導致年末土地成交高峰出現。

例如,11月7日,廣州集中掛牌了18宗地塊,總起拍價約316.8億元,刷新了今年起拍總價紀錄;同日,濟南一口氣推出12宗土地,總面積約為45萬平方米,總起始價約為46.49億元。

土地稀缺的深圳,也開始加推地塊。據深圳土地交易中心官網顯示,截至目前,11月共計有11宗地塊出讓,其中包括居住用地4宗,商業辦公地5宗,物流用地和工業用地各1宗。

據統計,一線城市11月供應土地合計高達90宗,刷新了最近幾年紀錄,而二線城市供應量也有所上漲,11月供應了土地合計1400宗,創年內新高。

這一趨勢在12月還將延續。因交地原因未趕上11月出讓熱潮的廈門,隨著中止地塊的恢復出讓及新增供應,12月將有8宗地塊陸續入市交易,新增供應77.86萬平方米,總起拍價達137億元;南京(不含溧水、高淳)也將在11月29日至12月18日出讓22宗地塊,起拍總價118.8億元。

供應的提升帶動著開發商的拿地熱情。

據東方證券監測,11月19日至11月23日一週內,26大城市在土地出讓金上升的情況下,成交土地數依然達到26塊。

熱情從成交價也得以體現,中原地產數據顯示,11月一線城市樓面均價為10221.62元/平方米,環比上漲33.33%。

成交的溢價率則出現分化。以北京11月26日成交地塊為例,除了採育0128地塊競爭到溢價率49.3%外,大部分依然處於平穩中,基本溢價率集中在20%左右,與2018年平均土地溢價率12.8%相比稍有上行,少數土地溢價率為1.56%,甚至0.5%。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從近期土地市場報價與最後競價情況看,土地市場最大的特點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冷,房企依然積極拿地,特別是優質地塊,爭搶依然激烈。

但從整體看,房企拿地意願比上半年明顯退燒。因房企資金壓力逐漸出現,對非優質地塊的積極性降低,對地塊總價較高的地塊相對謹慎。

張大偉指出,資金成本的優勢將是房企在土地市場最大的優勢,未來一二線城市地價超過30億的地塊,民企將很難參與或者單獨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