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萧晓四姑娘


刘备是把兵权交给李严,不过请注意,不是蜀汉内所有的兵权,千万别被李严的“中都护,都督内外军事”糊弄了。首先,蜀汉有两套官职,一套是常规的,一套是开府系统,在战时,开府系统的权力远比常规系统来得重要。举个例子,单说本题主人公李严,权力最大时,是诸葛亮赋予的以中都护暑府事,负责北伐后勤运行。再比如魏延,北伐前,魏延就是汉中太守了,北伐后,魏延多次以丞相府司马的身份提出“子午谷奇谋”的策略。诸葛亮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也仅以军师将军(杂号)统领刘备的府中事务。所以,常规的职务里,中都护不代表李严就是蜀汉的军事的一号人物。

(李严)

当然,个人并没有否定李严能力的意思。不过,事实上,蜀汉虽然在夷陵之战后,损兵折将,但是从亲疏,能力,资历上,还有赵云和魏延,甚至吴懿等人,那么为何刘备要授予李严“托孤大臣,中都护,都督内外军事”的重责呢?根源就在于失荆州和夷陵之战,蜀汉损失惨重,特别是荆州集团失去关羽,张飞,黄忠,关平,刘封,马良,王甫,潘浚等人,东州集团也失去黄权,孟达等人,刘备此时势必要拉拢东州集团的人心,来增强人才上的凝聚力。刘备的东州集团表面是许靖,射援为代表,实际上亲近的是法正,黄权,孟达,李严等人,法正去世得早,黄权和孟达投敌,只剩下李严了。李严有才气,早就看好刘备了,所以在绵竹就投降了刘备,刘备让他担当托孤大臣,仅次诸葛亮,不但是拉拢李严,也在拉拢东州集团。

蜀汉虽然人才凋零,特别是军事人才,但是以李严的资历能够担当统领蜀汉军事的要职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李严的“都督内外军事”是有另外一重含义的。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白帝城,然后就留驻永安行宫了。此时的永安,有陈到的中军,赵云的禁军,还有其他留守部队,以应对孙权可能的军事行动。不过,曹丕稳定了局势后,三路大军进攻东吴,这导致东吴不但无法对蜀汉再进行进一步的军事打击,反而派遣使者来求和,刘备也同意了。这是夷陵之战后的背景。

此时蜀汉暂时安宁,但是刘备却已经病入膏肓了。诸葛亮,刘禅,李严,赵云,陈到等一干人都在永安,守护刘备,于是有了白帝城托孤之事。刘备知道自己一旦去世,主政蜀汉的非诸葛亮莫属,于是试探了一下,然后作出安排。诸葛亮作为丞相,托孤大臣之首,肯定要带着刘禅回成都继位,这是政治保障。赵云一直是禁军将领,也要带着禁军回成都,这是军事保障。李严作为副托孤大臣,留守永安,都督的就是永安行宫内外的军事。内军就是陈到的中军,这在《三国志.李严传》就提到,陈到到了江州,准备北上参加北伐,依然属于李严统领。而外军,就是永安行宫外的留守部队,包括李严带来的部署。



所以,如果是让李严统管蜀汉的所有军事,禁军的赵云,汉中的魏延军团会让李严管吗?这二人都是荆州集团的老将了,恐怕只有诸葛亮才调得动。而且,从正史上看,李严也没有和他们有过职务交集。再一个,李严作为托孤大臣之一,理论上应该留在成都,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掣肘诸葛亮,这个托孤大臣才有实际意义。可是,刘备则让李严留守永安,可见刘备本来就是超越资历,拔高李严,来拉拢东州人才,并非掣肘诸葛亮。


大飞熊ヽ骑士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把政务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却把军队交给李严,让他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尤其从李严后期的表现来看,感觉刘备基本上是所托非人。刘备是那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他为什么竟有这样的昏招呢?

我们先来看李严被托孤后的表现。

(李严雕塑)

一是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想把李严调到汉中来,让他镇守汉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严百般推脱,还是只想呆在原地(江州),并且还让诸葛亮把当地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以至于这件事,连当时的尚书令陈震都说他“腹中有鳞甲”。

二是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去汉中防守,他还是不愿意去,还假装说司马懿在诱降他,他走了的话,江州一带会丢掉。于是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又升他为骠骑将军,这样李严才去了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为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他却又对刘禅说,粮草很多呀,诸葛亮为啥要退兵呢?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严的这个表现,他哪里是值得刘备那样高度信任的人呢?刘备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怪的决定呢?

或者说,刘备这样做,是昏招,还是另有玄机呢?

我个人觉得,刘备当时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在托孤的时候,不完全相信诸葛亮,想找一个人来制衡诸葛亮的表现。(从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刘备实在对诸葛亮还是不放心。还有,刘备托孤时还专门对诸葛亮说,让他不可大用马谡,也是担心诸葛亮会做大的表现。)

李严为什么会成为刘备选择的作为制衡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觉得刘备是看重这几点。

第一,李严对刘备很忠诚。李严本来是刘璋的人,当是刘璋派李严去抵御刘备,可是李严却率部投奔了刘备,自此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刘备要选一个忠诚的人来辅佐刘禅,在关羽张飞包括法正都先后去世的情况下,李严是第一选择。

(刘备剧照)

第二,李严的能力很强。李严原先在刘璋手下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担任成都令。后来刘备入驻成都后,让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后来刘备在汉中的时候,地方上两次造反,李严不待刘备下命令,就带着很少的人马平定了动乱。可以说,李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被证明是一个能人。让这样一个人来分诸葛亮的权,刘备觉得比较恰当。

其三,李严有独断专行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他担任犍为太守的时候,曾表现出独断专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杨洪、牙门将王冲都曾与他发生矛盾,最后被他撵走。

有人可能会说,李严既然独断专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刘备怎么会看重他这一点呢?其实不然。独断专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权臣的一个有效力量,因为他不会被别人左右,不害怕权臣。假设今后诸葛亮要做权臣,欺凌刘禅,那么李严将是一股对抗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做权臣,那么,李严不就是一个阻碍分裂力量吗?

这一点,刘备也是有充分考虑的。

一者,刘备当时最担心的是诸葛亮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的问题,所以他必须要那样做。

二者,如果诸葛亮不是权臣,李严也不会反到哪儿去。凭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够轻松化解这个矛盾。(诸葛亮是证明过这一点的,当年法正就曾经独断专行,别人要诸葛亮处置法正,但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了,诸葛亮还痛哭,说若是法正在,刘备断不会败。诸葛亮这哭,是哭给刘备看的啊)

(诸葛亮剧照)

最后的实践证明,刘备的考虑是非常周详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坚持北伐,没有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李严虽然确实成为一股阻碍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后万不得已,才弹劾他。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严还痛哭不已,觉得从此没有人再会用他了,最后激愤而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备以识人用人著称,对于部下各人的性格才能,可说是一目了然。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才华,并非在军事上,而在治国上。诸葛亮是战略家,是萧何式的人才。而相对而言,李严则是军事上的内行。所以他将军事大权交给李严,将治国大权交给诸葛亮,完全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李严的军事才能,是在他平定盗贼马秦、高胜叛乱上被刘备发现的,李严不待刘备下旨发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用本部五千兵马,就迅速平定了叛乱,斩杀马秦、高胜。后来,李严就平定了高定叛乱,再一次显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刘备因此封他为辅汉将军。而诸葛亮在刘备生前,是没有显示什么军事才能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神奇,都是小说家言。实际上,蜀汉的几大战事,主帅是刘备,出谋划策的是庞统、法正等人,诸葛亮的主要功劳是后勤,足食足兵。

再一个原因是,凡是君主,都要平衡部下的权力,而不会让某一个人独揽大权。让任何一个大臣独揽大权,都是很危险的。所以刘备临终,用诸葛亮制衡李严,同时用李严制衡诸葛亮。另外,刘备还安插了另一个托孤对象,就是赵云。大臣之间互相制衡,则对于刘禅来说,是安全的。

但刘备的安排,并未如愿。诸葛亮后来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了,因为他找了个理由,将李严贬为庶民,关进监狱了。这也怪不得诸葛亮,谁让李严中了司马懿的离间之计,故意延误军前粮草呢。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春秋史社


《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托孤以李严为中都护,而中都护的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这样看起来刘备确实是把兵权给了李严。


但实际上李严一直是诸葛亮下属,同为托孤大臣,即使坐到了的中都护的职位,他依然不比诸葛亮。

李严加光禄勋,只是九卿,而诸葛亮是丞相,位列三公,在等级上就压一等。李严的中都护官再大也是受中央监察的,不好意思,诸葛亮就是监察百官的司隶校尉。更别说诸葛亮还兼益州牧这种地方大官,所以说实际上两人差距还是不小的,正因为差距大,这也有了后来李严不服气,想划分个巴州出来,自己当巴州牧,以此来拉近与诸葛亮的距离。

所以刘备给李严权力,其实只是为了给李严为首东州派面子,当时的东州派法正已死,吴懿是国舅要避嫌,这就只能给李严了。而刘备给东州派面子是为了让其与诸葛亮的荆州派一起对抗本土益州派,稳定局势,毕竟本土势力太强。不过李严最后还是得听诸葛亮的,毕竟诸葛亮是刘备亲信,刘备虽然防着益州派,但他是不会让自己嫡系荆州派在东州派之下的。


刘备权力构想:荆州派第一、其次东州派、最后本土益州派。

所以兵权该给还是得给,毕竟得讨好东州派,但给了你兵权,你还是得听诸葛亮的,所以刘备给不给诸葛亮兵权实际上影响不大,后来照样带兵北伐,不通过李严。

诸葛亮也可以随时调命李严,所以在后来魏国要大举进入汉中,诸葛亮调了江州李严率二万兵入汉中增援,虽然李严自身是很不情愿的。而到了汉中时,李严直接被诸葛亮任命中都护署府事,在丞相府手下办事,在这时诸葛亮直接将其变成相当直接的从属关系了。
不过正是这些,让李严很不满,认为自己与诸葛亮同是托孤大臣,但实际上权力却和诸葛亮没得比,到最后更是演变成了受他直接管辖的下属。于是才有了负责运粮时候不卖力,后来利益熏心,鬼迷心窍的参了诸葛亮一本,最终有了后来的被贬。


夏目历史君


李严的才能和诸葛亮不相上下,诸葛亮也曾经说过: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正方指的就是李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严处理事情思维敏捷,不拖泥带水。两人唯一的区别在于李严权利心太重,而诸葛亮则要淡然许多。那么刘备临终前,为什么要将兵权交给权利心很重的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个很诡异的事情,当时刘备退守到永安白帝城,在奄奄一息时召成都的诸葛亮快速赶到,然后将军国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其中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是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当时为丞相),执父子礼。另一句是交代诸葛亮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之,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

应该说,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是很复杂的。诸葛亮是刘备团队早期的创建人之一,在刘备尚且在荆州流亡时就已经加入了。因此,刘备对于诸葛亮是非常信任和欣赏的。但是诸葛亮毕竟年轻,且才能远远在刘禅之上,如果让诸葛亮辅政,在功成名就、大权在握的那一天,诸葛亮的忠心是否还在,存疑?因此,刘备不得不防备。而刘备采取的帝王术就是试探!

古往今来,以相父居位的都没有好下场。因此,刘备第一招就是让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刘备认为诸葛亮会惶恐的不敢接受。没有想到,诸葛亮接受了。既然诸葛亮接受了,那么刘备就要彻底搞清楚诸葛亮是否忠心。于是刘备提出了第二个更尖锐的问题,

你愿意忠心辅佐刘禅吗?有一天会取而代之吗?

这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吓得汗流浃背,惊慌于刚才自己的失误,于是赶紧表忠心,诸葛亮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说这句话就能让刘备放心了吗?不会的,以刘备的雄才大略,怎么可能放心让诸葛亮独权呢?于是才有了刘备二次托孤李严的事情。

刘备召驻军永安的李严前来,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督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其实是一招妙棋!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刘备的整体安排,看一看刘备是如何平衡刘禅、李严、诸葛亮三者关系的!刘禅为君主,其下托孤两位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丞相,统管内外军事,相父,镇守成都。一个是李严,中都护,统管禁军,兼管永安一切军事,镇守永安。

一个留在刘禅身边,出谋划策,辅佐政事。一个留任在外,治理边疆,以防不测!也就是说,假如李严叛变,诸葛亮可以率领成都重兵讨伐李严,以维护蜀国稳定。假如诸葛亮在内篡权,李严可以在永安起兵,并且迅速占据汉中,继而威胁成都,平叛在内祸乱的诸葛亮,这就叫平衡。

当时蜀国有四个地方比较重要,一个是汉中,一个是永安。一个是南中,一个是成都。成都为治所,最重要,诸葛亮当政。永安次之,永安为蜀国防备东吴的门户,李严当政。再次之是汉中,汉中为蜀国防备魏国的门户,魏延当政,受成都节制。最次之是南中,南中四郡是蜀国的后方,邓方当政,受成都节制。

因此,刘备同时托孤李严和诸葛亮,是想让两人相互制衡,共同辅政而已。至于后期诸葛亮大权独揽,以至于废李严为庶民,那都是因为诸葛亮和李严的为官目标不一致罢了!

诸葛亮受任托孤重任,目标是攻,以巴蜀为基地,进而夺取关中,平定天下。而李严的任务是守,守住巴蜀的东方门户,使东吴和魏国都不能顺长江而上。目标不一样,则造就了行为的不一样。

李严曾经劝诸葛亮受九锡,称王。诸葛亮的回答是:若哪一天能够灭掉魏国,俘虏曹叡,那么我愿意和你一起封官加爵。到时别说受九锡了,十锡也是可以的。

这说明,在诸葛亮眼中,伐魏立功是第一重任,在没有功劳的基础上想加爵称王,无疑是想篡权谋位!

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两人从这一刻起开始在政治上有明显的分歧,诸葛亮一心以北伐为重,想调李严入汉中,督管粮草事宜。但是李严只想着永驻江州,做一方诸侯而已。

诸葛亮为了取得李严支持,于是升李严为骠骑将军,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李严继续留守江州,这才请的李严移筑汉中,帮助北伐。

后来,李严因为连日下雨,道路泥泞,粮草难以及时运达,于是诓骗诸葛亮撤军。诸葛亮随后以贻误军机的名义上表刘禅,废李严为庶民,流放梓潼。自从,蜀汉进入诸葛亮独权时代,也是全盛的伐魏时期。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李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可以治理州郡,武可以防守边疆。才能和诸葛亮不相上下,只是两人在为官目标上不一样而已。刘备临死时,为了平衡权臣的厉害关系,设置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个是李严,一个是诸葛亮。为的就是让两人相互制衡,相互牵制。没有想到的是,两人面和心不合,最后李严被废为庶民,刘备的安排也付之东流!


每日趣评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同时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并令李严督内外军事是出于对诸葛亮不信任,其实这未免太小看刘备这个人杰了。刘备知道,蜀汉政权是完全靠他一个人的血统与声望建立起来的政权,现在立国未稳,他这个皇帝兵败而逝,国家下一步很容易陷入混乱、分裂甚至是灭亡。国家都没了,就算让刘禅当益州之主又有何用?刘备此时第一要务不是保护刘禅,而是保护蜀汉。

所以,刘备必须通过遗训对蜀汉的权力进行合理分割,以平衡朝廷的两大势力: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前者以诸葛亮为首,后者以李严为首;诸葛亮善于治国,而李严也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刘备让诸葛亮治国,让李严治军,一方面是为了预防两大集团为争权而相互残杀,另一方面也是因人制宜。

果然,刘备死后,朱褒、雍闿、高定等纷纷叛乱。此时如果李严与诸葛亮不和,单以诸葛亮之力,如何能平定南中之乱?但之后两人的矛盾还是不可避免地升级了。最后,诸葛亮将李严贬为庶人,独力主导北伐,这种局面虽然不是刘备想看到的,但总算还在刘备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复兴汉室的主线没变,刘禅的帝位也安如泰山,刘备若泉下有知,也死得瞑目了。


隐语


《三国演义》与历史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就三国演义内在的逻辑看,刘备能容人,为我所用,建立蜀国,可见,他在用人方面是非常睿智周全的。

托孤之时,他并没有将所有的政权、军权、财权等交于一人,是非常合乎用人科学的。人,在没有外力制衡的情况下,最容易走向刚愎自用。无论他是谁,权力制衡是必须的。把兵权交给李严,是因为:一,李严一派可以制衡诸葛亮一派。在三国之中,李严是东州系代表,诸葛亮是荆州系代表。刘备去世时,荆州系实力越来越强大,一家独大之势渐渐形成。权力一旦独霸,对君主就会形成架空之局面,刘备肯定会替自己的儿子考虑。这个制衡的角色非李严莫属。

二是,李严的性格、才干可以担当重任。李严的性格表现出来是忠诚、强势、专横,属于强硬派。在李严曾成都令,有丰富的从政经验。而且,他参与了《蜀科》。后来先发制人,平定了两次造反。

至于刘备去世后,李严在政治斗争中,不敌诸葛亮那是后来的事情了,也似乎是天意了。但从侧面看出,刘备的防备和安排更有预见性。


老照片


文|小河对岸

221年7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数万大军伐吴,却於次年被吴将陆逊大败於於猇亭,刘备收拾残兵退守永安(白帝城)。223年,刘备恼羞於夷陵惨败而一病不起,临终之前托孤於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同时,刘备又以李严为副,让其与诸葛亮共辅少主刘禅,并将兵权交给了李严。据《三国志·李严传》..(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那么,既然刘备对诸葛亮如此器重,却为何将最为重要的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其一,刘备对诸葛亮放心不下,为预防诸葛亮大权独揽。故而让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以互相制衡。那么,刘备临终之际,对诸葛亮所言“如其(刘禅)不才,君可自取”,不但不感人肺腑,反而令人不寒而栗。试想,刘备连“枪杆子"都交给了另外一位辅政大臣了,还让诸葛亮自立为巴蜀之主?这不是诏令李严,如果诸葛亮谋逆,就“毙”了诸葛亮嘛?

其二,刘备不认为诸葛亮有统帅之才,故将兵权给了李严。刘备得了诸葛亮之后,很少让诸葛亮随军出征。试看蜀汉的几场重大战事,刘备取益州带了庞统,刘备取汉中带了法正,刘备伐吴也没带诸葛亮。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外出(征战),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蜀汉夷陵惨败,诸葛亮感叹道:"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伐吴);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在战事谋略上,刘备从未倚重於诸葛亮。诸葛亮的才能,在刘备看来,是萧何型的人才(足食足兵),而非韩信型的人才。陈寿对诸葛亮评价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参考史籍:《三国志》、《资政通鉴》等等;


历史闻知社


这个问题其实诸葛亮一个人担不了那么多职位,之所以刘备临终托孤让“诸葛亮”任“丞相”,李严任“中都护”。大家就认为刘备托孤“李严”作“中都护”是把兵权交给了“李严”,而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认为是刘备防着诸葛亮,其实有这种想法,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这本就是刘备正常的托孤,刘备任诸葛亮做丞相,其实这个丞相的含金量可不低,是有兵权的,就和曹操的职位一样,都是丞相,有全权处理国事之权,而刘备诏告刘禅,是让刘禅与诸葛亮共掌国事,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从如父,意思就是让刘禅听诸葛亮的,可见诸葛亮的职权是可以“代君行事”的,刘备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其实也是出于肺腑,诸葛亮有任免“李严”之权,“李严”的“中都护”一职,也就是保护皇室保卫京师之军权,相当于保卫京城的军区司令,比起诸葛亮来,虽然是托孤之臣,但权力和职位还是有高低大小之分的,而不是平起平坐的相互制衡。


夏有凉风61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平衡派系利益

刘备入蜀后,形成三个政治集团。为首的是刘备的荆州集团,其次是李严、吴懿、孟达、法正为代表的东州集团,最后是蜀中士族的益州集团。东州集团是东汉末年从荆州、关中地区流入益州的士人,其实也是外来集团,他们和益州集团有矛盾,刘璋靠东州集团实行统治。

但在刘备入川时,东州集团发生分化,很多人倒向了刘备,其中就包括李严。刘备夺取西川后,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听从了法正的建议,迎娶了吴懿的妹妹,把东州集团拉拢了过来。

所以刘备在托孤时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性,不得不考虑到东州集团的利益,而让东州集团的人出任托孤大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顾及益州集团的利益。

刘备托孤之时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吴懿和李严。吴懿是外戚,不便重用,所以李严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二、对诸葛亮的不信任。

刘备对诸葛亮的不信任体现在两点,一是担心大权独揽,二是诸葛亮缺乏领兵经验。

1、纵观之前历代帝王托孤,都会安排多个托孤大臣相互牵制,不然皇帝的位置岌岌可危。但即便当初有多个托孤大臣,也难免权归一人,威胁后代统治,最著名的当属西汉的霍光。刘备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出现,所以在托孤的时候,他不能让诸葛亮一人独揽大权,必须安排一个人分割他的权力,互为牵制,这样对刘禅最为有利。

2、在大家的印象里,诸葛亮神机妙算,能文能武。但实际上,在刘备托孤之前诸葛亮一直从事的是内政后勤工作,欠缺领兵经验,刘备担心他不能胜任。

比如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发挥了外交能力,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荆南三郡,任务是“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之后,诸葛亮辅佐关羽镇守荆州。214年,诸葛亮同张飞、赵云率兵驰援刘备,合力拿下了成都,随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任务是“足食足兵”。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录尚书事、司隶校尉,分管蜀汉的内政和监察工作,和军队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刘备看重的是诸葛亮的内政能力,对他的领兵能力表示怀疑,所以托孤之时不便把军权交给他,怕他不能胜任此项工作。

但蜀中那么多将领,为何刘备会把兵权交给李严呢?

三、李严能力突出,深受刘备信赖。

1、军事能力得到刘备认可。李严原是刘璋部下,在绵竹归降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在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数万人在资中县作乱,此时刘备率主力在汉中与曹操鏖战,李严仅用临时召集的五千人马轻松平定。后来又击败高定,展现出过人的军事素养,受到刘备的重视和信赖,被任命为辅汉将军,镇守巴东。

但在人才济济的刘备集团,李严还只是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位置并不靠前。而后不久,关羽、张飞、马超相继阵亡,夷陵之战,刘备又丧失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所以刘备在托孤之时,有领兵经验的李严就成了可供选择的托孤人选之一。

2、有主见,有性格,办事果断。李严这个人很有主见,办事果断,雷厉风行,经常和同僚发生冲突。在刘备看来,这不是什么缺点,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敢和诸葛亮叫真,发挥其作用,如果把位置留给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哪能牵制住诸葛亮呢?而当时李严的职位不过是辅汉将军,无法和诸葛亮平起平坐,所以刘备当着诸葛亮的面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代理都护,掌内外兵权。

之后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是个聪明人,知道刘备这句话是说给自己和李严听的,如果自己一口答应,李严肯定会立即砍掉他。所以诸葛亮痛哭流涕地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不过最终刘备还是多虑了,诸葛亮虽然扳倒了李严,成为大权独揽的权臣,但他更是千古少有的忠臣,让刘禅做了40年皇帝。对比一下隔壁的司马懿,诸葛亮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