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有哪些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品味起来很残酷的话?

南胖挖坑


1995年5月,山西晋城某个小山村里,一对母子按照往常的作息,一大早就扛着锄头来到了自家农田。如同以往,娘俩抡着锄头有条不紊的耕作着。忽然,他们发现了一具尸骨。

在中原大地上,挖土时发掘一具尸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儿子看见尸骨之后,旁若无人的捡起来,然后扔在地头的路沟里,继续他的劳动。


可是,当他把第一根遗骨扔开之后,马上发现下面还有遗骨。接见不断地扔了许多遗骨之后,他们终于知道事情有些不对劲了。便扛着锄头赶紧回家,将这件事告诉了村里人。

对于大多数农村人来说,盖个房子还要清理宅基地呢。若是宅基地下面被探测出来有遗骨,定然将其挖出,另寻他处掩埋。因为这些遗骨对他们来说,是不洁之物。

尽管这对母子对自己的遭遇感到非常晦气,可是这个消息却迅速传遍了整个中国。一时间,各路考古学者纷纷来到此处,开始发掘这一处遗址。

随着考古的发掘,人们忽然惊觉:原来这就是白起坑杀的四十万赵卒啊!

考古队一点一点的清理着这个遗址,越是深入他们就越是震撼!继而转为悲伤。这样被坑杀的赵卒,横七竖八的躺在这里,毫无规则毫无尊严!

从这些遗骨的状态,我们也能两千多年前的长平之战,究竟该有多么的悲壮!这些投降了的赵卒何罪之有?他们有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可是他们的离去,这些家属谁来赡养?


关于这场战争,史书中只有一句话:白起之降赵卒,诈而坑其四十万,岂徒酷暴之谓乎?古代史官没有点名战争的残酷,仅仅是指责了白起的残暴。

甚至如今很多人都把白起奉为战神,殊不知这战神的称号是何等荣光!光是脚下四十万赵卒的累累白骨,就足以让他永世不得轮回。

历史越是轻描淡写,事实就越是残酷,就如同长平之战一般,后人永远无法想象其战况!即便是不到百年之前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很多人也只当是一首诗句,有谁想过这百万雄师,是如何渡过这大江口呢?


祗树


一、我们少走了一些弯路。

译:这个就不翻译了。尽在不言中。

二、“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蔫.”

译:杨广逼死杨坚后,派使者给杨坚的妃子陈氏送来几枚同心结。陈氏很不高兴,不肯答谢,但宫中的女子都逼迫陈氏,陈氏没办法只能向使者答谢。

当晚,杨广就和陈氏发生了关系。

陈氏当时的心情肯定非常难受,老公死了,还要和非亲生儿子发生关系。杨广这个禽兽。

三、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

译:宋文帝元嘉之役,北魏军队撤退时对所经地区进行惨无人道的扫荡。春天燕子归来的时候,在树林里筑巢。(燕子在屋檐下筑巢,因为房子全被烧毁了,燕子归来的时候只能去树林里筑巢。)

四、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译: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后,不禁感慨“禹和舜禅让的故事,我算是知道是咋回事了。”估计曹丕也不会想到后来曹奂又把帝王禅让给了司马炎,毅种循环。

五、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

译:汉末名将皇甫嵩在下曲阳屠杀黄巾军十万多人,之后在城南用十多万黄巾军的尸身筑成了京观。京观,就是把尸身一层一层垒起来,然后盖土夯实,像金字塔形状的土堆。

后来司马懿和邓艾也修筑过京观塔,人数不过数千人罢了。很难想象这十余万尸首的京观塔到底有多高。皇甫嵩真是脑洞大开。

六、五官将知忠尝噉人,因从驾出行,令俳取頉间髑髅系着忠马鞍,以为欢笑。

译:曹丕(五官中郎将)知道王忠曾经吃过人。一次在王忠随驾出行的时候,曹丕命令下人把路边墓堆的骷髅栓在王忠的马鞍上,取乐做笑。

王忠是扶风人,也就是关中地区的。东汉末年,关中地区大旱又遭蝗灾,百姓相食,不少地方人烟断绝,王忠就是靠吃人活下来的。王忠吃人是无奈之举,但曹丕拿这个事情取乐就是丧心病狂了。也许在帝王眼里,老百姓的命不过是草芥罢了。


石头说历史


史书里有太多细节不能琢磨,一琢磨你就忍不住想骂娘。

小时候看柏杨的文章,老头总说王侯将相中王八蛋居多。年纪小,不懂事,以为是酸臭腐儒发牢骚而已。年纪渐长,再看历史,越来越觉得老头说的大抵不错,王侯将相确实是王八蛋居多,好人寥寥。


不光杀了你,老娘还要煮了你

前段时间,《军师联盟》大火,司马懿和张春华伉俪情深,狠狠撒了一波狗粮。

张春华,司马懿发妻,宣穆张皇后,历史上确有其人。按照《晋书》的说法,这位宣穆张皇后『少有德行』。但从《晋书》记载的光荣事迹看,真心看不出德行在哪儿。

宣帝(司马懿)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见之,后(张春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而亲自执爨。帝由是重之。——《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司马懿刚出道那会,不愿意为官,在家装半身不遂。晒书的时候,遇到暴雨,司马懿情急之下忘了自己是个『瘫子』,站起来收书。恰好被家里一个婢女看见了。司马懿还没整明白啥事。张春华就亲手给婢女咔嚓了。为了毁尸灭迹,还亲自上手把婢女尸体煮了……



这心狠手辣的程度,搁谁看在眼里都得刮目相看,所以『帝由是重之』!可怜婢女倒了八辈子血霉,莫名其妙被人弄死,临到头还被下了汤锅!不知道司马懿是怎么想的,一般人摊上这么个重口味的媳妇,恐怕都是『敬她是条汉子』,而多于喜爱。

老妈带你玩行为艺术

吕雉,刘邦先生的发妻,汉高皇后,也是猛人一枚。刘先生登上人生巅峰以后,吕小姐已经年老色衰,老头开始往家里带狐狸精,其中最得宠的便是戚夫人。



据说戚夫人不仅长得花容月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擅舞蹈,给老头弄的五迷三道的,几次想要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储君。等到刘邦归西,吕小姐的儿子刘盈坐上龙椅,立即新仇旧账一起算,拿戚夫人做起了行为艺术。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史记-吕太后本纪》

场面之血腥无法想象,如果按写实的手法拍电影,肯定是限制级,连吕小姐的亲儿子汉惠帝都忍不住吐槽『这TM不是人干的事』。



如果说张春华小姐杀婢女还情有可原,毕竟有杀人灭口的需要,那么吕小姐祸害戚夫人则纯属泄愤。因为这个时候刘盈已经登上皇位,而且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也被毒杀,此时的戚夫人早已不构成威胁。

更奇葩的是,吕小姐还要自己的亲生儿子来欣赏这件行为艺术品。刘盈是一个颇有仁爱之风的君子,一直想保住弟弟刘如意的命,结果弟弟刚被毒死,又被亲妈来了一场震撼教育,结果就是做了病,声色犬马麻醉自己,不理朝政,年纪轻轻就看他爸去了。

老爸教你一句话,人间不值得

刘盈其实挺倒霉的,不仅摊上一个爱搞行为艺术的亲妈,还摊上一个信奉『人间不值得』的混蛋亲爹。



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汉惠帝刘盈)、鲁元(鲁元公主,刘盈亲姐),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在彭城,刘邦打了败仗,被项羽大军追杀。刘先生嫌马车跑的太慢,一脚就给亲儿子(汉惠帝刘盈)和亲闺女(鲁元公主)踹下车。灌婴同志实在看不下去,给俩孩子又抱回车上。刘先生认为这种时候还管俩小逼崽子干啥!气的当下就要拔剑弄死灌婴。所幸一行人最终得以逃脱,否则历史就得全盘重写。有些史学家考据,认为汉惠帝刘盈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隐疾。说实话,哪个孩子经历这样一幕,恐怕都得落下病根。


月下没有花


小时候看鲁迅的文章最带劲,又神秘,又晦涩,隐约间似乎还带着点神棍色彩。其中它的《狂人日记》有写过这么一句“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内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大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小时候未经世事,咋都看不懂,就一带而过了。

长大后才知道甭说古代,就是清末到民国那些年,到处都是鲁迅说的吃人。

鲁迅《药》里写,小孩犯了痨病,偏方居然是吃观音土加人血馒头。人血馒头就是用馒头沾染行刑场死人的鲜血而成。

一开始我以为这便算了,后来查阅资料发现当时百姓对死刑犯对死犯尸体还有别的节目。一个个都认为生吃死人血肉可以治百病,群起而上,掏心挖肺,顷刻间白骨都不剩。

当年袁崇焕便被刽子手当场凌迟剐肉待价而沽,然后心肝脾肺肾都被观看的人和着烧酒吃了,满口血流不止。

后来又看到我们伟大的音乐家聂耳曾记下日记。1928年,他的老师李琼仙被当局逮捕枪杀时,围观民众居然不是哀伤,而是一拥而上把他的血肉乃至内脏挖了出来生吃,说是可以治白病。当年点戊戌六君子的朱砂笔都能卖个高价。

再后来看《三国演义》,刘备吃了猎户老婆的肉还满口仁义道德,回头倒赏赐他百金。

史书中那些当年老师讳莫如深的片段,直到后来我长大才知道,原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人永远只存在童年!


不书公子


史书记载从来轻描淡写,《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跟纪晓岚在大牢里的交谈“……易子而食,只是史书上的四个字而已”

曾经看文章提到过蝗灾,一个起一个止,一句话结束,但是范围是有多大?

1、蝗灾的范围有多大?不看地图不知道

《新唐书·五行志》记载蝗灾:蝗,东自海,西尽河、陇。

东自海,大约是从山东起,西尽河、陇,河陇就到甘肃西部敦煌、嘉峪关、酒泉一带。八个字包含了大半个中国在内。

2、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

这是冉魏被慕容氏围困时的情况,季龙时宫人被吃光了,那这是多少人呢?

对比看一下就知道了。

先是,大发百姓女二十已下十三已上三万余人,为三等之第以分配之。郡县要媚其旨,务于美淑,夺人妇者九千余人。百姓妻有美色,豪势因而胁之,率多自杀。石宣及诸公又私令采发者,亦垂一万。

这就已经将近无五万人,而苻洪劝谏的时候提到:夺人妻女,十万盈宫,这可能有点艺术加工去除一下水分也有七八万人。

结果都被吃没了。

翻开史书“大饥”“人相食”从来没少过。

3、“初,上欲速得京师,与回纥约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史书用了一个“归”字,让事情似乎不那么残酷,但是回纥攻进城后却是“剽掠三日而止”。

子女都被回纥人抢走,财货被回纥人抢走,且不说妻离子散之类,就想知道,这三日洛阳城人是怎么过的?

4、说几个不在史书上的

正义晚了,终究来了,晚了20多年,冤魂都已经投胎了。

你们做到了我们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这句话不知道真假,不解释


妖鬼杂谈录


两脚羊

自古以来,人相食数不胜数,先秦时到近代所记载,可谓是触目惊心,然而在有一个朝代,人肉与猪肉可以堂而皇之的共同贩卖,

并且取名为两脚羊,这个时代便是宋朝。

自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以上出自宋人庄绰的(鸡肋篇)

“近下军兵,有请一百食钱,二升半米,而赡三、四口者……欲得一杯热水……亦不能得。”

“及其所请食钱,非独欲赡数口,一月之内,仍欲买皮条,买磁末,买弓弦,至于修理弓箭,种种费耗,不过此一百食钱而已。”

此乃为南宋上奏朝廷,给宋高宗的奏章。

此为何意思?便是南宋士兵生活的窘迫,就是说南宋的士兵,赡养一家三口之后,连喝一杯热水都不能,因为热水需要柴火烧。

而后还要从紧巴巴的军饷中,掏出一百钱,维护装备,不过“一百钱!”

“甚者采薪织屦,掇拾粪壤,以度朝夕。其又甚者至使妻女盛涂泽,倚市门,以求食也。”

以上记载依然出自于宋朝,此为朱熹的奏章。

那还不是最差的,更有士兵,还需要自己干活赚钱,甚至还需要妻女化妆,站在闹市里求食?此求食为何意?为娼也!


筱谈天下


在史书上有很多记述看起来轻描淡写但,细品味起来,那背后可能是成千上万的生命,甚是残酷。这其中有很多我们可谓耳熟能详,但却往往忽略其中背后的历史真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那些看起来轻描淡历史记述背后的秘密。

一、京观,就是骷髅台,具体做法是把战败的敌军尸体全部堆积在道路的两旁,然后用土把这些尸体夯实,筑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表军功。历史上隋朝三征高句丽失败,高句丽统治者便将战死隋军的尸体筑成“京观”。后来高句丽向唐朝交好,唐太宗便派人毁掉了高句丽的“京观”。京观,对于胜利的一方是为了炫耀战功,而对于战败的一方却是无数的生命,细细品味,太过于残酷了。


二、族灭、灭三族、灭九族。翻开史书,我们经常会看到的记载就是族灭。在封建社会,君权至上,古代的统治者视人命为草芥,动不动就搞株连,一句“族灭”看似轻描淡写,但翻阅史料,细细品味,背后却是无数血淋淋的人命。例如,方孝孺宁死不降明成祖朱棣,惹怒了朱棣,朱棣下令灭十族。“灭十族”可不是三个人,那可能是成千上万的生命,血流成河,这是多么残酷的一句话呀!



三、《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一》中记载:“关东蝗大起,飞西至敦煌。”看起来只是在写蝗虫在关东肆虐,实际上是蝗虫满天飞,遮天蔽日的蝗虫过后,老百姓地里的庄稼是是什么也不剩,颗粒无收。这些百姓所要面临的是大饥荒,是百姓吃观音土,甚至是饥民相食。这背后是无数的饥民在挣扎,是累累白骨呀!



四、陕甘起事,同治年间,白彦虎发动了陕甘起事,在史书对其记载真的可谓轻描淡写,甚至被刻意地低调处理,但背后却是无数汉人的生命呀!



最后这个最狠了——“我们走了一些弯路”,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我们走了太多的弯路,当然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史书中真正的残酷,是数以万次反复发生在历史中,而完全不需要描述的惨剧,只需要寥寥几个字足矣!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资治通鉴里面有句话写道:“关东蝗大起,飞西至敦煌”。

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关中蝗灾的景象。

这句话乍看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发生了一场蝗灾而已。但是细细琢磨蝗灾的地点,问题就出来了。

按照书上说,这场蝗灾,东至关东,西到敦煌。关东,在汉朝一般指函谷关以东,大约在今天河南灵宝市附近,而敦煌一般就指现在的敦煌市附近。

这段距离有多远呢?我们看一下地图。

两地之间,直线距离,超过了一千公里,而且还经过了汉朝当时的国都西安市。

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从今天的河南,往西一直到整个甘肃,全部遭受了强烈的蝗灾。

这是真正的赤地千里。

作为现代人,很难想象到,在农业技术发展落后的汉朝,经历这么强烈的蝗灾之后会是什么惨状,而且,是发生在农业较为发达的河南以及关中地区,这两个地方,可以说是汉朝农业的根基。

最终的损失,没有在史书中找到,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到,灾害过后,必然是饿殍遍野和背井离乡,以当时的农业技术手段,这么大规模的蝗灾,对百姓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无数人的死亡,无数人的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无数的白骨露于野,国家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被缩写成这短短的十个字:

关东蝗大起,飞西至敦煌。


姜小姐的浪漫满屋


古代历史中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为了突出名人贤士在面临危局时的临危不乱,往往主动或者被动的牺牲他人。

以史为鉴在读到这样的情节时,一方面为古人的心态点赞,一方面又为被牺牲者不值。以史为鉴下面要说的故事比较残忍,不愿意看的人可以就此略过。。。

一,张巡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以一介县令,几千残兵打的数万叛军无可奈何。

后来张巡死守睢阳,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血战,在其中涌现出来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读者每读到此处,都为张巡感天动地的操守感到尊敬,为其智计百出的战法感到钦佩。

但是在睢阳之战中,更多血淋淋的伤痛被忽视了。旧唐书中记载了睢阳之战的一个情景:

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 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 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 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张巡被数万大军困在睢阳,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在这样的绝境下,张巡为了激励士气,把自己爱妾当着将士的面杀掉,逼着将士们吃。

之后还是没有粮草,有了张巡杀妾的带头作用,守城士兵于是从睢阳城里的妇女开始吃,妇女吃完了,再从不能上战场的老弱吃起,足足吃掉了二、三万人!!!

张巡等人通过血战睢阳名留千古,但是一想起被吃掉的这些人,大家又作何感想?

二,杜畿

杜畿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贤臣。


曹操打败袁绍后,袁绍的儿子和部将为争夺权力空白纷纷互相攻伐。袁绍的外甥高干先投降曹操,后面又阴谋叛乱,河东人卫固、范先打算做为高干内应。

这样的情况下,杜畿被曹操临危任命为河东太守,负责安定河东的大任。

结果杜畿领着随从去河东上任,结果到了河东,范先打算杀掉杜畿,就在官衙门口把杜畿的随从一连杀了三十多个,杜畿的主簿都被杀掉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记载杜畿“举动自若”,于是卫固犹豫了,跟范先说,这个人杀之不详,反正他已经受制于我们了,我们就干脆让他当个架空的太守吧。

后来历史书上表扬杜畿非常聪明的不断分化卫固范先,最后解散了其叛兵,后来斩杀了范先卫固,平定了河东。

但是信任杜畿、不辞辛苦跟着杜畿上任的随从却是永远回不来了。而他们死之前,杜畿甚至都没有正眼看他们一眼。请问你如何评价杜畿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呢?

我是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你好这里是逸谦吧唧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快时缓。

此刻我们知道的东西,都是二手资料。

孔丘编篡史书《春秋》,言简意赅,根本不知所云。

有些地方甚至含糊其辞,畏首畏尾。

这种文字叫做“春秋笔法”。

名词释义,讳莫如深。



这个成语比较有意思,《辞海》释义为,事情重大,避讳不言,

指的是鲁国宫廷的丑闻,但是在《梁谷传》却无意中道出了“讳莫如深”这个前尘典故。

“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原来东周初年莫国出现了一个与东都洛阳分庭抗礼的政权,

而且这个政权比东都洛阳更具有合法性,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人就是周携王姬望,也是当时莫国的国君,在历史上存在了长达二十年的

“二王并立”的不可思议的状况,信奉国无二主的儒家自然“讳莫如深”了。

这个成语,就像被它掩盖的历史一样,重大,混乱。

历史上,周武王分封诸侯是有“莫”这个国家的,

什么样的国家能让孔子这么恐惧,甚至避讳不言?

周朝啊,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礼崩乐坏。

为什么呢?一个迁都事件,就能引发周天子大权落空?显然不可能。

这件事还要从“烽火戏诸侯”说起。

西周,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狼真的来了,却没有诸侯救援,就这样,西周亡了。

(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很可能是杜撰,国之重器,岂是儿戏)

西戎乱周,幽王被杀,这是西周末年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件。

表面看起来此事是周幽王荒淫无道自毁长城的因果报应,但是西戎乱周的主谋却是周幽王的岳父申伯,申伯为了挽回外甥姬宜臼已丧失的天子继承权(当时被幽王所废,改立褒姒之子伯服),引西戎入侵镐京。

或许申伯的原意只是借助西戎这股力量,逼迫周幽王恢复妹妹的王后地位,外甥的天子的继承权,或者直接杀死周幽王,外甥一步登天,自己也跟着飞黄腾达。

沉浸在意淫中的申伯,喜不自胜的联络了西戎,成为自己的盟友,

但是,他错了,错的很彻底,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西戎的野心,可能他到死都不肯承认,只好默默咽下这个苦果,却不想,一夜之间,天下全变了,诸侯国不服,憎恶这个“引狼入室”的主谋,一个气势磅礴的大时代来了。

这个教训为后人留下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春秋礼崩乐坏,是因为上行下效。

结果事情不受控制,西戎“进京"不但杀了幽王和太子伯服,还杀光了众多周室公卿和镐京的平民百姓,最可恨的是西戎趁乱打劫,把镐京洗劫一空,最后撤走前连宫殿也不放过,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可谓是对周朝的一次毁灭性打击,想必申伯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这样一来国人不待见申伯和他拥立的外甥姬宜臼,他继承大统的资格遭受了严重挑战,即便他是嫡长子,在国人的怒火中,也无济于事。

这种情况下,西虢国国君虢公翰连同周北的一众小国拥立比较贤明的周宣王庶子,周幽王的兄弟,莫国国君姬望为周王,于此同时申伯审时度势拉拢,秦襄公、郑武公、卫武公、晋文侯当时最强势的五大诸侯共同拥立周平王,自此,东周之初形成了由周携王的莫国政权和周平王的洛阳政权“二王并立”的南北对峙局面。


这种情况持续了“二十年”,后面的故事就是,周平王武力征讨莫国,依靠晋国杀了周携王,这个“携”字非常考究,“提起来跑的意思”,用意非常明显,在周平王眼里,莫国就是僭越犯上乱臣贼子。

这样的事情自然不允许被记录下来,但是,三百年后,魏国楚国的史官有过零星的记载。

后人可以,通过《竹书纪年》可以窥探那个时代的爱恨情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