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祕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

遊優優


首先更正提問者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樊噲並不是漢高祖劉邦的妹夫,而且連襟,或者說是姨妹夫,樊噲的嫡妻呂嬃是呂后的親妹妹。



說到這裡,劉邦臨終前為什麼想殺了樊噲,其實已經很明瞭了。劉邦活著,從小和劉邦一起玩到大的樊噲自然是不會改換門庭的,更加不會反叛。因此,劉邦才放心讓他帶兵去討伐“叛變”的燕王盧綰。盧綰是誰?劉邦的發小,曾經最信任的人,沒有之一。劉邦敢於讓另一個發小樊噲帶兵去討伐盧綰,說明他相信只要自己活著樊噲不會反。



但是,劉邦死後呢?樊噲作為呂后的親妹夫,倆人的關係擺在那裡。彼時,劉邦的太子、後來的漢惠帝劉盈性格懦弱,而太子的生母呂后恰恰又是個權力慾望極其強烈的女人。加之有樊噲撐腰,更可怕的是,樊噲不僅有地位、有影響力,彼時的樊噲手中還握有重兵。面對這樣一個形勢,劉邦不得不擔憂,自己死後整個朝堂之上還有誰能夠牽制得了呂后?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劉邦的擔憂並不是沒有根據的疑心病,而是確實存在的。因此,已經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劉邦選擇了向曾經的發小、戰友樊噲下手。



但是,劉邦最終還選錯了執行人。劉邦最終選擇了陳平和周勃來執行這個任務。陳平是個搞陰謀詭計出身的謀臣,善於投機;而周勃是一個厚重少文的老實人。如此人事配備。這件事基本上等於就是以陳平為主導了。陳平接到這個燙手的山芋之後,便開始糾結了。畢竟劉邦時日無多,憑藉呂后的地位和手段,將來掌權是很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疑問的。如果這個時候自己殺了樊噲,劉邦一死,呂后秋後算賬,自己還能有好嗎?如果不殺,劉邦畢竟還活著,自己根本無法交差。



要不怎麼說陳平能夠成為政壇不倒翁呢,面對這樣一個兩難的境地,陳平選擇了拖。在燕地抓捕了樊噲之後,陳平並沒有立即殺了他,而是押解回長安,路上的時間正好可以作為緩衝。如果劉邦去世了,正好可以借保住樊噲之命向呂后邀功。如果劉邦活得好好的,則可以把樊噲交給劉邦處置,畢竟這麼大一個人物,還是得老闆親自處置不是嗎?陳平照樣能夠搪塞過去。而且,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陳平自己可以置身事外了。陳平這次算對了,自己押解樊噲還沒回到長安,劉邦就已經去世了。而陳平正好藉此在本以為樊噲已經被殺的呂后面前邀功,換來了自己和周勃的全身而退。



恰恰也正是陳平的老奸巨猾和深謀遠慮,為後來剿滅諸呂留下了利劍——周勃。否則,以周勃的智慧,必定是老闆讓殺樊噲,自然是手起刀落,那就完全沒有轉圜的餘地了。


不務正業歪醫生


劉邦,是個思路極為縝密的人,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臨終之際要殺樊噲,不但不是老糊塗,而且是非常正確的決策。其中緣故,聽司馬為君慢慢道來。

首先,劉邦不是因為個人仇恨殺樊噲。樊噲早年是個殺狗賣肉的,劉邦是他的老客戶,所以倆人關係不錯。後來劉邦做沛公,樊噲便成了他的副官。

樊噲這個人,智略談不上,似乎唯一可以誇耀的便是武勇,當時打仗是以人頭數作為晉升標準的。樊噲在一場戰鬥中砍下敵軍十五個首級,就被封為國大夫。和章邯的軍隊交手,砍下二十三顆首級。打敗李斯之子李由,斬首十六級。攻武關至霸上,樊噲更是斬殺都尉一人,首級十個。鴻門宴那一場局,又是他持劍盾闖入項羽營帳,用盾撞倒拿著戟的士兵。 進入帳後拿眼珠子瞪項羽,項羽還欣賞他是位壯士,請他吃一條生豬腿。樊噲拔劍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這一場吃生肉秀,其實是救了劉邦的命——如果沒有樊噲闖帳譴責項羽,劉邦很可能就被殺了。

劉邦稱帝以後,樊噲依舊為他賣命,燕王臧荼的叛亂,是他搞定,代地的叛亂,則是他與周勃一起平定。直到劉邦臨死前的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他還在北方討伐燕王盧綰的叛亂。

所以,樊噲的軍事能力,是不值得懷疑的——但,劉邦最擔心的,也就是這個。

為什麼呢?因為劉邦此時最大的心事,就是戚姬與兒子劉如意的安危,在他看來,如果戚姬不能反控呂雉,就一定會被呂雉殺害。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讓劉如意做太子,接替帝位。可是劉邦又發現,群臣都很擁戴呂雉的兒子劉盈,尤其是樊噲掌握著兵權,一旦他決意廢除劉盈甚至說要殺掉呂雉,呂家人會不會謀反作亂,樊噲會不會助呂家一臂之力?

在劉邦看來,這個問題是肯定的。樊噲的老婆是呂雉的妹妹呂嬃,而且樊噲很聽老婆的話。所以要保住劉如意和戚姬的性命,就必須廢掉或殺掉呂雉,而要解決呂雉,前提就是要讓樊噲消失。

但劉邦一直下不了這個決心,直到身體快不行了,他才找來陳平,讓陳平去樊噲軍中傳詔,又把武官周勃藏在車子裡,打算一到軍營,就立斬樊噲,讓周勃接管軍隊。

可問題是陳平是個極會算計的人,他發現形勢已經不對了,劉邦說不定馬上就要死,而死後呂雉一定掌握大權,而那時如果陳平和周勃拿著樊噲的人頭上報,豈不是自尋死路嗎?

所以最終,陳平沒有殺樊噲,而是將樊噲打入囚車,押回長安,結果在半途就得到劉邦駕崩的消息,陳平立馬轉變方向,投向呂雉,而樊噲的保全性命,就成了他的功績。

劉邦生前沒能殺掉樊噲,呂雉便沒事,而呂雉沒事,戚姬與劉如意母子二人便有事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劉邦一直到死,都沒有糊塗。何以見得?

據史書記載,劉邦死前,呂后問他蕭何接班人的問題,劉邦接連說了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人,並且把王陵、陳平、周勃等人的優缺點分析得頭頭是道,你說他糊塗沒?

事實上,劉邦臨死前派陳平和周勃去殺樊噲,是出於外戚專權的憂慮。

樊噲是誰啊?不僅是劉邦的鐵哥們,開國功臣集團的典型代表,更是呂后的親妹夫。

眾所周知,漢惠帝劉盈性格羸弱。皇帝年幼且羸弱,很容易導致外戚專權——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劉邦為何不殺掉呂后呢?一來,這樣做實在說不過去,畢竟呂后是跟著他一路打江山的糟糠之妻,而且呂后對於劉盈也有一定的護威作用;二來,劉邦留下了一個強大的開國功臣集團,包括曹參、王陵、周勃等人,這些人對劉邦是忠心耿耿的。劉邦有信心,功臣集團完全可以抗衡呂后的外戚集團——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如此一來,樊噲就尷尬了。他有兩重身份。為了純潔開國功臣集團隊伍,劉邦必須殺了他。

可惜,一直以陰謀詭計著稱的陳平耍了一個心眼。他知道劉邦快不行了。為了不得罪呂后,他就沒殺樊噲,而是把他綁回了長安。結果,沒等到達長安,劉邦就死了。

樊噲因此僥倖逃生。而呂后也欠了陳平一個人情。


趣談秘史


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樣,都是出身草莽的開國皇帝,兩人為了穩固統治,都殺了很多功臣。

但劉邦殺樊噲,並非是簡單的殺功臣那麼簡單,悅史君認為,這與樊噲其人的特殊本領和經歷有關。

樊噲是劉邦的同鄉加好友,一直跟隨劉邦,負責保護他的安全。

樊噲作戰非常勇猛,每次都有斬獲,官爵越來越大,劉邦滅秦後,項羽設下鴻門宴,范增企圖就此殺了劉邦。

樊噲聽張良說明情況下,入席怒斥項羽,幫劉邦解了圍,跟著劉邦去了漢中。

楚漢爭霸期間,樊噲多次作戰取得勝利,劉邦稱帝后,樊噲繼續四處攻打異姓諸侯王,獲封舞陽侯,做了左丞相。

樊噲不僅深得劉邦信任,還因娶了呂后的妹妹呂嬃,和劉邦成了親戚,但他跟呂后的親密關係,引起劉邦的懷疑。

呂后雖然早已失寵,但她是劉邦重要的幫手,權力慾望很大,劉邦對此很不放心。

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與匈奴勾結造反,重病的劉邦派樊噲去平叛。

這時,有人告訴劉邦,樊噲準備劉邦死後,與呂后一起作亂,殺死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劉如意。

戚夫人是劉邦最愛的女人,劉如意是劉邦屬意的皇太子人選,他知道樊噲太猛,擔心會有事,就派陳平帶著周勃,去殺樊噲。

在這種情況下,樊噲的死基本上是板上釘釘了,但陳平是個很機靈的人。

在路上,陳平和周勃商量,樊噲和劉邦、呂后關係都好,我們不能直接殺他,不然就是給自己找事,把他押送長安,讓劉邦拿主意最好。

於是,兩人將沒有設防的樊噲拿下,周勃繼續打仗,陳平押樊噲回長安。

還沒到長安,劉邦就駕崩了,陳平先趕回長安哭喪,呂后就饒恕了他,樊噲也揀回一條命,繼續榮華富貴。

悅史君認為,樊噲遭此一劫,與那句讒言關係不大,從後面呂后真正殺戚夫人母子、專權多年來看,劉邦的做法也是有先見之明啊!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為了解答這兩個問題,當然還得從樊噲說起。

樊噲,出身貧寒,早年靠賣豬肉為生。他跟劉邦的關係很好,同食同寢,還經常一起出去嫖賭。後來,劉邦舉起了反秦的大旗,樊噲也跟隨他,先後為他平定臧荼、盧綰、陳豨等

,為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當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后,樊噲被封為大將軍、左丞相。


可以說,樊噲是劉邦的心腹大臣,為他出生入死,在鴻門宴中,還救了他一命。況且,樊噲還是呂雉的妹夫,而呂雉是劉邦的正妻,真可謂親上加親。於情於理,劉邦殺誰,也不至於要殺樊噲。


那麼,劉邦晚年的時候,究竟為什麼要殺樊噲呢?

按正史的說法,有人密保劉邦,說樊噲結交黨羽,早有異心,如果陛下您哪天不在了,他恐怕會造反。劉邦聽後,就下令陳平去樊噲軍營中,立即斬下樊噲的腦袋,並讓隨行的周勃接他的位置。這種說法,我認為有點荒唐,劉邦何許人也?怎麼可能聽別人一句讒言,就不分青紅皂白,甚至都不給樊噲一個解釋的機會,就要殺他?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劉邦太喜歡親夫人,很早就想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後來雖然遭到了群臣的反對,不能如此。可是樊噲手握重兵,又是呂后的妹夫,劉邦擔心自己去世後,他們會勾結在一起,到那時,戚夫人和趙王如意就遭殃了。這種說法我認為也是靠不住的。

我認為劉邦之所以要殺樊噲,是因為樊噲的性格使然。樊噲衝動魯莽,做事不過腦子。劉邦在世倒還好,樊噲聽他的話,不至於鬧出大亂。倘若劉邦一死,可就沒人能夠鎮得住樊噲了。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劉邦要殺樊噲是不是老糊塗了呢?

我認為不是。

第一,劉邦一直是個心思縝密,行事果敢的人。從他臨死前做的人事部署就可見一斑。當時,呂后問劉邦:蕭何死後,誰能擔任丞相之職。劉邦接連說了好幾個人,有曹參、王陵、陳平等。後面看來,這一決定完全正確。

第二,劉邦晚年時非常清楚,為了保障大漢江山永固,必須要除掉一切有對皇室有威脅的人。雖然他知道樊噲不會造反,可這並不代表他不會被別人利用。

幸運的是,陳平是一個聰明的人,他一方面怕劉邦會後悔,另一方面怕呂后的打擊報復,就沒有立即斬殺樊噲,而是把他押往京都。最後,在押解途中,劉邦駕崩了,樊噲大難不死,逃過了一劫。

我認為這也算是最好的結局了,樊噲不至於慘死,劉邦也不會再次背後濫殺功臣的罵名。


元哥說歷史


樊噲作為劉邦的忠心追隨者,一直是劉邦的得力干將,但是劉邦晚年平叛的對象都是曾經的追隨者,樊噲不僅有實力造反,還是呂后的妹夫,不殺之難安劉氏天下。帝王執掌國家公器,不容私情,不論樊噲會不會反,但是他有實力反,因此殺之可安心,不殺則始終是隱患。

樊噲跟劉邦是發小,經常跟著劉邦吃喝嫖賭,他以殺狗販肉為生,但是武藝高強,可能是戰國末期著名劍客屠狗者的徒弟。後來劉邦娶了呂稚為妻,而樊噲則娶了呂稚妹妹為妻,兩人不僅是發小朋友,更是親戚了。劉邦起事後,樊噲一直跟隨左右,特別是在鴻門宴上的出色表演,使劉邦虎口脫生。

劉邦當了皇帝后,分封了不少異姓諸侯王,但是這些王先後都反了,劉邦的晚年就在平叛中渡過:臨江王驩反,盧綰擊之;燕王臧荼反,劉邦親自平叛後封盧綰為燕王;利幾反,劉邦親征平叛;韓王韓信反,劉邦親征之,一年而定;陳豨反、淮陰侯韓信反、梁王彭越謀反、淮南王黥布反、燕王盧綰、英布反。這麼多的人都反了,難保樊噲不反,因此劉邦想死前殺了樊噲,只有死人不會謀反。

最後樊噲可能對劉邦的愛妃戚夫人及兒子劉如意不利,畢竟樊噲是呂后的親妹夫,他會幫助呂后對付戚夫人及劉如意。因此為了戚夫人及兒子劉如意,殺了樊噲也是有好處的。綜合以上分析,劉邦雖在垂死之際,但思維還是清楚的,他一點也不糊塗,算計得很精明。


大秦鐵鷹劍士


劉邦娶呂雉,樊噲娶呂嬃(音需),呂嬃是呂雉的妹妹。所以樊噲是劉邦的親妹夫,同時這也是劉邦最強大的保鏢。他是一個賣狗肉的,後來飛黃騰達,獲封舞陽侯。



劉邦之所以秘密殺樊噲,是因為有人舉報樊噲跟呂雉串通一氣,打算圖謀不軌。劉邦想了一想,也對,樊噲對自己忠心耿耿是沒錯,但他也是呂雉的親妹夫啊,自己在平英布時不幸中流箭病倒在床,一旁的呂雉野心勃勃,像只伺機而行的獅子,如果二人串通起來,後果不堪設想。另外,樊噲手握兵權,效仿其他異性王謀反了該怎麼辦?

何況值得信任的人還不是最終反叛了嗎?



因此,為了不引起呂雉的警覺,他打算採取陳平的策略,暗中換將,秘密殺掉。可等到把樊噲用繩子綁起來後,陳平越想越不對勁,此時朝中呂后權勢通天,而劉邦也病懨懨的,樊噲還是得力助手,勞苦功高,是當初從沛縣出來一塊打江山的老夥計,萬一劉邦後悔了,或者萬一劉邦駕崩了……豈不是對自己不利?



這樣一想,陳平決定把樊噲綁著去見劉邦,不料走到中途時,劉邦已經駕崩。於是他快馬加鞭,急急忙忙跑到靈前哭訴:“你給我佈置的任務(就地處決樊噲),我不敢輕易殺功臣,就把他帶回來了,聽憑你的處置。”這演技槓槓,可以拿影帝了。

最後,樊噲又活蹦亂跳,享受榮華富貴咯!


非常茴香豆


晚年的劉邦,只要聽到誰要造反,第一反應就是先殺了再說。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樊噲作為劉邦的妹夫,雖然與劉邦也是生死之交,而且為劉邦打天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也是呂后的親信,畢竟他的老婆是呂后的親妹妹。劉邦病重,呂后野心勃勃,劉邦不是不知道。就在劉邦平定了英布的叛亂歸來之後,他聽說燕王盧綰要造反,於是派樊噲帶兵前去平定。樊噲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告發樊噲與呂后串通要造反。

劉邦讓周勃去替代樊噲帶兵討伐盧綰,又怕樊噲不從,如果逼反了樊噲就麻煩了。於是在陳平的建議下,由陳平和周勃一塊去,周勃藏在車裡並不聲張,樊噲以為只有文臣陳平就不會懷疑。劉邦要求陳平,到了軍營直接斬下樊噲的頭拿回來。陳平與周勃在路上計議,樊噲是皇上的妹夫,造反的證據不足,多半是被誣陷的,皇上現在病重疑神疑鬼,如果後來後悔了必定怪罪他們兩人。而且更重要的是,殺了樊噲可就徹底把呂后給得罪了,如果劉邦死了,呂后那娘們也不是好惹的。所以陳平與周勃到了樊噲的軍營,沒有殺死樊噲只是把他綁了,周勃代替他去討伐盧綰,陳平帶他返回長安。

陳平還沒到長安,劉邦就死了。劉邦一死,那就是呂后最大了,陳平的腦袋命懸一線,馬不停蹄地跑到劉邦的靈堂裡大聲哭喊:“皇上,我沒殺樊噲,我給你把他帶回來了。”劉邦是聽不到了,呂后姐妹這下喜出望外,陳平的老命也算保住了。所以有時候保住別人的命才能保住自己的命,陳平不虧是與張良齊名的謀士,思慮果然周全。後來呂后主政,陳平還是忍氣通聲,等到呂后一死,陳平周勃等人就誅殺了呂后的家族,還政劉氏。


麥地傳奇


劉邦臨終前之所以派陳平去殺樊噲是因為誤信讒言以為樊噲會在他死後對戚夫人(劉邦愛妾)和趙王劉如意(戚夫人之子)下殺手。事實上這個也並不怪劉邦老糊塗了因為樊噲的確有為呂后殺死戚夫人和趙王的動機。

戚夫人在劉邦生前深受寵愛而她的兒子趙王甚至差點成為了儲君,所以呂后對戚夫人可謂是恨之入骨。而熟悉樊噲的人可能瞭解,樊噲的妻子呂嬃正是呂后的妹妹。所以當有人對劉邦說樊噲準備帶兵殺死戚夫人和趙王的時候,劉邦立即就毫不猶豫的相信了。

總而言之劉邦要殺樊噲是出於對戚夫人和趙王的保護,可惜他在下達命令之後不久便病逝了。陳平雖然擒住了樊噲但是礙於呂后勢力強大並沒有執行劉邦處死樊噲的命令而是派人將樊噲押送到了京城。等樊噲回到京城之後呂后已經掌握了朝政,樊噲也就逃過了一劫,而戚夫人和趙王則先後被呂后害死。


歷史戰爭


劉邦臨死要去殺呂后的妹夫樊噲,不是老糊塗了,而是想剪除呂后勢力,保護自己的寵妃戚夫人和兒子趙王如意。

皇帝的日子是過不安穩的。劉邦老年起兵,一輩子都在尖銳的矛盾鬥爭中掙扎著。

前207年之前,主要矛盾是對抗秦朝。

前207年之後,主要矛盾是對付項羽。

前202年稱帝之後,主要矛盾在於維護劉姓皇朝的穩固,於是異姓諸侯王成為眼中釘,為此不但殺了韓信、彭越、英布,還把自己的女婿張敖等都拿下了。

滅掉了異姓諸侯王,接下來劉邦的潛在威脅,就變成了自己的親老婆呂后一黨。

劉邦和呂后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於公,是劉邦擔心呂后一黨勢力太大,日後威脅到劉氏江山。

於私,是劉邦想把自己的寵妃戚夫人扶正,想廢黜呂后生的太子劉盈,讓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劉如意繼位。

當然,劉邦在世的時候,鬥爭只有私這一領域。呂后用了商山四皓來保護兒子劉盈,終於挫敗了劉邦更換太子的圖謀。

劉盈的繼承人位置坐好了,現在劉邦該擔心戚夫人和趙王如意的安全了。自己百年之後,如果呂后一黨勢力太大,這兩人還能有命麼?

而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劉邦的連襟。雖然有親戚關係,卻是呂后最親近的重臣。不由得劉邦不猜忌。

這時候,恰好有了傳言,說樊噲是呂后的黨羽,打算在劉邦百年後殺死戚夫人和如意。

可以說,這正踩到了劉邦的雞眼上。所以劉邦才會急匆匆命令陳平去殺死樊噲,以剪除呂后的勢力。

只不過陳平比劉邦清醒,知道就算殺了樊噲,也無損呂后的地位,反而自己會被呂后除掉。因此他拖延了這個命令。

事實證明劉邦的顧慮是正確的。呂后掌權後,非常殘酷地虐殺了戚夫人和趙王如意。隨後,又開始剪除劉姓的諸侯王,取代以呂姓諸侯王。

若是呂后多活個二三十年,只怕劉姓江山真的變成呂姓的了。

幸虧呂后也活得不長。她死後,周勃、陳平等人三拳兩腳,滅了呂姓諸王,擁立漢文帝,恢復了劉姓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