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能为晴雯写《芙蓉女儿诔》,为什么当黛玉去世时,宝玉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用户65969511


哀莫大于心死!

有网友说《红楼梦》前八十回为曹公所写,所以晴雯去世时,能替宝玉为她写出悼亡诗《芙蓉女儿诔》,而后四十回是高鹗所写,高高鹗水平不够,所以黛玉去世时,他替主人公宝玉写不出悼诗。我个人认为这想法不对。高鹗手笔自然不如曹公,但他究竟是进士出身,古代进士的水平,写一首悼亡诗,还是不成任何问题。黛玉去世,宝玉出离于无限悲伤,写不出一首悼亡诗,符合人情物理,更贴合故事情节。


红楼女儿皆薄命!人世沧桑,草蛇灰线,伏行千里,一真一假,一明一暗,宏大叙事,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还泪之作。晴雯蒙冤,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郁郁而终。宝玉伤悲中,写出这首极尽凄美的悼亡诗:“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卿本薄命!”此诗一唱三叹,脂砚斋评述说,这其实就是暗悼黛玉,我们有理由相信,因为晴雯就是黛玉的影子。


故事情节发展到黛玉抑郁而终之际,已是这部著作的高潮之时。青梅竹马,诗词唱和,相知,相爱,相惜,而命运弄人,事与愿违,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情人泪尽!一位魂归离恨天,一位枉自悲伤,从此阴阳两隔!凄怆,悲愤,失望,泪已流尽,万念俱灰,世间再哀伤的词,也难以表达宝玉心中的悲哀了!

黛玉一去,宝玉的魂被抽走,心空了,何能赋出哀婉华美的悼亡诗!出离于伤悲,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作者高明之处,我辈也可以理解——生活中能言善辩,辞令奇葩,妙语连珠的人,遇到涉及个人的非常事件,情绪一旦失常,也会目瞪口呆,颠三倒四,神不守舍,言不及义,像半个傻子。

几年前,我母亲病逝,未报慈母恩,游子泪湿襟!我与弟弟悲伤过度,过去都替人作过婚礼祝词、丧葬祭文、悼词的我们,此时此刻的祭母文,还是由文友赵之曰代笔!



因为用情深浅不同。刚祭完晴雯,看到黛玉“满面含笑”,宝玉便与之说说笑笑,煞有其事争论起“红绡帐里”是否要改削为“茜纱窗下”了。这样的情绪状态,岂是真正伤心断肠之人该有的样子?对黛玉和晴雯二女的用情深浅,更是一目了然。

宝玉为晴雯的早夭而伤心难过,作了一篇辞藻华丽、洋洋洒洒的《芙蓉女儿诔》。但这样的悼亡文,特别是对随侍多年的姬妾、侍女的悼文,借红颜薄命之事,抒发人生无常的哀思,也是古代文人才子所常有。

宝玉在怡红院的随身侍女中,晴雯本就容色出挑,更自幼与他一同起居,亲密无间,更兼“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极契合宝玉追求个性自由,不愿受礼法家规拘束的心性。

因此,宝玉对晴雯,当然是极喜欢的,但晴雯临终前赠甲换袄,一颗痴心全然寄托的那份爱恋,多情浪漫的宝玉却终究不能给予相同的回报。

晴雯逝去,宝玉用自己擅长的文才,写一篇极尽凄美的文章哀悼,确实是对晴雯的纪念,但更多则是对自己此前与她耳鬓厮磨、缠绵情韵的怀恋,以及对那迫死晴雯的谗言、家规,自己却无力反抗的控诉和哀鸣,

因此宝二爷呆劲头一上来,才子性情发作,片尾堆砌了大量和晴雯短短人生风马牛不相及的辞藻,什么“乘玉虬以游乎穹窿”“驾瑶象以降乎泉壤”“望伞盖之陆离兮”“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华丽是足够华丽了,仿屈原的离骚体也仿得不错,却显出了对文字技巧的过度追求,

未必有多走心

笔者只是个凡夫俗子,远不如怡红公子的至性至情。但我家的猫狗若是“卿何薄命”了,笔者是断然没法“红了脸笑答”,“跌脚笑道”的,哪怕面对的是我的意中人。

说白了,“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宝玉对晴雯的感情,也不过是这么刻奇的两句话罢了。连更饱含情意的“卿何薄命”,还要在黛玉的激发下才有灵感,足见他的不上心。

至于晴雯姑娘身为奴婢,一腔痴情,却在他面前尽可能争取人格尊严、不甘任人驱遣的皎皎之性,对这位不是同一个阶层的公子哥儿,终究是错付了


论艺术水准,金庸先生虽不能跟曹雪芹曹公相提并论,却也是描写情感的高手。他中年时写郭靖看到江南五怪的尸体、写杨过十六年后发现小龙女没有赴约、写谢逊听闻张无忌的死讯,都极为煽情,极为动人,也可以算得上是“洋洋洒洒,妙笔生花”了。


但晚年金庸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里却说:

 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后来他明白了。晚年的金庸先生真正经历了什么叫做“痛彻心扉”。他的长子查传侠,在19岁时,自杀去世了。但金庸先生从未提起这件伤心事。他只是淡淡地说“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对宝玉来说,对曹雪芹曹公来说,黛玉可不是晴雯。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之深,曹公写了整整一部书,是为众所周知,又岂是晴雯可比?

黛玉死后宝玉会怎样,曹公原稿我们是见不到了。但若是由金庸写来,想必会类似于:

令狐冲心中一沉,似乎整个世界忽然间都死了,想要放声大哭,却又哭不出来。他伸出双手,将岳灵珊的身子抱了起来,轻轻叫道:“小师妹,小师妹,你别怕!我抱你到你妈妈那里去,没有人再欺侮你了。” 

整个世界忽然间都死了,哪里还有什么诗词歌赋,什么平仄格律,又哪里还顾得写出来给旁人看?这样的感情不也太肤浅了么?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

因为晴雯死的时候,宝玉还不明白。

(本文大部分内容,为【韩丁】 原创撰文 | 授权【狐狸晨曦】重新整理发布)

狐狸晨曦


晴雯本为黛影,宝玉表面上是在为她写悼词,实际上也是相当于暗示了黛玉的悲剧。可惜,高鹗与曹公的思路完全不一样,所以出现这样的偏差也算是情理之中。

宝玉深爱黛玉,两个人惺惺相惜,如果真正失去,实际上什么悼词也没有意义了,不是吗?在宝玉心里,黛玉的离去相当于抽掉了他整个灵魂。因为,最懂他的那个人走了,这世间一切都没有意义。至情至性的人,一旦有了这样的痛苦经历,不要说写诗词来悼念,恐怕活下去的欲望都没有了。像这样的例子,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当中,并不少见。

我们看多了才子佳人的故事,总觉得其中一个人先走,剩下的那个人一定会悲愤写下诸多伤感的句子。并不是人人都像李后主、苏轼这样,每个人表达痛苦的方式不同,仅此而已。所以,宝玉没有为黛玉重新坐一首悼亡词,其实并不突兀。


侠女画


每念及《红楼梦》中女儿们的结局,便觉惨怆哀痛。悲悼之余,不由得心生困惑:曹翁究竟有一颗怎样深情强大的内心,才能把繁华与落寞,幸福日光和悲哀年景,一一付诸笔端,而未因美好的逝去而失却生命的热情,也未由结局之惨绝,而不忍忆念往昔之美好呢?


想到宝玉最欣赏的晴雯和黛玉撒手人寰后,他的表现,这种困惑,便开解了三分。

深情之人,全心投入一次后,便再难以深爱了。纵使胸怀博大者如曹翁,在全力祭悼晴雯之后,便无力为黛玉作祭了

【图:晴雯撕扇】


曹翁写作《红楼梦》,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自然有为黛玉作祭的时间与可能。而今不见其文,或因曹翁根本无法下笔,站在宝玉的位置上,祭悼黛玉。

哀莫大于心死知己云亡,伯牙琴断,生命跌入隆冬,全无生机。黛玉身后,宝玉不能收拾自我,集中精力,怎能作文何况要直面今生永远不可能愈合的巨大伤口,悲悼相知相惜相爱的林妹妹呢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即“宝玉”曾尝试为文哀悼黛玉,然而,纸短情长,言不尽意,终觉不能尽述内心积郁每成一稿,便觉鄙陋隔膜,不能贴切追模伊人神韵,亦难以抒发哀思。故而,再三涂改,终无满意之篇。然亦不愿苟且勉强,唯恐浅鄙之文,唐突辱没了地下的林妹妹,于是,宁缺毋滥,尽焚祭文草稿了

【晴雯病补雀金裘】


上面这种可能性极大。还存在第三种可能,即《芙蓉女儿诔》,明悼晴雯,同时,诗谶黛玉悲惨的结局。诔文,便兼悼黛玉晴雯两人了。

这种说法,颇有依据,宝玉念诔文时,黛玉在旁偷听。念毕,黛玉便出现了,并且与宝玉商榷文辞,然而,却说了些不吉利的话。

诔中有“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之语,黛玉以为“红绡帐里”俗滥,不如直接从大观园内陈设取语,改作“茜纱窗下,公子多情”。晴雯作为丫头,无由独居一馆,如此以来,词中的主人公已露出从晴雯向黛玉转移的迹象。两人继续论文:

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得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一出,黛玉顿时惊忧不已,感觉内心被击中了这似乎是自己与宝玉情缘的谶语,内心又不愿相信它,于是,没有表露出来。只恐再改下去,那呆子道出更多自己不愿相信却能触动人心的文句来,所以,就此而终,把宝玉打发走了


认为《芙蓉女儿诔》兼悼黛玉,似有几分道理,然而,只有经过两人的商榷文辞,祭文悼念的人物暗自发生偏移,才有了悲悼黛玉以及两人爱情的寓意在。应该说,宝玉最初所作诔文,自无提前哀挽黛玉之意,

以为其兼悼黛玉,则有些为了减轻红楼迷心中的缺憾,而有意回避现存文本的缺憾的嫌疑了


第四种可能是,曹翁代宝玉作诔文时,全力以赴,用满怀的才情抒写,已经到了他自身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准,他再也写不出比此更为动人深切的诔文,而续书作者如高鹗,更无法创作出优于《芙蓉女儿诔》的哀挽华美的悼文来

这种可能,悬置了情感因素,从小说家艺术和才力角度,加以推测,虽乏明证,却有几分道理,亦可聊备一说。


更多经典人文作品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风雅人文观察


晴雯身上有黛玉的影子。王夫人曾说晴雯长得“像林妹妹”,长得好,有魅色,把她撵出去后,晴雯就得病去世了。这让宝玉久久没能放下,甚至随时随地都会祭奠晴雯,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晴雯的真性情。高兴了就笑,不高兴就流泪,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肆意的撕;但是在维护宝玉这一点上,又是竭尽全力,比如生着病仍旧强撑着为宝玉补雀金裘,坚持了一夜,补好后体力不支歪倒在床上。在这一点上,有点像林妹妹,对自己所爱的人,总有一种决绝在其中,飞蛾扑火一般。所以有人讲,《红楼梦》里很多人身上有另一些人的影子,比如晴雯,柳五儿身上有黛玉的影子,那种娇喘微微,身体虚弱的样子,很像,甚至性格也很像,都是嘴上不饶人,心底有乾坤的人,有着鲜明的人物特征和性格。其实很多时候写晴雯就是写黛玉,写黛玉就是写晴雯。

就像晴雯去世之后,宝玉写了《芙蓉诔》,祭奠她。当宝玉默默的在花园里念出来的时候,恰好黛玉经过,黛玉说写的很好,但是宝玉仍旧不满意,于是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就修改了起来,修改到最后,将“红绡帐中,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修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本薄命”。本来红绡帐中,写的是宝玉,现在改成了茜纱窗下,一下子成黛玉了,为什么呢?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带着一众人在大观园浏览,走到黛玉居住的潇湘阁的时候,看到满院子的竹子,都是绿色,于是让下人把库存里的茜纱拿出来给黛玉的窗子换上,茜纱估计是一种浅红色,配着这满院的绿色更加的有生机和活力,没想到这里成为两个人一语成谶的地方。所以这片文章改着改着,就成了祭奠晴雯改成祭奠黛玉了。

所以虽然后来黛玉死后,宝玉一直埋怨自己说,自己的灵机没有了,没有灵感了,想给林妹妹写一篇祭文,也写不出来了,其实我们看到,给林妹妹的祭文很早就完成了,而且是两个人一起完成的,这就是两个人的深情的地方,也是整个大观园中的最为深情的两个人,彼此深爱的两个人,看到了对方,便看见了光。


大野泽的风


晴雯蒙冤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宝玉偷偷去看过她,但并没有在她临死前作别,甚为遗憾,偷闲去问小丫鬟,小丫鬟胡诌说晴雯并不是去死,而是去做了芙蓉花神,宝玉心下大为安慰,于是做了一篇非常新奇的祭文《芙蓉女儿诔》。

这篇《芙蓉女儿诔》,不仅表现手法比较独特,而且情感真挚,用词清新华美。名为祭奠晴雯,实际却是祭奠林黛玉。原因如下:



一是黛玉即是芙蓉花。黛玉是真芙蓉,而晴雯是假芙蓉。宝玉过生日时请了众位姑娘并李纨一起来庆祝生日,当日她们掣花签玩。黛玉掣的花签便是芙蓉花,题面是风露清愁。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众人说,也只有黛玉堪配芙蓉。那么宝玉作《芙蓉女儿诔》,自然也是祭奠黛玉的。

何况文中面上讲到晴雯是被别人诬陷的,但是黛玉也面临这样的境遇。据考证,赵姨娘后期不仅仅买通贾菖、贾菱为黛玉配药时做了一些手脚,同时还在散布宝黛有不才之事的言论(须知宝玉和黛玉在一起说话时,有那么几次赵姨娘突然闯进来了),对宝玉和黛玉的名声,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因此宝玉在《芙蓉女儿诔》当中讲到〝剖悍妇之心〞,大家一直疑惑,难道说他是想要去剖王夫人的心吗?当然不是,而是指赵姨娘之流了。

而晴雯肯定是假芙蓉,文中写得也是相当明显的,这是小丫鬟临时胡诌出来的,并没有什么依据,当宝玉再详细问一些情节时,小丫鬟便诌不出来了。

因此这明显就是障眼法,名言此,实际却是言彼,假借祭晴雯实际祭黛玉。

第二,黛玉是晴雯显灵。宝玉念完了祭文,从花丛中走出的人是黛玉,却让小丫头以为是晴雯显灵,这说明文章赞诵对象的精魂就是黛玉。晴雯与黛玉在面容身段上,具有高度相似性。晴雯就像是黛玉的影子,其不幸命运也昭示了黛玉的悲惨结局。晴雯死了,黛玉走出来,旁人就以为晴雯显灵。那么,晴雯死了,也可以说黛玉的结局已注定了,黛玉之魂亦可以说是附着在了晴雯的身上。

第三,经改动后,文章关键处用词直指黛玉。宝玉原文讲到〝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可是后来经过黛玉和宝玉的共同切磋修改之后,已经变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卿,既有尊敬的意思,也有亲近的意思,那么,此词用在黛玉身上是极为恰当的,而用在晴雯身上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比较可笑,难怪宝玉最终改成这样的一句话之后,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只外面不肯露出,因为黛玉也预感到了这样的句子,是不是预示着他们的爱情终将以悲剧收场,无缘共结连理。因此,她后来也说不要改了,快去干正经事吧。

既然那篇《芙蓉女儿诔》已经祭奠了黛玉,那么在宝玉真正知道黛玉死亡的消息后,也就不必再重复了。我们有一定人生经历的人都知道,至友亡故,特别会写出一些祭文来祭奠,但今后该走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但是宝玉在得知待遇之后该走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宝玉在得知黛玉去世之后,人生便万念俱灰,不再寄予希望。所以即使按照家长的意愿,勉强与宝钗成婚,也最终要撒手悬崖。


因为,他是用整个的生命、全部的真心来对黛玉的,完全不需要去做一篇表面上的文章寄托哀思,这种哀痛是至深至情的。


冰珊醉红楼


《红楼梦》历来的写法是:"草蛇灰线,伏行千里"。人物亦是,一明一暗,如甄(真)宝玉,贾(假)宝玉。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林黛玉与睛雯亦如是。不错《芙蓉女儿诔》是明吊睛雯,暗寓黛玉,不过这是暗笔,己从诔文中传达了曹雪芹借晴雯之死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的封建社会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题材也是借屈原的《离骚》体,表达了品德高洁,不附权贵,怀才不遇的苦闷,对生活中肮脏黑暗的控诉,对奸贼妖言的斥责,同时对睛雯这样的女子敢恨敢爱向往自由的赞赏,对其高尚品德的崇敬,本诔文一唱三叹,令人拍案称绝!曹雪芹在书中也点明是寓黛玉的,如宝玉刚念完诔文,黛玉突然岀现就是证据。至于黛玉死时宝玉一个字也写不岀来,那是因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根本不是一个作者所著,有心的读者,从整部《红楼梦》前后不一致的语言,诗词就可高下立判。如果后半部存在的话,以曹雪芹这样的才华,后半部《红楼梦》或《石頭记》必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只可惜因特殊原因我们再也见不到了,如果原文存在的话,曹雪芹在叙述黛玉之死时,宝玉一定写出了比《芙蓉女儿诔》更精美凄惨悲愤的诔文,如曹植的《洛神赋》一样的千古奇文,而名垂千古。


狼烟一九三一


宝玉和晴雯是红楼梦一对最般配的情侣,作夫妻会幸福一生,大家想想晴雯敢说敢做,性格从不拘束,这不正是让宝玉这颗受压抑的心得到了释放吗?有这一点就够了。除了晴雯红楼梦中找不出第二个合适的人。我们平时在外打拼神筋快崩溃了,回家后唠叨妻子的温情,可口的饭菜,你全身的神经不都得到释缓,感到只有家最好吗?晴雯就胜任这一点。


巴山188506476


后面不是曹雪芹写的


一帆风顺3277223473398


晴雯一直都是“黛影”的存在,宝玉为她写的祭文,其实也就是为林妹妹而作。且黛玉之死是在宝玉娶宝钗之时,续作是高颚所作,并非曹雪芹。两个人思路完全不一样,本来后四十回的故事主线与前文就有了很大差别,所以,两个作者想法不同,这也是常理。

如果曹公来写结局,未必会写另一篇祭文,虽然注定是悲剧,但不代表唯有此一种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