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所有家长最头痛的问题,谁有好的建议?求助?

恩承60368811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性问题。但是,现在越来越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搞到家长劳累,怨声载道,孩子辛苦,没有童年的境地。

每个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教育成为学习成绩优秀, 课外兴趣广泛,身体健康,礼貌孝顺,情商高的好孩子。没有一个家长愿意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


所以, 目前孩子的很多畸形教育中隐含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家长的观念和心结。孩子是弱小的,无甚反抗力,被迫接受的,家长决定着孩子教育的方向,内容和要求。

很多家长的观念是希望孩子样样都好,看到别家孩子某方面比自家孩子好,立刻焦虑,给孩子加课,加压。其实不然,人无全人,每个孩子都是某方面的人才,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发现孩子的真正长处和兴趣点,重点培养,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家长心结打开了, 不再纠结赢在起跑线,不再竞争谁家孩子优秀,不让孩子被迫接受超前教育,顺应孩子的自然成长,正常引导真,善,美, 正常教授各科目知识。孩子开心,家长也轻松。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身心健康,优秀的人才。





Liu嘟嘟妈


孩子教育的问题,应该是家长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何反而头疼了?从十月怀胎到孩子呱呱坠地,从襁褓中的婴儿到成为一名学生,其中有多少可圈可点的幸福瞬间和值得炫耀的故事啊!现在为何感觉孩子教育成了令人头疼的事儿了呢?

一是因为孩子与家长预设的期待有了距离。孩子出生时,家长期盼的是孩子健康成长,后来这份期待慢慢被环境扭曲了,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已经被社会同化了,衡量标准变成了学习成绩、特长……

二是家长对孩子有控制欲。家长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爱孩子的,“我”说的话你该听,“我”是为你好,不听话就容易走偏容易走歪门邪道,就成不了“器”。

三是家长在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通过互联网上老师布置作业、评判孩子,通过家长会上老师表扬“别人家的孩子”,指出自己家孩子的不足,被别人的标准绑架了,人云亦云地盯着孩子的不足,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早已丢到爪哇国去了。给孩子说话口气变了,带着不满和责备,看到孩子进门不抓紧学习心里特别焦急,催促时的表情也没有了温和与平静,为孩子付出好像就该用学习成绩回报……

尊敬的家长啊,做好自己这个家长,关心孩子的冷暖温饱,关注孩子的健康,带着真诚的微笑和尊重,找回曾经的爱,用家庭和谐的环境治愈头疼吧。



老连长郭靖


生活中最棘手的事情,莫过于生存和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没有统一的答案,因孩子个体的不同,教育的某些方面就会有接收力的不同。也就是说,同样的方法,适用于这个孩子,但不一定适用于那个孩子。

在孩子教育方面,家长也是绞尽脑汁、费尽周折,甚至近似于疯逛,可孩子面对这一切,却无动于衷,依然是我行我素。

家庭教育是现在每个家庭中的重点。从孩子出生到上小学、中学、大学,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家长们的心酸和无奈。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都会提起头痛,感到无能为力,无处下脚。

首先,家长对孩子期望目标的设定。孩子从出生起,不管是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当抱着孩子时,总会不由自主的轻拍孩子的背,嘴里念叨着“好孩子,快快长,长大了,上清华。”这就从小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目标重复性的告诉了孩子,而以后孩子成长道路上,每时每刻也都是在这种期望目标中生活。以至后来孩子从认字开始,就会和家长站在对立面,一面是要好好学,只有好好学才能上清华,而另一面是根本不知道也不明白什么是清华,我好想玩,为什么非要让我来说习?

再次是家长和孩子的不平等因素。在孩子眼里,他因生活需求,你才是他的家长,而一旦温饱问题和基本的生存满足感后,他会认为自己和家长是平等的。于是,在家长要求孩子学习时,孩子就有种不平衡的心理感觉,总以为你为什么要我学,而怎不要你自己学,这个时候他就潜意识里想到家长是要自己给他学习的。

还有就是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有些家庭在孩子的物质需求上是尽力满足,那怕自己受苦受累,但在孩子的自由空间上,却把的很严,家长感觉到给孩子吃的穿的,而孩子就应该听家长的话,在这种心理的促进下,家长在跟孩子的交流中会惭惭形成一种“雇佣”的关系,总会认为吃我的,喝我的,就要听我的话。当这种观念形成时,就拿孩子的自由空间安排好了自己的设想,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期望值的一种工具或是佣人,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自由空间和家长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在孩子教育方面,要因人、因境、因时而不同对待。不是要求孩子理解家长,而是家长要去理解孩子。例:大部分家长在对孩子发脾气时,常会说的一句话是“你怎就不理解我们当父母的心呢?”试想一下,当你这样说出口时,你又理解多少孩子的心呢?所以,现在的教育不是要孩子为家长而改变,应是家长要因孩子而改变。俗话说“你改变不了别人的想法时,不妨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

(有关更多的孩子教育方面问题,可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


奈何我在他乡


对于教育子女的一些肤浅见解

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无论任何时期都是家长十分关注的话题,家长头疼也就可以理解了。尽管时代在变,生活在变,理念在变,但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的初心不变。但是,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有不少的父母的确是不知如何下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活得比别人的孩子好,学得比别人的孩子快,不认输不服输更让我们年轻的父母倍感压力。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不少年轻父母,想方设法,甚至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补习班、兴趣班、特色班等,不管孩子是否愿意,有班必报,就是想孩子每天都在进行高强度学习,这都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而采取的“抢跑",但是,却让孩子失去成长快乐的代价上。

我认为,年轻的家长们重视孩子的教育是无可厚非的,应该给予肯定。但不顾实际地给孩子增加学习上的负担,极有可能给孩子身心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与家长的良好愿望相勃。

笔者认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仁智各见,主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办法都是好办法。根据笔者的体会,提出如下几个方面,只是笔者一些肤浅的见解。

首先要从小教育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德。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当今家长对孩子在教育方面很多都是轻德重智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应试教育给学校及家长造成的心理压力。关于学校方面给学生的影响在这里不展开论述。对于家长这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的物质生活的高速发展,很多家长都已经不为温饱问题而担忧,对待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问题都比较重视。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都愿意付出更多。总认为,再苦再累也不怕,就怕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别人的差。有些家长总是认为,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好。

我曾经认识这样一位家长。他的小孩在学校损坏了同学的笔,并因此而打架,老师请他去协调教育。他到了学校,老师和他说了事情的经过后,他却说,不要吓着我小孩。丢下十块钱就走了。从这位家长处理的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品德行为教育是比较严重的。事实上,在不少的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纪律观念教育等几乎是空白的。本人认为,如果没有良好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基础,学习成绩再好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没有好处,甚至有危害社会或家庭的可能。还记得前几年上海浦东机场侯机大厅发生的让人痛心的家庭悲剧吗?汪某就是因为妈妈迟了点寄生活费给他,而把高高兴兴地赶到机场接他的妈妈连刺几刀,尽管妈妈身中数刀,但还是选择了原谅。这是多么讽刺的家庭教育啊!所以,让孩子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才是教育孩子的重中之重。

其次,要从小教育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努力学习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我们讲的智。主要是培养了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孩子真正地认识到,勤奋学习是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放松。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这是十分正常也是必须的,但怎样才能成绩好呢?我一直认为,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成绩。你要告诉孩子,是你要学习,完成学业,不是我强迫你学习。其实我们都清楚,勤奋好学才是通向成功之路,就是他们掌握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想说一点,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补课班,兴趣班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其实,这都是我们家长“养"出来的。因为我们不少家长总想着不输在起跑线,总想着“抢"跑,所以,有不少家长见了别人“抢"跑,怕吃亏,也跟着“抢"跑,而形成一边大骂培训机构大赚黑心钱,一边又想方设法积极参加。所以,那些有心人便发现了商机,大办特办了。

对于一个又一个五花八门的班,你要睁大眼睛,还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的确有这方面兴趣的,有特长的参加一些也无妨。如果孩子都反对,强迫反而不好。特别是一些家长,要孩子一天参加几个班,星期六星期天疲劳应对,肯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由于负担过重,在正常的学习成绩不但无法名列前矛,而且参加的那些兴趣班的学习也没有任何效果,父母原来的期望也得不到体现,这是何苦呢!

以上几方面教育孩子的讨论,希望能引起当今父母的冷静思考,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这都不是灵丹妙药,需要孩子的父母多观察,勤思考,严要求,常勉励,让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成长,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果然仙味


首先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最终目标!

其次才是我们的培养手段!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是一个不可能存档重来的养成类游戏,家长不能“中二”,不能“异想天开”,更加不能“为所欲为”!这是关于孩子一生的事情!

个人觉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培养,一个孩子的性格决定孩子未来各种能力的拓展!(其实就是家庭环境与父母性格的事)

2-兴趣爱好,孩子必须要有一个长时间专注的课外兴趣活动(玩乐除外)!

3-尽量不要参与孩子伙伴之间的事(任何事情)除非出现早恋,社会混混之类的特殊情况!主要是让孩子自己去习惯自己处理问题!

放手不代表不管,大家不要钻牛角尖!适度参与,给予建议,绝不是意见!学会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问题做选择题,我们不要帮他去选,让孩子知道处理问题方法不对的后果是什么!

家里的一些小事让孩子参与意见!培养主见!

总之,教育孩子的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家长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方法各不相同!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加油,努力!


书中悟道


这个问题我觉得提法比较绝对,不够客观。所有的家长、最头痛的问题,不一定吧。

我觉得应该是比较多的家长都很重视的问题会好点吧。

其实我们也是家长,都知道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多种教育促成的,这包括早期的家庭教育,学龄段的学校教育以及伴随终生的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要看孩子的际遇,这个再头痛也没有办法,因为是我们去适应社会,不是社会来迁就我们。

家庭教育要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了。看看自己本身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育榜样,有没有给孩子合适的教育规划并实施,问问别人我们本身又是不是让人头痛的对象,再找找我们家庭有没有存在让人头痛的人和事呢?如果某人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完美无缺的,千万别自以为是,还是先去问问身边人,有的时候真的是旁观者清。如果孩子学校教育里出现问题,部分也反应了家庭教育有不良的情况,如果学校教育让你头痛,那很多情况下跟家庭教育是相关的。

这里说得有点晦涩,我举个真实例子给大家可能清楚点,有个三年级的孩子,天天晚上做作业起码到11点钟,这正常孩子不会这样啊,家长为此头痛不已,按说学校的作业并不多,她也天天陪着孩子做作业,但是就是这样的效果,家长认为,我很负责啊,孩子怎么学成这样。家长迷惑不解地找到我来问,我特地找了一个晚上观察了一下这个孩子做作业的情况,这个孩子估计是白天也没有听好课,结果回来作业一堆不会。而这个家长性子也燥,看到错的直接开骂,孩子直接被骂懵圈了,骂了几下,见孩子依然一片浆糊,就让孩子做喝水,上厕所等各种分散注意力的事,蹭了半天再回去写作业。我数了数,那个孩子一个晚上就去了6次喝水和6趟洗手间,然后就到11点多了,再弄个洗澡洗脸之类的,睡觉时间只能在12点左右。我看了问那个家长,你天天如此吗?她说是啊,天天如此。那我在心里盘算,那你小孩早上6点半就起床,有时候甚至更早,那算是12点睡,最多就只有6-7个小时睡觉,一个10岁不到的孩子,够了吗?长期的不够睡,在学校能集中注意力吗?这样不够睡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懂课,变成晚上写不好作业,磨磨蹭蹭接着晚睡,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恶性循环吗?那大家看了这个事例,会不会若有所思呢?

最后我简单说说学校的教育这块让人头痛。一般来说,学校的都是比较正规和公平的教育,对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我们是不需要头痛的。那头痛的是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学好。

好多家长会说别人家的孩子是学霸,为什么我家的是学渣?这个还真的要问问你或者你孩子上辈子有没有拯救了银河系?当然,我是说笑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学习跟天分很有关系,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有些同学上课睡觉下课打闹期末成绩比你高的。那个时候的你都不头痛你自己,为什么现在却头痛你孩子呢?

而且除了天分,我也说过很多次,人也有不同的际遇,就算今朝学历高,哪知明天堂或牢。其实我们更该着力打造孩子从容面对一切的能力,让其拥有良好的三观,健康的身体。


张淑蕴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如下,鉴于您的家长身份,只提几个基本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对于爱情,我们常说的话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其实对于亲情,对于家庭教育,对于亲子关系的培养,陪伴同样至关重要。其中道理,简而言之,可表述为一个句子:没有陪伴,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发言权。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在于引导,你发现孩子做得对,及时发现并肯定,偶尔的行为经过正强化就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良好习惯。反之,如果孩子做得不对,及时发现并引导修正,许多不良迹象就在萌芽状态得以抑制,并从此走向正确方向。正所谓: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问题是,你如果没有陪伴,不能及时发现,就有可能错失教育的最良时机。并且,错过就错过,过了这个村就可能不会再有这个店。孩子的成长,有许多的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一旦错过,错失良机,遗憾就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是故,孩子良好品性养成,需要家长在侧,需要家庭不间断的顾看与持续给予滋养。你不陪伴,不一起吃饭、游戏、休闲和学习,不仅渐渐茫茫然,且一切美好理想皆有可能是枉然。

第二,少一点指责,多一些帮助。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家庭的问题,不论生活,还是学习。先是孩子的生活习惯,后是性格养成和品性的积淀,再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无一例外,都需要家长给予必要与精心的引导与帮助。所有这些,都需要家长提出明确要求,然后不断以身示范,并给予必要督促,直至定型。即便定型之后,也有可能因为主客观的因素,偶尔会有偏离,需要家庭及时修正。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孩子出现问题,一定不是其主观上的愿意。尤其是学习问题。态度的,方法的,还有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孩子只要出现,他需要的,不是批评、指责、谩骂和暴力殴打,而是帮助。有时,他明白问题所在。有时,他却懵懂。怎么办?家长需要站出来,需要给他指点迷津,需要引导其反思,需要给他一个正确的方向。如若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不着急。及时请教专业的人士即可。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人士来做。对此,必须谨之慎之。尤其孩子入学之后。态度尽可能友善,让孩子感觉家庭是他永远的港湾,父母是他永远的伙伴。如此良性循环,不仅自信自强,还有动力源泉,于是,成长成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第三,给孩子一定自由成长的空间。不要总是盯着孩子。有了孩子,家长因为在意,很容易形成一种强迫症,希望可以时刻监管到孩子。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否则,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古语有云: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但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儿,完全可以交由孩子自已去办。孩子不会,可以告知方法,可以手把手交他。一旦教会,便完全可以放手。也许他慢,但是慢慢的锻炼,慢慢的坚持,总会有快的一天。熟能生巧,必定的。重要的,你要给他时间,给他锻炼。而莫要越俎代疱。否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能力低下,养成依赖,缺乏主见,凡事习惯去等待。等待啥呢?等着有人来给他安排,告诉他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重点做,什么……没有办法,他从没有自由成长的空间。身为家长,你只要把握住大方向。一旦明确方向,他就可以自我成长。《认语》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选择,他便对自己负责。他喜欢,他就要承担。他有控制感,他才有幸福感。他有自由成长的空间,随着时间的历练,慢慢他就能够独当一面。

第四,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育儿良方。不要指望奇迹发生。天上掉石头的事儿常有,但掉馅饼的事儿却从未发生过。身为家长,对于孩子,你肯定会有很多美好的希望,甚至幻想。那么,请一定谨记:孩子是你的影子,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是故,只要孩子在你面前,你就必须严格约束自己。你希望孩子诚实,你就必须诚实。你希望孩子有礼仪,你就必须尊老爱幼。你希望孩子有良好教养,你就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你希望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你就必须有阅读的习惯。你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你就必须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你希望孩子远离电子产品,你也就必须做在前面,将手机平板丢得远远。诸如此类,等等等等,你都必须尽己所能,给孩子做最好的表率与效仿的典范。相对于说教,更重要的是行动。莫要担心,你在做,他在看。今天看,明天看,今年看,明年看,看着看着,就有习惯,看着看着,一切就成了自然。你要相信“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你要懂得,这世上本没有什么巧合,所有偶然都是必然。

第五,务必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和习惯。中国人做父母,其实多半是一种风险。因为优生优育喊了许多年,却多半只是一种宣传。试想,普天之下,哪个职业不是持证上岗?律师,得有律师资格证书。医生,得有行医执照。去政府谋个公务员干干,也要笔试面试,把你弄得团团转。你不差钱,买几辆豪车玩玩,没有驾驶证,车在库里,也只能望洋兴叹。可是,你看你有做父母的资格证么?哪怕结业证书也成。你有么?没有。你有的,充其量只是一纸结婚证书。但聪明的,那只是法律允许你与一个异性结为合法夫妻的凭证。至于其他,什么也不能算。你有与生俱来做父亲母亲的本领么?那么,回答我几个问题: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孩子是顺产好,还是剖宫产好?理由何在?孩子满月之后,慢慢的手脚可以动弹,为何逮什么都喜欢往口里面塞?等到肌肉渐渐丰满,为何孩子乐此不疲去撕去扯去扔去丢一个物件?再渐渐大起来,孩子为何会认生?怎样培养一个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什么是青春期逆反?孩子早恋怎么办……如果你不能答,就去学习吧。学习,永远不晚。过去错过了,后悔无益。有用的是,现在开始,赶紧行动起来。活到老,学到老。做人如此,做父母更是如此。唯其如此,方可以不变以万变,一切处之泰然。

总之,做父母这件事,你马虎不得。非但不能随意应付,还得细心、耐心和精心唯有。三“心”高照,一丝不苟,心细如发,以工匠精神行事,方可高枕无忧,诸事可成。


老愚1234


发现长处,培养长处。


名老中医养生汇


娱乐综艺节目大肆模仿韩国的,英国有很好的教育模式不知道为什么不借鉴学习?


用户倚窗听雨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有良好的习惯的才能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但是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个的靠家长的努力去不断地改变孩子,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希望家长能坚持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