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儒家的道德也是一种“契约”,你认同吗?儒家道德以什么标准制定、由谁来监督?

艺术就是谎言


其实儒家思想是被董仲舒阉割后拿来谄媚汉武帝的。原先儒家思想和其他思想是平等的,不分尊卑上下,百家争鸣!董仲舒为了让统治阶级接受儒家思想,鼓吹君权神授。从此儒家思想成了奴颜膝婢的代名词,专门用来愚化百姓。三纲五常大行其道。历代皇帝都吸取儒家思想糟粕来麻痹广大群众,儒家思想的精华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被统治阶级剔除了。儒家思想是迎合强权的奴才思想!隋唐是鲜卑族统治,他们不敢提三纲五常了,李世民娶自己弟媳妇,李治娶后妈,李隆基娶儿媳妇。要是按照儒家思想来说,那不得被骂死!但人家是强权,他们就睁眼闭眼不敢吭声了。到后来要求妇女“贞洁牌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把认为不守节的女人“沉塘”。清朝初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儒家思想代表人也不敢吭声吧?实际上那些儒家思想就是欺负老百姓还行,在强权面前也是哈巴狗而已。


有约不过夜来半


在术的层面,思考1234567890,无法无天,无穷无尽。

你可以说儒家是1

也可以是2

是3

是4

是5

是6

是7

是8

是9

是0

最后发现,这本来就是世界万象,无穷无尽的存在,生生不息的运动。

那到底什么儒家?

儒家的文章很多,儒家的历代人物也很多。

老夫认为,儒家分为文字儒和圣人儒。

文字儒,是普通人,里面优秀者可以做大学教授,专家学者,也可以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一切岗位。历史最有名的以朱熹为代表。

圣人儒,是圣人,是普通人通过悟道,最后开悟了,大成至圣了,打开了自性本来,证得无善无恶心之体,止于至善了。比如:孔子,孟子,王阳明。这些圣人内心开悟,十方圣人共一心,千百亿年都一样。如此这般,才能传承绝学,如果圣人心性不同,有二般心性,那说明是假圣人,未止于至善的。

好了,无为法成就的圣人,是一,有为法成就的各位是八万四千各不同。所以,我们不仅要读孔子的文章,还要通过文章开悟,看到孔圣人的心性,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儒家是什么?代表谁?怎么回事?是否是封建的,愚民的,愚昧的,压迫的,奴役的,迫害妇女的???等等

不得真法疑念起,

问来问去还迷茫。

谁能知晓真实义,

一念放下无所得。




丰富多彩谈国学


儒家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价值取向(人生观)。它不是“契约”,因为它讲的是道德。而道德不具备约束力。但如果大家都认可这种思想,都用这种思想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它就自然形成了无形的“契约”。

规范言行,惩恶扬善靠自觉和道德,靠口诛笔伐是做不到的。是痴人说梦。只有具备约束能力的国家机器才能做到。法律才是具有约束能力的“契约”。

法律是行之有效的。但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法律用“公平,公正,(无私)”来维护每一个人的权力和义务。但它做不到“事事亲临”。法律只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

当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如果人人能自觉的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法律则可寿终正寝,成为摆设。

如果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信心,从长远来看,法律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临时手段。法律是契约,但法律是通过契约来引导社会守规矩,讲道德。法律并不嗜血。法律希望无人来打官司。

道德不是契约。但我遵守。希望你也遵守。


生死有多远


儒家思想是一种道德标准,道德标准里又分成个人标准和社会标准两种,个人标准对社会危害不大,属于居家自我道德规范,社会标准对社会和别人造成伤害。公共汽车上抢夺方向盘,高铁上霸座都属于社会道德标准,这个对社会造成危害。儒家思想里,个人道德标准受家族长老族规管理,没有造成社会伤害的,原则上不受族规惩罚,但是娶亲,婚嫁,家族事务不得参加,死后不得入族谱,祖坟。等于从人际交往中隔离起来!对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人,比如通奸、犯科,偷盗,邻里纠纷等,家族长老有权通过家族会议处理,有些送官,有些杖责,有些鞭刑,甚至沉猪笼闷死都是经常有的!过去没有公共汽车,高铁等大型运输工具,所以找不到这一类的参考资料,但是过去有马车和船运两种方式,马车有马帮,船有船帮,不是你想自己干啥都可以的,必须通过帮会,就像现在的行业协会,但是那个时候的帮会像家族一样,有判人生死的权利,非常厉害的。其它的大的杀人案,家族纠纷,流窜犯就属于官府的管辖范围了!过去交通不方便,县衙官吏有限,怎么管理社会?其实很多都是私刑处理了,最多给县上写个报告了事!像高铁霸座,抢夺方向盘的事情,如果激起民愤,乱棍打死也是正常的,所以不要以为古代没有处罚,古代的处罚比现在严苛的多!


爱让水香


题外话写前面,你每句必有“认同吗”?你很执着于别人的认同么?你不问不思自己的观点是对是错、是否符合现实与事实,就要一个“认同”?

嗯,这倒确实是“信仰”的思路。

——————

一、儒家所倡导的,是以自身视角进行的“自省”,是谓慎独。与契约完全是两个思路。这是内生性的,本来就没有外力约束的意思。契约也跟“XX之名”没关系,契约就是公正第三方仲裁保障之下的平等主体的共同意思表示,与任何虚名无关。整天“Xx之名”,可见你们西方有多务虚名,有多虚浮、多肤浅。

二、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儒家乃至整个华夏文化体系,都不存在“绝对不受约束”的想法,因为现实世界所有的存在,本来就不可能有“绝对不受约束”的现象。“绝对不受约束”,只存在于你们“西方”的臆想当中,你们称之为“自由”。儒家的“诛独夫非君也”、“君轻民贵”等等民本思想,不仅是你们“西方”的那点“民本”的源头,更是你们“西方”到现在都根本不能望其项背的。

三、道德本身就是自我约束的,外在约束那是法。法源于道德,但却是具体化、共识化、可操化的,并且以国家机器为背书的、以实操为直接目标的国家意志表达。

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才是道德。连道德都得外力约束、事事都靠外力约束的,那是不明道德宗旨的愚氓之民。此之谓:礼治君子法治小人鞭竿子治驴。

四、道德的标准?道生之德蓄之。当然是能生物造化,即为道,能积蓄成全即为德。能为所执者增益助利、造化成全者,比如相比富贵不过三代能传家十代以上,即为道德。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長風浩荡


这点当然不认同,孔子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的祖宗,怎么会有契约精神?比如说孔母刚死,他就去赴宴,被阳货赶了出来,恨了阳货一辈子,自己要求宰我守孝三年,自己却在丁忧期间娶妻。自己做不到还有脸要求别人做到,这是什么契约精神?或许你说孔子当时还小,长大了就有了。那么卫国三年,卫国要乱。国君问孔子怎么办?孔子一句“军旅之事谓之学也”,跑了。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心呢?再比如说,子曰,君子诸己,小人诸人。儒生说,这句的意思是君子总是责怪自己,小人总是责怪别人。那么孔子自己责怪过自己吗?没有,一句也没有。还是颜回会说话,是天下人错了,孔子很高兴还要重用颜回。儒生们各个自以为君子,你看谁承认自己有过错?知行不一有什么契约精神?


山坚海阔


儒家“大乘精神”博爱道德、自我完善,不是有条件的契约文化、精神,而是人性的内在觉悟与道德本能内在需求!西方近现代法兰克福学派马斯洛、弗洛姆自我成人心理学,也人文旨归这种人性道德的“高级需求”本能自觉!正如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人性道德自觉一样!

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德标准,更多诉诸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宗族社会的惩戒,而非国家法律的直接介入。

现当代与未来社会发展,中国应以儒家道德精神规范与时俱进融合西方文明的法治精粹,双管齐下并用;从小实施礼乐文明的“乐教”、“美育”和行为规范严谨训练(这点可借鉴日本幼小教育成功经验),树立儒家人文文化的精神信仰、博爱精神风尚,让正能量道德精神成为自我的内在需求下的高尚律令,让自觉的自我完善成为社会时尚!而不是物化金钱成功的时髦!


月棍禅


儒家道德的依据是法天立德,是从人性出发,从人与禽兽的区别而言的。

儒家认为,天生万物,地载万物,人管万物,故天地人为三才,只有人能参天地之化育,人为万物之灵。

所以,人性乃天赋,是与天地之性统一的,所谓「天之道为阴与阳,地之道为柔与刚,人之道为仁与义」因为人乃天地所生,天地赋予人以性便是德性,所以,人性具有道德属性是天地赋予的。

正因人有德才称之为人,才不枉披了一张人皮,否则就与动物没有区别了。正所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至于谁来监督人?当然是天。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积善之家必有福报,积恶之家必有灾殃,善恶皆有报。


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


用你们否定儒家的逻辑一样可以推导出来,你们所谓的“契约精神”,不过是用“God”之类的名义对别人进行洗脑,以达到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其本质更加的虚伪!二战之前欧洲各国经常性的撕毁条约打仗,美国佬屠杀印地安人奴役歧视黑人的时候,也不知道他们的契约精神在哪里。

另外你们鼓吹法律,法律其实和道德一样,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时候才起作用,当社会秩序崩溃的时候,法律不过一纸空文,甚至还没道德有约束力!


东风一起千帆动


其实儒家思想文化是一致而继往开来延续至今的,但是分两大分支?就是理学与心学两种。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就是知行合一儒家心学,这才是圣学之道因为心才是主宰。所谓:

‘正心’且不偏不倚才能循天理而意诚,

‘诚意’且克制人欲循天理才能致真知,

‘致知’且惟精惟一循天理才能格其物,

‘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要诚意,诚意需心正!

倘若心有人欲间杂且不自觉知行不一没有遵循世间天则规律(天理)便会错。因为循天理则无人欲而心正,若循人欲则非天理便心不正有误差。心若一偏所有诚意致知格物都是浮云全是人欲之作?主宰不正前功尽弃…理学则不成一贯全是碎片化之解所以导致人们不认可儒家,恰恰我们所学所论都停留在断层之见中因为我们继承了理学之教。

契约从某种意义上如标题所讲或许是指法律的含义,法律也是很好的基础就像格物致知,但是法律也并非全是死框固定的,也有量化的会因程度和范围变化而变化。也会因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和政策措施而修改律法,这些格物致知虽然很重要但是会因关键的意和心而变动修改,所以人心才是主宰!

儒家思想所指的圣人,是万事万物循天理没有过之而无不及处,而至极圣道之人。并非一种高档和至尊衔头。其实王阳明说过人人都能成为圣贤,但因各人的能力大小不同而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是未发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已发边)

小者成小而修身养性知行合一,

中者成中而功成名就家族兴旺,

大者成大而治国理政百业昌盛,

超者人人拥戴彼邻并入天下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