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拥兵三十万,为何却打不过只有两万杂牌军的左宗棠?

纵横国史


左宗棠自咸丰四年三月初八日(公元1853年4月5日)起就参骆秉章幕府,咸丰六年被保封兵部郎中,算是有了个官衔,虽然“赞画无不从”,但毕竟是个参谋,从没带兵打仗。直到咸丰九年腊月(公元1860年1月)因为“京控”离开骆秉章幕府,咸丰十年四月二十日(1860年6月9日)以四品京堂候补入曾国藩幕府,进入湘军系统,八月初八日(9月20日)才第一次带领自己招募的楚勇(后来左系湘军或称楚军的雏形)加入湘军序列,成为带兵将领,1859年的左宗棠上哪里去大战石达开?楼下某些回答都在扯什么蛋呢?

1859年石达开的确吃了个大亏,就是宝庆战役,但他的对手是骆秉章的勇营和曾国藩的湘军,而不是左宗棠——前面说了这时候左宗棠还在长沙和骆秉章在一起,扮演”无名幕后英雄“的角色。

太平军是从福建进入赣南,然后自瑞金西趋安远、信丰,于1859年1月3日攻占南安府城,休整近两个月后决策入湖南的,原因则是判断湘军主力都在江西、湖北,湖南空虚的。3月2日,石达开军攻占湖南桂阳县,此后相继攻克宜章、兴宁,进取郴州和桂阳州,打算假道入川,但被骆秉章新募的勇营阻击于衡州一线,只得绕过衡州,直取宝庆。

攻宝庆的太平军分为两路,一路由名将赖裕新、傅忠信、余子安率领,自东安、武冈绕道,5月底抵达宝庆城西,另一路由石达开、张遂谋率领,自永州、祁阳取捷径,5月24日抵达宝庆城南,“由南路蔓延东西两路,占地广袤百数十里……人数当不止十数万之多”(骆秉章奏)。石达开抵达后兵分三路,赖裕新驻城西五里神滩渡,傅忠信驻城东十二里泥湾,这两路人马都不多,他亲率主力驻城南十里澄水桥。6月3日起石达开持续打援,至17日击溃多路湘军援军,合围城池。但石达开围歼援军主力刘长佑部的企图因援军李续宜部(湘军一万人)的及时抵达功亏一篑,此后李、刘两军“明守东南、暗攻西北”,于7月27日夺取城北田家渡一线营垒七座,关卡30多座,打通城内外联系,次日石达开、赖裕新部西渡资水决战,被湘军侧击惨败,从此战局逆转,8月10日李续宜部东渡资水进驻贺家坳,对石达开部构成反包围。见局势不利,石达开于13日佯攻李续宜,趁夜解围南撤,24日全军进入广西。

即便按照骆秉章的奏报太平军也只有十几万人,太平军习惯“二千五做一万”夸大兵力至四倍,因此即便号称十六万,实际兵力也只有四万左右,且其中还夹杂家属和老弱,湘军和骆秉章募勇至5月底已实有三万多人,待7月李续宜部抵达时已近5万,双方实际兵力是基本相当的,正因如此太平军的合围才弱不禁风,而李续宜、刘长佑也才敢渡河反包围太平军,否则刘长佑部不过七八千人,加上李续宜还不到两万,怎么敢敌前渡河,去包围三十万敌军?

骆秉章募勇虽然是临时募集,但大多数是经过曾国藩、罗泽南、王錱、江忠源等人训练过的团练骨干,以及从湘军中退伍的老兵,委任的将领刘长佑、江忠义、魏喻义等都有战斗经验,而湘军援兵中的李续宜、田兴恕、刘培元、王明山更多是湘军宿将,所带是正规精锐湘军,湖南是其故乡,不论新兵、老兵都有“保卫桑梓”、避免被“长毛贼”蹂躏的敌忾之心,地理熟悉,后勤也有坚实保障,且湘军最早抵达的正规援军主要是水师,不但通饷道,而且避免了城池和营垒被完全合围,还为日后的侧击、反包围埋下伏笔。

反观太平军,在福建水土不服遭遇瘟疫,原本就是“临时凑合”的杨辅清部分道扬镳(后来被洪秀全以高官厚禄拉走),本是自家侄子且十分精锐的石镇吉部也独树一帜,此后一直和石达开若即若离(这让石达开在进入广西后基本丧失了在太平天国核心区时最有力的宗族部队),也并未参加宝庆之战。自1855年在江西起就和石达开合作的前天地会众、被编为“花旗”的林彩新等部,以及更早加入石达开的天地会何名彪等部,自进入江西起也各说各话,爱去哪去哪,以上这几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均未参与宝庆之战。实际上投入宝庆之战的,只有石达开本部、张遂谋兄弟(这些是他从天京、安庆和江北一路带过来的)、赖裕新-傅忠信-余子安-朱衣点等部(这些都是原来江西守军),实力大打折扣。这些大打折扣的人马在福建遭受瘟疫,减员、逃亡严重,在重入江西后也一路坎坷,抵达宝庆后士气低落,后勤补给也不畅,战斗力是十分可疑的。

石达开偷袭湖南,据清方截获其文书,是“误听奸细”,以为湖南空虚,却低估了在籍团练和退伍湘军老兵的动员力,加上基本没有水师,临战进攻时不能完全合围,不能彻底切断对方援兵和粮饷补给通道,防守时反屡屡被敌军借水师之力包抄后路,无法攻下宝庆是不奇怪的。

由于石达开既不肯回天京,又不愿自立为帝王,只是顶着“太平天国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石”的旗号“远征”,手下有野心的将领觉得升官无望,无野心的将领又很容易被石达开自己也含糊承认的“上级”天王以封官许愿或“号召勤王”的方式拉走(石达开部最高爵位是燕爵,直到覆灭有这个爵位的似乎也不到十人,而此时太平军已经在燕爵上设立了义、安、福三等爵,义爵上更设立了理论上和石达开本人官职平级(爵位还低一级)的主将,和理论上职位比石达开还高的掌率,此前在福建拆伙的杨辅清虽然和洪秀全有杀兄之仇,归附后立即被封为中军主将木天义,后来从广西“万里回朝”的童容海、朱衣点、吉庆元等还没见到洪秀全,只是遇到李秀成,就被立即分别从燕爵(童容海,其实还是自封的)、豫爵(吉庆元朱衣点等)提拔为安爵大佐将和福爵,“回朝”后更迅速分别升为义爵兼主将和安爵,其中童容海、吉庆元后来还封了王,这种“散力”加上湖南经略的步步艰难,也足以让已在外漂流多年的石达开部四分五裂,最终石达开只能南下广西老家,力图用“回乡”的号召力勉强团结“广西老弟兄”了。


陶短房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少有的帅才,若说拥兵30万的石达开败于左宗棠之手,不如说石达开败于时运不济,无力回天。看官们待我一一道来。

1、天平天国中后期的兵员素质已经严重降低,降低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放下锄头、拿起大刀的农民水准。太平天国上层的腐化,严重传染到基层官兵,基层没了斗志,将熊熊一窝,普通士兵就是一群绵羊。不只是石达开在人数优势的情况下吃败仗,君不见湘军四万多人就能兵围南京城,要知道南京城可是有天国守军50多万。

2、石达开的军队号称30万,其实是乌合之众,真正精锐部队不足十分之一,更多的是非战斗人员,反而是拖累。而左宗棠虽说是2万多人,但真不能说是杂牌军,当时的湘军代表了中国最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更关键的是,当时左宗棠还并不是湘军核心高层,他只是带了湘军的一小部分。曾国藩、骆秉章、胡林翼的湘军精锐在周边进行了有力的牵制,并且随时可以支援左宗棠。

3、太平天国内乱之后,石达开出走,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后勤补给、后方基地都没有了。说得好听叫转战别处,说的不好听就是大逃亡。石达开与左宗棠之战,一方是毫无斗志一心想着赶紧撤到别的地方,一方是士气高涨被曾国藩军功荣誉洗脑的湘军。不用开战,胜负已定。

总结:石达开与左宗棠的对决,石达开输在了从上到下将士没有强烈胜利欲望和一味转战逃亡的战略,而左宗棠则赢在了天时地利人和与强烈的建功立业欲望。

人数从来不是决定战争的唯一因素,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还少吗?


尔朱少帅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天平天国是注定要失败的,即使人数再多,石达开走得再远也不会改变!

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太平天国转战18个省,席卷大半个神州,人数达数百万众,但最后还是归于失败。而天京事变后的石达开,在猜忌中率领10万精锐出走,在沿途中一度发展到30万众,然而还是在清军的围剿下归于失败。

那么,为什么石达开必败?为什么30万大军一度打不过左宗棠的2万军队?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地主阶级自发性镇压

天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起义,广大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揭竿而起,他们对抗的,不是清朝皇帝,而是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

所以,农民起义必然演变成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全面的对抗。在这种社会对立状态下,所有社会成员都要站队,要么站队地主(清朝),要么站队农民(太平天国)。

石达开作为曾经的太平天国翼王,是太平天国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天京之变后更是主持大局的核心人物之一。

有这样的背景,即使石达开不想跟着天王洪秀全干了,也不可能金盆洗手,解甲归田。因为这样的前科,石达开不可能站队地主,所以石达开必须在太平天国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况且,清朝地主阵营一直认为石达开是敌人。所以,石达开与洪秀全绝不决裂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走到哪里,就会遭受到当地地主阶级的阻击。

由于八旗和绿营的废弛,清朝后期不得不倚仗地方团练,地方官僚纷纷组织自己的武装,成为治安的重要力量,石达开的数十万大军,面对的就是这些人。

由于太平天国不仅要抢地抢粮食,还要革地主阶级的命,所以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地主团练自然要和路过这里的太平军玩命!左宗棠的“楚军”,就属于团练!

由于脚下就是自己的土地,所以地方团练对天平天国的对抗几乎是自发的,先前的李自成被湖北乡绅用锄头打死就是地主阶级自发性的典型表现。历朝历代,地主阶级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农民起义军对付地主一样,都有着强烈的自发性,这决定了石达开一旦离开太平天国,即步步是坑,寸寸是雷。

在这种情况下,人越多,受到的地主阶级的反弹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石达开注定越走越艰难。

2、优柔寡断成失败主因

从石达开的前途来看,离开洪秀全是正确的选择,然而离开天京后,石达开能去哪呢?

此时摆在石达开面前的有两条路:回到天京或者自立门户。

由于带走了天平天国的10万精锐部队,这几乎就是天平天国的家当,石达开注定和洪秀全要说拜拜了。因为事实上已经决裂,所以此时石达开最好的办法就是另立门户,彻底和太平天国决裂。

但是,石达开深知这支队伍就是靠拜上帝教聚合在一起的,如果抛弃拜上帝教,意味着数典忘祖,凝聚力自然不复存在。而如果继续打着天平太过的旗号,则更加名不正言不顺,毕竟统军数十万又不听天王调遣,这样的将领是在打太平天国的脸呢还是打天平天国的脸呢?

石达开选择了挂羊头卖狗肉,即继续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但是另立门户。

决断最怕的就是所谓的“完美”。

对于拜上帝教的本质,石达开清楚,但是属下不清楚,你既然是太平天国,却越走越远,下属自然就怀有二心了。而宗教聚合在一起的势力最怕的就是信仰的崩塌,而战败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因为石达开深入不熟悉的敌境作战,导致几次重大的失败,这直接导致部队的分裂,很多部众甚至离开部队返回天京!

好不容易从10万扩张到30多万规模的石达开军,再次遭遇到分裂的威胁。

离开天京后,石达开一直在路上。1858年入浙,受阻,入闽,又败,后入赣;1859年入湘,攻鄂,失败后入桂;1861年从桂入湘鄂边界,欲入川;1862年入黔;1863年于大渡河被俘,英勇就义。

路在何方,其实石达开心里也没底,这种可怕的迷茫直接导致了数十万大军的懵逼。没有目标的军队是可悲的,因为注定不会成功!

而且,没有目标意味着没有根据地,流动作战历来是兵家大忌,这是石达开无法进行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因。所以石达开的失败成为必然!纵然有30万也之能是流动的乌合之众。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题主你确定石达开是左宗棠的对手?确定石达开这三十万兵是精锐之师?确定左宗棠这三万人是乌合之众?我想,弄清楚这三个问题,这道题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我本人是很肯定石达开的个人带兵的能力和搞文学艺术的本事,甚至对他正气凛然的个人品质表示敬佩。但是他这回遇到的对手不是打家劫舍的土匪,更不是为了混口饭吃闹事的农民,而是清王朝的中流砥柱、治军有方、大名鼎鼎的左宗棠。左宗棠连偌大个新疆叛乱都能摆平,可谓是当世名臣,其带兵能力不下于灭掉太平天国的湘军大佬曾国藩,被落魄的石达开遇上也真是不够运气的。



其次,石达开是落魄逃亡,在天京事变后,他自知天国朝不保夕,所以带着十万兵马离开天京,准备南下割据当一方土皇帝。虽然说鼎盛期间石达开扩军至三十万之众,但其中一部分是混饭吃的娃娃和中年人,战斗力不强,还包括捻军残部、白莲教教徒,只要是能抗得动家伙的男人都要,典型的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而且没有根据地到处乱窜,“石家军”才可谓是一帮乌合之众。

最后,左宗棠的这两万人可不是杂牌军,而是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湘军精锐,还配备了洋枪洋炮。除了左宗棠外,还有胡林翼、李续宾等人都在,很明显石达开遇到的是湘军主力,再加上湘军提前接到情报,在城关上以逸待劳,所以石达开的失败并不奇怪。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谈史,欢迎关注互动。


纳兰谈史


这问题实在是有意思。作为一代名将的石达开,还拥有三十多万军队,为何却被左宗棠两万不到的杂牌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广西。其原因主要有这几点:石达开指挥水平不如左宗棠;军队多为乌合之众;战术死板,不灵活。

其一、石达开指挥水平远不如左宗棠。晚清唯一堪称名将和战神的,只有左宗棠一人,其他人连边都沾不上。他还是幕僚之时,巡抚张亮基,骆秉章都对他言听计从,行军打仗,无不用其计谋。后来他远征陕西和新疆,以区区六万军队就横扫拥军一百多万的叛军和阿古柏,堪称奇迹。石达开自从单干之后连地方武装都打不过,何谈对阵左宗棠呢!



其三、石达开三十万乌合之众而已。石达开离开洪家王朝搞单干之后,便大规模扩充军队,天地会,哥老会,乱民,市井之人,无所不招。这样的军民扰民有余,打仗就是垃圾!再则,这帮人还浪费大量珍贵的粮食,堪称累赘!例如,石达开一旦后路被包抄,这帮家伙就立马做鸟兽散,极大的影响军心!但每天消耗粮食多达两千吨!



其三、战术太死板,不会变通!石达开三十万大军优势很大,至少在人数上是如此。所以,他要么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宝庆,活捉骆秉章、左宗棠;要么就绕道北上,从湖北进入四川,这本是他的战略企图。但是,石达开攻坚遇到挫折后便屯兵坚城之下,这在缺少后勤基地的情况下就是找死!


娱乐小叽里咕噜


看到这个,我还是要表示一下内心小小的怀疑,题主这个问题应该是指宝庆会战。但是宝庆会在中石达开面对的并不是左宗棠一个人,应该还有骆秉章和胡林翼等人。而且左宗棠的部队可不是什么杂牌部队,是训练有素的湘军。

再来说一下石达开为什么败吧。

第一原因,石达开没有根据地,没有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以说明粮草的重要性。石达开自南京离开时,四处转战,夺一城丢一城,连根据地都没有。没有根据地粮草就没有保障,30万大军(还不包括随军家属)总得要吃东西啊。没得吃还能还能啥战斗力。



第二个原因,石达开的部队素质太差。石达开从南京离开时,只带走了10万精兵。短短的两年时间,部队人数已经激增到了30万之众。这些人员包括农民,白莲教徒等,根本就没有经过训练,纯粹乌合之众。

再者,军队素质太差,还是要扯到根据地上。没有根据地,不仅没有粮草,部队也没有训练场所。左宗棠带领的虽然是杂牌军,但是这些杂牌军原本就是地方团练,地主个人武装,训练有素,战斗力不是乌合之众能比的。



第三,石达开犯了战略错误。一支没有根据地的军队,竟然屯兵城外,妄图围困宝庆成。这里就有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石达开的30万大军没有粮草,另一方不能一鼓作气的强攻安庆,给了曾国藩增援的时间。时间一长,还没等敌方增援到来,石达开的军心就已经先乱了。军心一乱,战斗力自然下降。

综上,这是石达开兵败安庆的几个主要原因。


胡史乱翔


呵呵,这有什么,后来的包村之战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呢:数十万浙江太平军竟然打不下一个村子;而天京保卫战的前哨战——雨花台之战,李秀成的数十万大军也同样被人数远远低于自己的湘军给挡住了。

事实上,1853年攻占天京之后,太平军的素质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类似于历史上金兵和八旗),这也难怪,一帮泥腿子嘛,打下来小半壁河山了,能过安稳日子了谁还想刀口舔血呀。

反倒是清军!由于太平天国之乱给了旧的统治秩序极大的破坏,使得清廷被迫重用曾左彭等汉族干吏,在他们的主持下,清朝的统治得到一定更新和进步,这时的清军可不再像之前刚起义时一样,打起来像砍瓜切菜一样了,这时候的清军可以有实战经验的,悍勇又训练有素的团练。

当然,题目也不对,石达开哪里来的三十万大军?他带走的也就几万人(官方史料),主力战兵大概也就三万,人数不比守军多多少,还是客场作战,邵阳城易守难攻,太平军又缺乏攻坚能力,打不下来也正常。


国史拾遗


石达开确实能算是太平天国的名将之一,也取得不少的胜利,但都是在杨秀清主政时期取得;单干之后就几乎没有打赢过,反而经常被地方杂牌军吊打。在宝庆会战之前,中兴名臣曾文正公已经断定石达开必然会败在坚城之下。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书信中说到:“既钝于浙,钝于闽,入湘后又钝于永祁,钝于宝庆,裹胁着人,愿从者渐少,且无老巢以为粮台,粮米须掳,子药须搬,行且自疲于山谷之间。”这封信透露出石达开几十万大军必然败在宝庆城下的真正原因,现总结如下。

其一、石达开用兵巧妙,善于出骑兵偷袭与包抄,但不擅长攻防战。石达开用兵注重的是“巧”,而不是“猛”,所以在遇到对方顽抗时往往立刻改变作战对象,缺乏与敌人血战到底,不攻克城池誓不罢休的必胜精神,这使得他屡次被几千地方团练和地主武装阻止在坚城之下而无可奈何。宝庆会战时,石达开亲自带领三十万大军从东、西、南三面将小小宝庆城团团围住,名将张遂谋、傅忠信、赖裕新等又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此时最好的作战方针是全军强行攻城,在湘军援军赶到之前拿下宝庆,活捉骆秉章和左宗棠。令人不解的是,石达开不但不强攻由新兵驻守的城池,反而热衷于与城外的清军交战,进攻受挫后就干脆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妄想长期围困宝庆城。石达开孤军在外,后勤全无,退无可退;既不强攻城池又不立即解围直奔湖北,而是屯兵在坚城之下,不失败才怪。

其三、石达开疯狂扩兵,不注重部队训练,乌合之众而已。石达开单干之后便疯狂地扩军,天地会起义军、散兵游勇、无业游民等等,只要愿意参加太平军就一概接纳,兵员最多时达到五六十万。石达开兵虽然多,但不注重训练,部队素质极为低下,在与清军作战时一旦后路被抄袭便可立刻鸟兽散,根本就没有血战到底的勇气。进军湖南时,石达开处处抢占左宗棠先机,无奈自己的部队素质低下,机动性太差,所有制定的战略计划很快就被左宗棠窥视了然,同时也给左宗棠从容布置兵力的时间。此外,在宝庆城外激战时,一旦遇到李续宜、刘长佑率领的湘军往往一触即溃;几十万大军对阵城外一万多清军依然落下风。

其四、战术过于呆板,缺少灵活应变的能力。既然是想攻打宝庆,石达开就应该血战到底,不破城池活捉骆秉章和左宗棠誓不罢休。石达开部虽然是杂牌军,但兵员占有绝对优势,只要强攻,必然能够在刘长佑和李续宜赶到之前破城而入,然后直奔湖北进入四川,打个湘军措手不及。石达开在会战中并没有强攻城池,而是与城外的清军激战,遇到挫折后便学习湘军围攻九江时所使用的“围城打援”战术,妄想长期围困城池,不攻自破。石达开这种作战方针正中湘军下怀,因为石达开没有根据地,长期作战对湘军有利。

其五、没有根据地,却还屯兵于坚城之下,此乃大错。石达开带走精锐部队离开天京搞单干之后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用尽全力去夺取一个比较大的城市,然后创建根据地,这对他的影响是致命的。其一,没有根据地就没有比较可靠的给养来源;士兵粮饷得不到及时补充,士气自然就低落。其二,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办法给士兵提供长期休整和训练的可靠场所,一旦在坚城之下遇到阻止将无法进退自如,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总而言之,石达开亲自率领的三十多万大军围攻宝庆城,却被左宗棠、李续宜、刘长佑所率领的三四万杂牌军打得只能带着七百骑兵逃命广西,这对翼王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不但兵力损失惨重,个人的威望更是降到了冰点。


纵横国史


看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又回到了军事题材的讨论上面!即人多势众VS精兵猛将那个更厉害?


首先,咱们分析分析石达开的军事实力!

石达开(1831—1863)

小名亚达,外号石敢当,出身于富裕的地主家庭,但是心怀大志,以改变普通老百姓的悲苦生活为自己的远大理想,石达开是一位军事人才,也是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中,唯一的一名知识分子!

太平军的成员,大多都是普通老百姓,武器也以发到长矛为主,并且军队建制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在后勤这一块,比较混乱!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

提到左宗棠,就不得不提两点,一是湘军,一是胡雪岩!

湘军,主要指湖南湖北的军队,这些军队成员,又以本地人为主,而湖南湖北,对于宗族可是非常的重视的,小哥以前碰到的湖南朋友,有几个姓的,他们根据各自的名字,都能排出大家的辈分,关键这辈分一出来,大家还都认可,那怕这年龄大的得叫这年龄小的爷爷,他也没什么不同意,当时小哥还比较好奇,但是经过人家一解释,也就知道了,原来他们的名字,辈分区分主要在第二个字,根据中国人一甲子计算,也就是六十个字一轮,所以各位,左宗棠的湘军,那可都是有宗族关系的亲人,这和普通的军队又有区别!

胡雪岩:这个人可以说是左宗棠的左膀右臂,是左宗棠的军事,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左宗棠的警卫队,几千人,那可都是全部配备当时最先进的火器,这个可是有史书记载的,再者,左宗棠的军队,哪怕是普通军队,也是配备有一些火器的,特别是大炮一类的!

所以这样一对比,石达开输了也就理所当然了!


深圳小哥带你看深圳


石达开与左宗棠都是力图改革强国富民的英雄只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我觉得石翼王想要制度变革强国富民,,左公在体制中则是走科技强国富民。石达开的失败与湘军(左宗棠只是湘军的一员)成功,我觉得有人和与地利两点。个人能力不好比,比下环境吧。

1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石达开自十九岁统军起同清军的战斗均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太平天国的建制立下重大功劳。太平天国最能打的一王,五王中石达开最小。石达开文武双全人颜值高品德好,好处是自然会吸引人。坏处是被人嫉妒重点还被顶头上司视作绊脚石。与洪秀全分道杨标却不自立门户,导致中层将领不能依靠升官发财。可能会使石达开的一些命令不被有效实施,一些情况瞒报延误军机。在时间情报就是胜利的情况下是致命的。

中层将领往下就是士兵,且不说有没有30万那么多,十几万总是有的要不然也不敢围城。吃穿用度就是个天文数字,当然了太平军一直都是靠抢来维持军需的,因为没有根据地不事生产。吃不饱穿不暖,信仰也得打折扣。孤军奋战,行军路途远休整少,长期作战碰壁士兵身心俱疲士气低下。

宝庆之战(1859)时石达开28岁年少有为同样血气方刚。石达开打的湘军头头曾国藩落花流水战场得意,要说翼王骄傲一些也正常。但最初的理想因洪秀全的决裂破灭,满腔热血夹杂着委屈。导致翼王因战事不顺,智商不在线死磕湘军坚守的城池。

此时石达开的军队还有太平军因为信仰变质.管理混乱.物资匮乏,导致将士上下离心,民对军失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三年不鸣

左宗棠在这场宝庆会战(1859)是湘军的一员不是主事者。左公曾多次应试均未及第,潜心钻研充实自己,为湖南政通人和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1854年-1859左宗棠应湖南巡抚之邀入幕府出谋划策。再此期间辅助巡抚内清起义,外援他省,同时革除弊政稳定经济大力筹措军备。纵然守城兵力不入石达开但却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生活稳定自然人民拥戴,不缺情报和兵源。为抵御太平天国的军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湘军谨记历史团结一心装备精良,不给石达开机会。石达开久攻不下费时费力拖垮了自己。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如有错误还望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