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不赔款,血战到底会如何?

中原证券王欣


翻开中国近代史,看到割地、赔款这些词时总让人有些莫名的心塞。甲午战争中,我泱泱大国居然败于小小倭奴之手,这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多么希望当时和小日本血战到底!抛开其他因素,如果当时中国血战到底,小日本是很有可能被耗死的,但大清江山怕也保不住了。

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后,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而且通过一系列改革,已逐步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日本毕竟领土太小,资源匮乏,所以小日本就盯上了大清这块“肥肉”。为了吃上肉,小日本制定方略,筹措军饷,扩充军备,以至于日本财政陷入危机,国内更是矛盾重重。如果这一战日本没有战胜中国,或者两国打得平分秋色,陷入持久战,日本财政恐怕支撑不住。然而清廷实在是太不争气,输得一塌糊涂。

1894年11月,日本入侵辽东,旅顺失守,慈禧太后就有了求和的想法。威海卫战役失败后,清政府只能选择求和了。如果此时不赔款和日本死磕,那么日本必定大举南下攻占京津冀地区,清政府将土崩瓦解。原因就是在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根本无法领导军民抵御日本的侵略,而且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掌握在地方实力派手中。5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就是很好的证明,当时清军及义和团几十万人被几万洋人打败。慈禧匆匆西逃,东南五省互保,最后还是李鸿章出来收拾了烂摊子。

日本虽然在和清军的战争中屡战屡胜,但也没钱再打下去了,如果中国血战到底,日本经济会迅速崩溃,民众揭竿而起,国内势必大乱。崛起更是无从谈起,说不定此时西方列强趁虚而入,那么往后的历史都要改写了。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反观当时的形势,乞和恐怕是清廷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兵说


其实在李鸿章已经起身去马关谈判时,国内已经有很多这种声音,包括当时的几名重量级的封疆大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反对谈和,坚持要与日本人战斗。

再从日本这边来看,当时的甲午战争已经是举全国之力,再打下去也是难以为继,至于占领中国,就更是不可能的事了。

想想看,到1937年日本已经精心准备了40年,也没能拿下中国,在1894年时,就更是不可能了。

但是,以当时的形势,日本完全有能力一鼓作气攻占北京,进驻紫禁城。

对于慈禧来说,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大清要被日本灭亡了。

250年前的1644年,满清人以异族身份入关,以攻占北京为标志,正式成为中原的统治者。

1895年,如果慈禧拒不与日谈和,那么,日本人也将如当年的满清一样进入北京,慈禧统治的合法性将不复存在。

这也就是为什么慈禧不惜割地赔款,也要与日求和的原因。

因为如果她这样做了,至少,她还可以继续是中国的统治者。

而日本,也就紧紧抓住慈禧的这个心理,一边派兵紧逼北京,一边紧逼李鸿章签约。


当然,就算当时大清拒绝赔款,日本占了北京。它也不可能像满清一样能够统治中国。

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远不是明末的中国,独立、自主、民族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日本人最终将会被赶出中国。

大清早亡一日,中国的共和便会早到一日。


风谈天下


这个话题曾被史学家提出过,倘若甲午战争清朝不割地赔款,血战到底会是什么结果,我认为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作为战争的发起国日本不会赢得全面胜利,而中国军队也难以迅速把日本赶出中国。日本为赢得战争,已倾尽了国力,急于从割地赔款中得到补充。当李鸿章赴日签订和约被刺后,日本害怕谈判告吹,急忙放低要价与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说明日本已经难以再战。而满清政府还保持着庞大的陆军,若继续打下去日本不仅吃不掉中国,而且可能吃进去的都要吐出来,列强干涉还辽就是明证。当然在慈禧,光绪这样腐败的统治者统治下,中国人民和军队很难组织大规模的反抗,但是遍及全国的战争将是日本无法承受的,一旦有优秀的领袖人物振臂一呼,领导人民进行抗争,那么历史将会改写。诚然历史不可能假设,失败也不能改写,但甲午惨败将时刻提醒国人奋发图强,在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信仰上全面辗压日本,让加害者永远恐惧。


汗血宝马170


这是一个充满“血性”的问题,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咱们当然希望国家不受屈辱,抵抗到底。在当时的环境里,是否能做到呢?下面好生分析分析。

有朋友可能会举抗战的例子。抗日战争中,咱们面对日本也是屡败屡战,但没有赔款,也没有承认过战败,最后还拖垮了日本。因此,有人觉得甲午时,咱们也可以如法炮制,全民抗战,和小日本拼到底,何必要赔款割地,自取其辱,我中华地大物博,难道坚持不下去吗?

上面的看法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其实不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甲午和抗战有很多不同点。

第一,日本的政策不同

甲午战争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中国进行战争。开战前,日本对胜负并没有绝对的把握,甚至做好了战败的思想准备。而且,日本的战略目的是消灭北洋舰队,削弱中国,趁机掠夺中国的财产,同时在东北留下发展空间。这场战争,日本打胜了,但损失也不小。所以,日本希望停下来,和中国谈谈条件。

抗战则不同,日本的战略目的已经不是削弱和掠夺,而是赤裸裸的侵略和全面占领。这种情况下,双方分歧太大,没什么好谈的。而且,日本经过几十年发展,认定了中国远远不是自己的对手。这时,日本和中国都不会罢手,日本要是罢手,就等于停止侵略,其政策就得进行全面调整;中国要是罢手,就是亡国 这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抗战的结果就只有坚决打下去。

简言之,甲午是试探式的战争,可以停下来,而抗战这种灭国式的战争,则必须打下去。

其二,国际形势不同

甲午战争,世界列强对中日之战完全是中立的态度,谁输谁赢和列强并没有切身利害关系,列强们只需要进行调停就可以了。中国虽然利用法德俄三个国家对东北和山东的不同企图,以夷制夷,限制了日本的一些无理要求,但列强们终究还是为自身利益出发,不可能真的站在中国一边。所以,在国际上,中国得不到大多数列强的支持。

抗战则不同,蒋介石早就认定早晚会站在英美一边,英美早晚会和日本有一战。因此,开战初期中国有苏联支持,中后期有英美支持,一直不是孤军作战。这也是抗战可以坚持下去,而甲午不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国际援助不同。

第三,中国内部情况不同

甲午战争后,中国最强大的北洋舰队不复存在,全军覆灭于威海刘公岛军港。曾经横扫太平军、平定江南的湘军和淮军,在日军面前不堪一击,相继败了阵来。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没有海陆军可以和日本抗衡。更要命的是,中国南方对这场中日之战,居然和列强一样持中立立场。比如,两江总督刘坤一甚至在开战前拒绝李鸿章请调南洋舰队与日本决战的计划,坚决不放南洋舰队北上参战。朝廷对此,无能为力。

甲午战败后,中国若拒绝赔款,不接受列强调停,坚决打到底,后果会是什么呢?

无可战之兵,无可用之将。这还不算什么,更要命的是,清廷江山不保。经历满清近两百年统治后,老百姓早已对这个腐朽的政权没有什么归属感。所谓“全民战争”,臆想而已,根本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打下去,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如果拒绝列强调停,将让清廷彻底失去列强帮助,连最后一块遮羞布都会被日本撕掉。看看之后的日俄战争,日本在陆地和海洋都把俄国打趴下,就知道咱们当时和日本的差距有多大。

综上所述,甲午战败以后,如果清廷抵抗到底,真的只有死路一条。需要反省和总结的,是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本来领先日本的我们落后了,是什么导致我们十年不添一舰,是什么导致我们拿着比较先进的武器,却打着落后的仗。梳理这些原因,总结这些教训,远比所谓“血战到底”有意义得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如果血战到底,日清两个政权都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先看清朝,

如果继续和日本血战下去,本来就贫穷的北方地区就会面临经济到军事奔溃的境地。如果北方崩溃了清朝也就失去了威慑全国的力量,当时南方各省已经不怎么听慈禧的了。如果你是慈禧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停战,至于赔款,全国一起分担,强行把其他地区绑到清廷这辆破车上。这就是所谓的保大清不保中国!

同样,八国联军进北京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为什么慈禧不打了?为什么慈禧不往南方跑?搞清楚了南方各省的态度,就不难理解了。

再看日本,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有三分之一的采购来自国外,再加上日本资源贫乏,战争导致了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已经影响到很多行业的发展。

另外,日本人在战前虽然叫嚣打败清朝,其实他们是没有底气的,比如开战前日本天皇还很犹豫。历史上对中国的崇拜,也让民间存在着很强的恐中情绪。直到战场上的胜利不断传来,才让民众开始为战争欢呼雀跃,并且“帝国万岁”成为流行语。

所以,甲午战争是日本的立国之战,如果胜利,说明维新变法的道路是可行的,全国上下的努力是值得的,天皇才会被民众继续支持。假如战争持续,必将拖垮日本经济,进而唤起民众对中国的恐惧。那么日本最终会在战争中自我崩溃,从而继续萎靡下去。

这种萎靡对中国未来是有好处的:首先在未来半个世纪我们会少一个邪恶的侵略者;其次,英国会和中国结盟对抗其他西方势力;最后,二战会继续以欧战的形式存在,而中国趁西方大乱的时候趁机发展,会提前进入发达时代!

所以,从清廷的角度来说,不能再打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说应该打下去。


历史风暴


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不赔款,血战到底只会输的更惨,日寇进入中国的时间会更早!

要知道甲午海战是完败,甚至很多舰队没等出海作战,就被击溃。所以一味的责怪李鸿章、丁汝昌指挥不力,与迂腐无能的翁同龢等所谓清流无异。翁同龢在当时的状况下,不了解世界政治、军事和科技发展情况,试图通过之乎者也来解决数千年来的大变局还有情可原。在甲午海战过去12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觉得中国海军在当时可以战胜日本,就是科学盲+政治盲+军事盲+历史盲等超级大文盲!

甲午海战作为中日历史作战的转折点,此前中日大战基本都是中国获胜,即使忽必烈远征日本未果,也是在日本近海作战。而甲午海战则是在中国近海作战,此战后日本一跃成为列强之一。而回过头来看历史,最关键的因素是日本的洋务运动——明治维新,要比中国成功的多。

特别是是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能够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和皇室的经费来发展军事,甚至效仿英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反观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甚至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用来过寿,甚至在后来还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

在这样不同的统治者的领导下,政治方面满清已经先输一局。而军事方面,虽然满清购买了亚洲最大吨位的军舰,号称亚洲第一舰队。但是由于主官都不懂军事,尤其是海战,因而缺少鱼雷等装备,快速舰艇也缺乏,导致作战机动灵活性极差,作战刚一开始就被日本占了先机,加上弹药不足、甚至有假的炮弹,最后彻底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而昏庸的满清统治者及其走狗,大多都是愚昧无知,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势崛起,最高统治者慈禧及其代表的满清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根本不管普通民众的死活。而其大多数类似翁同龢一样的走狗,还在试图通过所谓的道德来处理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西方科技,他们也是基本持排斥态度,甚至斥为“奇技淫巧”。这样的情况下,在甲午海战前,其实中日科技的差距已经很大了。

所以,甲午海战中国已经完败,败在政治、军事和科技各个方面。


地震博士


甲午战败后,如果不选择赔款,继续战下去,会有什么结果?

继续战,拿什么战?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虽然还有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可因为用于海军建设的钱全都投到北洋舰队中去,这两支水师可以说是不堪一击,因为没有任何像样的舰艇。

再说陆军,虽然人数众多,可却没有什么用,左宗棠留下来的“楚勇”,李鸿章的“淮军”,是当时唯二有战斗力的军队,剩下的什么“八旗”“绿营”,连太平军队都打不过,能打的赢日军?

再者,以当时清政府的调兵速度,且不说来不来得及,等到了有没有战斗力、能不能打赢日本,也是个很大的疑问。


当然,以当时日本的实力,吞并不了中国,但是会从中国掠走大量资源、财富,同时会给其他列强造成一种“日本想独吞中国”的假象。

俄国会兵犯东北,西南方向会遭到法国的侵略,新疆会遭到阿古柏的侵蚀,英美德等列强也不会坐视不管,肯定希望可以从中捞到好处,总之,中国,可能会遭到列强的瓜分


晚清政府会提前告离历史舞台
,但中国,可能会成为列强的殖民地,人民会起来反抗,具体如何,那就是另一番历史了。

不过,历史没有假设,没有如果,但历史潮流是任何人所抵挡不住的,哪怕假设中中国成为列强殖民地,中华民族的斗争史,性质不会发生改变,内容的曲折会有所不同,但最终,也会趋于统一。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如果晚清政府选择继续打下去,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灾难。

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以慈禧为代表的一群人,因为“怕”,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是不会选择继续打下去的。


金兔历史


最后还是输,好比大明与满清,体量大而无用,内部四分五裂,给外寇以可乘之机

甲午战争,几乎就是李鸿章一人与日军较量。

1895年3月,日本陆军集结了重兵在山海关,一旦日清和谈失败,随时大举入侵,准备一举拿下华北直隶甚至北京一带。

为了备战,日本在财政濒临崩溃的情况下,举国上下筹措钱款、通过增发债券和向国外借款、民间捐助等手段,准备了最后的筹码。不管打的下来打不下来,打完直隶战役,日本也就再无钱打仗了。


清廷如迎战,很大概率还是输,搞不好就得向西跑到洛阳或者西安等陪都,因为也只有向西可去。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回乱之后,大清国能直接掌控的地盘也就东北、华北、陕西、河南一带了,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成了汉臣汉军军头的势力范围,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清廷只能玩弄一些平衡术来制衡而不是控制地方。

甲午战争打到这里,山东辽东沿海都丢了,东北被封住了,再丢掉直隶北京等地,清廷能控制的地盘还能有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恐怕就要被各地督抚给架空了,这必然是慈禧和满清大员们不愿意看到的,宁可早日求和谈判,不管赔多少钱,至少清王朝能保住基本盘。


如果清军以背水一战的勇气打呢?可惜,就是打不过日本鬼子,这还真没办法。

李鸿章以一人之力对付日军,北洋水师等老底赔个底朝天,山东、辽宁等地官员各种拖后腿、放暗箭、阻拦后勤援助。

而朝廷里揣摩圣意比较灵光的“清流”之臣则各种参奏李鸿章,最终李鸿章的淮军精锐在甲午战争中尽亡,实乃可叹。

在非常需要举国一致齐心对外的当口,清廷的心思还想着怎么压制汉臣,即使李鸿章再怎么表现忠君爱国,满清对不断做大的汉臣势力依旧难以信任,当然最终也被汉臣给抛弃了。


其实当时日本的情况也已经非常危险,如果清军齐心协力和日军死磕,即使胜不了但也能拖得下去耗得起,至少能大大延缓日军的进军步伐,拉长这个战争周期,大清国如果再搞些个坚壁清野啥的,那日本就真的要完了,日本在国内国际把能借的钱都借上了,把能调动的资源都调动了,就等着清政府的赔款来补血,一旦战事拉长,日本那脆弱的岛国经济将迅速崩溃,而虎视眈眈的沙俄和英国势力就会大举介入,同时在明治维新运动中受损的旧藩国旧武士阶层也会揭竿而起,到时候,日本就彻底大乱

李鸿章知道这些情况,他也知道日本人在赌,所以他的战略是“拖”,但是清廷从上到下骂他畏战无能,在那些昏聩的大臣眼中,日本依然是那个东海边上的蛮夷小国,英国人我们打不过,这个蛮夷小国总能收拾一下的,不然我天朝的脸面何在?

没办法,李鸿章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屡战屡败,割地赔款。


云中史记


清朝在甲午海战失败后,1895年4月签订了《马关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把台湾都赔出去了,走过那段历史到现今再回头去看,大家应该看得很清楚,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大势已去,大厦将倾,谈何血战到底。

看看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知道了,《北京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瑗珲条约》,这些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清朝强大,第一个条约都不会开签,可见清朝政府的无能。



经过了太平天国,抗击八国联军,震压义和团和甲午海战,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清朝的国运已经倒霉透顶,所有的硬气都被震碎了,没有了向心力,国力一落千丈,硬朗不起来了,哪有什么底气去血拼。


从流过去的历史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野心,八国联军侵占清朝的时候,日本也参加了糟蹋中国,瓜分中国的行列,尝到了甜头,养肥了一头野心狼,从清朝的赔款中,壮大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当时马关条约谈判的原因,应该是日本许诺为清朝出气,去教训当时的沙俄,前提是台湾和朝鲜的主权应该交给日本,并且允许其在苏州、杭州、重庆等地通商建厂,这是要吞并中国的征兆。

清朝慈禧被打的东藏西躲,吃过无数次败仗,为了保全清朝,只好出此下策委曲求全了,签订马关条约之后,不久就发生了日俄战争,打败俄国之后,日本的野心更是膨胀起来了,台湾和朝鲜就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如此一步一步的充分地显示其狼子野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恨清政府的十分无能。


清朝在甲午海战后,像一盘散沙信心全无 ,在累战累败的情况下,哪里还硬朗得起来,如果有一个坚强的政府,上下一条心,有血战到底的勇气,就算军力不如日本,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量他小日本也登不了岸,只可惜人心涣散,被数次的惨败给打懵了,慈禧却把准备战争的筹款拿去修了颐和园。

多一份关注你没有失去什么 ,反而增加了知识,长了见识,何乐而不为,欢迎你关注我。多谢了!!


知其乎


结果都是不容乐观,双方都会深陷泥潭,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是举全国之力孤注一掷发动的战争,胜则成为强国,败则亡国,倘若当时清政府拒不赔款,日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必然会再起战争。



先看看日本当时的情况,日本当时举国发展军队,当时国家财政的60%都用来发展军队了,国内各行各业都已经是山穷水尽,百废待兴。天皇捐出了个人财产,大臣捐出十分之一的俸禄。



再来看看中国方面,当时的清政府国内矛盾突出,北方清政府和南方汉族大臣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和人民矛盾,满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所有的矛盾都像是火药桶,只需要一点火影,当时的清政府一定会被炸的土崩瓦解。



1895年战败后的大清国拒绝赔款,血战到底,当时的日本定然会侵略中国,这一战一定会变成一场持久战,日本派兵入侵中国,然后东南自保会提前到来,国内抗日起义也会层出不穷。日本国内民不聊生,中国方面清政府很可能会因此失去统治权。国际上当时的俄国一定会入侵我国东北,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列强也会坐山观虎斗,从中取利。无论对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都是面对着亡国的危险。



当时清政府积极的派李鸿章议和,原因也正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已经是众叛亲离,一旦发生意外很可能会土崩瓦解。而日本方面在李鸿章遇刺后也是态度积极,生怕因此李鸿章回国拒绝赔款。因为日本也明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再战下去国家肯定承受不了。



历史没有假设,所有的一切看似偶然,实则也是必然,珍惜现在,砥砺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