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精準扶貧迎來“三年之約” 畢節農民完成人生“蛻變”

“精準扶貧美名揚,帶頭全面奔小康,解決就業幫脫貧,從此不用去遠方……”畢節市大方縣的鄉親們,一見到記者,就動情地唱了起來。

原來,三年前,恆大集團響應國家號召,開始結對幫扶畢節市,從此,鄉親們便有了“指望”。恆大無償捐贈110億元,派出2108人的扶貧團隊常駐烏蒙山區,通過產業、搬遷、就業等一攬子綜合措施,到2020年幫扶全市1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其中,恆大無償投入30億元,計劃用三年時間幫扶大方縣18萬貧困人口到2018年年底全部穩定脫貧。而如今,距離這“三年之約”越來越近,恆大也給所有人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恆大精準扶貧迎來“三年之約” 畢節農民完成人生“蛻變”

恆大對大方的幫扶舉措主要有幾項: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搬遷扶貧和教育扶貧,其中搬遷扶貧22.18萬人,是一家企業所能幫助完成的罕見壯舉。截至目前為止,恆大已幫助全市培訓107323人,推薦到當地產業就業和異地就業72189人,人均年收入4.2萬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恆大精準扶貧迎來“三年之約” 畢節農民完成人生“蛻變”

衝鋒號已經吹響 決戰烏蒙之巔

一堆包穀,兩畝薄地。祖祖輩輩守著兩畝薄田過日子的大方縣農民,怎麼也沒有想到,決定他們命運轉機的一刻,出現在2015年。

2015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發出題為《脫貧攻堅戰衝鋒號已經吹響,全黨全國咬定目標苦幹實幹》的報道。

彼時,烏蒙山區是我國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而畢節市則是烏蒙山區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共有7縣3區,總人口927.52萬人,2015年底貧困人口達115.45萬人,其中大方縣貧困人口為18萬人,仍是我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最艱鉅的地區之一。

畢節市的很多老百姓都住在簡易的房舍裡,最貴重的東西不過是用來取暖的爐子和幾口鍋;不少年幼單薄的孩童上學要往返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一些孩子甚至因為貧窮,失去了讀書的機會。

這一現狀深深刺痛了許家印的心,寒門出生的他飽經困苦,幾多不易,深知生活之艱。於是在2015年12月1日,恆大正式決定幫扶畢節市大方縣。

在這場“決戰烏蒙之巔”的扶貧工作中,恆大用行動書寫自己的決心。馬不停蹄地成立了扶貧辦後,許家印便帶著一份30億元大單來到大方縣,並選派了第一批專職扶貧團隊常駐大方縣,展開脫貧會戰,確定實施產業扶貧、搬遷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特困保障扶貧等一攬子綜合措施。2018年底幫扶大方縣18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這是許家印和恆大集團對大方縣許下的莊嚴承諾。

恆大精準扶貧迎來“三年之約” 畢節農民完成人生“蛻變”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完成華麗蛻變

李玲是通過就業實現脫貧的貧困戶之一。回憶起當初靠天吃飯的日子,李玲直嘆氣:“每天起早貪黑下地種包穀,無災無害才能換來一年不到兩千多元收入,連孩子上學都快供不起了。”

2015年隆冬,第一批287 名扶貧隊員從恆大各分公司出發挺進烏蒙山,開始了對大方縣貧困戶的入戶走訪,李玲一家很快就被納為精準扶貧對象。在參加了恆大組織的“十萬農民實用技能培訓”之後,表現優異的李玲被推薦至恆大引進的上下游龍頭企業地利集團瀋陽基地培訓,在學習了一系列現代農業種植技術之後,李玲進入東關育苗中心工作,完成了一名靠天吃飯的普通農民到現代農業工人的“蛻變”。

李玲為人勤快愛鑽研,專業知識過硬,很快就被提拔為東關育苗中心的一名管理人員,指導務工貧困戶們靈活運用育苗中心的“高科技”設備,對棚內的幼苗進行管理。

現在的李玲,不僅工作穩定環境舒適而且每月至少4000元工資,丈夫丁希也被介紹到村委做資料員,每個月也有一筆不錯的收入,夫妻倆早早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過上了“產業工人”的新生活。“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想多攢點錢把兩個孩子都供上大學,讓他們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畢節市威寧縣新發鄉聯合村的趙慶榮,由於學歷低,沒有什麼勞動技術,此前只能在種地之餘靠打零工補貼家用,而三個哥哥姐姐每年“鉅額”學費、生活費,讓這個本就貧困的家更是舉步維艱。

恆大進行幫扶後,趙慶榮參加了恆大組織的吸納就業培訓,通過後進入恆大援建的純種安格斯牛第三育種場工作,逐漸成長為一名擁有現代養殖技術的肉牛產業工人,每月的工資也漲到了4000多元,不但使家庭擺脫了貧困,還得以幫助哥哥姐姐們繼續完成學業。

像李玲、趙慶榮這樣的幸運兒在大方乃至畢節比比皆是。恆大組織貧困群眾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並計劃推薦8萬貧困家庭勞動力到恆大引進的上下游企業、恆大下屬企業和戰略合作單位就業。

大力扶貧 源於許家印的家國情懷

恆大幫扶畢節市,共計無償投入110億元扶貧資金,從全集團系統選拔了321名優秀的扶貧幹部和1500名本科以上學歷的扶貧隊員,與大方原有287人的扶貧團隊組成2108人的扶貧隊伍,派駐到縣、鄉、村,與當地幹部群眾並肩作戰,牢牢抓住產業扶貧、移民搬遷扶貧和就業扶貧的“牛鼻子”,到2020年幫扶畢節1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截至目前,恆大已捐贈到位60億元扶貧資金,其中定向捐贈給大方縣的30億資金全部到位;已協助畢節各級政府幫扶30.67萬人初步脫貧,其中已助力黔西縣於2018年9月成功脫貧摘帽。到2020年底,還要協助畢節各級政府幫扶72.46萬人穩定脫貧。

恆大如此著力於扶貧,其初心源於其掌門人許家印的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今年9月,許家印因為對公益慈善事業的貢獻,連續八屆榮獲中華慈善獎。在授獎大會上,他表示:“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沒有國家每個月給我14塊的助學金,我就讀不完大學;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恆大的今天。所以,我和恆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飲水思源,我們一定要回報社會,一定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一定要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家國情懷,恆大願意用扶貧驅除貧困,用扶貧驅除愚昧,用扶貧展開致富的翅膀,用扶貧解除前進的羈絆。

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 劉建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