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第一遍,是該不求甚解,還是反覆推敲?

原諒帽推銷員i


如果人讀一遍書乃得其解,就是一位有相當高的閱讀能力的奇才了。

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比如說你讀《紅樓夢》,一遍就把書的歷史背景,內涵和外延,主要內容和主題等全解了?可能嗎?必須多讀幾遍方能領略吧!

假如你在高考時寫作文,你能讀一遍就命題和立意嗎?只有帶著問題默讀幾遍,才能命題立意的。

當然,你已經通讀多書,或者能解複雜的文章時,對幾百字膚淺文章讀一遍乃解也是有可能的!


gzj6068


我讀第一遍,通常是不求甚解的。

好處有四點:

一是跳過了那些生澀難懂的地方,可以提高閱讀速度。

書籍浩如煙海,想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合適當下自己的書,需要通過快速閱讀來篩選。如果讀某一本書卡住了,效率必然就會降下來,而且卡住的、需要推敲的難題,可能對自己並不是特別重要。

二是把握全書的主題,防止小糾結帶偏方向。

通過快速的閱讀,對書的主題、框架、主要論點、作者的意圖等等有初步的瞭解,有助於跟作者保持在同一個頻道上,避免在一個難題上鑽牛角尖,甚至是背離了作者的初衷。

三是通過聯繫前後文,有些難點就能找到答案。

我們上學的時候學英語,都做過完型填空,就是根據上下文來判斷缺少的詞彙是什麼,讀書也是一樣的,在小範圍內困住自己的問題,可能快速閱讀一遍後,就不是問題了。

四是可以基本判斷書對自己是否有用了。

對自己無甚大用的,可以放棄了。對自己有用的,也弄清了需要在哪些地方重點讀、精讀,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當然,也有例外:

比如邏輯性比較強的教科書,前面讀不懂、後面完全讀不下去的那種,只能慢慢平推了。


我是多寫,總想著用書中的道理解決一點兒現實的困惑。


多寫


我的觀點是,如果第一遍讀書,還是不求甚解好,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部書有其自身的邏輯,有時候前邊的觀點只是個"引子",或者只是提出問題、展示現象,可以引發人思考,卻是為之後的展開說明做個鋪墊。

所以,如果一開始就去反覆推敲,往往看不完一本書,還不如首先把整本書先過一遍,不求甚解地看完,大致瞭解作者的觀點、書本自身的邏輯,然後再看第二遍。

看第二遍的時候,就該拿起筆了。做摘錄、寫心得、深入思考,這時才是反覆推敲的時候,能夠更深入地掌握書本知識和邏輯。這樣的效率才會更高。

祝您愉快!


幽幽南山客


談一點個人的經驗,一般情況下,看第一遍時,我會比較粗略,先理清該書的脈絡與邏輯關係,再大致明白內容的精華所在。正常情況下,任何人看任何一本書,書中的內容並不是都對讀者有用或有價值的。先不求甚解地看一遍,再根據自己的判斷與實際需求細細琢磨。

古人對讀書有很多的經驗之談,關於略讀與精讀也有很多有見地的觀點。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說“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蘇東坡在《稼說送張琥》一文裡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一說起讀書,很多人都會談到陶淵明的“不求甚解”,但卻忘記了後一句話裡“會意”的重要性,之所以“會意”,說明真正讀進去了,真正的讀懂了作者的意圖。會意,表明所讀之書的精華已為自己所吸收,成為了自己的學問。


第三隻眼看直銷


我一般看書的時侯第一遍都是不求甚解,會慢慢的有些印象,知道個梗概,再給自己些時間去回憶,思考,然後再去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第四遍,好多書都是越讀越有味道的。

度數一定要給自己留下充足的時間了空間思考,想象,我喜歡這樣,體會書本本身味道的同時也會有自己的理解和幻想?



天之尊爵


我覺得,讀書第一遍以快速瀏覽,不求甚解,掌握其基本、主要的內容為主最好。這是因為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有個由粗到細,由淺入深的過程,讀書也一樣。通過第一遍的瀏覽,書中內容的輕重主次,我們就心裡有底了,往後就能抓住重點,各個擊破,直到最後將它逐步消化掉,成為自己的知識。


藍天802532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增強知識的一個途徑,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之初之領略大概意思,隨者讀書的時間加深,領悟的加深看待問題就會有所不同。孟子一片文章:學問的自高境界是自得而簡約,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來加深造詣,是希望自己有所體會,有所收穫,有所體會就能夠掌握牢固,掌握牢固就能夠積累深厚,積累深厚,就能夠遇事不慌有備無患,所以君子希望自己有所收穫,只有廣博的學習詳盡地學習才能融會貫通,博學識廣。


春雨85982



石千石


讀一遍想完全理解某些深奧的道理這不太現實,也不必要,能有一些記憶和膚淺的理解也未嘗不可,有些道理還真的是要經過生活或工作的過程,在某一瞬間,突然想起並徹底領悟,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如心學創始人王陽明,學富五車,也是在歷經貶逐貴州,飽嘗艱辛,多年之後,突然一天才在龍場悟道,進而創立了心學。


永遠在路上2096


不求慎解,讀書是一件長期的事情,長時間的讀一本書,而且去花費時間去深入探究自己不一定喜歡的東西,特別容易對讀書產生厭煩情緒。

不用推敲的讀,自己不喜歡的就大致瞭解一下,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自己喜歡的,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片段、章節去推敲。

讀書,真的是一件長遠的事,書籍那麼多,人生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