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除了在校教育外,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教育?

L星之光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全面發展,除了在校教育外,最應該的是增加孩子對社會和世界的認知,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價值觀。

第一個建議是生活場景的變化,城市的孩子應該去農村看看,讓他知道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你現在所得到的並不是理所當然。農村的孩子應該去城市看看,去開闊一下眼界,只有看過繽紛的世界才會有更多的憧憬,我是農村的孩子,這點深有體會,連做夢都做的特別的小。

第二個建議是多去博物館,去偉人的故鄉參觀,榜樣的力量是非凡的,我認為這個階段讓他自己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天天跟幾本破作業做纏鬥。他能明白自己是為了什麼而讀書比什麼都重要。

第三個建議是讓他去他想去的地方。因為我本身是教育行業工作者,發現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去做的,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補課,反正別人家的孩子補課了我家的也要補,如果孩子真的被教育成這樣那真是太糟糕了。孩子是有思想的,多給他一些空間,多給他試錯的機會,我的觀念裡就是成長的階段,只要不過激,做錯比做對更有價值。相信大家身邊也會有這樣的例子,從小是乖乖仔,但是長大後反而容易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錯誤。

希望對您有幫助並採納,想到更好的再補充。歡迎看到的家長能給一些反饋。謝謝大家!



神諸懷東


初中生除了學校教育之外,還需要那些教育?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第一,為人處事教育,家長要教孩子正確的處理各種事情,比如對長輩禮貌,謙虛禮上,把握社交尺寸,誠實守倍數等等。

第二,要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行為,比如自己洗衣服,買菜,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

笫三,培養積極向上的性格,不要教孩子學些負能量的東西。一定要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身邊人充滿感恩。

第四,培養孩子多讀書,開拓眼界。

還有很多,孩子時間緊也學不了那麼多。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農民號致富筆記


初中學生除了在校教育外,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教育?


前言:青澀的初中時代,是整個人生的厚積薄發的基石

初中階段(12-16歲左右),孩子從幼稚的兒童期,進入到青澀的青春期,他們的思維模式的成熟度,就是主要就是這個階段形成的!中學生的教育是人生過程中最關鍵的3年,這個階段是後續中學、大學,甚至整個人生教育的基礎過程。因此說,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階段,怎樣讓初中學生,在這個階段打好人生的成長的基礎?是家長與學校、社會都非常關心的課題。本文嘗試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來塑造與影響初中學生的價值觀的成長過程。


一、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學生接受正式教育的基地,很多時候,學生聽老師的,而對家長的要求嗤之以鼻。學校教育經過幾十年的教育改革,目前的教育模式、教材體系都有非常大的進步,尤其近20年來,中國教育界充分吸收了歐美國家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了教育形式與內容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階段性成果。儘管學校教育過程中,還有許多需要繼續完善與改革的地方,但是我們可以不斷優化、鞏固、調整學校教育的模式。

學校連續性教育的重點:

(1)內容方面:從應試教育逐步往素質教育發展;

(2)形式方面:應用互聯網、互動教育,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

(3)應試方面:對應試內容,從封閉型的題目,逐步擴充開放性課題;


二、家庭教育

即使有了連貫性的學校教育,但是家庭教育的影響更加基礎,由於學校教導學生是一對多的過程,很難兼顧個體的學生個性化需求。因此家庭教育就是對孩子的個性化教育的補充,根據孩子的學習現狀,進行定製性的輔助教育。

家庭定製性教育的重點:

(1)學科知識點的鞏固強化:可以家長或培訓班進行自助式、一對一委外式;

(2)孩子獨立思考意識培養:家長日常活動、生活的有意識培養;

(3)孩子團隊意識思維培養:家長對孩子學校活動,親子活動的組織;

(4)孩子社會參與意識培養:家長對孩子公益活動的參與;


三、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是一個大課題,需要學校與家庭一起協助完成。實際上社會教育的大背景就是個人為人處事的場景教育。在各類公眾場所,孩子的社會責任形象、行為,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成果的實踐展示。行走、騎車、購物、用餐、坐車等活動過程是否守規則;與親朋好友、同學、老師、陌生人的言談舉止是否友好謙卑。

社會應用性教育的重點:

(1)公眾場所的行為準則

(2)社交場合的禮儀規範

(3)個人與群體安全意識

(4)社會責任的公民意識



思維魔方


一,見多識廣,多遊歷。讀萬卷書莫如行萬里路。父母要多帶孩子去遊歷,不是一般意義的旅遊,而是可以有時間,有機會從容的用心來感受不一樣的自然,風土,人情。打開孩子想象力和感受力;拓展認知力,鍛鍊堅毅力。計劃和實施過程儘量讓孩子去主導,會更有有積極性,更有動力。父母要學會逐步放手,敢於讓孩經歷錯誤和失敗,效果遠勝於叨逼和指教。

二,嘗試接觸社會,發展同情心,同理心,感恩心。同情心,同理心也是高情商的表現。讓孩子在青少年多接觸社會百態,有機會接觸慈善和助人,體會因此帶來的喜悅和豐盛。為孩子價值觀的確立打好基礎。

三,閱讀名人傳記,多看自然,科學探索,社會紀實類紀錄片。打開孩子的科學和人文視角,瞭解自然,社會,宇宙的廣闊,有機會聽聽他怎麼說,怎麼看,談談他的感受和想法,孩子的視角和思考力就不會狹窄。

四,享受音樂,話劇,藝術展帶來的藝術薰陶,發展審美力和創造力。讓孩子選擇學習他喜歡的藝術,並堅持下去,不是為了證書,僅是因為喜歡。審美力,創造力是高科技永遠無法替代的能力;且是未來發展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它可以提高幸福感受力。會讓人生過得更有趣。

五,讓孩子有動手實踐能力且父母配套學會如何表揚孩子。父母不怕失敗,孩子才願意嘗試挑戰,無論生活實踐還是自由創作,都是很好的嘗試。培養孩子的堅毅力,自信心。淡定,“無能”的父母,才能培養出自信且有能力孩子。表揚孩子的每一個作品的努力和創意,不表揚“聰明”。

六,堅持體育運動,鍛煉出強健的神經和心臟系統。當孩子在應對壓力和衝擊的時候有足夠的身體和心理能力來承受和應對,遠離玻璃心,抵抗抑鬱和焦慮。

性格決定命運,豐盛幸福的人生需要好的性格,大的格局。有見識,有勇氣,有體魄,會思考的孩子一定不會太差,加油,父母。


由甲心理


現在的孩子,普遍缺失的人文素質的教育、傳統文化的教育、自身修養的教育、傳統美德的教育、當然了也缺少正確的性觀念教育(這是我國教育一直存在的一大缺失),另外當然還有自信心,愛國心等等!

所以,孩子除了在學校接受文化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以外,家長還需要著重從以上幾點積極引導孩子,培養孩子。多去學習一些古今美德,愛國知識,多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中華傳統美德。多引導孩子積極樂,向上奮進!這期間家長必須以身作則,因為家長自始至終都是對孩子有著深淵影響的老師!

家長陪同孩子多瞭解歷史知識,讀史可以明智、讀史可以明理、讀史可以修身、讀史可以養性!

多觀看正能量書籍,影視作品,比如感動中國,厲害了我的國等等節目,增加孩子民族認同感,自豪感,愛國情懷等!

適當的找準時間教育孩子性安全知識,這是非常重要的,對於青春期的孩子,這樣的安全知識就會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要想辦法教育孩子的綜合素質,文化知識只是孩子發展的一項內容,其他的種種方面一樣不容忽視!

養兒育女多不易,培養成才需費心!


微點小博士


這個問題非常好,一名初中生首先心智和認知差不多都有一些了,在校教育我們要知道學習教育的是什麼?初中這個階段肯定是以學習我為中心,所以可以看出,孩子在學校裡被灌輸的是大量的知識,增長智慧!對於家長要求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你現在知道初中生除了在校教育外,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教育了吧?

首先“德”:這就屬於家庭教育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行為舉止都是和家長學的,有德無德看家長怎麼教育了,沒錯吧。

然後“體”: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旅遊、健身、大冒險等等都是孩子愛玩的呢。

最後“美”:形象美、心靈美、美術等等太多了。

最後祝天下孩子快快樂樂學習,健健康康成長!加油!


育心育人


美育吧。

從我接觸到的大學生來看,現在大學生缺少:

一個是興趣,不要說遊戲,那根本不是興趣,大多數大學生玩遊戲是覺得無事可做,純打發時間的。

二個是美學,基本不知道什麼是美,有的腦子裡根本沒有美的概念,欣賞不來。

三個是特長,面面俱到,好像什麼都會做,可又什麼都不精。

四個是愛好,似乎什麼都喜歡,但又沒什麼特別喜歡的,所說的愛好也是和玩遊戲一樣,無聊的時候愛,大多時間組織類似活動也是重在參與。

所以,我認為初中學生可以多注重美育方面,至少等他成為大學生的時候,不會看到美好的事物,只會說:我艹,真漂亮。


這都被你看出來了


正常情況下,中學生開的課程是經過專家討論、論證後做出的決定。他已經考慮了到了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幾個主要方面的需求而設定的。一般能夠滿足中學生的要求了。但是我們的家長要想讓孩子出人頭地。讓孩子學鋼琴、學外語、學繪畫、學書法、學藝術、學舞蹈、學乒乓球等等。那這些在學校是得不到滿足的。你就得參加社會上舉辦的各種培訓班……


杭帆風順


校外教育,因人而異,因環境而已,因自己的經濟條件而異!沒有固定的模式!

比如,你是西藏農村的,總不會去東施效顰,學習北京的模式吧?


1143160127


初中孩子進入了青春期,除了學校教育更要關心家庭教育。孩子進入初中,身體和身心進入快速生長與發展階段。身體上自不用多說,相信每位父母都會照顧的很好。心裡的飛速發展,會讓很多父母感覺孩子難教育,比以前不聽話,也學會了頂撞父母等等。實際上這恰恰反應出孩子的身心在快速生長,形成獨立的性格,脾氣,甚至做事風格。這時候家長應該做的不是圍追堵截,非要孩子在你的框框下,而是要引導幫助孩子塑造他們自己獨一無二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