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為什麼沒有全國性品牌?丨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二)


便利店為什麼沒有全國性品牌?丨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二)


便利店,是高度城市化的產物。

文丨郭之富、萬徳乾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導讀:1.中國本土化便利店基於什麼狀況發展至如今形態?2.區域性給便利店帶來的困境在於什麼?3.26年來,中國本土化便利店的四次迭代如何?


【編者按】繼上一篇《一隻看得見的政策“推手”丨中國便利店26年(一)》從政策的角度簡述了中國本土便利店的發展概況後,本篇著力從區域分佈(區域經濟水平、城市化以及人口密度)的發展去深度解剖中國大陸本土便利店的發展進程。

鮮為人知的是,供銷合作社算得上是中國本土便利店的前身。

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給中國本土便利店提供最大的兩個機會:第一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大膽引進外資企業,如7-ELEVEn,開拓了中國大陸現代化便利店的先河;第二是供銷合作社的全面改革之後,爆發出來備受關注的兩個小業態——

夫妻老婆店和我們如今所說的具有現代化的本土化便利店。

在政策紅利的驅動下,深圳特區最先爆發出中國第一傢俱有本土化的現代型便利店——1993年成立的百里臣,其以“統一裝修、統一形象、統一管理,統一配送,統一培訓,統一服務,統一營銷”的管理體系,經過15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有200多家門店。

此外,在隨後的時間裡,便利店業態在國內政策和經濟的利好環境下,呈現百花齊發的狀態。

從我國區域經濟的劃分來看,便利店集中度極高的兩個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和“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其次在“海峽西岸城市群”、“成渝經濟區”和“京津冀都市圈”發展也較為迅猛。即使在較為北方的“東北地區”,本土化的便利店多以“倉買”的形式遍佈在各大縣鎮級區域,其中具有現代化便利店的代表性企業有1997年的哈爾濱中央紅小月亮等。

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影響著本地人群消費能力的增長,同時也促進城市現代化基礎的建設。這也是決定便利店品牌在當地崛起的重要因素,其次也是本土便利店在戰略層面上對外跨省複製門店時,對其他城市調研的首要因素。

“走出去難”,卻是大部分本土化便利店的通病,造成的現狀是國內至今沒出現一傢俱有全國性的便利店品牌。

以往的便利店市場大多是呈現塊狀化的,具有極強的區域性,這是所有線下門店的共同屬性。比如,唐久便利店基本圍繞著山西地區做門店擴張,見福便利店也都是在廈門地區開設門店,以及國大36524也基本是在河北地區。走出省份對於傳統的第一代、第二代本土化的便利店來說,具有極高的難度。

然而,加盟制的模式打破了這一僵局,其次,互聯網的出現加速了市場開放化的進程。

互聯網在零售中解決的問題是,打破了區域性的限制,一盤貨可以賣全國。本土化便利店在互聯網環境下快速迭代的進程中,不僅僅是便利店業態,大部分的區域經濟在逐漸被打開。以往所謂在傳統零售人眼中的“裙帶關係”和“區域限令”,在區域經濟需要在新時代環境中高速發展的“勢能”下,終將會一一被打破。

- 1 -

便利店的“各方諸侯”


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反覆提到的:便利店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產物。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的城市化,是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條件下迅速推進的,城鄉之間的壁壘逐漸鬆動並被打破,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得中國的城市化呈現出以小城鎮迅速擴張、人口就地城市化為主的特點。


便利店為什麼沒有全國性品牌?丨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二)


1993年-2017年城市化率及其增長率變化圖

進入90年代以後,中國城市化已從沿海向內地全面展開。1992年-2000年,城市化進入全面推進階段,以城市建設、小城鎮發展和普遍建立經濟開發區為主要動力。在1993年至2017年的這26年中,城市化率從28.14%上升至58.52%,提升了兩倍多。

其次,再看看2017年各個省份的城市化率,我們就能知道為什麼這些地區的便利店發展的異常迅猛。從下圖可以看出,其中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就有13個。


便利店為什麼沒有全國性品牌?丨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二)



2017年各省份城市化率排行


將這些省份按梯段劃分的話,有以下幾類:

(1)達到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超過80%)的就有3個:上海、北京和天津;

(2)正往發達國家水平靠攏(60%-70%)的有7個:廣東、江蘇、浙江、遼寧、福建和重慶等;

(3)在全國平均水平(50%-60%)的有14個:黑龍江、湖北、海南、寧夏、山西和陝西等。

結合以上兩張圖,我們就能發現,為什麼上海和廣州稱之為中國便利店的“昌盛之地”,而被稱為“便利店的死地”的北京,在近年來也被創投圈所重視以及傳統便利店企業作為市場拓展的要塞。

不過,所有的線下門店都具有強區域性,便利店也不例外。

基本上每個省份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本土便利店品牌,從“92南巡”之後,中國本土便利店“百家爭鳴”,各佔據一方諸侯。以下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將從幾個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京津冀生活圈以及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等)來為大家詳細地展開介紹。

1、海峽西岸經濟區

從城市集聚區來劃分,海峽西岸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所屬地區包括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和廣東省。除江西以外,其他三個省份的城市化水平都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很多。

其次,各省份在1993年至2017年的26年間,廣東的GDP一直處於領先的位置,且增速較其他地區破顯迅猛。以下為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整理的海峽西岸各省份GDP的變化圖:


便利店為什麼沒有全國性品牌?丨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二)


1993年-2017年海峽西岸各省份GDP變化圖(單位:億元)


海峽西岸,包括珠三角地區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沿海城市有著其獨有的地利優勢,早在清政府時期,在這一片區域就設立了對外的港口,為此區域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也比其他地方更強。

在後來改革開放的近20年之後,趁著政策紅利的東風不斷向北吹,一時間爆發出廣東的百里臣和美宜佳、福建的見福便利店、浙江的十足/之上便利店等等。

2、長江三角洲經濟區

長三角以其獨有地理優勢和歷史背景,為便利店的發展提供了沃土。接近發達城市現代化水平的長三角經濟區,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發展至今爆發出來的本土便利店有上海的好德、聯華快客、江蘇南京的蘇果以及安徽的鄰幾等。


便利店為什麼沒有全國性品牌?丨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二)


1993年-2017年長三角各省份GDP變化圖(單位:億元)

在北京起家的便利蜂,在大肆開拓北京市場之後,2018年的重點放在了南京和上海。從上圖可以看出,江蘇省的GDP在2017年達到了85900億元,而南京作為江蘇省的省會城市,現代化程度普遍比其他城市高。其次,從江蘇的地域劃分來看,蘇南地區貢獻了整個江蘇省絕大多數的GDP值。

加之距離上海近,便利店在商品結構差異上沒有太多的不同,從而也減輕了一部分的供應鏈成本的壓力。

3、京津冀一體化


便利店為什麼沒有全國性品牌?丨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二)


1993年-2017年京津冀各省份GDP變化圖(單位:億元)


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不斷調整和優化零售業態,逐步形成百貨店、超市、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購物中心、倉儲式商場等不同業態協調發展的格局”發展至,以超市、百貨連鎖企業為主,向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大型綜合超市、倉儲式商店等多業態發展。

早期的物美集團在商超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成果,在業態的不斷迭代中,由大型零售集團內部孵化的第一代便利店企業也隨之爆發出來。物美便利店以及2000年的好鄰居等佔據了北京大部分便利店市場。

以及河北的國大36524,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下,成立之初至今,緊跟時代步伐,如今攜手天貓、京東等電商巨頭和互聯網金融機構,採取“實體店+互聯網+金融”模式,推進線上線下(O2O)深度融合,著力打造“36524生活通”智慧社區綜合服務平臺。

基本上,北京和河北的本土便利店都會以各自的省份為中心,輻射至天津。

4、西南地區

近三五年來,在國家的轉移支付、政策傾斜的紅利下,西南地區(主要城市有重慶、成都、貴陽)的經濟增長變現的非常亮眼。


便利店為什麼沒有全國性品牌?丨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二)


1993年-2017年西南地區各省份GDP變化圖(單位:億元)


在便利店行業中,號稱中國A股市場首家便利店連鎖超市的“紅旗連鎖”,從2000年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雲平臺大數據+商品+社區服務+金融”的互聯網+現代科技連鎖企業,目前在四川省內已開設2800家連鎖門店。

雲南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之家便利”,鑑於創始人藍波具有在醫藥巨頭海王星辰的多年工作經驗,旗下架構了快消品便利店(之間便利)和醫藥便利店(健之佳)兩種類型的門店,在便利店的業務範疇中算得上是極有突破性的發展模式。

此外,這兩大本土化的便利店巨頭,在市場拓展上均有以輻射大西南地區。

5、東北地區

東北經濟普遍被看衰,創投圈甚至有句話叫做——投資不過山海關。

有媒體指出,東北地區歸結下來,有以下幾個問題:

(1)東北經濟的衰落不是短期問題,而是長期現象。1993年,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比例為11.01%,2003年實施十年振興前,比例為9.53%,十年振興之後的2013年,比例降為9.19%,2016年,則進一步降為7.05%。顯然,雖然歷經改革、脫困和振興,但東北經濟邊緣化的趨勢並未改變。

(2)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不僅高新技術產業相對落後,部分傳統支柱產業亦出現優勢不明顯的情況,成熟產業則呈現缺位狀況。

(3)東北不僅是國企大省,更是央企大省,而且,吉林和遼寧二省,央企與地方國企產值的比例懸殊,振興東北,央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4)東北的經濟和企業問題,不僅是局部問題,而是全局問題。近年來,除了東北,以能源、原材料等產業為主的省份,面臨的壓力都很大,比如以煤炭為主的陝西,以鋼鐵為主的河北,等等。


便利店為什麼沒有全國性品牌?丨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二)


1993年-2017年東北地區各省份GDP變化圖(單位:億元)


即使在如此不好的大環境中,哈爾濱中央紅集團旗下的便利店業務——小月亮,自1997年成立以來,集大賣場、社區便民超市、便利店三種業態共存,現如今的350多家便利店遍佈哈爾濱市的大街小巷,輔射省內大慶、雙城、蘿北、通河等市區。

小月亮以便利店和社區便利超市為主要經營業態,以發展直營連鎖和加盟連鎖為主要形式,依託遍佈全市近350家的連鎖門店,將“與民為鄰、服務社區”的服務理念,以手機、公共事業等充值繳費,票務結算,便民生活服務等26類8大項的功能和社區服務資源。

城市群的好處在於相鄰省份具有類似的生活習性,這對便利店選品來說是一件充分能優化後端供應鏈的“地利人和”優勢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城市群內的本土便利店之外,“各方諸侯”還有湖南的芙蓉興盛、山西的唐久便利和每一天、湖北的中商便利和Today等等。由於篇幅原因,在此不展開詳細介紹,更多精彩的便利店行業分析案例,盡請持續關注零售老闆內參微信公眾號(微信ID:lslb168)。

- 2 -

打碎那道束縛“枷鎖”


中國本土便利店發展了近三十年,至今沒有一個全國性市場的便利店品牌。

在這整個發展歷程中,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從業態定位的轉變、經營方式的改善以及技術應用的提高,這三方面對中國本土品牌便利店的發展迭代進行了一次詳細而獨有的劃分。


便利店為什麼沒有全國性品牌?丨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二)


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的四次迭代


第一代本土便利店,主要興起於90年代中期,大多是基於本土區域性的大型零售集團內部孵化的便利店業務。

此外,這波從業者多為在行業內有豐富的經驗,此前或以批發商/品牌代理等產業鏈上下游的角色參與其中。如早期的北京物美便利店、上海好德便利店以及武漢中商便利店等。

這個時間段,政策層面倡導商超、購物中心等大業態向小業態的便利店、社區店等連鎖店轉型,以滿足消費者即時性的需求,這類的業態定位更偏於社區微型超市,因此它不具有24小時營業即時需求時滿足的商品功能,更加類似於一種由渠道商統一供貨的高端版夫妻老婆店(並非夫妻老婆店的個體加盟方式)。

他們的商品也是一般家庭的消費品的提煉和濃縮,主要價值體現在大賣場/超市的小型化,因為臨近社區,這種小型化就具有很強的地利便利優勢。

而且,鑑於他們所孕育起步的90年代中期是大賣場的天下,這種簡略版的大賣場(第一代便利店)可以理解為IPhone4之前的安卓時代,講究滿足大功能(打電話+上網)忽略細節體驗,以價格優勢儘快的搶奪市場。

對於第一代便利店來說,他們的地利便利優勢就是早期安卓的價格優勢。

第二代本土便利店,區別於第一代的地方在於,其以加盟的經營方式打破了局部區域的限制,達到了迅速跨區域/省份的複製擴張效果。並且在此基礎之上,打造了具有鮮明的B2B分銷優勢,這種業務,行業內也稱之為頂著便利店的招牌做著分銷商的生意。

其中,以廣東的美宜佳和湖南的芙蓉興盛最為代表。第一代的佼佼者,如快客、好鄰居,開始在加盟的性質上,走出了自己的擴張之路。因此,第二代可以看做是第一代的轉型升級產物(包括中石油的易捷便利店)。

第二代對於商家來說,用加盟的方式解決了跨區域擴張複製的發展瓶頸,對於加盟者來說解決了低門檻的形式掛靠大平臺的優勢快速創業的需求。此外,在業態創新上,也完成了分銷+零售+加盟的一體化探索。直到今天,第二代本土便利店在門店數量上依然佔據中國品牌連鎖便利店的主流陣營。

第三代本土便利店,區別於第二代的地方是高度模仿日系便利店(7-11和羅森),在商品結構上引入“鮮食”。這一代本土便利店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1)高度模仿以7-11/羅森日系便利店,家家都有鮮食,鮮食終於和中國本土品牌融為一體;

(2)高度講究門店的設計和體驗,在優化商品結構的基礎上,更加註重以用戶體驗為導向;

(3)在區域人群的個性化以及場景的獨特性上,他們根據所屬位置的不同會做相對應的版本門店。

這類的便利店如西安的每一天和武漢的Today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本土化的便利店越來越融合日系便利店的優勢。

第三代便利店成為如今中國本土便利店創新的主流。

第四代本土便利店,區別於第三代便利店的地方在於,更加強調以數據去驅動便利店的發展。他們的經營和商品定位,高度類似第三代,即其零售本質依然延續著以7-11或羅森為代表的零售傳統。如便利蜂和猩便利為代表的互聯網化的科技型便利店。

其中,便利蜂的原始創業班底大部分來自7-11,而猩便利的創始團隊多以強運營為主的美團點評以及羅森。但是,在消費者運營和業務創新上,兩者均採用高度互聯網化的方式,都十分注重鮮食工廠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擴張完全資本化,風險型資本和便利店開始徹底走在一起。

但這也為2018年下半年便利店的頻繁爆雷買下了種子,如131便利店資金鍊斷裂,全時便利店陷入資金困境等。

經過這四次的迭代,直到如今,依然沒有全國性成熟的便利店品牌誕生。

但是,在這過程中有個明顯的趨勢是,區域性的“枷鎖”正在逐漸被打破。便利蜂的全國擴張之路預計在下一輪融資到位之後,便悄無聲息的開始佈局;美宜佳的全國市場戰略也逐漸落地;芙蓉興盛經過17年的發展,在全國16各省份遍佈了12000家門店。

隨著區域性被打破,不久的將來,便利店企業全國性開店的戰爭或許將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