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一个人传精神血脉,一座祠昭文化情怀”

神州大地建立一百多个文天祥祠

-------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随笔

曾祥裕 曾海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南宋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凡是有血性的中国人始终铭记文天祥这句诗。初冬时分,我出于仰慕文天祥浩然正气的人格,与珠海风水名师姚成林一行人过拜祭过文天祥陵墓下山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富水河畔,寻访文氏宗祠礼敬文天祥。之前,我辗转万里从江西到浙江,从广东到北京等地,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走进吉安文天祥故居,追寻这位民族英雄的生活足迹

据史料记载,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始建于北宋,历经千年,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乡。相传富田古时叫“穷田”,邻近的巍巍天马山隔山阻水,致使当地旱涝频繁,老百姓生活极为贫苦。当地流传着状元是文曲星下凡,可以拜倒天马山。文天祥从小立志要考上状元,变家乡为“富田”。南宋宝佑四年(1256),文天祥果中状元,月光台下,他跪向天马山,日夜虔诚祈祷,七七四十九天,终将天马山拜倒,富水河终能越过天马山畅流不息,造福于民。“富田”之名从此代代相传。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文天祥的一首《正气歌》激励中华儿女奋发进取,捍卫祖国利益。

富田文氏宗祠在吉安城往东30多公里处的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这里是文天祥的出生地。文天祥是永新县莲溪固塘春元公之后裔,1236年6月6日生于文家村,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任右丞相。1278年元兵进犯,奋力抗元,后兵败被俘,掳至大都,囚禁在兵马司土牢达四年。文天祥面对元统治者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毫不动摇,誓死不降,在狱中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正气歌,凛然正气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从容赴义,年仅47岁。

文氏宗祠外表朴素,与附近的王家大祠不远。但是王家大祠规模更大,更豪华壮观。不过衡量一个宗祠的价值不是以外表来论。 “一个人传精神血脉,一座祠昭文化情怀”。文氏宗祠因培育一个文天祥而享誉天下。

我看到祠堂内最显眼的则是上堂悬挂的文天祥画像——身穿官服,头飘红带,目光炯炯,神情凛然。画像右侧,依次摆着5块红色木牌,分别写着:“理学名臣”、“状元宰相”、“五世公侯”、“文庙从紀”、“帝庙配飨”。若说宗祠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家园,那么文天祥是富田文氏宗祠的灵魂,缺少它就无生气,缺少它就会淹没在历史风尘中。而有文天祥,文氏宗祠就会鲜活起来。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吉安文氏宗祠选址符合风水理念

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士的形象,被后世的历代政权广为褒扬,树立为士大夫的楷模;文天祥“舍生取义”的选择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浩然正气,逐渐成为以士人为主流的全民自觉参照和遵守的人生价值标准;他的勇敢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外来侵略面前勇敢斗争,坚决抵抗。文天祥在中国社会史上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个人事迹的本身。

据了解,文家村现只有二三十户、一百多人,为什么七百年下来文氏后裔如此稀少? 文家村因出了民族英雄文天祥而自豪,但也因他带来了麻烦,元朝战乱时不少人外迁了,在海内外的文氏后裔,不知有多少万人。近些年,不断有文姓宗亲前来寻根问祖,还带着族谱来对照。广东从东莞到深圳有八九个上千人的文姓大村,海南、广西都有数万文氏后裔,香港有,海外也有,他们都称是文天祥的直系子孙。

中国人纪念民族英雄往往以其姓名来建祠。文天祥是中国人尊敬的民族英雄,所以神州大地,文天祥其家乡、任职地、所经之处,都有文天祥祠。据专家检索,祭祀文天祥的祠主要分布在其家乡(江西)、任职地(江西、江苏、安徽等)、所经之地(浙江、福建、广东等)、遇害之处(北京)等其它受其影响的地方(如山西)。正如清郑敷教所说:“百世而下,祀公(文天祥)于所生之乡,所死之地、所经历之境,几遍方域矣。”

据统计,中国共有一百多个祭祀文天祥的祠,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北京文天祥祠。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文天祥的爱国情操赢得世人的尊敬,各地建起文天祥祠纪念之。

到了北京,可到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这里有个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是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的地方。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祠,现存大门、前殿、后殿。 院子的正北是一座规模不大,典型的明代建筑——享殿。传说这就是当年囚禁文天祥的“兵子司土牢”的旧址。殿堂门前有一株老枣树。这棵枣树是文天祥囚居时亲手所植,它的枝干南倾,与地面几乎成了60度角,表示了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决心。

进入殿堂, 抬头仰望能看到殿上方悬挂着的四块木匾,“古谊忠肝”、“天地正气”、“仁至义尽”、“有宋存焉”。这四块匾是文天祥英雄爱国气慨的真实写照。

走进享殿,见一副楹联,上书:“南朝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殿堂正中有一尊造型威肃的文天祥像。像的左侧有一碑,上刻文丞相像,下刻丞相的《衣带铭》诗。

从文丞相祠出来,沿着府学胡同向东走不远有条文丞相胡同,这是北京老百姓为了纪念文天祥这位爱国民族英雄而用他的官职命名的。北京的百姓以此来永远缅怀文丞相的那种衷心护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

我在温州也参观过文天祥祠,其位于浙江温州江心屿。祠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文天祥就义200周年,占地面积821平方米。今祠为晚清建筑,原址未变,占地面积821平方米,为三间二进四合院式。环境雅致,一进门厅,大门门楣嵌沙孟海书“宋文信国公祠”青石匾额。二进正厅,正厅中有文天祥彩绘塑像。两侧墙壁彩绘文天祥英勇抗敌事迹壁画,分“督师护国”、“追踪扈跸”、“南疆击虏”、“阴房正气”、“抗节成仁”、“永怀忠烈”等六部分。两进之间为院落,东西两侧设回廊,回廊和正厅前檐廊陈列诗碑22通,收刻文天祥诗四篇,其余为名流谒祠题咏等。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在文天祥故里吉安,人们更是以多种方式纪念文天祥。2016年6月6日,安市青原区举行以“醇美青原﹒正气家园”为主题的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诞辰780周年系列活动。

是日, 富田镇文丞相祠举行文丞相祠举行开放仪式。近年来,作为民族英雄的故里,青原区历来高度重视文山精神和正气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将正气文化融入到城乡建设、景区建设、廉政建设和干部教育管理等各个层面,先后修复或建设了文天祥墓、文天祥陵园、文山公园、正气广场等一批正气项目建设。

据悉,富田文丞相祠是全国最早的一所祭祀文天祥的专祠,又曰大忠祠,始建于元朝元至丁亥年(1287年),是全国最早得朝廷“赦令”而建之祭祠。元初明清,几经兴废。民国(1927年),再次毁于战乱,仅存遗址。文丞相祠复原工程依旧样原图,按“祠馆结合,祭祀陈列”之形式构建。祠堂两井三进,占地面积1036平方米,建筑面积756平方米,耗资900余万元,于公元2015年9月告竣。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曾祥裕:辗转万里追寻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足迹

新祠,坐北朝南,飞檐翘角,玲珑有致,古香古色 。文丞相祠大门前建照壁,照壁正中央,刚劲有力的行楷“魁”字,特别醒目,它喻文天祥是人之魁首;人格形象之魁伟;北斗七星之魁星。墙壁左右题“孔孟之学,仁至义尽;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联,是文天祥高尚人格之写照。

大门匾额题书《文丞相祠》四个鎏金大字。两侧楹联写着“文山挥彩翰,正气存两间,日月光华辉大地;富水泛清波,丹心照万世,人文风,物耀长空。”

走进前厅,左右立柱刻有“大道行之正气,无敌歌壮烈;高山仰止遗风,有继志雄奇”和“丹心呈汗青,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正气贯天地,下为河岳上为日星”的楹联。

步入后堂,正中央端坐着民族英雄文天祥塑像,正堂上位楷书文天祥之《正气歌》。 塑像两侧陈列着朱德总司令曾写下“罗冈山下罗冈祠,留有文山四首诗。忠心为国名声在,仪表堪称万世师。”和叶剑英元帅曾写下“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做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的诗文稿。

我所在的赣州是文天祥的第二故乡。文天祥任赣州知府举兵“勤王”,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保家卫国的佳话。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元军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

今天之赣州市八境公园内,湖水荡漾,绿竹林里摆放着数尊披甲石人,挺立不跪而失却头颅,这是纪念追随文天祥出生入死的抗元义士。想想当年赣州男人还是蛮有血性的!

据考证,贑南各地曾有多处纪念文天祥的祭祀祠堂。

兴国有二处:一是名贤祠,在兴国之安湖。宋庆元间建,祀程大中父子、万逢辰有记。明万历间,知县何应彪改名,增祀三程居中,左信国而右,文成叶向髙有记。

二是五贤祠,在兴国治左,祀宋程颢、程颐、李朴、文天祥、元元明善。

贑县有名宦祠,贑县儒学,祀文天祥以下凡十四人。

会昌县有名宦祠,祀文天祥以下凡五人。

大余有文丞相祠,在道源书院左,祀文天祥。

可惜上述多不复存在。期盼早日修复这些纪念文天祥的建筑物,以疏通一方文化活水,滋润赣南人民心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