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跑出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下)

【强化创新驱动作用,提升工业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 杨丛丛 彭新永

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障碍重重

当前全区工业发展仍面临增长乏力、转型困难、动能不足等问题,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工业提质增效是破解工业发展难题的唯一出路,但全区工业创新能力偏弱、研发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制约着工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

1.当前工业发展陷入困局

(1)工业转型难度较大,增长后劲乏力。“十二五”以来广西工业增速与全国各省均出现大幅下滑的局面。就此,多数省份开始调整工业发展方向,降低传统“双高”产业比重,转向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型工业。比如,四川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高端现代产业培育并举,2017年工业增速止跌回升,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广西资源依赖程度较高,全区总量占比前三位的行业皆为高耗能行业,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达40%左右,对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贡献率达50%以上,在短期内工业发展依然摆脱不了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此外,结构功能转化动能较弱,如2011年以来新增规上工业企业由812家逐渐锐减到2015年的190家,退库企业远超新增企业,新增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远低于退库企业原来正常年份的主营业务收入,结构转型陷入新驱动力不足的困境。

创新驱动:跑出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下)
创新驱动:跑出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下)

(2)支柱产业低端低效,贡献作用偏弱。广西制造业领域产业层次低,支柱产业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有色、冶金、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多处于低端低效的原材料行业,工业品附加值不高,且比重接近50%,高于重庆和浙江20个百分点左右(如表1所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石墨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工业新产品规模偏小;高级钢材,环保型钢材等高端产品仍处于薄弱状态。

(3)高技术产业发展落后,动能接续不足。广西高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贡献率弱,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看,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仅相当于全国的1.4%和浙江的35.3%,增加值仅相当于全国的1.5%和浙江的11.3%,广西均处于落后水平。从占比来看,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8.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更是远低于浙江的37.2%。从贡献率看,高技术产业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为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低于浙江50个百分点以上。同处西部地区的贵州高技术产业规模、比重均低于广西,但贡献率却高于广西1.8个百分点,表明广西高技术产业的新动能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新旧动能有效接续转换不足。

(4)工业产业集中度低,龙头带动较弱。产业集中度是指在一个行业中骨干企业产值占该行业产值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大中型企业作用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从数量看(如图3所示),当前全区千亿元以上工业产业数量为10个,低于浙江(23个)、江苏(26个)等东部省份,也低于西部地区四川(14个)。4000亿元以上的龙头产业仅为1个,低于东部省份浙江(6个)、江苏(14个),也低于西部地区重庆(2个),龙头产业带动作用不足。从具体产业看,全区仅机械、汽车等少数亿元工业产业集中度超过50%,绝大多数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度偏低,其中食品产业仅为14.5%,有色产业为37.3%、医药产业为22%、纺织服装与皮革产业为10.6%、造纸与木材加工产业为10.1%、建材产业为9.2%,表明这些产业的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缺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结构较重,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矛盾依然突出。

2.创新成为未来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1)工业创新能力较弱、差距偏大。据2017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广西创新能力综合评分为21.19,排全国20位,与综合评分37.66的浙江(排第5位)、30.05的重庆(排第8位)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知识创新方面,全区的专利授权数、论文发表数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专利授权数相当于北京的19%,国内论文发表数相当于北京的15%,国际论文发表数不到北京的4%;广西与同处西部的重庆也存在差距,专利授权量、国内和国际论文发表量均低于重庆。

企业创新方面,广西高技术企业只有296家,仅相当于浙江的12%;高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43%,低于浙江和重庆;规上企业R&D人员数为3.26万人,仅占1.93%,排全国第28位(见表2)。

市场创新方面,广西技术市场市场交易额仅34亿元,排全国第25位,仅相当于北京的0.86%、浙江的17%,也低于同处西部的重庆,仅相当于重庆的23%。

(2)工业研发能力不强、结构不优。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2016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84.88亿元,仅相当于全国的0.8%、上海的19%,重庆的1/2。研发投入强度为0.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1%,也低于重庆1.72%,而北京、上海、天津都在3%以上。全区研发投入结构不优,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的大型企业投入强度仅为0.69%,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省份均超过1%,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投入强度更低,分别为0.24%、0.17%。特别是反映人力资源在研发活动中的投入程度的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增长也比较缓慢,仅增长1%,低于全区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增幅4.6个百分点。

(3)工业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转化率低。从科研成果形式看,全区以论文、报告、专著为主的成果占据多数,大多发挥基础性研究作用,难以解决工业企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实际难题。

从研究机构看,开展科研工作时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降低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以高校为例,高校排名以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学生规模、论文等为依据,忽略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实际应用需求。

从转化意愿来看,受研发成本较高、科技成果转化时间较长影响,部分企业不愿意开展创新活动,部分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也不愿再投入大量经费吸收和转化科研成果,导致科技创新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同时部分企业存在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二次创新。

以创新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补强工业核心技术,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2018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推动联合协同攻关。彻底摆脱部门利益束缚,加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创新主体战略、技术、标准等沟通协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关。二是坚持开放创新兼容并蓄。重点加强与东盟、欧美等发达地区开展创新交流合作,支持外资机构在广西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实现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灵活整合所有资源,通过向先进经验学习,提高广西工业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产业联盟协调开展标准化建设,掌握产业技术标准话语权。

2.增加创新人才供给,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主力,是新产品开发、技术升级的原动力。一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充分调动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为促进核心技术攻关多贡献智慧和力量。建立适应核心技术发展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把优秀人才凝聚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中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二是增加本土创新人才。紧紧围绕区内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加大与高等院校的平台搭建工作,实现本土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的无缝对接。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服务。建立高端人才“绿卡”制度,在薪酬分配、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专项政策。强化倾斜政策,引导和促进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创新创业。

3. 优化科技创新机制,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一是加强产权保护机制。加强新业态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修订完善,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治力度,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众的创新积极性。探索给予重要贡献科技人员现金、股份或出资比例等奖励和报酬,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人员奖励的政策,对新增的国家级、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给予经费奖励。三是完善转移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发挥政府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支持战略性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前期攻关和示范应用。

(作者分别为广西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中心研究员和广西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