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順河而下,良田美池,阡陌縱橫。將一種農業稻作,描繪成一幅精美畫卷,這裡有廣西最美的田園風光。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男女間立,敲磕槽舷,槽聲若鼓。將一種田間勞作,幻化成一種娛樂文化。這裡有廣西最美的勞作聲音。

幾千年前,伴隨著駱越族先民的耕種,稻作文化已深植於此。這裡,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

在群峰峭立的地貌中,發揮自然優勢,坐擁千年稻作文明,發揚文化特色。

傳承、創新、發展,這裡的人們,正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天等不等天的精神內涵。

天等有獨特的地貌

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古老的左右江分水嶺上,聳立的石灰岩山峰間隙,灑落著一個個美麗的村落,這就是天等縣的地理地貌。這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曾經讓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流連忘返。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公元1637年10月23日,徐霞客到達天等。這座在平疇中拔地而起的飄巖山,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致。他形容道:“高倚層雲,下臨絕壁,望之岈然”,為一探究竟,已然52歲的他,請當地群眾當嚮導,搭建竹梯,冒險攀上了這座山峰,並在山中溶洞徘徊長久,寫下了“餘西遊所登巖,險峻當以此巖冠”的感嘆。

隨後,他潛心考察溶岩地貌,險峻壯麗、旖旎多姿的溶洞風光,令他無比興奮,他也由此在天等考察逗留了一個多月。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在他的記述中,先後五次提到同一個地方:“天燈墟”。墟,是鄉鎮的意思,天燈墟交通便利,位置就位於現在的天等縣城。

“天等”與“天燈”諧音,這是有關“天等”這一地名的較早淵源記錄。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在壯語中,天等有“豎立的石頭”之意,這與徐霞客“石峰峭拔聚集如林”的記載如出一轍,形象地描述了天等的喀斯特地貌。

今天,石山錘鍊出的堅韌不屈,與傳承千年的特色文化一起,成為了天等人新的發展動力。


天等有勞動的舞蹈

農耕時期,天等的先民們並沒有現代的打穀機進行稻穀脫粒。於是,在稻穀豐收之時,人們就把稻穗放在這個原木做成的木榔中,用木杵敲打,直至脫粒。

“廣南有舂堂,以渾木刳為槽。一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稻糧”。(唐代劉恂《嶺表錄異》)

這是唐代劉恂記載的廣西地區豐收時節的舂稻勞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於數里”,這種有節奏的敲打,如今已被演化成了一種娛樂活動,稱為打榔舞。陸東華和村民們這種融入生產情景的表演排練,正是過去稻穀豐收時的真實寫照。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每年春天,在天等縣許多村莊,都要舉行隆重的開榔儀式。打榔舞開始於唐代武德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酬謝天公之後,抬起豐收的工具,這個過程是請榔,說明打榔舞可以開始了。整個過程充滿了對自然的敬畏,也凝聚著壯族先民與自然鬥爭的智慧,通過莊嚴的儀式,村民感謝天地賜予的福澤,並祈求祝願年年風調雨順,歲歲國泰民安。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千人打榔舞

現在,打榔舞已被列入學校的民族體育課程教學中,成為這個獨具特色舞蹈的最好傳承。學生也在舞蹈體驗中,感受著壯族的稻作文化,增進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隨著現代文化融入,打榔舞的形式也變得豐富多彩。穿戴民族服飾,邁著整齊舞步,上千民眾一起打榔、跳舞,從歷史長河中款款走來的打榔舞,正煥發著新的生命力。作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已成為天等的一張文化名片,在廣西乃至東南亞地區都產生了廣泛影響。

天等有最美的田園

2010年,一組照片在廣西攝影界引起轟動,其中這張,被譽為“廣西最美田園”。照片中的地方,就位於天等縣的都康鄉。青山白舍,河流蜿蜒,阡陌縱橫,隨著一葉竹筏劃過,勾勒出詩畫般的山水田園。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在一次途經天等時,田園風光攝影愛好者覃少榮無意中發現的這處田園風光。後來,他專門來到這裡,在荊棘叢生的石山上,尋找最佳的拍攝角度。

覃少榮說,“當時下午五點多鐘的時候,我爬到半山了,哇,光影非常漂亮,當時我爬山差不多到頂了,就停下來,就在那裡拍了下來,這張照片,確實博得了觀眾的喜愛。”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從此,讓人們記住了位於天等的“廣西最美田園”。這個遺落在廣西壯鄉的人間仙境,也成為天等新的標籤。

天等有動聽的民歌

男女邂逅,相互對歌,這在天等是一個十分常見的情景。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在天等的壯族居民看來,初次見面男女之間的悄悄話只有通過山歌,才能做出最好的表達。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天等縣內流行的山歌,原來有六種,現在普遍流行的只有三種山歌了,向都山歌、天等山歌和大隆山歌。

天等山歌常用比喻的手法,曲調優美,它自唐宋時期形成,發展於明清,在近代達到歷史高峰,歷經千年經久不衰。無論生產勞動,還是談情說愛,都可用山歌來表達,它溝通著心靈,也將文化融入到了音樂之中。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天等男女的對歌,甚至能持續幾天幾夜。直到雙方情投意合,才算唱罷。這時,姑娘會手拎一個圓肚竹籃,將一雙早已準備好的鞋子,送給對方,以此定情。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從古至今,每當重要節日,天等壯族人都會聚集在一起,自發對唱山歌。以歌傳史、以歌交友、以歌傳情。古代壯族沒有文字,但以歌代言,也就使文化以山歌的形式獲得了傳承。壯族文化不斷髮展的基因,延續在這些綿延不斷的山歌之中。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石山延綿,木榔鏗鏘,在時代中播撒希望的種子,紅紅火火指天椒。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趕水奇潭,拜月叮噹,在石縫中開啟通山的大門,勤勤懇懇創未來。

天等美景、舞蹈、山歌……美不勝收

將自然束縛轉變成新的動力,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天等人,正走在轉型發展的康莊大道上。

天等不等天,苦幹不苦熬,這是天等人直面困難,勇於擔當,做出的鏗鏘有力的回答。


來源 | 央視科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