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修车人:一个靠扳手一个玩电脑

两代修车人:一个靠扳手一个玩电脑

王亮在检查机车主控电脑。

59岁的关捷和39岁的王亮是哈铁机务段的两代火车维修技师,他俩的交集在于“朱德号”。在铁路上已运行了70余年的“朱德号”,改革开放以来经历3次换型: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和谐3D型电力机车。关捷和王亮虽同为维修技师,工作方式却大不相同。两代技师的工作是科技改变生活的过程,也是40年来铁路交通愈加便捷和安全的见证。

那时身上都是煤渣,下班必须洗澡

1980年,关捷来到中国铁路哈尔滨集团有限公司机务段检修车间,当上一名电焊学徒工。

关捷这样描述那时检修车间的工作环境:“我刚来机务段时,检修的都是蒸汽机车。那时检修工作又脏又累,机车开进车库后,整个车库都充满蒸汽,人和人迎面走来彼此都看不见,经常是两个人撞上了才知道对面有个人。新来的学徒工,由于对车库内环境不熟悉,掉进车库地沟里的大有人在。每天下班后,一定要先去浴室洗个澡,否则躺在床上都会被身上沾的煤渣硌到。所以,单位浴室都是24小时开放,每个下班工人都洗完澡再回家。”

哈尔滨铁路局有一台特殊的机车“朱德号”,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作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获得命名。1978年,“朱德号”由原来的解放型蒸汽牵引机车改为国产前进型蒸汽牵引机车。虽然机车检修工作又累又辛苦,但大家都为能参与检修“朱德号”而感到光荣和自豪。有的老师傅为了能参加对“朱德号”的检修,甚至不惜将自己的白班换成夜班。

“定期检修可以说是检修车间最脏最累的活儿,需要爬到蒸汽机车锅炉内,将里面60多根直径20厘米、长度四五米的过热管拉出来逐一检查,发现裂缝则需要立即更换。因为火车在运行时,锅炉内每平方厘米要承受16公斤压力,任何细小的裂缝都可能导致锅炉损坏,影响列车运行。”关捷说,“如果是普通牵引机车回来‘定检’,爬到锅炉里拉过热管这种活儿都是我们这样的学徒工来干。但要是‘朱德号’回来‘定检’,老师傅们就会亲自爬到锅炉里,对每根过热管仔细检查,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的裂缝痕迹。”

检修完成后,老师傅们都不会立即下班回家,而是与大家坐在一起谈检修感受,“这个螺栓拧紧后需要向回再松一扣半”“那个阀门有些松动,下回检修时要注意一下”……正是通过这种交流,老师傅将自己的维修技艺传授给学徒们。

“那个时代,没有现代化的检修工具,常常是老师傅凭借一把扳手‘打天下’,对机车的故障判断也完全靠的是经验和眼力。想要拥有老师傅一样的经验,没有七八年的工作积累是办不到的。”关捷说。

两代修车人:一个靠扳手一个玩电脑

第一次换型后的蒸汽机车“朱德号”。

两代修车人:一个靠扳手一个玩电脑

和谐3D电力机车“朱德号”。

如今零件终身免维护,到使用期限就更换

随着1991年更换为内燃机车,2002年再更换为电力机车,“朱德号”的检修工作渐渐落在2000年来到哈尔滨机务段检修车间的王亮身上。王亮说,蒸汽时代的“朱德号”检修靠的是经验和眼力,内燃时代的“朱德号”检修靠的是仪表和经验,电力时代的“朱德号”检修则完全靠电脑和专业工具。

维修过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两代“朱德号”的王亮说,内燃时代对机车故障的检修不再完全凭借肉眼观察,而是由各种仪表全程显示机车运行状态。机车运行一旦出现异常,仪表上的数据就会显示出来,维修技师会根据故障数据对机车进行维修。但这时维修技师的维修经验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简单的对螺栓扭矩的掌握,新手就很难准确控制。

进入电力时代后,维修方法和以前大不一样。对机车故障的检查几乎全部依靠电脑完成,将机车诊断系统连接到机车主控电脑上,机车各部分运行状态就会显示出来,一目了然。机车哪个部分有故障、哪个部分要维修,诊断系统都会提示。

机车维修也全部依靠专用工具,比如对螺栓的扭矩控制,以前要靠技师的经验判断,现在依靠专用扭矩扳手,将需要达到的力矩在扳手上定好,然后将螺栓拧上就行,力矩控制不再依靠人力掌握,而由专业工具决定。

“新型的电力机车,很多部件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维修。它们采用模块式、免维护部件,这些部件都可以达到60万公里以上免维护。也就是说,这些配件达到使用寿命,就会直接拆下来更换新的,不再像以前那样将部件拆下来维修后再装回去,这样会大大提高机车运行安全性。”王亮说,“维修技师的工作也由检修变为检查,平时定期为机车做好检测与保养,确保机车各部分部件运转正常,发现问题部件及时更换。原来检修一台蒸汽机车需要近40名工人一整天时间,现在20名技师几个小时就能完成,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记者从哈尔滨机务段了解到,“朱德号”机车自命名以来,先后经历了24位机车长、223名乘务员,安全行驶9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00多圈。

当年测轨距,尺子是木工做的

如今被称为超级火车头的“朱德号”,每天行驶在哈尔滨至北京的铁轨上。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就在“朱德号”行驶的两条铁轨之间,也一样蕴藏着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轨距尺是用来测量两条铁轨间距离偏差的,轨距尺是否标准直接影响列车运行安全。“轨距最大允许误差,相当于人的头发丝那么细。”哈尔滨工务段的工作人员说,误差是否被检测出来,要依靠轨距尺的精确程度。

“工务段刚成立时,根本没有专业检测工具,尺子都是找木工做的,全凭经验,而且木尺受环境影响很大。为了克服木尺自身误差,后来又出现铝合金、碳素钢的机械式轨距尺,再后来又有了玻璃钢、碳纤维的液晶数显智能轨距尺。”哈尔滨局一名工作人员说,现在的电子智能化轨距尺拥有全球定位等多项功能,精度很高。

这样一把超级轨距尺,在使用之前仍要在检验室里经过读数显微镜、兆欧表、深度卡尺、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等配套的专业计量器具进行13项精确检测。

从蒸汽机车到和谐3D电力火车头,从木质轨距尺到液晶数显智能超级尺,40年间,火车这种被大家熟知的交通工具发生着剧烈变化。科技改变生活,同样改变着人们的劳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