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八十年代农转非比较困难,只要是有工作单位的父母亲,都会让孩子顶替自己去上班,然后转为非农业户口,吃上商品粮,一下子扔了锄头,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农村劳作。

当时那真羡煞旁人,觉得那顶替者真幸运,世袭了父亲或母亲的工作。

那么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有书君看到大多数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大多已过了花甲之年了,最年轻的也有五十多岁了。

所以这批人应该有的工作业绩突出,成了单位的元老,有的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有的因原单位不景气。

早就离开了工作单位另谋职业了,也有下岗了,又没技术,生活艰难的。

一、工作业绩突出,成了单位的元老

讲真,这些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有不少人虽然学历低,但在业务上却能跟着师傅好好勤奋学习。

做事又吃苦耐劳,有学习机会又能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到现在已是单位的业务精兵,是单位业务方面的老师傅,成了单位元老。

有书君的忘年交老李就是一个顶替父亲进厂工作的老师傅,这是一个生产汽车零件的大型流水线。

那年,正读初二的老李进厂时只有十五岁,父亲退休时让他进厂工作,当时他也犹豫不决过,但禁不住母亲的劝说,让他早点拿工资补贴家用,只得放弃学业。

好在老李当年一进厂就碰到一个好师傅,把所有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而他也很好学,每一道工序他都了熟于心,而且读了初二,学了些物理知识。

厂里派他去省里学习技术改进工作,他欣然前往,学习时又十分刻苦,学习回来他便成了单位业务骨干,经过五年的磨砺,他成了单位中层干部。

后来技术革新,工厂改制,他正值中年,业务又精,成了厂里的副厂长,现在年过半百的他,成了厂里最熟悉业务的老师傅,大家都称他李大师。

周围跟着许多年轻的徒弟,逢年过节或周末小年轻们就像尊重父亲一样买上菜,去他家一起做饭吃,领导也很尊重他。

有什么事会主动和他商量,工资卡上也有六千多元一月,和他同龄的农村兄弟好羡慕他。

二、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老王是七六年接替父亲到家乡一所小学任教的,他那年二十岁,工资18.9元一月,小伙子任劳任怨,教育着十来个本村的孩子。

他和村里孩子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教他们认字,学写文章,教过的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他由一个民办教师,转编成了公办教师,学校里的由五位老师变成两位,因为他是本村的人,一直坚守这片精神家园。

2016年作为这所村小的校长的他光荣退休了,现在白天在家看看书报,写写小文,有时去外面采风,拍摄美丽的风景做纪念,晚上教村里人跳跳广场舞,有时拉拉二胡,领着四千多块一月的退休金,日子过得还比较惬意。

三、单位不景气,另谋职业了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进厂去商店工作的比较多,但是当时很跑火的工厂,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许多厂子不景气,慢慢地开始裁员,最后甚至倒闭了。

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文化水平低,一般都在一线流水线做苦力活,随着产品推销不出去,下岗工人越来越多。

有的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工人看见形势不妙,从单位买断,打破了所谓的“铁饭碗”,走出工厂,用买断的钱自谋职业。

从开小店,做小买卖做起,有的人还发家致富了,成了成功的商人,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买了店面,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当然不是所有下岗者,都那么幸运,有不少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一没学历,二没技术,下岗后只得外出打工。

十多年一直艰难的赚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快六十了,本该享清福了,但还在外赚辛苦的体力钱,有的替单位看守大门。

有的帮快递公司送货,有的在餐馆端盘子洗碗,也有的在别人家当保姆,做饭或带小孩。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不一样,有的成了老师傅是单位元老级人物,有的光荣退休,生活惬意。

有的另谋职业,有的则打工度日,虽然同为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但人各有命,日子过得也不尽相同。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我是六三年出生的,我们家是农村的,父亲在国企上班,母亲在家务农,我家里姊妹四人,上边有个姐姐,下边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上个世纪的八三年有接班的政策,父亲就办了病退,家里就弟弟一个男孩子,母亲又特别疼弟弟,按理肯定是弟弟接班,可是弟弟因为上班工资低就不愿意接班,那时工资每个月也就三十多块钱,当时姐姐已经结婚了,妹妹还小,父母就让我接班了,在化工厂做化验工作,在工作中认识的老公,他也是接班的,这一晃就过了三十多年,我一四年一月份退休了,老公还有四年多才能退休,在国企工作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感慨的,虽然没攒下钱,但也没为生计到处奔波,是企业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我的孩子顺利的读完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也是企业让我退休后衣食无忧,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生活中不求大富大贵,所以我很感恩


往事浅忆


我是80年顶潜父亲接班的,在县五金公司上班。

当时只有18岁,高考落榜生。

80年7月,乡上招民办教师,我和村上一个伙伴参加了招考。有一天,我们给队上拉粪,乡上来人说,你俩考上了,明去县上复试。

我拿上通知,那个高兴就甭说了。考完之后,我们等啊,等啊,等的都开学了,也不知啥情况。后来才知道,进学校的都是有关系的,或教育系统老师子弟。考试只是型式而已。也没有对成绩进行张榜公布。

当我准备复习来年再考时,我父亲说,不复习了,考学是为了有个工作,现在有政策,可退休顶潜,你接班吧。我稀哩糊涂就进城了,放弃了我心仪的上师范当老师的梦想。

上班后,县招办并不认可那年代的文凭,要全员考试取得初中文化。记得我五金公司仅合格了两名,另一名全抄,与我分数一样。

为了让公司职工通过文化考试。我被公司任命为辅导员,负责培训职工。两年后,基夲通过,剩下一名我做了一次潜考。

改革开放深化后,五金公司经营的产品被各个实体瓜分。经营困难,职工面临转岗、下岗。

那年,我31岁。下岗后要自谋职业,自交养老金。习惯了领月工资的我,一下子就不知所措了,没了工作岗位,没了生活来源。那个愁,只有我们下过岗的人才能体会到。连续几个月失眠,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吃了上顿没下顿,不知道明天用什么买面买菜。更不要说交自己的养老金了。

为了生活,我买过童装,买过苹果桔子,收过农副产品,在私企当过推销员。

当推销员的日子可不好受,工矿企业分片跑,早上8点吃早饭,中午饭要到4一5点。有一次在山上,没有地方吃饭,到一个老红军家去,买了两包老人家自己备用的方便面。

我们两个业务员,另一个被厂长夸了又夸,一礼拜就拉来了一个客户,不愧是能把羊毛衫都能推销到俄罗斯去的能人。

我就可想而知,一个月没拉来一个客户,就被流放去了木材市场摞木头。

我的真诚,还是感动了上帝。热力公司最终选择了我,而且,这是一个大大的客户,签合同,月固定提货XX吨。

这时候,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光环随之而来,一并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兼推销员,还主管了生产许可证的换发工作。

我后来做了生意,很优秀。

是那个经历锻炼了我的诚实。答应客户的售后,当天一定去用户家里。记得有一次晚上快8点了,我去给用户修热水器,用户感动的不得了,说,我想你今天可能不来了,没想到你说到做到,虽已晚上,可我非常感谢。还拿出自己蒸的包子:“你拿上,你都没吃饭来了”。

因此,我们那一代顶潜上班的这个群体,不在少数,是时代造就的,不能像有的人说的,大多是渣子,没能耐。起码我不这样认为。

79年高考线253分,录取率3%。按现在录取率,我这个落榜生,可就是大学生了。

这是我接班经历的一角,我很幸福。我的经历使我知道了啥叫“下岗”、“自然人”、“自由职业”(自谋职业)、“自交养老金”等知识。


史西怀


我先生有个邻居,三十多前顶替他父亲去了上海,后来听说是一家国营窑厂,烧砖头的。那时候邻居跟我先生差不多大,才上初中,他还有哥哥和弟弟。因为顶职是跳农门,他的哥哥弟弟嫉妒不已。没办法,名额只有一个。为了表示公平,爸爸妈妈说好了老家财产不给顶职的老二 。

不几年,窑厂改制,老二下岗了,但户口在外地,只能就地换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厂跳到另一个厂,越跳收入越比不上在老家的哥哥弟弟,他们一个开皮鞋厂,一个大学毕业去了银行。老二五十多岁就早早退休,拿可怜的退休金,被城里的老婆孩子看不起。

今年村庄拆迁,老二妈妈也有房子,老二回来争财产 ,与老大儿子打得头破血流,最后村里帮助解决,拿了100万回到城里去,心满意足。而他的哥哥弟弟,每家通过拆迁获得至少300多万,另外还有房子车子财产无数。

这就是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变数太大,有些看似很好的去路,未必永远就好,比如如今的公务员,年轻人个个挤破头,说不定将来很潦倒。


扬州微笑的草


大概是1981年吧,我爷爷从芜湖汽车发动机厂退休,当时家里就为要不要让我去顶职的事纠结了一阵子。说实话,自从1977恢复高考制度,由于当时的信息闭塞,乡下人还不知道有考大学这一说,除非家中有正在读高中的人家才有可能知道。但是,那个时候我们整个村子里还没有人读到高中。再加上以前家庭成分不好,邻村就有一位长我几岁的女生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考上高中不让上的,考大学好象根本也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当听说有顶职一说的时候,估计我爸妈当时确实是纠结了一阵,因为那样就可以跳农门了,吃上国家饭。我的爷爷奶奶就生了我爸一个,而我也是孙辈中年龄最大的,若说要顶职,我是唯一可选的人选,尽管那时候我才初二,十五岁。可能也正是因为我年龄小,一个人要去外地爸妈实在是不放心,最终他们放弃了这个机会。而我后来也凭着自己的能力顺利考上大学。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当时我若去了,可能就是一初中生在企业里干一辈子,没有多少文化,也不会有多好的岗位,估计在当地找个人结婚成家,成了安徽人,一辈子就留在那里了,现在大概也不会在这里做悟空问答或者写头条号。

人生就是这么阴差阳错的事情,不过我还是感谢我父母当时的明智,那时那会儿他们也未必就知道我将来能上大学,但是,因为他们的爱心和不舍,我没有去。

我大学毕业分到企业工作的时候,确实也在单位里认识很多顶父母职的同事。当时单位还严格区分国企、集体和街道办的企业等多种。我们单位并购了一个分厂当时的体制就属于集体所有制,同年分来的一位哈工大的男生因为跟那个分厂的专业相关,落户在那边,享受的待遇也跟我们不一样,后来他干了一年就离开了。

当然,那时候因为大学毕业生少,顶替父母到国企上班的,有些人本身拥有高中学历,个人如果又比较灵活比较努力,单位有意培养他,再送他去读个电大、职大、夜大之类的当时被称为五大生,拿个大专文凭,在单位也混得不错,那些人基本上比我工作还要早几年。现在也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纪。只能说那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苏小妮


我是1988年8月参加工作到洛轴的,是当时的劳动局贴招工启事考试进的厂,进厂后才发现,有很多人是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也特别能赚钱,我记得那时候厂里推行计件工资制,干的越多赚工资越多,1989年某个月,我最少一个月工资拿到188元,是笔巨款了,可是那些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比我厉害多了,月月都能拿到400元多工资。

要知道那时候的牛肉汤才0.2元,一碗馄饨才0.18元,一碗烩面才0.7元,400元工资能吃半年饭没问题。这些从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特别能干活,年年都能评为先进生产者,厂里发的奖品是杯子等等。

终于从农村成为城市人,那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男的或者女的大多数住在职工宿舍,俗成“男单身”、“女单身”,然后大家再找一个同样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就成为“双职工”,可以申请一室一厅的“鸳鸯楼”,终于在城市扎下跟来。有的干的好的又技术好的,被提拔为带班生产的副班长。

我见过一个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和我一个车间,干到了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国有大厂纷纷没落,产能严重降低,有的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上班的人下岗了,有的被分流到物业上,打扫卫生、看大门,一个月只赚1500元左右。因为还不到退休年龄,在岗位苦熬着等退休,日子很难过的!


老胡写实


我父亲今年64岁,七几年时顶我爷爷的班在五金店上班,有一门和修钟表一类的手艺。后来国家改制五金店取消了,就自己摆摊继续这门手艺,那些年生意很好,经常加班到深夜,那时的钱也值钱。我爸顶班到镇上,经人介绍认识了我妈,我妈是镇上的人,以前分xx几队,我妈在面粉厂上班后来又到印刷厂。爸妈结婚后买了大队的一处房屋,这屋子恰好在十字路口,后来城建规划要占,我们就置换了地方修了两间门面,楼上两层。我爸继续在做他那门手艺大概十年,用的人越来越少了,偶尔有买主来,不过现在用机器了不靠手工了。另外搭着做了个小生意,门面租给别人。顶班是有工龄的,所以养老保险相比没工龄的要多些。我爸三弟兄,他占老二,我们相比另两个长辈确实要比他们好些,那两个在农村当初我爸顶班是经过我爷爷考试来的,让他们三兄弟写字还是什么,我爸通过了,事实也证明我爸的确比他们两个适合出来,不管是经营头脑还是其他。选我爸顶班,另两个长辈一直都有意见,觉得不公平,所以爷爷奶奶跟我们住一起由我们供养。我爷爷有文化,从小就教三兄弟写字和那门手艺,也就是说他们三兄弟曾经都是以那门手艺为生,只是市场环境变化他们两个没再继续也没生意就外出打工。不过他们的房子因国家修建不久就会征占,我们在农村老家没有房屋和土地。


29281341


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了。因为在上世纪的一九七八年,我姐就顶替我父亲的工作,我父亲才正式退休的。他们都属于国家的正式工人,工作单位的名称是:贵州冶炼厂,(副厅级企业单位)。八十年代初改名为贵州省赫章铅锌矿,降为副县级单位。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贵州省有色金属公司的双重领导,于二零零三年,因矿源枯竭宣布停产关闭。

至于这些顶替父母工作的农村青年混得如何?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一:说实话,以如今的标准衡量的话,这批人绝大多数都混得较差,因为现在每月毕竟只有二三千元的养老金,但在当时是属于家境和运气都比较好的一代人。最起码拥有一个稳定而体面的职业,最起码总算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端上了铁饭碗,比起脸朝黄土背朝天而靠天吃饭,土里扒食的农民伯伯,经济状况要好得多。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单位好一点的稍高一些,但如今他们的养老金同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退休的同志比起来,又只有这些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收入,但是,这还是算混得一般的。

二:当然也有极少数混得好的:

先说混得好的吧:实际上混得好的这部份人基本上都是文化基础在当时比较扎实的人,也就是说他(她)们在农村最起码是初高中学历,来到新的工作环境以后又积极地在业余时间参加职大,夜大,电大或函大的学习。知识功底更好的同志,很多单位都推荐到正规大学学习。这些人学成归来以后,有相当一部份人都逐渐变成了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成了单位的中坚力量。身份自然而然地由工人变为干部,当然退休金已随着水涨船高。另外,在上世纪的一九九三年之前,由于政企还没有分开,那些有关系,有门路调到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去的同志,(有极少数是通过招考录用的)以及少部份下海经商发家致富的同志,也应该算是更幸运更幸福的一类吧。

三:最后谈一下生活得最差的那一类:

这些人顶替父母亲工作几年或十几年后就面临国有企业的破产或改制。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下岗分流,买断工龄,停薪留职等政策。这些人当时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已的文化素质又差,又无一技之长,面对生存的压力,只有摆地摊,或四处打工。事到如今,已过去了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了,我仔细盘算了一下我所认识的这类人,混得好的一个也没有。并且有一部份人连社保也没有继续补交。因此,不管是内退或正退的工人,养老金都低得可怜。属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范畴,(每月一千多元)。而寿命短一点的,早在几年前就去见马克思了。


手机用户弘毅


一是退休,二是下岗,三是等待退休!

其次,看看网友们的此事的看法:

1 八O年我高中毕业,没复读,学木工,后来顶父亲职去了一家大型國企上班,先做过木工,钻机工,电工,钳工,班长,段长,干一行,爱一行,忠于职守,乐于奉献,2007年,提拨为公司生产调度主管,一直到现在。虽然一路走来不易,但我深信:人要一定的文化做支撑,做工作有担当,能吃苦,不计较得失,团结身边的人,遇事有主见,有伯乐提携,机会终会降临有准备的人。

2 我们都经历了那个年代,当时大家是多么羡慕能顶替工作的,男的能找个好媳妇,女的能嫁个城里的好人家;

3 我有几个同学就是顶替父母的班,在那个年代混得好,现在他们混得不咋样,以前看不起农民同学!

4 我是七六年顶替参加工作,还算可以吧,今年六十八岁了,退休金近500O元。

5 叫顶班,家中有兄妹几个的,谁顶班谁养活老人,少分家当。到后来别提了,全下岗了。还不如不顶班的。

6 顶班害了我一辈子,现在厂子也倒闭了,户口也回不去了,哎…当时确实感觉不错,真的是害人了,亲身经历满眼泪呀!


游戏大咖王


八十年代在农村那会,阿毛因为人才差,沒有姑娘看得上他,连相亲的机会都没有,就在我们都认为阿毛要打一世光棍的时候,阿毛的父亲在玻璃厂退休了,阿毛得以抵职的机会进玻璃厂当了工人。


虽然还是那个阿毛,一般姑娘仍然看不上他,但终于有为阿毛当介绍的人了,姑娘家在山区,人也不好看,但对于阿毛这样无挑剔能力的人来说,不外乎是喜从天降了!

阿毛因此成了家,但不久后就遇上了下岗的浪潮,阿毛的厂子因为效益不好阿毛也从此失业了!

下岗工人国家开始有扶持政策,以减税鼓励下岗工人自由创业,开店自谋生路!

阿毛因为没有家底,只好在城里每天开摩的以维持生计了!

新世纪后,国家推广低保政策,开摩的都属无业游民,不算正式职业的,阿毛因此被定为城市低保户,全家都吃了低保!

政策进一步向城市贫民倾斜,阿毛因为是低保户,首先住进了廉租房,后来阿毛所在的玻璃厂集资建安置房,阿毛有幸也分了一套。

阿毛的儿子也成年了,阿毛每年开摩的风里来雨里去,家庭开支还是保得到的,有了低保补助后,阿毛终于积累了一点资金,现在开上的士了!

阿毛现在在城里也算是有房有车的人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