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募集频现百亿规模 指数基金缘何逆市火爆?

添加:小财微信(caishangxiaocai),和聪明的小财做朋友-------

“只用了不到半天,基金的规模就超过2个亿,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而且还全部都是散户,户均规模很健康。”一家刚刚发行了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基金公司人士与记者交流时表示。

指数基金成风口,基金公司纷纷加入发行大军。Wind统计显示,截至12月5日,今年来共成立152只指数基金(ABC份额分开计算),其中被动指数债券型基金16只,被动指数型基金136只。

“今年我们公司发行了多只指数产品,涵盖创业板、中证1000、上证50以及MSCI等。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公司管理层就判断,今年指数基金可能会是公募的一个风口。后来的布局也是出于这个判断。”北京某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

逆市火爆

熊市行情下,指数基金新发募集频现百亿规模。今年新发的ETF中,博时央企结构调整ETF、广发1-3年国开债A和华夏央企结构调整ETF的发行规模高居前三,分别是252.22亿份、213.7亿份和158.88亿份。

统计进一步显示,目前正在发行的基金中有28只指数基金(ABC份额分开计算),其中增强指数型基金3只,被动指数型17只,被动指数债券型基金8只。其中,富国恒生中国企业ETF计划募集日为2019年2月28日,是截至目前计划募集截止日最晚的ETF基金。

ETF与LOF(上市型开放基金)布局加速,基本实现了宽基和行业指数的全覆盖,可部分替代分级基金的交易功能。

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主流宽基和行业板块对应的交易型工具中,除了钢铁和煤炭行业目前只有分级基金产品,其余板块都已有可供选择的ETF或LOF等交易型指数工具。

“以前行业在发力发展货币基金,货币基金也是最大规模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来看,指数基金是可能的风口之一。”上述北京公募人士分析。

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相比于纯被动指数型基金所具有的先发优势,增强指数型基金则更看重投资绩效,可控跟踪误差下较高的超额收益是产品最大的吸引力。

海外经验也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ETF基金规模迅速增长,十年复合年化增速约21%,目前约5万亿美元,占全球共同基金规模的10%。ETF基金规模高速增长,显示出被动投资理念正不断被大众接受。ETF65%的份额被贝莱徳、iShares ETF、先锋ETF所占有,行业集中度非常高。

分析人士称,未来公募基金的增强指数型产品和纯被动指数型产品将进一步分化,有能力提供增强收益的基金公司可以继续做大做强指数增强业务,有渠道、品牌、先发等传统优势的基金公司也可以继续细化板块布局。

此外,ETF的品种也有望进一步扩充。12月1日,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绍统表示:“下一步希望进一步扩大ETF期权品种,研究推出沪深300ETF期权、中证500ETF期权等新品种,同时完善相关的组合策略保证金、行权指令的合并申报、持仓限额管理等机制,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机制。”

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末,市场上的537只指数基金资产规模共计5382.5亿元(不计ETF联接基金),较上季度末增加490.6亿元,环比增加10.03%。其中,三季度市场下跌较多,各类指数基金净值均下降,净值变化使指数基金资产规模减少了79.0亿元。

优势明显

需要看到的是,一家基金公司越早开始布局指数基金,指数产品的数量越多,在市场先发和客户积累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对应的产品规模往往会越大。据悉,华夏基金的ETF规模便超过了1000亿元。在申购的大户中,险资成为主要力量之一。

“今年很多险资在配ETF,因为险资的资金量大,市场不好时,险资对个股的关注度也在下降,一般就是针对看好的行业进行投资布局,ETF的优势是投向性明确,费率低,交易也更加便捷,”北京一位券商首席策略告诉第一财经,“市场不太好,一些个人和机构都更加偏向于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是透明、高效、客观的工具型产品,指数类产品的管理费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三分之一。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需要一系列的底层工具产品。不管是FOF(基金中的基金)、养老金还是大的机构,都需要目标非常明确、低成本的工具型产品。现在大家其实就是在布局这个风口。”某基金公司指数投资部副总告诉第一财经。

对于指数基金在2018年受到市场青睐,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认为有五大原因:一是市场有效性在提高;二是A股的机构化大潮中,指数化投资开始真正为机构所运用,工具性的特点开始展现;三是权益市场的选择难度加大,指数产品简单、直观、透明、低费;四是A股市场信用风险事件频发,指数化投资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此外就是指数基金是理财产品向净值化产品迁移中最简单、快速的选择。

12月2日,市场期待已久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公布,鉴于未来理财子公司权益类投资大概率会从FOF、MOM(管理人之管理)这类产品开始做起,指数基金也被认为是公募基金和理财子公司合作的一个重要渠道。

“原来是投资都交给一个基金经理,由其去选择判断。但未来大型机构可能只需要判断,具体选择就交给工具型产品。也就是说,不用再去管基金经理的变更,不用考虑风格漂移的风险等。”上述公募基金指数投资部副总表示。

不过,该公募指数投资部副总也称,指数基金的同质化颇为严重,能够代表典型行业的指数也有限。

“也有不少基金公司发了指数增强产品,指数增强产品实际上是通过基金经理的判断,对每一只成分股进行差异化的选择。但大前提是,指数增强也需要跟踪误差,也就是说要涨得差不多。”他进一步表示。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