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水滸傳醜化成無能將軍,歷史中卻是守城數月拒不投降的抗金名將

被水滸傳醜化成無能將軍,歷史中卻是守城數月拒不投降的抗金名將

文:林森

看過小說《水滸傳》的人們,想必應該都知道王稟這個名字。小說中,這位王將軍乃是大宦官、奸臣童貫的心腹將領,在童貫麾下和梁山好漢們一起參加了征討方臘之戰。可是,除去陣上斬殺方臘軍將領景德之外,王稟可謂是讓人氣憤之極。他故意保存實力按兵不動,待到梁山好漢生擒方臘之後,竟厚顏無恥地把戰果往自個身上攬,向朝廷邀功請賞。不僅如此,他還記恨眾好漢立下大功,以阮小七穿方臘龍袍一事誣告梁山將士欲圖謀不軌,從而使阮小七被罷去官職、貶為庶人。

儘管《水滸傳》從古至今在國人當中具有相當的人氣,但不得不說,這部古典名著確實是實實在在地黑了王稟一把。與小說裡懦弱無能、心胸狹隘完全不同的是,真實的王稟乃是一位浩氣凜然、捨生取義的抗金名將。他在歷史中的表現,遠不像小說裡描述的那樣不堪。

被水滸傳醜化成無能將軍,歷史中卻是守城數月拒不投降的抗金名將

南征建功

王稟字正臣,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人,乃是唐朝著名宰相王摶的七世孫。不過,王家傳到他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所以王稟沒有沾到祖上一丁點光,只能早早入伍,靠自己的本事來養家餬口。幸而由於其作戰英勇、屢立戰功,讓他很快就從軍中脫穎而出,一步步由小兵升為步軍都虞候、婺州觀察使,調往樞密使、大宦官童貫麾下效力。雖然童貫在後世名聲很臭,但在當時,因為他統領的西軍是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所以能夠隸屬童貫指揮,那無疑標誌著自己就是西軍的一分子,這可是許多宋軍將士夢寐以求的事。透過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出王稟的軍事才能還是有相當水平的。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貫率十五萬大軍南下,征討起義於南方的方臘農民軍勢力。方臘得訊後,即派部將方七佛攻打秀州(今浙江嘉興),並分兵進入湖州(今屬浙江)。王稟得知秀州告急,率領一支精兵晝夜兼程馳援,於城下大敗方七佛部,迫使其退守杭州。王稟乘勝而進,包圍義軍大本營杭州。兩軍經過苦戰,義軍因糧盡援絕,被迫退出杭州。三月初,方臘再次進軍杭州,但又被王稟擊敗。王稟率軍追擊,攻陷睦州(今浙江建德),隨即又攻陷青溪縣(今浙江淳安西)。方臘被逼得退無可退,只能率殘部折回老巢幫源洞。三月二十四日,宋軍將幫源洞團團包圍,而後發動總攻,消滅義軍七萬餘人,俘獲方臘及其妻邵氏、子方亳及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起義遂平。

王稟率軍平定方臘起義,在《宋史》《宋通鑑》及《續資治通鑑》中均有記載,可見歷史上他確實在此役中立了大功。而王稟征戰時宋江等人是否一起參與,史籍並無描述。因此王稟沒有、也不可能去剽竊宋江等人的戰果。僅僅是因為他在童貫麾下效命,就慘遭後世“黑化”,這實在是有些不公平。

被水滸傳醜化成無能將軍,歷史中卻是守城數月拒不投降的抗金名將

勇挑重擔

宣和七年(1125年),宋金反目,金太宗命金軍分兩路南侵,打響了滅宋之戰。其中,西路軍由名將完顏宗翰率領,出大同、攻河東(今山西),欲直取宋河東重鎮太原(今山西太原)。河東宋軍的總指揮童貫在得知消息後,居然不顧手下十幾萬將士的性命,上馬就跑。此時,身為河東副總管的王稟與太原知府張孝純苦勸道,太師(指童貫)您可是河東軍民的臺柱子,您要是走了,大梁一塌,不用敵人來打,咱自己就垮了。我等希望太師留下,領導我們殺敵報國。但沒想到在童貫心裡,什麼也不如他的命值錢。他將王稟等人的話當了耳旁風,連夜逃離太原。童貫一走,王稟、張孝純等人無奈地說道,平日裡童太師深受皇恩,如今國家有難卻只顧自己逃命,不知道他今後還有什麼臉去見天子!

被水滸傳醜化成無能將軍,歷史中卻是守城數月拒不投降的抗金名將

童貫雖然臨陣脫逃,但王稟和張孝純勇敢地接過了守禦太原的重擔。他們一方面指揮官兵加強戰備,修繕城牆,佈置守城器械,安撫民心、軍心,很快就使太原的城防初具規模;另方一面,他們深知孤城若無外援必難久守,於是派人火速前往附近州縣及朝廷請求支援。

不久後,勢如破竹的金軍抵達太原城下,隨即開始攻城。儘管太原城內只有一萬人馬,而圍城的金軍多達六萬,可宋軍毫不畏懼,王稟親臨城頭督戰,率大家拼死抵抗。金軍各部輪番上陣,雲梯、衝車、拋石車等武器被金兵使了個遍,城外稍大點的石頭都被金兵用完,但太原城始終巋然不動。

被水滸傳醜化成無能將軍,歷史中卻是守城數月拒不投降的抗金名將

浴血孤城

太原軍民雖然英勇,可在宋都開封城內,貪生怕死的北宋君臣居然打算割地向金軍求和,以換取自己的苟延殘喘。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廷應金軍要求,命大臣路允迪攜帶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的詔書,來到太原城下勸降。然而詔書還沒讀完,路允迪就被王稟和張孝純的一陣連珠炮給噎住了。王稟說,你可以看看太原城牆上那些浴血奮戰的將士,再看看城中的百姓,等你看到他們的目光是那樣堅毅,你就會明白讓太原投降是不可能的。大人回去可以告訴金國人,有本事就來攻城。我要說的就這麼多,您請回吧。

見勸降無效,無奈的完顏宗翰只好率軍將太原圍得如鐵桶一般,並斷絕了太原對外的所有通道。時間一長,城內糧草、醫藥等物資漸漸匱乏,援軍又遲遲不到,形勢愈發嚴峻。可即便如此,在王稟、張孝純等人的感召下,城內幾十萬軍民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共禦外侮,沒有一人出城降敵。

被水滸傳醜化成無能將軍,歷史中卻是守城數月拒不投降的抗金名將

太原軍民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始終頑強不屈,這和宋廷的賣國求榮形成了鮮明對比,真是叫人感慨不已。此後幾個月中,王稟身先士卒,每日在城牆上往來馳驅,凡是告急之處均親臨支援,先後打退金軍九次大規模的攻勢。但在糧斷、援絕的情況下,城中軍民也已傷亡十之八九,漸漸接近極限。為抵禦金軍,太原百姓做出了巨大犧牲,大家拆掉自己的屋子,用拆下來的磚石木料修補破損的城牆,糧食也都拿出來優先供給守軍,凡是年齡在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都應徵入伍,連被褥、藥材等生活用品也全部上交。糧食吃光了,“三軍先食牛馬,次烹弓弩皮甲,百姓煮萍實、糠籺、草茭以充腹,既而人相食”(《續資治通鑑》)當兵的先吃牛馬,牛馬吃完了就把弓弩皮甲等皮革製品煮了吃,老百姓只能用野菜、野草甚至稻麥的皮來充飢,最後實在沒吃的了,就只能吃死人肉了。到靖康元年九月,城內活著的人餓得已經站不起來,只能一手扶著城牆,一手持兵器繼續戰鬥。即便如此,太原軍民仍拒絕了任何形式勸降,倖存的人們聚在一處,大家一起期盼著奇蹟能夠降臨。

被水滸傳醜化成無能將軍,歷史中卻是守城數月拒不投降的抗金名將

壯烈殉國

九月三日,金軍攻破太原城。守軍已無力起身,只能躺在地上眼睜睜地看著金軍登城而上。王稟率還能拿得動兵器的將士們與金軍巷戰,身中數十槍,血流滿地。他明白大勢已去,便身背城中供奉的宋太宗木像,投汾河而死。也有另一種說法,說金軍入城後,已經身負重傷的王稟撩起滿是鮮血的戰袍,直指完顏宗翰大呼,粘罕(完顏宗翰女真名為粘罕,漢名為宗翰),你若敢屠太原百姓,我死後變厲鬼也要索你性命。隨後把劍橫於項上,猛力一抹而亡。數十名隨他苦戰的官兵有的自刎,有的互刺,全部自盡於陣前,無一人偷生。宗翰惱羞成怒,拍馬踐踏王稟屍身,並命令士兵將其剁成肉泥,其手段之殘暴,令人髮指。不管哪種說法正確,總之王稟死得極其壯烈,不愧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正所謂家貧思賢妻,國難顯忠良。王稟的事蹟,絕對不亞於岳飛、韓世忠。但是,他的大名並沒有韓嶽二將響亮,也許是正是因為《水滸傳》而被人們誤會近千年,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後來宋高宗建炎南渡,追封王稟為安化郡王,其孫王沆承襲郡王爵位,成為海寧安化王氏的始祖,國學大師王國維便是王沆的二十九世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