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怎样认识和做好?(3)

怎样认识和做好新闻评论?(下)

新闻评论:怎样认识和做好?(3)

04

提高评论者的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历史进程政策导向和新媒体技术的引领下,网络表达将会呈现新的特征和趋势,由此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早在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11条就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日益活跃的网络表达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的活力与热情,但一定程度上也带来表达秩序上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在制度程序的设置和实施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其一,有法可依,先立法后行动;

其二,一切可用法律都要为大众所知晓,按法规办事;

其三,赏罚分明,监督落实。奖励和惩罚是一个社会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杠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监督运动的结果,而且要求监督运动的过程,只有运动程序是科学的,才有可能保证其结果是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和扩大公民理性、合乎程序的政治参与,又对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加以引导和管理。网络表达是政治参与的有效路径,因此,对其进行引导和秩序管理是题中应有之义。

民众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发表评论时,必须在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独立品格和宽容胸怀的准则下进行。

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不懈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是科学的本质。科学精神体现为继承与怀疑、批判的态度,既尊重已有认识,同时崇尚理性质疑;科学精神是对创新的尊重,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科学精神体现为严谨缜密的方法。每一个论断都必须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客观验证才能被科学共同体最终承认。任何人的表达都应无一例外地接受严密的审查,直至对它所有的异议和抗辩得以澄清,并继续经受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新闻评论的论说要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论述时遵守论说的一般规律;论说要有理论根据,而这种理论也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是科学的。

新闻评论:怎样认识和做好?(3)

民主意识是指评论者所具备的有关民主的观念和认识。它包含两个层次:

第一,评论者在公民身份下对民主内涵及相关意义的认知。评论者首先是国家公民,民主意识是公民最基本的意识要求;

第二,评论者在新闻评论实践者身份下对民主内涵及相关意义的认知。

评论者民主意识的这两个层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为评论者进行新闻评论实践时既是履行公民基本的言论表达权利,同时也是以评论工作者的身份履行对社会所应尽的民主义务。民主意识是公民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公民素养教育培养的重要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公民的意愿表达是传播民主思想的重要方式。为了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公民表达正发挥着更大更积极的作用,这一切是和当代公民民主意识的提升分不开的。“民主协商”是民主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评论者的协商理念体现在将新闻评论实践视为交换理性的对话过程,评论者一方面应重视公众意见,竭力实现文本的公开公正,向公众提供达成共识的意见,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多元意见和意见表达多元化存在的合理性,并通过新闻评论实践促使意见的公开讨论和协商,扩大有利于协商的社会空间。评论者通过自觉自愿的实践将一种渗透着平等、参与、理性的文化习惯深深植入到公众的头脑中,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新闻评论的生产、传播过程中,加入协商和讨论的队伍,理解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评论权平等的意义,社会才因此走向民主和进步。

公民表达的独立品格之所以重要,可以从认识论上找到根源。作为社会个体的公民表达者,既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公民的一切社会性活动包括意愿表达,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每一个公民表达,必须是公正客观之意见,敢于迎难而上发表意见,勇于突破阻力探求事实真相,这才是我们所应该提倡和追求的。评论作者,不能人云亦云,随风摇摆,今天说是东,明天说是西,总是你有理。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检验官,谁的观点、理论对,一检验,一对照就清楚了,明白了。除此,我以为还要加上一句话:“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世界的历史,中国的历史,都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当时看起来很正确的东西,时间一长,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甚至完全是错误的了。一个评论者,要在自己思想成熟后敢于及时发出自己的第一声,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评论特别是时评,不仅能为当时的形势服务,更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一个评论作者,争取多写一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有生命力的好评论,这是一个理论基础问题,同时也是做人的道德修养问题,需要引起评论作者的注意。成熟的媒体,也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评论者要有宽容胸怀。说到新闻评论,人们大都会想到犀利、深刻、不讲情面、动真格,而大多数评论教材,在介绍新闻评论的特性时也都强调它的战斗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要求是对的,因为评论作为一种直接表达思想和观念的形式,当然不能像散文和有的诗歌那样绵柔和抒情。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评论也可以说得很委婉、很动情;评论不能伤及无辜;当我们不讲情面地发表意见时,也要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不讲情面。说到底,我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强调犀利、不讲情面的同时,在新闻评论的字典里也该有“宽容”的一席之地。所谓宽容意味着共存,意味着各种相异的事物之间的多样化的平衡。宽容承载着平等与公正的理念。它既存在于道德层面,也存在于哲学和政治层面。从微观上看,宽容是一个人行走于世的态度,一种度量,一种胸怀,它告诉我们以平等、互敬之心看待世间的人与事;从宏观上看,宽容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历史告诉我们宽容是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世界前行之翼。宽容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大气的思想,还是一种敢于正视真理的勇气。人类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永远都无法摆脱历史局限性带来的影响。没有人可以永远正确,即使在一个时代被认为是普遍正确的思想,也可能是有偏差的。所以,宽容了他人也就是宽容了自己的存在。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勇气,容人之时也勇于自我审视,学习借鉴他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完善和强化自身,不断进步。同时,宽容以明辨是非为基础,绝不是一味地容忍和接受。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评论》首席专家)

新闻评论:怎样认识和做好?(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