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嫌弃的“边区造造”手榴弹的真实质量如何?

feng569661700


解放前,共军的手榴弹确实普遍质量都比较差。差到了什么程度呢?徐帅在回忆录里提到过,四方面军长征到川西北的时候,一度在川西北建立了根据地,打仗的时候用自己造的手榴弹,当时称之为马尾手榴弹,因为川西北有些地区当时还是密林地区,所以经常出现手榴弹扔出去,挂在树上掉不下来的情况。

共军在解放前,长期处于枪支弹药比较紧缺的状态,从建军开始,就一直都是如此。以枪支来说,不要说机枪之类,就是普通的步枪,也不是人人都有。吴法宪回忆录里提到,他参加红军后,第一次上战场,就是拿着红缨枪去的,上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先去从敌人手里夺一支枪。

实际上,红军时期的武器主要都是靠缴获,无论是各种枪炮,还是相应的子弹,都是没有能力自己制造的,必须要从敌人手里缴获,再来装备自己。这也是共军在历史上一直比较强调打歼灭战的原因,因为只有打歼灭战,才能缴获更多的武器装备以及其它后勤物资,如果打成击溃战,对共军来说就没有太大意义了,而且还要消耗本来就不多的弹药。

但红军时期起,各个主要根据地理论上都有自己的兵工厂。这些兵工厂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制造武器,而是修理战场上损坏了的枪械,以及一些从敌人手里缴获过来还能用,但有些损坏的枪械。至于子弹,同样是不能自己造的,因为子弹壳的工艺精度要求高一些,共军的兵工厂只能靠捡来的弹壳再去重新装填弹头和火药。

相比之下,手榴弹的制造工艺就要简单得多了。首先是炸药并不难搞,很多地方都有自己制作烟花爆竹的传统,现在有些地方仍然有这个习惯,比如湖南浏阳。只要会造烟花爆竹,手榴弹大体上就已经差不多能造了,只是工艺稍微有些改进。所以,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共军能够自己量产的,最主要的就是手榴弹,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攻坚战中经常出现的炸药包。

比较稀缺的枪支弹药和相对供应充足的手榴弹,也形成了共军传统上的战术特点,这就是比较擅长近战、夜战和白刃战,扔手榴弹更是新兵训练中的一项主要训练科目。至于射击,更是主要靠用空枪瞄准进行训练,极少出现在训练中进行实弹射击的情况,就是因为子弹对共军来说,实在是太稀缺了。

解放前的共军的战术在实战中的基本作战方法往往是事先埋伏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当敌人进入包围圈的时候,尽量等敌人靠近了再开火,而且是集中开火,往往是三五排枪之后敌人队形混乱了,共军就开始甩手榴弹,大规模杀伤敌人,等到手榴弹也扔得差不多了,就要开始吹冲锋号,上刺刀上去拼刺刀了。

为什么这样呢?同样是因为枪支弹药紧缺。红军时期上战场的时候,除了主力尖刀部队,其它部队一般的情况是大约只有百分之七十的战士有枪,每个人上战场的时候平均能够分到五发子弹,其他的人就只能用手榴弹了。这就是为什么共军在打仗的时候经常要求尽量让敌人靠近自己再开火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射击精准度,保证“每一颗子弹都能消灭一个敌人”。

在内战中,共军的这个战法可以说非常成功,大多数时候等到扔完手榴弹开始吹冲锋号的时候,国军的抵抗意志已经基本瓦解了,共军冲上去他们立刻举手投降。而到抗战初期,共军试图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日军的时候才发现,日军会顽抗到底,抓俘虏很不容易,缴获也很不容易,因为日军会在战败之前破坏武器。西路军之所以会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同样如此,马家军出战时不携带多余武器和弹药,缴获补给非常困难。

因此,从战术意义上说,手榴弹对共军的贡献其实要比枪支大得多,甚至到了朝鲜战场也是如此。那么反过来说,当共军一旦发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已经暴露,无法包围和歼灭敌人,可能陷入胶着状态的时候,往往会主动撤退,就是因为共军的弹药供应不足,不能打消耗战。所以,共军的战术原则中一直强调战役发起的突然性,而且要速战速决,尽量减少消耗,反过来也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敌人的消耗,从而把更多的物资留给共军自己。


萧武


别看李云龙为了几箱边区造手榴弹跟兵工厂厂长唠唠叨叨了两个小时,但早期的边区造手榴弹确实不咋好使,一炸两半的情况很多见。最扯的是,有时候战斗人员拉了引线还没扔出去,手榴弹就可能爆炸。



可就是这样,《亮剑》里的李云龙还是不依不饶地“死磨”兵工厂厂长,让他多给自己几箱边区造手榴弹,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时候八路军弹药紧缺,边区造手榴弹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也不算高,是当时除了大刀红缨枪之外唯一能自给自足的“武器”。





李云龙的想法很简单,边区造手榴弹虽说不好用,但战士们可以多用几个啊……一个不灵,就多扔几个,总能炸翻几个日伪军。于是,《亮剑》中出现了挖坑道,下“手榴弹雨”对付山崎大队的战法,结果量变真的导致了质变……





后来,随着技术、材料、经验的提升,边区造手榴弹的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到1944年河北和山东解放区已经开始量产锻破片凹槽的新型手榴弹,李云龙所说“一炸两半的破玩意”已经成了历史。


南瓜报告


质量真的不怎么样。八路军扔过去,日军都敢捡起来再给扔回来。。。


八路军的手榴弹制造数量特别大,仅次于制造的子弹数量!抗战八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共计设立了数十个的兵工厂,总共生产子弹780万发,手榴弹450万个!如此多的生产量,就知道手榴弹对于八路军的重要性。

(这位战士背的都是质量上乘的手榴弹,一看就是主力部队的。真实的“边区造”长得歪瓜裂枣的,如下图)

当时,八路军步枪不够。1940年,八路军人数扩张到40万人的时候,步枪才只有九万条枪。子弹更少,每把枪20发子弹。子弹不好造,八路军兵工厂造的子弹80%都是捡新弹壳重装的。有步枪的士兵,每人每次只发五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带,用树枝等东西填满。没有步枪的怎么办?每人两颗手榴弹!手榴弹如此巨大的生产量,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了。不用太多训练,扔出去就能杀敌。因此,很受士兵和民兵喜爱。

李云龙说,扔出去一炸两半,真不是夸张。早期的八路军兵工厂制造的手榴弹,规格大小不统一,材质和装药也是五花八门。总之就是,炸药质量较差,制造工艺差。

1941年之前,“边区造”的填充炸药基本都是黑火药。这玩意,以前就是做鞭炮的,很不纯。1941年5月,八路军开始工厂化制造硫酸,开始制作无烟火药(炸药)。直到1944年,八路军兵工厂都掌握了硝化甘油的制备技术以后,又研究出硝化棉。从此,八路军的手榴弹威力才提升好几个档次。


八路军制造手榴弹全靠手工操作。手榴弹的外壳是土法浇筑的,成品如何,全靠士兵的手感。做好的弹壳都还有毛刺,炸了以后也没有几片。不过,八路军也是在慢慢学习,后来,手榴弹头从圆柱体变成了卵形。另外,还增加了防潮措施。

八路军自己也知道手榴弹质量如何。因此,制造精良的手榴弹,都供应给主力部队。县大队和民兵能拿到的手榴弹,都是质量更次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亮剑》中,李云龙拿到二十箱边区造手榴弹之后,边区医院就被山崎大队误打误撞给打了,隐藏着的兵工厂也有被发现的危险。好在李家坡之战,李云龙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掘进到了山崎大队阵地,把两千多颗手榴弹全都喂了山崎,冈崎顶着一股股浓浓的黑烟,一脸懵逼,李云龙趁机发起总攻,全歼了山崎大队。


李云龙对边区造手榴弹抱怨是有道理的,因为那个时候的边区造手榴弹,利用的还是古人发明的黑火药。

所以那些边区造的手榴弹三千六百颗下去,几百人的冈崎大队都没被彻底炸翻,原因就是跟扔了三千六百根大炮竹性质差不多。


其实李家坡之战是有历史原型的,那就是1940年10月,华北日军冈崎大队进犯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的意义非同寻常,那是八路军的重要军工基地,就在八路军总部附近,直接受八路军总部领导。这就是为什么彭总不惜一切代价要求刘伯承和陈赓尽歼来犯之敌的原因。因为黄崖洞兵工厂一旦遭受损失,后果不堪设想。因为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唯一部门齐全,拥有大量骨干的,可以独立生产步枪等武器的兵工厂(这是相对其他根据地兵工厂而言的)。


这一年的8月,黄崖洞兵工厂研制出一种灵巧的新型七九步枪,实战效果优于日本造的三八式步枪,只是因手工作业产量不大,抗战期间共制造出1万多支。


而同时期各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一些具有军工性质的修械所,主要职能是帮助部队修理战斗中损坏的枪械。但普遍规模小、设备简陋,缺乏专业人才。


但是黄崖洞兵工厂也没有能够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新式火药的问题。因为缺乏重要的高纯度的硫酸和硝酸。

但这个问题却在这一年6月,在晋察冀军区得以解决。


由一个物理研究生、一个实验室化验员、一个技校生和两个工人等人组成的技术团队,经历千辛万苦,各种磨难,竟然成功地发明了“缸塔法”,终于建成了制造硫酸的化工厂。“缸塔法”绝对是全世界化工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八路军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那是无法想象的困难的。

请大家记住这几个名字门本忠、张方、王锡瑕、白英和王化南。


另外在硝酸方面,一个叫何振廉的技师先用植物油和熟石灰混合水解出甘油,随后对甘油进行硝化,制成硝化甘油,再将硝化甘油与木炭、脱水硝粉混合制成仿朱迪生炸药。

在晋察冀军区兵工厂解决技术壁垒以后,1942年以后,各根据地生产的手榴弹、炮弹基本都用上了高级炸药。有了无烟发射药、硝铵炸药就能使兵工厂生产的迫击炮弹、掷弹筒弹、手榴弹和枪弹的威力大增。

作为黄崖洞兵工厂更是一马当先,于1941年4月,研制成功第一批掷弹筒及炮弹,口径50毫米,射程最远达700米,与日军同类装备相比毫不逊色。


同时木柄手榴弹也开始可以直视日本的香瓜手雷了,爆炸范围扩大到10-15米,破片达到150片以上,一般战斗战士只需带6-10个即可。李云龙若是装备了这种手榴弹,应该用不着旅长的炮火支援了。

于是当1941年11月,日军出动3000多人,攻击黄崖洞得时候,八路军就没有1940年10月份那次冈崎大队的那次攻击那么被动了。

因为有了高效的新式炸药,负责保卫兵工厂安全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利用滚雷、拌雷和地雷,综合布阵,以1500人的兵力抗击敌人8个昼夜,歼敌700余人,自身仅伤亡140余人。这一战,地雷大出风头,此后地雷便又得到了较大发展。


很多70.80后百看不厌的的教学片《地雷战》就是以此战以后,推广地雷战,作为根据地军民与敌人斗争的一种有力手段为原型的。


而到了1944年,八路军兵工厂又研究出硝化棉。从此之后,八路军在炸药方面已经实力碾压日军了。
大量的炸药包和开花弹、燃烧弹开始运用到了战场,借助缴获的口径37毫米的德国PAK35/36战车防御炮,日军的薄铁皮坦克都不可以藐视了。

但总体来讲,1941年是一个分水岭。


1941年前,边区造的手榴弹跟大炮竹没有太大区别,一炸一团黑烟,对敌人能造成伤害,但却基本无法致死。1941年以后,无烟炸药的使用,才使得边区造手榴弹具备了真正的杀伤力。随着技术壁垒的突破,后来在炸药方面,地雷、迫击炮、炸药包、炮弹的发展,才使得我军向热武器正式转变。


炒米视角


好赖且放一边。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吹嘘李云龙团不用八路一枪一弹全靠缴获日军,这三千多手榴弹?


秦时明月144045538


真实质量还就是李云龙说的那样:威力不大,有时候就一崩两半。可即便如此,也不能敞开了供应。这是八路军兵工厂初期的产品。后期改进了工艺,用了新式炸药,就好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