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大地方軍閥哪個最強?他們各自有多少兵力?

new2js


民國大概是指1912年-1949年這37年的時間,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成立北洋政府,開始主政中國,自此民國正式宣告成立,直到1928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替代了北洋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了中國。

可以說在這37年裡中國從未真正的統一,這個時候地方軍閥表明服從中央政府的統治,但是在地方上卻建立起完全屬於自己的軍隊和政府機構,焉然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獨立王國。那麼很多人就會問這些地方軍閥孰強孰弱,他們的實力到底如何呢?當然啦既然說是地方軍閥,北洋軍閥和國民革命軍這兩支可以算是執掌中央政權的軍閥就可以排除。



第一、奉系軍閥

奉系的首領是張作霖,因張作霖的起家地盤在奉天,故叫奉系。張作霖起於草莽,1902年被滿清政府招安,1907年因滿清政府在東北地區建立奉天、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張作霖被首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任命為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自此張作霖和他的奉系開始了動盪而又輝煌的一生。奉系最鼎盛的時刻是在1927年,這個時候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政府海陸空大元帥,併成為中國名義上最高的統治者,成為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任統治者。



奉系軍閥最鼎盛的時期勢力範圍包括遼寧、瀋陽、黑龍江、熱河、河北、山東、江蘇、安徽和上海市。同時奉系軍閥也是民國少數的同時擁有海陸空三軍的軍閥,空軍轄五個航空隊,各個型號的飛機達200餘架,其中戰鬥機更是多達150架,海軍轄江防、海防和渤海三支艦隊,擁有鎮海、威海、定海、江利、楚豫等數十艘軍艦。而最重要的陸軍,奉系軍閥鼎盛的事情更是擁有多達7個集團軍,兵力達到50多萬,而且相對於其他軍閥有人沒槍的尷尬局面,奉系軍閥可以做到每人一把步槍,且每個團都有數量不等的機關槍,甚至每個旅基本上都能配備一個炮兵團,而且東北軍還有著若干個獨立的重炮團,以及有加農炮、榴彈炮等混合的炮兵師,可以說鼎盛時期奉軍擁有多達數千門各類火炮。此外,奉軍還有著當時幾乎任何軍閥都沒有的坦克部隊,擁有50餘輛法制雷諾ft-17輕型坦克,可以說是全國的獨一分。

當然奉系軍閥能被稱為民國第一軍閥可不僅僅只是裝備強大,而且奉系的軍工業也是最強大的,張作霖主政東北,先後創建了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東北航空工廠、奉天迫擊炮工廠等一系列軍工企業,

以東三省兵工廠為例,鼎盛時期日產子彈40萬發,步槍月產4000支,機關槍月產100挺,並且奉軍還能獨立生產各式各樣的的火炮,包括3.7cm的日式平射炮、7.5cm日式山炮、7.5cm日式高射炮等等,甚至到後期東三省兵工廠還可仿製出日本“三八”式的160毫米榴彈炮,其射程達5900米,更甚者它還曾仿製出2門口徑達240毫米的榴彈巨炮。



第二、皖系軍閥

皖系軍閥的首領是段祺瑞,因段祺瑞是安徽人,故稱皖系。段祺瑞曾是北洋陸軍第三鎮的統制,也是袁世凱手下最得力的干將,袁世凱死後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總統。皖系鼎盛時期勢力範圍達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江西、山東、陝西七省和上海市,由於其所佔據的多是富庶的南方地區,再加上皖系把控著中央的大義,可以說皖系的武器裝備是僅次於奉系的。但是皖系的軍閥並沒有多少的自給能力,雖然皖系曾短暫的佔領過民國四大兵工廠之一的鞏縣兵工廠,但在1920年就被直系佔領,而且鞏縣兵工廠在皖系手中的時候只能生產槍支、子彈和一些炮彈,較之東三省兵工廠可以說等於無。

皖系軍閥鼎峰時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此時段祺瑞向日本大借外債,總數高達一億四千五百萬日元,藉著這些鉅款,皖軍大肆向列強購買武器裝備,並快速擴軍,此時的皖系擁有六個整編師,二十個加強旅,總兵力達30餘萬,同時皖系在日本的支持下,擁有一支在國內算是強大的炮兵部隊,擁有數量少許的150毫米火炮和105毫米火炮,及向日本所購的162門山炮,72門三八式野戰炮。

此外,皖系曾經還向意大利和法國購買了10餘架舊式飛機,也算有了空軍,同時皖系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海軍,但是卻只有少許艦隻,如建康號,但聊勝無啊。



第三、直係軍閥

直系首領先後有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擔任,由於其第一任首領馮國璋是直隸人,故稱直系。1919年直系聯合奉系打敗了主政北京的皖系,之後就與奉系共同控制北京,

此時直系勢力達到鼎盛,擁有18個師和18個獨立旅,總兵力達到60萬,勢力範圍達華北、華東及中原地區,控制了江西、江蘇、湖北、湖南、河北、河南等數省。



同時直系還佔據了鞏縣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基本在槍支和彈藥上能夠自給自足,其中鞏縣兵工廠後期在直系的擴張下,逐漸擁有了製造機關槍、馬克沁重機槍、82毫米和150毫米迫擊炮及手榴彈等各式武器,同時炮彈也可自主製造出82毫米和150毫米迫擊炮彈、75毫米輕榴彈、38式野炮開花彈及150毫米重榴彈,但是由於直系財力的不足和能力不足,這些都只能生產少許,並不支持大規模使用。另外漢陽兵工廠雖然足夠的強大,甚至還自行設計了新中國第一款自動步槍,其射速每分鐘高達60發,及每分鐘射速高達600發的手提機關槍,但是無奈還是財力不行,同時漢陽兵工廠經過幾次戰亂,其實力已經大大不如從前,很多裝備雖有技術能製造,但卻沒有能力再去製造。

此外,直系同樣也有著自己的空軍和海軍,但空軍的飛機卻不是戰鬥機,而只是10餘架的水上飛機,僅僅只是用於偵查。但是直系的海軍卻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的第二大海軍,直系的渤海艦隊鼎盛時期擁有巡洋艦6艘、炮艦4艘、驅逐艦3艘、運輸艦1艘,但是後期由於各種原因只剩下6艘艦隻,包括4艘巡洋艦。



第四、晉系軍閥

晉系的首領是閻錫山,因其一直在山西活動,故稱晉系。其最鼎盛的時候佔據晉綏冀察四省和平津二市,同時晉系也是民國曆史上存在時間最久,實力最雄厚的派系。

可以說晉系之所以能夠超過桂系、川系和滇系等派系,就是因為晉繫有太原兵工廠這張王牌,這個兵工廠是當時中國三大兵工廠之一,鼎盛時期的太原兵工廠月產量如下:輕重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機槍15挺,衝鋒槍900支,炮彈1.5萬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萬發。可以說閻錫山就是依靠這些武器裝備,才最終讓晉系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到後期兵工廠每月在給予晉系軍隊充足的武器裝備下還能將多餘的武器買給其他的軍閥。

鼎峰的時期晉系陸軍擁有3個軍團,共轄12個軍,17個師,12個騎兵師,7個獨立旅,共擁眾20餘萬人,晉軍的空軍也擁有數量不詳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其中以英的寶飢14型飛機最為先進,至於海軍晉軍並沒有。



第五、西北系軍閥

西北系軍閥的首領是馮玉祥,因為其多在陝西和甘肅等地活動,故稱西北系。馮玉祥鼎盛時期的勢力範圍輻射陝西、甘肅、寧夏和內蒙古四省。1927年馮玉祥參加北伐,其兵力達到鼎盛,達40萬人。

馮玉祥的國民軍雖然兵力雖多,但大多時候都是處於缺槍少彈的狀態,雖然有著蘇聯的鼎立相助,比如1925年4月到1926年7月,蘇聯曾支援西北軍55857支步槍,230挺機槍,18門迫擊炮,12門山炮,48門野炮,5280萬發子彈和1萬枚手榴彈,同時到後期更是支援了3架飛機,但是無奈西北軍根本就沒有任何工業基礎,這些打完如果得不到補充就沒有了,而且馮玉祥的統治區域又是些窮地方,根本就沒啥錢,所以如果蘇聯不支援的話,西北軍的實力將瞬間降至冰點。

不過在當時幾乎所有的軍閥大都如此,馮玉祥之所以能夠排在第五,很大原因在於他的兵力雄厚,而且西北軍的內部又沒出現分裂,可以說是馮玉祥一人說了算,所以綜上以上原因馮玉祥的西北系軍閥才能排在第五。



第六、新桂系軍閥

新桂系的首領是李宗仁,因其統治核心在廣西,故稱桂系。鼎峰時期桂系控制了廣西和廣東兩省,陸軍軍力達4個軍48個團,近20餘萬人。同時新桂系的廣西空軍實力也較強,但是屬於民國四大空軍實力最弱的一個,鼎盛時期共擁有飛機60架,其中教練機31架,轟炸機7架,驅逐機2架,旅行機1架,戰鬥機22架,偵查機2架,但是桂系沒有海軍。


同時新桂系也有著自己的兵工廠,南寧兵工廠可自主生產輕重機槍、步槍、駁殼槍和手榴彈等,但是沒有生產火炮等重武器的能力,同時由於新桂系的財政並不寬裕,所以兵工廠每月的產量並不多,自給都有點難。

不過新桂系的戰鬥力可謂是十分強悍,由於桂系的兵源基本上來自於廣西,而廣西人向來民風彪悍,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過廣西兵:

“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餓如狼”,所以雖然新桂系雖然有點窮,但是憑藉著廣西人的彪悍,新桂系打戰可謂是十分厲害。不過由於新桂系並不是李宗仁一人說了算,還有白崇禧、黃紹竑這兩位巨頭,所以其內部並不是很團結,而且新桂系除了廣西兵,外省的兵幾乎不招,這也一定程度限制了新桂系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新桂系會在馮玉祥西北系後面的原因。



第七、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的首領先是蔡鍔再是唐繼堯後是龍雲,因其勢力核心在雲南,故稱滇系。滇系鼎盛時期統治雲南、貴州兩省和四川部分地區,兵力達到15萬。

滇系也有著屬於自己的兵工廠,海口兵工廠可以生產步槍、輕重機槍和子彈,但僅限於此。後期由於滇軍在進攻桂系的地盤的時候被數次打敗,滇軍的實力也就只能侷限在雲南和貴州,龍雲死了之後滇系的實力大降。但不管如何滇軍也有過輝煌的時刻,民國初年在蔡鍔的武裝下,山炮、野炮、機關槍一應俱全,彈藥更是尤其豐富,甚至被譽為“滇軍精銳,冠於全國”,軍閥混戰時期更是雄霸西南。

但無奈蔡鍔死了之後,滇軍陷入混亂之中,唐繼堯和龍雲相互爭鬥,雖然後期龍雲獲得最後的勝利,但此時滇軍的實力已然不復當年,之後更是兩次因進攻廣西而被桂系打敗,從此滇系的實力更是一落千丈。不過滇系還是值得我們尊敬,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出兵40餘萬出滇抗日,更是先後犧牲了數十萬的抗日英烈們,這些英雄都值得我們敬畏。



第八、川系軍閥

川系軍閥的首領是劉湘,因川軍的勢力範圍在四川,故稱川系。但需注意的是劉湘只是川軍後期的首領,前期川系並沒有一個服眾的首領這個時期四川大小軍閥混戰,四川由劉文輝、鄧錫侯、楊森等八大軍閥控制著,所以這也是四川雖然是天府之國,但是川軍卻是民國軍閥較弱的原因,因為四川沒有一個統一的割據軍閥,年年都在打戰,根本發展不了。

後期劉湘崛起,成為獨霸四川的軍閥,川系的實力也進入鼎盛,此時川軍總兵力達40餘萬人。但是無奈連年爭戰,川軍已無太多的資金用於發展軍隊,及購買武器裝備,所以此時的川軍雖然兵力雄厚,但槍支彈藥卻極其緊缺,更別說火炮這些重武器了。不過川軍的戰鬥力卻不可忽視,正是在抗戰烽火中,川軍實現了浴火重生,以六十餘萬烈士生命和鮮血書寫了抗戰歷史最讓人敬畏的一頁,同時川軍也由“雙槍兵”、“爛部隊”,轉變為鐵血之師、正義之師,被後世人所敬仰。



個人覺得中國沒有什麼十大軍閥,八大軍閥都有點勉強,其餘的地方軍閥個人覺得太過於分裂,或者實力真的不咋滴,比如馬家軍,它並不是一個整體,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馬福祥和馬仲英等人,這些人如果真的團結一致的話的確是不可小覷的,但事實上他們根本就誰也不聽誰,都是各自為政,若不是青海太窮,恐怕早就被人滅了。再不如湘系、黔系、粵系實力根本就夠看,純粹打醬油的,所以沒必要列舉。


澳古說歷史


1937年國民政府對全國部隊進行整編,這是1937年2月國民政府公佈的部隊編制,總計182個步兵師 6個獨立旅 9個騎兵師 6個獨立騎兵旅,四個炮兵旅 20個獨立炮兵團,約170萬人。

中央軍(蔣介石)嫡系34個步兵師 1個騎兵師 3個獨立旅。

中央軍半嫡系46個步兵師 2個騎兵師 10個獨立旅。

川軍:23個步兵師 6個獨立旅。

晉綏軍(閻錫山):9個步兵師 2個騎兵師 5個獨立旅。

東北軍:11個步兵師,4個騎兵師。

粵軍:10個步兵師,1個獨立旅。

桂軍:7個步兵師。

以上是大一點的軍事集團。


漂泊的雲198957295


一、在民國的軍閥中,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東北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奉軍數量眾多,裝備精良,海陸空軍種齊全。

東北在張作霖的掌權期間,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人口規模也在增長,當時東北的鐵路總里程超過全國半數以上,工業化水平也超過了長江流域,經濟實力堪稱雄厚。張作霖成立了全國一流的現代化軍校,聘請歐美軍事專家,培養軍事人才;建立了亞洲最大的兵工廠—東北兵工廠,月產武器裝備,足以裝備東北軍的一個師。

奉系軍閥(東北軍)在全盛時期,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四十萬,擁有數量眾多的輕重機槍,多種口徑的野戰火炮,榴彈炮,還裝備有當時中國其他軍隊沒有的“雷諾”FT-17型坦克。海軍艦隻21艘,約有3.22萬噸佔當時中國海軍的76%,海軍官兵約3300人,佔當時中國海軍的61%。奉系軍閥(東北軍)還擁有空軍戰機300餘架,編為5個航空隊,多數為外國進口的先進戰機;

二、桂系軍閥的強大,主要在於民風極其剽悍和單兵作戰能力的強大。在戚繼光的戚家軍出現之前,能和倭寇匹敵的軍隊便是來自廣西地區的“廣西狼兵”,北伐時期,桂系第七軍被稱為鋼軍便是一證。桂系軍閥的兵力大約在十萬左右。

三、四川軍閥一直林立,內戰之烈聞名全國,劉湘時期,曾短暫統一四川。全省人口約有5000萬人,佔同期中國總人口的八分之一,又是出產糧食大省,雖然川軍的裝備略差了一些,但是實力依然不容小覷。軍隊數量大約在四十萬左右。

四、晉軍軍閥。閻錫山經營山西數十年,對內發展經濟,擴充軍事實力,對外趁亂世中攫取利益。閻錫山的晉軍裝備在國內的軍閥中也屬上流,部隊人數大約在十五萬左右。

五、馬家軍是指寧馬(馬鴻逵,馬鴻賓)和青馬(馬步青,馬步芳)的統稱。其中寧馬不如青馬,青馬中,馬步青不如馬步芳。因此,在歷史上馬家軍更多指的是青馬系的馬步芳。馬家軍與國內其他軍閥不同的是,這是封建家族世襲統治的部隊,且部隊宗教觀念雄厚。部隊內部多為回族,士兵亦驍勇善戰。數量大約在十五萬人左右。

六、滇系軍閥,實力一般,數量大約在十多萬。

七、西北軍閥在馮玉祥時期實力雄厚,後因在中原大戰中敗給蔣介石而實力大為削弱。在馮玉祥的西北軍頂峰時期人數大約有四十至五十萬人。

湘系軍閥和粵系軍閥兩大軍閥在民國的軍閥混戰時期始終沒有混出大名堂,前期的湘系軍閥有譚延闓,湯薌銘,粵系軍閥比較出名的有陳炯明。後期隨著北伐戰爭結束,蔣介石形式上統一全國,兩地納入國民政府統治,軍閥勢力大為削弱,基本可以忽略


琪姐


蔣介石定都南京以後,國內的軍閥總計有張作霖,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何健,朱培德,王家烈,劉湘,劉文輝,西北三馬,盛世才,陳濟棠,龍雲等大軍閥以及由這些軍閥派系衍生出來的中小軍閥,如石友三,韓復榘,孫殿英,郝鵬舉,傅作義,張宗昌,劉存厚,楊森,鄧錫候,潘文華,王陵基,李家鈺,樊紹曾,楊虎城等等,共佔有東北三省,察哈爾,熱和,北京天津,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新疆,甘肅,寧夏,青海,廣東,廣西,雲南。真正屬於國民政府控制的只有江蘇,浙江,安徽,封建四個省,經過多年的剿共和兼併,直到抗日戰爭之前,把湖南湖北,貴州,廣東,河南收歸中央,蔣介石就是以這十個省的財政收入,養活了一個國家的軍事,行政體系,每年還要拿出大把的錢供給那些貌合神離的大小軍閥,


狼的影子319


民國何止十大軍閥?三十大都不止,西南西北東北東南河東河西隴右山東都是長期割據,然而形成體系的其實主要是西南軍閥,本人分而列之吧:

1滇系軍閥,分舊滇系和新滇系,領袖人物:唐繼堯,顧品珍,龍雲,盧漢。

2川系軍閥,派系最多,主要有武備系:劉存厚,王陵基。速成系:楊森,劉湘。九人團:熊克武,但懋辛。實業團:呂超,石青陽。軍官系:李家鈺,羅澤州。保定系: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

3黔系軍閥:分老興義系:劉顯世,袁祖銘。新興義系:王文華,何應欽。桐梓系:周西城,毛光祥,王家烈,猶國才,侯之擔。銅仁系:萬淑芬。

4桂系軍閥,分老桂系和新桂系。老桂系代表人物:陸榮廷,譚浩明,新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

5粵系軍閥:代表人物:陳炯明,李濟深,陳銘樞,陳濟棠,張發奎。

6湘系軍閥:代表人物:譚延闓,程潛,趙恆惕,唐生智,何健

另外湘西,豫南長期有割據勢力,甘肅在初期甚至八大軍閥分而割據,東北和山西就比較穩定了,張家父子和閻老西地位不可動搖,陝西則是北洋勢力(以陸建章,閻相文,馮玉祥)和本土的靖國軍(以郭堅,于右任等為代表)長期拉鋸。


林屋公子


既然說是民國時期十大地方軍閥,那我們就將真正掌握中央政府,並頗有爭議的袁世凱和蔣介石排除在外。民國大概可以分為兩大時期,分別為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

在這兩大階段所誕生的軍閥,我認為能位列十大軍閥的是:段祺瑞、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和白崇禧、唐繼堯、陸榮廷、西北諸馬、韓復榘。



段祺瑞

段祺瑞是袁世凱死後,最先掌握北洋政府大權的軍閥,同時,他也是皖系軍閥的首領。巔峰時期,段祺瑞的皖系佔據了安徽、山東、浙江、淞滬地區、福建、甘肅、陝西等諸多省份,同時,許多地方軍閥,如山西軍閥閻錫山、四川軍閥劉存厚等人也追隨皖系。






除掌握中央大權外,皖系擁有九個師、14個混成旅的數十萬精銳部隊。這也是段祺瑞率先提出“武力統一全國”的底氣。可惜的是,段祺瑞在直皖戰爭中被吳佩孚率領的直軍擊敗,段祺瑞被迫通電下野,輝煌一時的皖系分崩離析。

吳佩孚

其實準確的說,應該是吳佩孚所屬的直系。直系是袁世凱死後,精銳的北洋軍分裂成的兩大派系之一,東北王張作霖雖然也屬於北洋系統,但其麾下的奉軍卻並非袁世凱的北洋軍出身。直系的創始人並非吳佩孚,而是有“北洋之狗”之稱的馮國璋。


在馮國璋死後,曹錕和吳佩孚成為直系的首領,哪怕此時,吳佩孚依然不是直系的名義上一把手。不過,吳佩孚之所以能在北洋軍中需迅速崛起,靠的就是出色的軍事才華。直系在軍閥混戰中取得的所有勝利,幾乎都是由吳佩孚指揮完成的,也正是吳佩孚,將直系帶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因此,我們將吳佩孚列入十大軍閥之一。

吳佩孚帶領直系先後在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擊敗了當時最主要的敵人皖系和奉系,並控制了河南、湖北、直隸、陝西等多個省份。其麾下的直屬部隊,有五個師、一個混成旅和若干個獨立團,共計10萬餘人。這些也是吳佩孚繼段祺瑞之後再次萌發武力統一全國美夢的底氣。



但是,吳佩孚雖然有極為出眾的軍事才華,但他的政治能力卻十分堪憂,再加上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等人的倒戈,吳佩孚最精銳的北洋軍幾乎全軍覆沒。雖然逃到兩湖後東山再起,卻被士氣正盛的北伐軍徹底消滅,吳佩孚也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孫傳芳

孫傳芳號稱“東南王”,他由直系的一師之長,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一躍成為東南五省的統治者,坐擁20餘萬大軍。可惜的是,孫傳芳雖然如彗星般快速崛起,卻也迅速的如流星般墜落。統治東南五省僅一年多的時間,他就迎來了北伐軍,可憐的孫傳芳“東南王”的寶座還沒坐熱,就被北伐軍徹底擊敗消滅。



張作霖

張作霖是十大軍閥中出身最低的軍閥,也是唯一一個土匪出身的軍閥。從土匪成為東北王,再到擊敗直系吳佩孚,問鼎中原,乃至於飲馬長江,實際控制北洋政府,張作霖真正的向我們展現了什麼叫白手起家,什麼叫屌絲逆襲。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吳佩孚後,張作霖的奉軍已經將勢力擴展至東北三省、熱河、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省。同時,經過整編後的奉系軍隊,擁有了20個師,共計約37萬大軍。不過,在國民黨四大新軍閥的二次北伐中,張作霖被擊敗,實力大幅縮減。在退往關外的過程中,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閻錫山

山西王閻錫山相信大家更不陌生,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在貫穿整個民國的38年間,閻錫山一直是山西的統治者。他“三個雞蛋上跳舞”的絕技,更是民國無數軍閥中的傳奇。


閻錫山巔峰之時,應該是在北伐勝利後,當時的閻錫山佔據了山西、綏遠、河北、察哈爾和北平、天津兩大城市。同時,閻錫山也將麾下的部隊擴充至十個軍、四個保安中隊、四個騎兵師、七個炮兵旅。可惜的是,在中原大戰中,蔣介石以一敵三擊,敗了包括閻錫山在內的反對者,閻錫山退回山西,也徹底失去了征伐天下的實力和野心。

馮玉祥

“西北王”馮玉祥的勢力達到巔峰的時候,同閻錫山一樣,也是在第一次北伐勝利之後。當時的馮玉祥佔據了廣闊的西北和河南、山東等地,坐擁40餘萬大軍。但是,由於在中原大戰中被蔣介石擊敗,馮玉祥的西北軍灰飛煙滅,馮玉祥也成為了光桿司令,再無東山再起的機會。


李宗仁和白崇禧

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新桂系的首領。第一次北伐勝利後,新桂系的勢力達到巔峰,他們佔據了湖南、湖北、、安徽、廣西等多個省份,麾下擁有16個軍、七個獨立師,並曾短暫主政國民政府。

但是,由於在先後爆發蔣桂戰爭、中原大戰中接連戰敗,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只剩了廣西老巢。不過即便如此,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新桂系依然是國民黨內實力最為強勁的反對派。


唐繼堯

唐繼堯是北洋軍閥時期,滇系軍閥的創始人。在蔡鍔離開雲南後,唐繼堯繼任雲南都督,並將滇系軍閥的勢力擴展至貴州、四川、廣西等地,唐繼堯也成為了大名鼎鼎的西南王。不過正當唐繼堯志得意滿之際,由於麾下的四鎮守使“兵諫”,被迫下臺,不久病逝。

陸榮廷

陸榮廷是民國時期舊桂系的領袖,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崛起,就是在擊敗陸榮廷之後,才成為廣西的統治者。陸榮廷在辛亥革命時就成為了廣西都督,並曾佔領廣東,成為兩廣統治者。



西北諸馬

西北諸馬,其實並不能算一個統一的軍閥勢力。無論是佔據寧夏的馬鴻逵,佔據甘肅的馬鴻賓,還是佔據青海的馬步芳,彼此之間矛盾重重。

不過,由於西北諸馬擁有很深的歷史淵源,他們同屬清末馬家軍出身,再加上宗教信仰和民族一致,姑且將他們看作一個實力派別。西北馬家軍長期佔據了西北寧夏、甘肅、青海等地,成為西北地區,尤其是在馮玉祥失敗後,最具實力的軍閥。他們雖然進攻不足,卻防守有餘,一直是西北舉足輕重的一支力量。



韓復榘

其實將韓復榘列入十大軍閥,有點兒牽強,因為當時佔據一省之地的軍閥為數不少,韓復榘只是其中之一罷了。之所以將韓復榘列入,只是將其作為代表。

1930年,中原大戰時,韓復榘在學習他的老長官馮玉祥,對西北軍倒戈一擊後,被論功行賞的蔣介石封為山東省主席,從此開始了他對山東長達七年的統治。韓復榘麾下擁有10萬大軍,佔據了富庶的山東,是民國期間舉足輕重的一支軍閥力量。但是抗戰初期,由於其抗命不遵,被蔣介石槍斃。



如果比較十大軍閥的實力,我認為,吳佩孚和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分別是各自時期最強的軍閥。如果進一步比較,非要推出一個真正第一的話,鑑於吳佩孚政治方面不可忽視的短板,私以為,曾經三次逼蔣下野的新桂系,是十大軍閥中最強大的軍閥。


鳶飛九天2018


民國最強軍閥,個人認為當屬東北王張作霖。

張作霖的基本盤在東三省。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擊敗直系吳佩孚,奉系勢力達到巔峰。除東三省外,奉系還控制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等地,兵鋒直達上海。張作霖還控制了北京政府。1927年張作霖自命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攝行大總統職責,成為北洋政府的末代統治者。奉系兵力最多時達到了60萬。

東北三省工業、經濟發達,糧食、礦產充足,鐵路交通便利,給張作霖提供了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

張作霖部下能人眾多,包括張景惠、孫烈臣、湯玉麟、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郭松齡、李景林等。張作霖雖說出身綠林,但卻重視專業知識,東北軍中層軍官大量都來自軍校(東北講武堂)。東北軍的戰鬥力在各大軍閥中是比較強的,曾經擊敗過大將吳佩孚領導的直系軍隊。

張作霖重視軍工生產,東三省兵工廠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之一,年產炮150門,機槍1000挺,步槍6萬支。張作霖還大量從日本等國進口先進武器。東北軍的飛機數量、質量,都是各大軍閥中最高的。

奉系也是存在時間最長的軍閥之一。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人的勢力在幾年間就灰飛煙滅。但奉系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後,才逐漸敗亡。


國史拾遺


從時間上劃分,應該分為新軍閥和舊軍閥。

舊軍閥最厲害的應該屬曾經掌控過中央政權後來又分離出來若干派系的皖系軍閥、直係軍閥、奉系軍閥。

第一、皖系軍閥。

首領段祺瑞,穩坐政府總理寶座15年,坐擁安徽、山東、福建、上海、浙江等省市,擁兵數十萬,3次組閣,其政治影響力在當時的全國可謂首屈一指。

第二、直係軍閥

首領馮國璋、曹錕,擁有直隸、江蘇、江西、湖北等省。馮國璋曾擔任總統,控制中央政權期間兵力一度達到50萬,憑藉著雄厚的軍事實力先後打敗皖系和奉系。直到後來被奉系軍閥趕出中央,其系統內的馮玉祥、吳佩孚、孫傳芳三人又分別佔據西北、兩湖、閩浙等地,各自擁兵20—30萬不等,稱霸一方。

第三、奉系軍閥

首領張作霖,控制東北三省。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打敗直系,取得中央控制權,勢力達到鼎盛。是國內軍閥中唯一一個擁有陸海空及裝甲兵等軍兵種相對齊全的一個軍閥,兵力最多時有30—40萬人。

第四、桂系軍閥

指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成立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配合廣州國民政府北伐,最遠一直打到山海關,控制過兩湖、兩廣,兵力達到20餘萬。在李宗仁主政期間,全省實行寓兵於農制,至全面抗戰爆發前,全省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壯丁就超過100萬人。數十萬廣西子弟兵參加抗戰,用血與火書寫了桂軍的傳奇。

第五、晉系軍閥

首領閻錫山,佔據山西一省之地,是北洋軍閥中維持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兵力最多時超過20萬,在軍閥混戰中曾經一度飲馬長江。

第六、川系軍閥

首領劉湘、劉文輝。自北洋政府開始統治川康,曾經聯合滇系軍閥出兵西藏,鎮壓當地叛亂,粉碎其企圖分裂西藏的圖謀。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川康境內劉湘、劉文輝為爭奪首領地位大打出手,最後劉湘勝出,鼎盛時期兵力超過20萬。

第七、滇系軍閥

首領蔡鍔、唐繼堯、龍雲。歷史上曾經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滇軍曾經發動護國戰爭出兵西藏平定叛亂。後來在滇桂戰爭中被桂系打敗,從此偏安雲南一隅,兵力最多時不過數萬人的規模。

第八、粵系軍閥

指國民政府時期以陳濟棠為首的粵系軍閥。在 1929年蔣桂戰爭中支持蔣介石有功,被封為第8集團軍總司令,指揮駐紮廣東的陸海空軍,開始其稱霸一方的生涯。在中原大戰中又繼續支持蔣介石,打敗了桂系軍閥,實力進一步壯大。1936年6月,在全國抗日浪潮風起雲湧的形勢下,陳濟棠聯合桂系李宗仁發動兩廣事變。這時的粵軍兵力達到最高峰值——20萬人。

第九、青寧馬氏家族

指以盤踞寧夏的馬鴻逵、馬鴻賓和盤踞青海的馬步芳。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馬福祿接受清廷冊封組建安寧營開始算起,由於北洋政府統治期間中央勢力鞭長莫及,馬氏家族勢力進一步壯大,先後控制青海、寧夏大部和甘肅、綏遠各一部。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分別封馬鴻逵、馬步芳為寧夏、青海省主席。但是二馬憑藉多年的經營和宗教勢力對西北實行封建家族統治,與民國曆屆中央始終保持獨立半獨立狀態。軍隊以騎兵為主,最多時達到15萬人以上。

第十、新疆王

說到新疆王自然就是民國時期掌控新疆的盛世才。1930年,盛世才進入新疆,依靠蘇聯的幫助攫取了新疆的最高統治權,並得到蘇聯大量的軍事、經濟援助,擁兵數萬人以上,統治新疆近12年,曾一度以世界反法西斯領袖之一自居。


大將軍威武8


軍閥實力要從幾個維度來說。一個是軍事和政治實力;一個是存活時間。

從第一個維度上,奉系實力強在裝備,兵員素質至少比直系還有差距。

西北軍強在兵員素質和數量,差在裝備。再加上馮玉祥統將無方,以至於內部瓦解。

閻錫山的晉綏軍戰鬥力和裝備是最均衡的,只不過在那個大時代下閻老西兒的格侷限制了晉綏軍的壯大。

其餘的四川、雲南、廣西、廣東軍閥們的實力都不在一個層次。

從存活時間維度上來說,最強軍閥莫過西北二馬了。歷史上與共軍對抗,除了最後解放戰爭末期的“勢”敗外,幾乎無敗績。而且獨特的地盤地理優勢,也造成了二馬的滅亡時間最晚!


孤鷹--張靜


毫無疑問!

最後一任國家元首(大帥張作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