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铲除异姓王后,为什么还要分封同姓王?

静说历史


西汉初年刘邦分封了九个异姓王壮大自己的实力,天下未稳,这些颇有战争经验的大将就成了刘邦的依靠,然而天下既定,手握兵权又居功自傲的将领,就成了刘邦心中最大的忌惮。

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他没有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和匹夫之勇,虽然坐在龙椅上,但心中的恐惧逐日加深。

诸侯王有战功,有土地,有独立行政,有武装,有人口,名义上是“汉臣”,实际上是独立王国,各自为政,随时都有可能成“贰臣”。而且他们管辖的领土之多,超过了汉初直接管辖的郡县,少则三四县,多则一百多县。

从公元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都被干掉了,唯有长沙王因为构不成威胁而得以存活。

刘邦对韩信的信任本来就有限,有一件事情让刘邦一直骨鲠在喉——

刘邦和项羽在胶着之时,韩信攻赵、齐,齐本来已降汉,韩信贪功,又把齐灭了一遍,并且还胁迫刘邦封他为齐王(在刘邦看来就是胁迫),刘邦无奈,只得答应他的条件,对此刘邦一直怀恨在心。

但刘邦只是贬他为淮阴侯并未杀他,杀他的是吕后,而刘邦对功臣的死也未感到轻松,而是“且喜且悲之”,人性很值得玩味,历史其实很有趣。

灭了异姓王后,汉朝的隐患得以解决,但更大的隐患即将来临——天下太大,刘邦一个人吃不下。

我们知道皇帝制度和郡县制,以中央集权为中心辐射地方的这一套行政制度是秦始皇搞得,还不像后世那样成熟,六国余孽不仅变法没变彻底,而且心也没死彻底,其中最蹦跶的就是楚国。

楚国封建残余及其雄厚,在秦朝统治时期,小规模叛乱时常发生,不管是陈胜吴广起义还是六国贵族项羽起义,都属于楚国范围。

汉承秦制,所以从关中向全国辐射秦制跟秦帝国一样困难,齐楚之地很难控制,需要有人当肉盾帮刘邦稳住局面,既然异姓王不靠谱,那刘邦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家人——同姓王。

当然刘邦也深知内部权力斗争导致统治崩溃的危险,但如果不以宗室力量来牵制功臣,恐怕汉朝江山比秦朝还短命,刘邦分封同姓王,并非没料到有朝一日他们一样会坐大的威胁,而是权宜之计,他希望汉朝江山能永久传承下去,必须依靠外力,而自家人毕竟比外人更令他放心。

当然同姓王在文帝、景帝时期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中央统治,他们将盐铁生意和全国赋税控制在手中,还有官吏任免等权力,皇帝自然不能容得下他们,于是新一轮流血的事件开始了……


静说历史


核心目的就是为了稳固政权稳定加强专制统治。消灭七个异姓王,是防止周朝以来的分封国,拥兵自重,防止叛乱发生。

但是为什么消灭了曾与自己志同道合一起打天下的异姓分封诸侯王,又分封了自家刘氏同姓诸侯王了呢?实质还是为了稳固统一为了专制集权统治的考虑。在当时,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也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王,造成了旧贵族的极力抵抗,所以,他是采取了秦朝的郡县制为主,辅以封国制,封国的用意就在可以辅助中央朝政的,汉朝刚建立时分封了异姓王也是为不失信于自己当年与项羽争霸时对将领许下的立战功者封国诸侯王的诺言。但是,刘邦认为异姓王不可靠,自己血脉宗族的刘姓封王才可靠。于是设法坚决的清除了异姓王 。

又分封了同姓王。他的用意在当时也是完全恰合的。起到了稳固专制统治的积极作用。

但是,这也是后来,西汉末八王之乱的根源。这是刘邦所始料未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