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明知道朱棣起兵造反,为什么在攻打他时却下令手下不许杀他?

天之笔神之作


许多人相信,建文帝朱允炆在和四叔燕王朱棣打战之前,曾经交代手下,不要伤害了我的四叔,使得我背负杀叔之名。我认为,朱允炆若是会笨到这种程度,朱元璋当初绝不会把皇位传给他。

朱允炆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于1392年5月去世,太子朱标去世满百日后,朱元璋即举行大典,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时,朱元璋还有十几个儿子在世,这么早就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充分说明朱元璋之前已经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朱元璋从一个叫花子到当上皇帝,可谓见多识广,他自己在《皇明祖训》所说: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馀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眼光老辣的朱元璋能舍去其他儿子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也在一个方面说明朱允炆综合素质是比较高的,不然老朱不会这么快这么坚决立他为皇太孙。

明初的藩王地位如何?

我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发现一个问题:建文帝的削藩不是汉代那种削藩。明代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最多就是有一些护卫,没有财权、没有行政权。在朱元璋时代,藩王受朝廷委派,领兵作战,但是平时无事可做。所以不存在收回封地、收回财权、收回行政权一说,最多就是削除藩王的护卫(每个藩王有3000-19000人护卫军),而这些护卫本身就要服从朝廷调遣。

建文帝为什么要削藩?

朱元璋以皇太孙继位,诸位藩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服”,有恃无恐,在封地为非作歹,岷王朱楩在云南封地“擅收诸司印信,杀戮吏民”,代王朱桂在大同招摇过市,随意砍人等等,按照《皇明祖训》,这些叔王死有余辜。这些叔王的斑斑劣迹,被各级官吏上报到朱允炆的案头。换做你,你会怎么处理?

建文帝的削藩是依照《皇明祖训》办事,并不是为了削藩而削藩,是谁触犯了《皇明祖训》就修理谁,对事不对人。所以后世专家说,建文削藩无计划、无准备,原因就在这里。这种削藩,目的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纲纪,是学习祖父朱元璋的治国风格,朱元璋屠杀功臣,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功臣不法,按照大明朝的法律,这些人死不足惜。

建文帝是如何削藩的?

建文帝上台之初,即开始削除违法乱纪的叔王。他削藩模式很特别,削除5位叔王的做法都一样,就是一杆子干到底,没有警告、没有批评教育、没有削除护卫等循序渐进的环节,而是直接将他们废为庶人,将性质恶劣的齐王、谷王押到南京软禁;将性质稍微轻一点的岷王从云南封地迁到福建漳州,周王从开封迁到云南;湘王朱柏胆小,吓得全家在王府自焚而亡。

特别是湘王朱柏的惨剧发生后,作为侄子的朱允炆本该安抚一下家庭气氛,但湘王的死并没有在朱允炆心里激起什么大的波澜,而是继续他的削藩事业。下一个目标是四叔燕王朱棣,但是燕王这人非常老道,一直没有给文帝削除的理由,给了燕王朱棣造反的准备时间。

建文帝对待自己违法乱纪的亲叔叔,没有任何情面可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该抓的就要抓,该废的就要废,性格鲜明;对于没有犯事的藩王,并不轻易处罚。

削藩失败

建文元年六月,朱棣开始起兵靖难,对抗朝廷。朱允炆在军事上并未输给朱棣,靖难战争打了3年多,双方势均力敌,其实越拖下去对朱棣越不利。为此,朱棣采取高人的建议,率大军绕开中央军铁璇、盛镛、梅殷等人的防区,单刀直入杀到南京城下,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建文帝放火烧了皇宫,和皇后、太子一起自焚而亡,死于不当朱棣的俘虏,结束了悲情而短暂的一生。

总结

皇位是你是我活之争,战场上刀枪无眼。建文帝受过多年的帝王教育,这个道理应该懂,所以不可能会说让将士不要伤了叔叔这样的话。实际上,建文帝一点也不懦弱。湘王朱柏被逼得自焚而死,朱允炆没有掉一滴眼泪,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建文帝逼死朱柏后,还给了朱柏一个恶谥:戾,湘戾王。戾当然不是一个好字。建文帝把叔叔逼死了,还给人家一个骂名,绝了。明朝后来还有一亲王的谥号也是戾,谁啊?有点明史知识的都应该知道是明代宗朱祁钰,郕戾王。

建文帝的失败完全是败在年轻,败在威望不足,败在经验不足,绝不是败在妇人之仁。

后记:

当初被建文帝废除的五位叔王,除湘王自焚而死,另外四个都不是什么好鸟,朱棣夺取帝位后,将他们全部平反,恢复待遇。但是,过了不久,这四个人都犯事了:周王被警告多次,被朝廷收回护卫后老实了;齐王被朱棣屡屡劝说无效后,再次被废;代王被朱棣多次警告、劝说,后被削除护卫;岷王回到封地后继续为所欲为,不久被削除护。朱棣处理这种问题的办法高明多了,对待这些亲弟弟,有的是耐心,慢慢来,先是批评教育、再是削除护卫、再是废为庶人,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处理了弟弟,自己还落个仁至义尽的好名声,实在是高人。


坐看东南了


说实话朱允炆这个操作真的是令人看不懂,在朱棣起兵初期,朱棣绝对是无法和朱允炆的力量相抗衡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朱允炆一开始就重视这件事,直接就能镇压,可惜他却优柔寡断,别说下令不许杀朱棣,他甚至下令不许伤害朱棣,这让手下的人怎么打?

万一说真刀实枪的伤到朱棣了,恐怕在朱允炆这里不仅仅得不到赏赐,反而还会惹来麻烦,所以手下的士兵都不敢真的去打,这可是为朱棣大开方便之门。那么朱允炆为什么会有这么愚蠢的做法呢?我们不妨来大胆的猜测一下,当然这一切都只能是猜测,至于他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恐怕只有朱允炆本人自己知道了。

首先第一个原因肯定就是朱允炆不想杀朱棣罢了,朱允炆和朱标非常的相似,都是非常的宽厚仁慈,这也是朱元璋喜欢他的一个原因。朱标那个时候,大臣犯了错,兄弟犯了错,他都会去向朱元璋求情,求朱元璋饶了他们。朱允炆也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想和自己的至亲去拼命,也不想亲手杀了朱棣。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朱棣当时驻守的位置很重要,朱棣一直在防备着北元势力,北元势力也一直虎视眈眈,假如说朱棣死了,那么这些人肯定会趁机入侵,带来大麻烦。要是真的和朱棣开始斗起来,外族看到中原内乱,肯定会趁火打劫,这是不用想的。

还有人说朱允炆不敢杀朱棣,这个说法似乎不太靠谱,因为朱允炆虽然仁慈,但是他有的时候也是杀伐果断的,假如说朱允炆心狠点,直接从开始就狠心灭朱棣,朱棣造反成功的几率其实是很低的,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这句话的原文是“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这句话其实很值得推敲啊!

正面理解,这是要首先别伤害朱棣。

但从反面理解,也可以说是告诉手下,战场上刀枪无眼,你们能弄死朱棣就弄死,不要活捉带来让我杀,我不想背负杀叔的罪名。因为只要不是我亲自下令杀的,就不算。

结合历史上建文帝的表现来看,这个人其实还是很阴狠的,急功近利的削藩,对自己的叔叔毫不手软。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都被废为庶人,湘王朱柏直接被逼得自焚而死。朱棣的造反一半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当时对他来说,造反还是困兽犹斗,死中求活,要是不造反,那就真的是十死无生,要凉凉了。

这劲头,你说建文帝没有弄死朱棣的心思,我是不信的!

脑洞推理一下,如果建文帝如果真说了这话,那是相当的腹黑啊!

他其实就是在暗示手下,一定要弄死朱棣!好不让自己担骂名。

但手下也不傻啊!你对你亲叔都那么狠,到时候我真把朱棣弄死了,黑锅背好了,你还不得得了便宜还卖乖,杀我全家以谢天下啊!

最典型例子就是三国末期的司马家。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见司马家的权力越来越庞大,不想坐以待毙,就率领宫中僮仆欲攻打司马昭宅第。当时,司马家的兵士见皇帝冲来,都不敢真向前。结果有个叫成济的二愣子在中护军贾充的唆使下,冲上去一下子就把曹髦戳死了。结果司马昭为了平息天下的指责,杀掉了成济,还有记载是直接杀光了成济的三族。

有这前车之鉴,你跟手下人玩腹黑,手下人就跟你装实在,就按正向理解,就不弄死朱棣!

不过,以上都是脑洞了啊!

其实“使朕有杀叔父名”这句话,出自清代史学家蔡东潘所著的《明史演义》,也叫《明史通俗演义》。

这种说法的真实出处是《明史·本纪·成祖一》记载的夹河之战,当时朱棣被建文方包围了,结果建文“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在《明史纪事本末》里的东昌之战也有类似记载,“诸将奉帝诏,莫敢加刃。”

因此,按历史的记载,确实有这个情况。

而到底是那些将军跟朱棣有勾结,假传圣旨,还是建文帝玩腹黑,大家装实在,又或者建文帝真不想弄死朱棣。

这事太说不准了。

但起码靖难之役,朱棣差点被铁铉给弄死。


冷兵器研究所


各位请听我慢慢道来,朱元璋在死人堆里爬上皇位之后,对自己的下一代要求是非常高的,当时就请了最有学问的宋濂来教太子朱标的文化课,请徐达来教朱标的军事课。这个配置可以说是当时的顶配了。那么朱标的确也如朱元璋期望的那样,文武双全,而且因为深通儒学,所以他比起同时代的任何一个经历过血腥岁月的人,都表现得仁慈,宽仁。所以成为朱元璋晚年可信任可分担工作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朱元璋是个粗人,但是他知道打天下靠一棒子武将,但治天下得靠读书人。朱元璋为此还是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追认理学大家“朱熹”为自己的祖宗。虽然朱熹同志泉下有知未必买账。他严格遵循儒家的嫡长子继承那套。

但晚年的朱元璋同志经历了太多的背叛,太多杀伐,心理实际上是扭曲的,所以某次朱元璋又要杀人的时候,朱标据理力争的时候,朱元璋同志出离愤怒了,操起椅子砸过去以后。朱标同学一病不起。朱元璋砸完了就后悔了。可是朱标还是没扛住,死了。朱标一死,朱元璋内心崩塌了一大半。那杀起人来就更不分青红皂白了。杀一个蓝玉,陪葬了两万多人。

但继承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对儿子朱标的愧疚之情让朱元璋寝食不安。这种感情逐渐移植到朱允炆身上。其实在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就十分喜欢朱允炆。朱允炆很小的时候,朱元璋同志讨伐蒙古的时候就曾经多次带过朱允炆出征。所以别说朱允炆同学没经历过战争,有妇人之仁。朱元璋在朱允炆身上下的心思是超过朱标的。给朱允炆选择的文官班底,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代表了当时整个帝国的学问和良知。然而在武将问题上,朱元璋还是过分相信了儒家那一套,让几个儿子带兵给自己孙子守边。正是儒家上阵父子兵,父慈子孝,兄弟和睦的那一套。但到了朱元璋风烛残年得时候,他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在皇位面前,兄弟也是可能相残的。所以他加强了一整套的制度设计。严格规定了藩王不可以进京,如果必须进京需要符合哪些情况要求等等。

然而,朱元璋有朱元璋的想法,朱允炆有朱允炆自己现实问题。如果朱标治理天下二十年,朱允炆的几个藩王叔叔老了,或者尾大不掉的问题解决了。朱允炆再接班,他可能成为一个很不错的皇帝。他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手段。

但是问题在于朱允炆面临的是优势军事力量在地方,中央军事力量只剩二代的现状。他时刻感受到朱棣在朱标死时,压迫他的眼神。朱棣的内心也是反复折腾的,朱标一死,突然感觉自己有希望了;然而并没有,朱允炆接班了;自己想安心做王爷得时候,道衍和尚说要送他个白帽子,他心里又起了一丝涟漪;然而朱允炆登基不久,齐泰就提出了“削蕃”。一下子把朱棣逼墙角了。

和很多小皇帝登基一样,朱允炆登基之初,并非真正意义上乾纲独断,至少后宫的意见很重要,至少朱元璋留给他的三位辅政大臣的意见很重要。这其实才是真正决定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就二代而言,一个徐辉祖,一个李景隆。按道理朱允炆应该跟徐更近一点才对,可是齐泰同学和李景隆关系更好。小皇帝很相信齐泰同学,那自然也应该相信自己会来事的表兄李景隆。而那个木讷的徐辉祖小皇帝总是不大能看到。

后宫还有一个人(其实可能已经不在后宫住了)庆成郡主,这个人算是朱允炆姑妈,朱棣堂姐。这个奇怪的角色在整个所谓“靖难之役”中,担当了朱允炆和朱棣的传话筒。因为有这么一个传话筒就对朱棣非常有利。因为朱棣可以送钱给她,而皇帝放不下这个面子。所以话传到朱棣那里的都有情报,传到朱允炆那的都是谎话和错误信息。再碍于亲戚面子,朱允炆总得表个态啥的,我并不想杀自己的叔叔啊,我只是想他搬个家啥的。

这话本身可以是句策略话,兵不厌诈么。但问题是你真是家庭内部打仗啊。朱允炆还是太年轻,你说出这句话,后果是无法挽回的。因为有这话在,所有参与战争的南军部队(政府军)上到军官下到士兵,突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杀谁都不能杀朱棣。万一你俩和好了不打了,朱棣说当年谁谁谁曾经在哪里砍过我一刀。诛九族啊!谁不小心砍死了朱棣,好,朱允炆会说,我早说过了,不得使朕背负杀叔之名,你这是抗旨啊,诛九族!

到了这份上,这仗还怎么打?当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朱允炆又派自己的好姑姑庆成郡主去说和谈判了,而此刻朱棣拍案而起了,拂袖而去了,不在堂姐堂姐那么亲切客气了。庆成郡主才恍然大悟!


炒米视角


而在看我们的小朱同学,该说他是黄二代呢,还是黄三代呢,黄二代可他是孙子辈的,黄三代可他的确是第二个当皇帝的,如果朱棣是生长在草原的野草,小朱同学就是温室里培育的花朵,小朱同学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性格知书达理,温文尔雅,说白了就是性格内向,见到漂亮女生也不多看一眼的正人小君子。虽然小朱同学不是个好皇帝,应该说不是个当皇帝的料,但他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好侄子。朱老四本来对造反颇有顾虑,他几个儿子在小朱同学手里攥着,可朱老四装装疯卖卖傻,就把小朱虎龙了,小朱上赶着把他几个表弟送回去了,你看多好的亲戚,给我来一打。


至于为什么小朱同学说勿伤吾叔的废话,我觉得小朱是对自己太有自信了,毕竟我才是正儿八经的皇帝,朱老爷子钦定的接班人,大明帝国真正的总裁,你朱老四不过是一北平分公司经理,虽然被你搞的有声有色,实力也不错,但我分分钟搞定你。

小朱同学心说话你也不看看历史,想造反的又不止你一个,汉朝时的总裁汉文帝手下可是七个国王造反,那可是七个国王,不也被收拾了么,你一番王还不如人家呢,可见没文化多可怕,你再看看我,身边的老师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滴,虽然平时连个鸡都不敢杀,包括我,这都是文化人!





小朱削藩是好事,可他老爷朱元璋把那些一起创业的元老全收拾了,只留了个耿炳文,虽然也挺有能力,可他耿炳文说了不算那,他是打工滴,朱老四是创业滴,而且朱老四前期还是拿蒙古人练级滴。

哎大权旁落怨何人

九五至尊化为民


郎壹号


主要是他长于深宫之中受儒家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仁厚的心理不愿意背上杀叔的名声,所以下命令对军队的各大将领下了死命:“不得加矢刃于燕邸,使朕有杀叔父名”,也就是说建文帝不允许手下的将领们杀死朱棣,不能对朱棣动刀动枪放冷箭,只能活捉!而在明史中《明史·平安传》中有一段记载,写的是建文军队和朱棣军队在白沟之战中的事情,当时:“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平)安战最力,王几为(平)安槊所及。”最终被夺了皇位,也是妇人之仁。



昆仑国史


当时朱允炆怎么想的,我们肯定无从知晓了。

不过呢,从事件分析来看,当时明明朱棣已经起兵造反了,虽然打着靖难的旗号,但毕竟是要去夺侄儿的皇位,怎么说也算是造反。说是靖难,只不过为起兵师出有名,找个遮羞布罢了。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呢,明显有点妇人之仁的感觉。对自己的亲叔叔不忍心下狠手。估计有两方面考虑,第一是当时形式对建文帝极其有利,朱棣是连吃败仗。那么既然觉得胜券在握,何不为天下百姓做出个忠孝仁义的榜样呢,所以才下令不要杀他。

第二是妇人之仁,不愿意落下个杀叔的恶名。古语说的好,成王败寇。当时的环境对朱棣来说肯定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这把赌赢了,不但皇宫美女统统的大大的有,还可以实现权利欲望。当然,既然是赌博那就有风险,如果输了,肯定是吃饭的家伙也保不住,说不定七大姑子八大姨都跟着玩完。所以说,他跟建文帝的想法一定有区别,朱允炆想着只要把他打败了,还继续香车宝马。而朱棣如果不尽全力打赢,一定是到极乐世界找如来耍去了。


乱眼看世界


朱允炆当然不能杀朱棣,朱棣当时镇守北平,而明朝对于北元势力还是非常忌惮的,北元势力非常的强大,朱棣的实力才得以能够抗拒北园。如果把朱棣去掉,朱允炆并不知道能不能扛得住北元势力。

其次,朱允文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这种仁义道德在他心里已经根深蒂固。让他直接杀掉自己的叔叔,他还是不忍心的。但是事实上皇帝真的是很难做。太仁慈了,就容易被干掉。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有多少人在觊觎这个皇位呢?


文心采露苑


有明一朝二次亡于文臣,第一次是朱允炆听信不自量力的文人急于削藩。

第二次朱由检在北方内外交迫,形势岌岌可危时本可迁都南京,却被迂腐文人以天子守国门,天子死社禝之语将死,结果却被无情出卖,大臣个个争先投敌,天子只有去死。

这就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刘大夏,此人沽名钓誉,迂腐之极,以郑和下西洋所费靡巨而擅自焚毁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及所有档案,绝了明朝再次下西洋的打算,使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间接造成明朝没有挺过小冰河期,使满清入主中原,无数生灵涂炭,社会发展全面倒退。

所以说儒教至明已完全禁锢了国人的创新精神,死气沉沉,文臣们食古不化,冠冕堂皇的言语之下是迂腐可笑的名节或勾心斗角的名利。


手机用户6012083853


建文帝的确是仁君!这道奇葩的命令,等于是给朱棣若干面免死金牌,好多次朱棣都是凭此化险为夷,毕竟朱棣是建文帝的亲叔叔,打断骨头连着筋啊!朱允文这是既当表子又立牌坊的节奏啊,任用李景隆为平叛主帅、下令不许杀朱棣……,允文是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而朱棣是一个胜利连着一个胜利,一正一反颠倒了乾坤,这样建文帝不败还有天理吗?允文为何会下如此命令?也许他想活捉朱棣,也许他想感化朱棣束手就擒,也许以后就没有也许了!连擒贼先擒王的道理都不懂,我也是醉了,建文帝丢掉皇位怨不了别人,只能怨自已实在不是当皇帝的那块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