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九十载 难忘龙江电业四十年

11月21日,作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宣传的重要部分,国网黑龙江电力离退部联合外联部对黑龙江省原电力工业局崔庆旭局长进行了专访。

崔局长今年已九十岁高龄,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他1929年出生,1945年参加工作,历任鸡西电业局、牡丹江电业局党委书记,佳木斯发电厂党委书记,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党委书记,佳木斯发电厂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等职。1975年到1985年任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局长,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全省缺电的艰难局面。

风风雨雨九十载 难忘龙江电业四十年

上午九时许,一行6人到达老局长家,老局长热情迎接,嘘寒问暖,和蔼可亲。

“缺电十年呐!黑龙江缺电十年!我所有市都去了,跑过65个县。七五年的时候各地都缺电,省委领导到哪去都带着电业局,要去协调解决电的问题。整个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电网,这个网里黑龙江最小,而且水平最差。去了也没办法都解决,很多时候就是安慰安慰,当时无能为力啊,太缺电了。”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我省的缺电局面,老局长满眼遗憾和惋惜,“电炉子、电热、电扇,所有带电的都不允许用,明确规定,没有电,各个企业“停三开四”。遇到农业干旱,就变成“停四开三”。我省是边区,当时供热又不行,电炉子不准用,大灯泡都不行,违反节约用电规定,老百姓过得很苦。”

崔局长详细描述了当时由于缺电给百姓生活和工业企业生产带来的种种困难。机器没有电,亚麻厂工人手工切亚麻,为了安全有不能用煤油灯,只能摸黑工作,时常有工人切伤手指;在乡下,村口的水井旁都用不上电灯,冬天的夜晚井口结冰,打水的村民不慎滑入……缺电带给百姓的苦难触目惊心,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当时黑龙江地区都是伪满遗留的电厂,勉强维持发电,没有自己新建的电厂。七八年开始改革开放了,要解决缺电问题,当时是集资办电体制。通过集资,省里和国家也支援一部分,咱们能扩建的电厂都扩建,扩建比较省钱,当时的条件还不允许新建电厂。”崔局长介绍,到了1978年,虽然黑龙江省依然处于严重缺电局面,但相对改革开放前,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当时全省电力行业发生一件大事,时任副总理李鹏一行到黑龙江考察,决定新建哈尔滨第三发电厂。龙江人民深受鼓舞,省政府成立由十个单位组成的支援小组支持新电厂建设,“哈三电厂”十三个月投产发电,创造了当时工程建设的奇迹,使哈尔滨地区用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风风雨雨九十载 难忘龙江电业四十年

到了八五、八六年进入电力大发展阶段,电厂和电网建设全面铺开了。富拉尔基、牡丹江、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都新建了二十万千瓦的大电厂,扩建和新建工程连续开展。

“到了八八年,一下子全解决了。”谈到这,老局长乐开了花,“开七八个大厂,一下子够用了!大的企业,‘停三开四’终于成为历史了!”

“这是中央体制改革,中央重视、省委重视的结果。”崔局长总结道。“当时分管工业的副省长到‘哈三电厂’工地去过十一次,不简单啊!”

谈到自己的电力生涯,老局长难忘的事很多。“我搞电业搞了五六十年,一半是风风雨雨过来的,一半是狂风暴雨过来的。”从极度缺电到基本解决缺电问题,老局长两种心情、两种心境,对比强烈。

风风雨雨九十载 难忘龙江电业四十年

聊到目前的电力发展,老局长倍感欣慰。“改革开放40年,变化真是太大了!通过一代又一代电力人的努力,黑龙江电网形成了500千伏环网,网架更坚强了,供电更可靠了,不但不缺电,还能往省外送电,而且黑龙江的特高压也正在研究推进中,我相信借着东北全面振兴的东风,龙江电力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一定会做好黑龙江振兴的先行官。”

“风风雨雨,九十岁啦!”老局长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