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2018.11|發展農業新業態 培育增收新動能

《大安》2018.11|发展农业新业态 培育增收新动能

《大安》2018.11|发展农业新业态 培育增收新动能
《大安》2018.11|发展农业新业态 培育增收新动能

發展農業新業態 培育增收新動能

■ 陳明弟 廖雲齊

《大安》2018.11|发展农业新业态 培育增收新动能
《大安》2018.11|发展农业新业态 培育增收新动能

編者按四十年前的1978年12月18日—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中央作出了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年初,區委又制定了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點,為慶祝大安改革開放四十年,推進大安改革發展,我們策劃了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大安四十年成就回眸等相關稿件,以饗讀者。

《大安》2018.11|发展农业新业态 培育增收新动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增收是核心目標。大安區始終把農戶受益、促農增收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深化農村改革為突破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探索發展農業新業態,不斷轉變發展方式,培育農民增收新動力、新引擎,有效促進全區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一、著力搭建三大平臺

(一)搭建園區發展大平臺。以大安區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為綜合性發展平臺,與美麗鄉村統籌規劃、多規合一,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品位打造,堅持產業園區、田園景區、農村社區“三區同建”,利用“農業+”模式,推進三產融合發展。園區總體規劃面積約10萬畝,覆蓋三多寨、何市等6個鄉鎮68個村,佔全區行政村的46%,涉及農戶4.8萬戶14.6萬餘人,佔全區農業人口的60%;其中核心區14.43平方公里,覆蓋農戶0.28萬戶1.1萬餘人。通過“規劃引領、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資源共享”,著力將政策、資金、人才引入園區、留在園區,讓園區的機會吸引人、讓園區的環境留住人,使各種要素、各方資源都能在園區找到自身位置、實現自身價值,併產生聚集效應,形成產業鏈延長、銷售鏈相通、效益鏈相乘的良性發展格局。

(二)搭建資金整合大平臺。一是財政優先保障。為鼓勵引導各方投入園區建設,及時出臺《大安區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每年落實扶持資金1500萬元,對在園區內進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現代市場營銷與加工體系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方面給予財政補助,已兌付土地流轉補助210萬元,並整合農業、水利、交通、國土等涉農項目1.2億元,靶向投入於園區建設。二是引導金融重點傾斜和社會資本參與。實施經濟林木(果)權和農村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引導金融機構發放貸款2325萬元投入園區。積極創造條件,引進豐碩農業有限公司、自貢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自貢市五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業主進入園區,投入社會資本1.5億元,形成多元主體共同投入的格局。

(三)搭建社會化服務大平臺。一是建設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平臺。為推動園區農產品內貿流通,構建現代化農產品物流、營銷體系,園區建立以產地農產品集散為主的配送中心,集農產品收儲、分選、包裝、冷藏、配貨、檢測、電商銷售和信息平臺等功能為一體,使農產品在園區內實現清洗、初加工、分選包裝、檢驗檢測和物流配裝,從而提升農產品優勢產區流通能力和效率,實現農產品“存得住、運得出、賣得掉、賺得到”。二是用好資金互助平臺。園區支持三綠資金互助社發展,充分發揮互助社“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地緣優勢,依託血緣親緣的人際資源和發揮資金融通成本低、效率高、無障礙的特點,以簡便、快捷、高效的貸款投放方式,為社員生產發展提供資金貸款支持,解決社員融資需求。並依託資金互助社開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試點,努力構建“豐借欠貸”的資金調節模式。目前資金互助社運行規範有序,效益良好,成為全省8個試點社中實現盈利的2家互助社之一。

二、著力實施三大工程

(一)實施休閒觀光農業工程。探索“農業+旅遊”模式,立足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江姐故居、鄧萍故居等紅色旅遊文化和三多古寨、牛佛古鎮、長灘河流域等地區文化資源,進一步挖掘井鹽文化、農耕文化內涵,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積極舉辦多福生態園採摘節、雁溪谷康乃馨節、玫瑰海鄉村旅遊節等鄉村旅遊活動,推動農業生產由種養單一功能向“優勢產地+原產地加工+觀光農業”轉變,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

(二)實施農村電商工程。探索“農業+互聯網”銷售服務模式,支持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以及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等物流體系建設,拓寬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渠道,建設益農信息社130餘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建成農村電商服務中心1個,村郵電商服務站23個,實現快遞物流配送下鄉到村“當天到”、進城外發“當天發”,電商交易額突破1500萬元。成立三綠農業產銷服務中心,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產銷對接配送平臺,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櫃檯、從基地到餐桌的產銷對接,農產品直接配送月交易額突破300萬元。

(三)實施科技惠農工程。探索“農業+科技”模式,整合政府和經營主體培訓資源,實施每村1名技術能手、每組1名致富帶頭人的農村“百千”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將園區基地作為農戶學習技能、運用實踐的實戰場,著力培育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土專家”“田秀才”,已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800餘人。園區引進新品種28個、新技術16項,配置設施大棚、水肥一體化及耕作、防控等設施設備400餘臺套,柑橘、蔬菜標準化技術及畜禽標準化生產在園區得到全面推廣,農業科技服務率達到90%以上。

三、著力倒逼三大轉型

(一)倒逼小規模生產向適度規模化轉型。市場的需求倒逼產業發展規模化,單家獨戶的小生產已不能應對大市場的高要求。園區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引領農業分散生產轉向適度規模經營的主力軍,累計培育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5個,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大園區+小業主”“龍頭企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等模式,連片發展精品柑橘5000畝、優質蔬菜3000畝、水產養殖2000畝,初步建成肉牛、生態豬、雪山草雞養殖以及柑橘、核桃等產業基地14個,新建和提升改建產業基地2.3萬畝。園區核心區土地流轉率達92%,農戶從土地流轉上獲得的收益達到1000元/畝以上。

(二)倒逼隨意性生產向規範化生產轉型。市場的需求倒逼產業發展由擴面增產轉向提質增效,園區產業在形成規模的同時,更加註重效益的提高,促進種養殖產業特別是柑橘產業由傳統向現代轉變。園區以自貢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對柑橘基地進行標準化建設,引入以色列水肥一體化智能滴灌系統,推廣深翻有機改土和水肥一體化等物聯網生產技術,實現對柑橘澆水、施肥、監測、打藥四大功能通過電腦一鍵完成,做到每一株柑橘的給水量相同,比原始的種植方式至少節水60%、節肥30%,且能實現澆水施肥不用人,增產30%以上。

(三)倒逼粗放式生產向精細化管理轉型。市場的需求倒逼生產管理由粗放轉向精細。園區以立華牧業一體化養雞項目為示範,由公司統一技術標準,提供肉雞養殖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服務,農戶按照養殖規程從事“代養”,按勞動力投入換取代養收入,促進分工細化,有效解決傳統養殖模式中養殖戶面臨的疫病和市場風險。累計發動528戶農戶參與一體化肉雞代養,建成標準化雞舍583條,累積出欄肉雞1100萬羽,平均代養收益2.95元/羽,促進養殖戶增收3245萬元。

四、著力突出三大效應

(一)突出社會整體效應。積極引進和培育農業產業化新型經營主體,全面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村集體+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引導構建企業(業主)聯盟,開展產業聯盟培育試點,引導企業(業主)“抱團發展”, 推廣普及“大園區+小業主”、“ 大龍頭+小農戶”等融合模式,完善小農戶和園區發展有機銜接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多產聯動、成果分享的融合體系,將園區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互聯互通,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健全利益鏈,促進綜合效益明顯提升、農戶大幅增收。

(二)突出地域品牌效應。與“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相結合,大力發展農特產業,鼓勵企業開展自有品牌創建,推廣“長灘河”地方公共品牌,支持農產品地標保護、綠色、有機、無公害等資質的申報認證。推進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推進農產品“三品一標”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生產。充分利用肉牛之鄉、肉兔之鄉和優質果蔬等特色產品資源,實施農產品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加大農產品品牌包裝、宣傳和推介力度,著力提升陶外公、牛佛烘肘、長明火邊子等品牌知名度。

(三)突出經濟帶動效應。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計劃,皓禾生態豬養殖、立華肉雞養殖與柑橘、蔬菜種植實現園區內部種養循環、生態循環,化肥農藥用量持續減少,有機肥得到充分利用。一年多來,園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規模發展到大規模建設、從零星示範帶動到農戶競相參與創建的轉變,核心區實現總產值9400萬元,輻射帶動農戶2200餘戶,促進農戶就業2.6萬人次,帶動戶均增收3100元。

來源 | 《大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