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大荔的历史渊源?

文化名人堂


一座神奇的城,连续三年出生三位皇帝,孕育三个朝代

历史无奇不有。

这些年来,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历史爱好者们越来越多谈到独孤家三姐妹当了三个朝代的皇后。这个独孤有可能和金庸先生笔下所描述的独孤求败同一个家族,金庸先生好像有谈到过。

不过星火辰以为,如果独孤求败当真像金庸先生所描述的那样,生活在那样一个历史年代,“与河朔群雄争锋”,那根据历史事实考据一下,他倒更有可能是其他的身份。

呵呵,开个玩笑。独孤求败毕竟是小说人物,今天暂且不提了。

今天说一座神奇的城,它是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的,到现在它的遗迹或许还在,当然也有可能已经埋在地下或水底下了。

这座城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在连续三年的时间里,这座城里出生了三个皇帝,有两个还都是开国之君,剩下一个也是赫赫有名的英主。

更神奇的是,这里居然孕育出了北周、隋朝、唐朝三个连续相生的朝代来。

这座城可不是长安、洛阳一样鼎鼎有名的大城,而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小城,当时叫做——同州。可能你听都没听过吧。

一、同州的前世今生

刘邦建汉开国,从洛阳迁都长安,西汉便在关中扎下根来。西汉的京畿地区,就是所谓的三辅,又称为三秦,除开长安城(京兆),还有左冯翊、右扶风(二者都有屏障拱卫长安城的意思,相当于长安的左膀右臂)。

这个左冯翊就是后来的同州城(今陕西省大荔县)。

数百年后,称霸中国北方的北魏(南北朝时期)因为六镇暴动而天下大乱。一个叫宇文泰的人因为各种机缘,从夏州(统万城)起步,开始了他称霸关中的人生旅程。他手下聚集了一批原本出身并不太高的中下层军将,经过浴血奋战,这批人成为了之后荣耀了几百年的关陇贵族的开山祖师。

宇文泰将他的霸府便建在同州,并长期居住在那里(与我们通常想象的他住在长安不同吧?),使得同州成为宇文政权重要的军事基地。后来,隋唐又在同州修建宫殿,被称为长春宫,有时候,皇帝还亲自去长春宫里住一住,看望同州的故老乡亲们。

长春宫大约在大荔县朝邑镇(只看这朝邑两个字便知道它的来历不简单)。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修建水利工程,朝邑镇的位置有改动,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遗存。

二、在这里,连续三年出生三位帝王。

1、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六月癸丑夜,大隋开国皇帝杨坚出生于同州境内的般若寺里。传说他出生时就有神异,因此他的父母不敢亲自抚养,将他交给寺庙里一位尼姑来照顾。直到他十二岁,必须读书了,这才被他父亲杨忠接回长安。

星火辰简评:公元541年,东魏(高欢为实际掌控者)和西魏(宇文泰为实际掌控者)对抗正烈,东魏实力远远强于西魏。身为西魏前锋大将的杨忠戎马倥偬,恐怕根本没有办法照顾小杨坚,将他交给尼姑抚养是为了他的安全着想。

2、西魏大统八年(公元542年),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出生在宇文泰的同州官舍里。据说他生有至贵之相,但相师私下里说他寿命不长。

星火辰简评:宇文觉担了一个开国皇帝名头,实际的开国者应该是他爹宇文泰,正因为名实不符,宇文觉被宇文护(宇文觉堂兄)所废杀。所以,实力比名头更重要。

3、西魏大统九年(公元543年),北周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出生在同州。宇文泰反复观察这个儿子,说:“能够达成我的志愿的,一定是这小子了。”当宇文泰看到回到长安城的杨坚,又说:“此儿非代间人。”(不是人世间能生出来的。)

星火辰简评:宇文泰也会看相吗???公元543年,宇文邕出生时,正是宇文泰在洛阳被高欢打得溃败之时,当时西魏兵将损失惨重,可以说是宇文泰一生中极大的危机。然而《易经》上说,否极泰来。宇文邕这个北周的第一英主诞生了,算不算否极泰来呢?

总评一下,他们出生时期的这个大统年号也算是个小小的奇迹了,还真生出两位能够大统数百年分裂局面的关键人物来。北周武帝宇文邕好不容易统一北方,杨坚跟着捡漏,将南方也统一了。大统年号功不可没!

三、在这里,孕育出三个连续相生的朝代来。

大家应该已经想到了,这三个朝代分别是北周、隋朝和唐朝。

北周开国祖师宇文泰的霸府就在同州,而北周的开国皇帝以及它的第一英主也都出生在同州。

隋朝的太祖爷杨忠是宇文泰手下十二大将军之一,长期住在同州。隋高祖杨坚出生在同州,又在那里长到十二岁。

唐朝的太祖爷李虎是宇文泰手下八柱国(比十二大将军高一级)之一,还是安家在同州。李渊的父亲说不定也出生在同州。

其实,我们还可以推论,同州也是独孤家三姐妹的第二家乡。既然宇文泰(独孤信当头上级)和杨忠(独孤信直属下级)都安家同州,独孤信至少也在同州住过。

古人讲求风水,同州“二华关渭水,三城朝郃阳”确实名不虚传。


星火辰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荔人,我就不做太系统的答复了,很多资料在百度上都能搜到,我就零零碎碎地讲一些我了解的内容。



大荔现在是归渭南管辖,但是在以前,大荔的地位可是远远高于渭南的。大荔古称“同州”,是同州府的行政中心,辖“二华关大水,三城朝合阳”十县,也就是现在的渭南市除了渭南城区以及富平县以外,其他地区都归同州府统辖。



大荔在历朝历代的战略地位都非常重要,“左冯翊,右扶风,中京兆”中的冯翊就指的现在的大荔,大荔至今还有冯翊路。

作为同州首府之地,曾经大荔的富庶程度确实是其他县不能比的,这里历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那时交通极不发达,甚至有外地人“穷极一生的梦想”就是逛一趟同州府。由此可见,同州府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当然了,我们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随着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崛起,如今大荔的地位已经不复当年,且诸多方面已经被其他兄弟县城超越!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大荔在把握机遇方面很难找到机会,但随着大西高铁的开通,以及大荔农业品牌的重新崛起、借助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引领,大荔县正迎来高速发展的全新时期。

我们有理由相信,勤劳的大荔人一定会创造新的奇迹!让我们拭目以待!


渭南人的一天


大荔国是春秋时期一西戎分支建立的国家,在今陕西大荔县一带。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大荔戎族部侵入,灭掉国(今陕西大荔县西部),于今朝邑老城遗址东筑王城,建立大荔戎国,南与芮国(今陕西大荔县东南)为邻,东依晋国。大荔国长期居于秦、晋两国之间,实力逐渐增强。

周贞定王二年(前467),秦厉共公即位。秦利用晋与郑、齐两国交战之机,欲东图中原。大荔国位于秦东向出关的要冲,实力又较强,对秦国向东拓展构成一定威胁。周贞定王八年(前461),秦厉共公秘调两万军队,突然进攻大荔。强大的秦军一举攻克王城并灭掉了大荔国,收编了大荔戎军,解除了东进的隐患。随后,秦筑高垒,加固王城,设临晋县,派重兵把守,占据了东部军事要地。

那么在讲讲大荔文殊塔的历史;

文殊新塔位于大荔县城北大街北端与环城北路相交之十字路口,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又因“文殊阁”而得名。“文殊阁”为“同州长兴万寿禅院”的主体建筑。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别驾杨公所建,高三层,高百余尺,因塑文殊菩萨像得名。文殊阁因年久,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阁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塔共4层,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冬,拆上层又续增3层。民国战乱,摧毁塔顶及塔身半壁。民国廿五年(1936年)驻军冯钦哉倡议,在“长兴万寿禅院”故址,兴建“山公园”,又在“文殊塔”基础上重建文殊新塔。该塔系砖质阁楼式空心塔,六角七层,从第二层起,每层各开六个坚式长方形窗,底层南北各开塔门,另开四个圆窗。层檐为外叠涩五层,塔顶各角为象鼻挑角,并可悬铃。内置螺形木梯和栏杆,可攀沿旋转而上。1986年县政府又增固塔基,修建铁栅、花池、形成了街心花园。

大荔丰图义仓的历史渊源也得说说。

光绪三年(1877),陕西关中大旱,朝邑(今大荔县朝邑镇)一带尤为严重。时为工部右侍郎的朝邑人阎敬铭,巡视灾情后,奏请建立粮库,以本地之粮防本地之饥,储粮备荒。不久,朝廷批准建立粮库,由陕西官员组织施工,选址在朝邑县城西边南寨子。光绪八年(1882),深受旱灾之害的朝邑百姓,积极响应阎敬铭的建议,捐银三万两,支持粮库建设。光绪十一年(1885),粮仓竣工,共有60面窑洞,每窑可容2000石粮,总计约可储粮12万石。慈禧朱笔御批“天下第一仓”,号曰丰图义仓,一时名振全国。

丰图义仓的建筑形式,在中国粮仓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整个建筑分为外城和内仓两部分。外城的北、东、南三面俱临悬崖,只有西面围筑城墙,并留有出入的惟一门洞。地势高燥,坚固易守。内仓坐北向南,青砖砌筑,高约8米,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呈长方形。院中天井范围广阔,南门又洞开东、西两门,存取粮食十分方便。各仓廒内底部空悬木板,通风干燥,隔湿防潮。仓顶平铺青砖稍有倾斜,既流水畅通,又能晒粮。沿边又筑有萧墙,成为粮仓的又一道防线。

丰图义仓采取边建设、边晾干、边储粮的办法,到工程后期,多数窑已储满粮食。时关中又遭大旱,朝邑县官及时开仓赈灾,使同州、朝邑一带未饿死一人。(今日的大荔县朝邑镇)

建国后,丰图义仓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廒完整无缺,成为国家重要粮库之一。

那么到了现如今的大荔县,同洲湖畔美景尽收眼底,大荔的瓜果之乡闻名于世。大荔人正在以干劲十足的热情,建设着大荔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