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孔子思想不被先秦统治者所推崇的原因有哪些?

YXL独立风中


“孔子思想不被先秦统治者所推崇”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

原因在于所谓“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仅以狭义来论,孔子思想是传承和弘扬夏、商、西周礼乐文明,换句话说孔子学说只是以周礼为范本对夏、商、周礼乐的总结,正是夏、商、周统治者所实施的。此其一。

其二,即使是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可以说孔子学说也代表着正统。因为春秋时期是“狭天子以令诸侯”的争霸年代,东周王朝仍然存在,各诸侯国仍在表面上承认其共主地位,当时的霸主仍然要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去讨伐别国的。也就是说即使是霸主也还不敢公开挑战东周朝的“正统”地位,只是因为东周王朝的式微,不再具有控制各诸候国的能力,包括霸主在内的各诸侯国包藏祸心,各揣心腹事,不再对主子拥有忠心,不管是为了自保也好还是为了争霸也好,都纷纷逾越礼制各行其事。在这种局势下,孔子周游列国劝说各诸侯国王真心拥护东周王朝为共主,实施仁政,对于弱小的诸侯国即使有那个心也没那个胆;对于自认为有能力争霸的诸侯国早梦想取东周而代之,怎能听得进去孔子之言?请注意,这个时期不接受孔子之言不是东周王朝的大统治者,而是一个个诸候国的小统治者。

再后来,孔子死了,东周王朝也被诸候国秦国灭了,秦兼并六国,然,大秦大一统不过2 0年就被大汉朝取代,又经过68年,儒家学说重登正统地位。

如果从公元前256年东周王朝被秦所灭至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止,儒家失去正统地位仅仅一百多年而已。即使从公元前475年战国算起,儒家失去正统地位也只有341年。

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孔子思想不被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所推崇的原因是各诸侯不是为了争霸就是为了自保。


闲聊天下


开疆扩土大一统需要改革、打破旧体制,所以法家代表人物商央便大展拳脚…。之后的历代统治者极力维护自身利益、鱼肉百姓…,于是孔学大行其道。法家之所以对国家发展、改善民生、富国强兵有推动,主要是动了统治者生产资料这块蛋糕:给有贡献的底层民众田地,让底层奴隶有机会成为有产阶级,(这也是后来利益集团要车裂商央的根本原因);而孔学呢?是给底层民众空谈仁、义、礼、智、信…,不谈他们的基本需求、不谈物质分配、不谈人的基本生存,也不动用统治者的丝毫利益,就可以让普天之下百姓老老实实…。这样的儒家,岂有统治者不欢迎之理?所以儒家、孔学是给底层民众量身定制的毒药,也是给统治者治国平天下制胜法宝。


重点241


道理很简单,儒家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主张“正名”与“仁义”。天下太平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可以有效巩固国家的稳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又可促进社会的和谐。故而汉朝稳定后,儒家便脱颖而出,平步青云,上升为“经学”。

而先秦时期,严格来讲是平王东迁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疆域,在戎狄不断地蚕食下,范围逐步缩小到一两百里。各诸侯国根本不把周天子当回事,“繻葛之战”时,周桓王还被郑庄公手下射中一箭。


此时的周王室要土地没土地,要威望没威望,近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只顾逞雄争霸,扩张领地,谁若讲仁义,要么被看作迂腐,要么就是虚伪的表演。

“泓水之战”,打着“仁义”旗号的宋襄公成了千古笑话;“尊王攘夷”的齐桓公,也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秀罢了。此时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后期又大夫专权,即便表面使用儒家“礼仪”客套一下,背地里都在谋划着如何干掉对方。

春秋是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战国是大夫不把诸侯放在眼里。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在孔子看来,社会混乱的根源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确实如此。所以孔子才想要通过“正名”的手段,扭转这种“没大没小”的局面。


然而,正如当时一隐士所言:“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当时的社会已经每况愈下,只有给他来个社会大变革,不可能再倒退回去了。因此,时人称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但孔子能怎么办呢?总不能同流合污吧,只好“求仁得仁,又何怨”。有人评价孔子太迂腐,试想一下,假如孔子当时妥协了,待国家安定后,还会有“正宗的儒家”吗?

战国中期,社会愈加混乱。以儒家正统自居的孟子有些“哀世道之不正,怒邪说之诬民”,遂以一种“辩士”的姿态,竭力为儒学正名,可惜时势不允,依旧收效甚微。但也不失为儒家的一股清流,故后世以“孔孟并提”。


战国后期的荀子倒是妥协得很到位,因为当时社会已经混乱到极点,所以荀子提出“性恶论”,必须用“礼法”或“严刑酷法”震慑之。故而荀子俩得意门生韩非与李斯成了法家人物的代表。

但后世几乎不把荀子当作正宗的儒家,将其评价为“大醇而小疵”,是不纯正的儒家。故而,孔子的坚持是对的,至少为后世留下了正宗的儒学,因此被称作“万世师表”。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会变乱到极点,必然会否极泰来,因此秦朝统一了天下。可惜秦始皇以法家得天下,还妄想以法家治天下。就好像得病吃药好了,还想继续吃法家这盘药,结果吃得民怨沸腾,揭竿而起,短短十五年就给“吃死了”。


所以,汉初总结秦亡的教训即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以马上得天下,安能以马上治天下”。乱世为尽快实现国家统一,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倘若治世时继续折腾,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所以历代君主在争权夺位时,可以弑父,可以弑君,骨肉相残,尔虞我诈也是“不拘小节”;然一旦权位稳定,无不提倡儒家的忠孝节义,因为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之道。

故而两千年来,但凡太平盛世,没有不尊儒崇德的。一到乱世,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的玄学,民国的“打倒孔家店”等都跳出来了。现在国家安定了,被打倒百年的儒学招牌又被树立起来了,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遁之遁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先秦的国家规模大多相当于今天欧洲国家的规模,所以靠强权足以控制。

但是,发展到中国这个规模,就需要在人文上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念,只有公平公正才能得民心,只有包罗万有才能融合各地文化。

孔子宣扬的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的情感,天地君亲师,是人进入社会都会遇到的问题,只有这种抛弃狭隘文化观的人类普势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多数的赞同。

而秦国赖以成势的法家文化是一种对抗文化,为了谋个特定目标,大家勒紧裤腰带,万众一心,打倒敌人,一旦统一了,没有敌人了,怎么办?难道跟自己人斗,在窝里横?难道不应该享受人生嘛?难道不该为了平凡的人生,找到点可行的目标吗?为什么活?为了家人,为了幸福,为了更好的自己,难道不够吗?

儒家思想里,没有敌人,唯一的目标是超越自己,提升自己,不需要跟别人斗,超越自己已经足够了。所以儒家思想是适合大一统,适合自然发展的思想,战争只是极少数的情况,大多数需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动力所在。





心无羁绊夜未明


当时儒家学说也并不是主流,墨家与法家影响最大,李斯看出了儒家的软弱无能,假大空谈,不务实的虚伪心性,不适合当时开疆拓土,连年不断的春秋大战的需求?不但不能震国威提高士气,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危?因此为绝懦弱无能的后患,才有了李斯建议"焚书坑儒"的行动,儒家学派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压制!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愚弄,整治百姓,训民为奴的政治需求,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天下统治,采纳了马屁精,跪舔皇权,断了脊梁的哈巴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愚民,治民,疲民,贫民,辱民之术,至此儒家才成为了害国坑民的主流学派!!!


鑫挺83563181


孔子生在春秋末年,天下战乱不断,不是你征就是我伐。在这个时候,各个国家的统治者需要的是能够安邦定国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对内能够通过变法使国家强大,对外可以提高军事作战能力兼并领土的人才,比如齐国的丞相管仲。

齐国在春秋时期,是第一个称霸天下的国家,四方诸侯无有不从者。齐国之所以如此强大,就是因为齐桓公重用了管仲。管仲通过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齐国一步步强盛起来,外交上更是软硬兼施,使各国臣服。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说的就是管仲了。



孔子生前名望并不高,尤其是他游说各国的时候,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因为游说不成,孔子在政治上没有大展宏图的机会,所以才静下心来一心著书立说。《春秋》就是在此时而作。渐渐的,孔子的威望才一天比一天高起来,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师。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名声才如日中天,一直统治了中国约两千年。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强调的是个人修为。比如说,一个人应该懂礼貌,有学识,上要忠君,下要敬民,每天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本本分分,不去做任何有损他人之事。这样中庸的思想,治理国家尚可,它能够使人民奴化,变得愚蠢,可以巩固统治,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所采纳。而在春秋时期,国家君主需要的是富国强兵,扩大领土,那当然就不能用孔子了。


妖娆夜话


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孔之说具有不务实际的主观性,在解决客观的具体问题上,工具价值低,又不具有切实操作性。第二孔之说逆历史潮流,不附和当时代的求变寻新之趋势,不具有历史顺流顺势而为的思想指导性。第三孔之说具有对君主的思言行的禁囚性,束缚自由,道德绑架性很过分,这是不被接受的。第四孔之说缺乏严谨完整的系统性,理论基础不扎实,主张之中具有虚伪性飘渺性,其理论根本点没有科学性,因此缺乏说服力。第五孔之儒学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好为师的自恋性幼稚性太明显了,其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之处太多,其理论中深埋着极大的自相矛盾和难以自圆其说性说白了,其忽悠人的成分较大,当时代社会变化很大,统治者不可能看好一个夸夸其谈的忽悠者。孔子及儒学者的好为人师居高训教令人反感,别说高层顶层就是下层低层也不喜欢也有反感。儒学存在于中国历史上已有二千多年了,其残缺不全漏洞百出不切实际不合时宜又自相矛盾又不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却是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直到近现代人们才用更认真更科学的态度来审视孔子儒学给其一个历史性的总结,认可者有之,批评者有之,那其真价值到底如何呢?其实吧!从我个人的看法来说,早在孔子在世时人们就已经做出了评判与选择,孔子没有被重用儒学也没有被看好,儒学之兴已在孔子死后几百年的事了,何以兴起?何人促兴?原因与动机不简单值得认真的去了解。


吉利7702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一致的。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一个以暴力夺取江山的封建帝王,面对这套儒家思想理论,脑袋都会炸开了,反感、排斥、乃至扼杀儒家思想的传播。统治者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靠的就是愚民骗术,一旦坐稳,一脚踹开这些愚民是不难想像的。


手机用户5498255127


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恢复礼治,完全复辟西周的制度,这应该是人尽皆知的事实。我们如今常说的“礼崩乐坏”的说法,也是出自儒家学派之口。儒家对此局势提出的办法就是“克己复礼”,这虽然符合许多贵族阶级的利益,但是当时国际竞争形势激烈,复古派(儒)和保守派(墨)不能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很难有建树。

礼治难以管理越来越庞大的国家机器,法治才是必然的选择。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学术界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汉武帝不是独尊儒术而是表彰六经,其实表彰六经也是倒退,弃百家汇总之大成——黄老之学而不用,复辟周朝时代的教育),儒家学说才开始被重用,当然此时也不是彻底的复辟周制,只是部分复辟。但是毕竟儒家已经开始被重用,原因就是一来天下已经统一,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不复存在。而来新的、稳定的贵族集团形成,在统治阶级内部大大增加了对儒家学说的支持率!


大秦魂的微博


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实行的是丛林法则,所以,孔子的思想是脱离现实社会的。即便是今天,世界还存在霸权和反霸权的斗争,他的仁、义、礼、智、信对一个强盗国家,就是书呆子似的说教。中国的大门被列强武力打开后,才真正看到儒家教化的缺撼,所以,“五四”运动提出了砸烂孔家店的口号。对于孔孟思想还是应当批判地吸收,毕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