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赢政并没有下令吕不韦自尽,只是让他迁到巴蜀,为何他就自尽了呢?

大秦铁鹰剑士


关于吕不韦自尽的心理动机,司马迁给出的说法是:“自度稍侵,恐诛”。也就是说,太史公认为是吕不韦觉得自己做得过分,怕被秦王诛杀,所以就喝下毒酒死了。应该说,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但是,作为一个杰出的大政治家,吕不韦的非常之死,仅仅是羞愧和恐惧吗?

之前吕不韦因“私进嫪毐”导致的太后丑闻和秦国政变,应该是很重的罪行了,吕不韦尚且没有因为羞愧和恐惧而自杀,而这次秦王下书只是指责了吕不韦,罪行并不重,却饮鸩自杀了,两相对比,自杀的动机应没那么简单,当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而这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对于一个由商界精英转成的杰出大政治家来说,有着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从其耗费巨大精力编撰一部《吕氏春秋》中就可以看出,然而秦王下令其迁徙巴蜀,从此远离秦国政治中枢,意味着政治理想的彻底丧失,导致其精神走向崩溃,进而选择自杀。

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回顾下整个过程:

吕不韦在权力鼎盛时期,编撰完成了一部政治大作《吕氏春秋》,该书集中体现了他个人的政治主张,也寄托了他个人的政治理想,吕不韦也非常希望这部大作能够被秦国的新庙堂所接纳,并作为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施政指导思想。

不幸的是,由于吕不韦向太后“私进嫪毐”,最终引发嫪毐之乱。幸运的是,年轻的秦王嬴政果决地平定了嫪毐之乱。此后,吕不韦在嫪毐事件中的重大罪责,也开始慢慢被清查了。

在罪行公开之前,吕不韦很可能预感到了自己的不妙,为了防止《吕氏春秋》被秦国新庙堂的冷漠所埋没,吕不韦不首先在庙堂公布政见,而是向社会直接公开了这部大书,并以悬赏“一字千金”的方式征求纠错。应该说,吕不韦不愧具有超凡的商家根底,广告案的策划实施在当时社会远远超前,立即起到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但是,这一不寻常的举措,也加速了与秦王嬴政的诀别进程。

以不经庙堂参议而公开政治主张为根基原因,以嫪毐事件罪责为直接原因,秦王嬴政最终罢免了吕不韦的丞相职位,但是保留了吕不韦的文信侯爵位,也保留了吕不韦的实封之地——洛阳封地。这样的处罚,实际上仍然给吕不韦重回政坛,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移居洛阳的吕不韦,被山东六国奉为英雄。年余之间,“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吕不韦不仅没有回避,而是选择了接纳。秦王嬴政基于政治警觉,顾忌吕不韦与山东势力结盟反秦,故此,特别下了一道王书,指斥了吕不韦,并下令其迁徙巴蜀,远离中原。从政治原则与国家安全的意识出发,秦王嬴政迁徙吕不韦的处置方法,并没有错误。

然而吕不韦接到王书之后,由此判定,秦王主流集团已经彻底拒绝了他的治国政见,并对他有了很强的戒惧心理,自己重回秦国政坛的希望已经破灭了。

对于一个有着崇高政治理想的杰出大政治家而言,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直接导致其精神走向崩溃,最终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就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

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了,吕不韦的治国理念与秦王嬴政新集团的理念,究竟存在怎样的冲突?归结起来,大概有三个方面:

  • 其一,吕不韦赞同变法与法制,但却不尊奉法治,违背秦国唯法是从传统。

  • 其二,吕不韦主张实行封建诸侯制,与秦国实行的郡县制有根本冲突。

  • 其三,吕不韦主张效法古圣贤治国,杂取各家为政之道,与秦国奉行的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理念的传统,有着巨大的矛盾。

这三个方面,既体现于吕不韦的领政实践,更体现于《吕氏春秋》的系统论述。本文这里就不详细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读下。


积翠古亭


吕不韦自杀之前,有这么三件事,第一,嫪毐叛乱后一年,吕不韦被罢相位,以文信侯的身份被谴到河南;

第二,吕不韦到封地,各国诸侯宾客使者络绎不绝来他的家;


第三,吕不韦家门口热闹,嬴政害怕有变,于是给他一封信,说:“你有什么功劳能使你在河南食邑十万?又有什么身份让你号称仲父?你去蜀地吧。”

如此,有意思的是吕不韦并没出逃河南,也没在此举兵造反,他选择了自杀。这是历史上很大的一个谜底,分析着,有这么以下三种情况。

一,阴谋论

迎接回太后赵姬后,嬴政、吕不韦,这么两人出现在太后宫中,三人彻底深谈,嬴政知道了“吕不韦是自己亲生父亲的真相。”所以决定不杀吕不韦,但由于嫪毐事件影响。

因此,让吕不韦回河南,借“毒酒”假死,默默走到幕后,帮助嬴政统一六国,和赵姬幸福地生活。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瞒天过海,在李斯的建议下,身处河南的吕不韦假死。

二,为嬴政让路

吕不韦一生忠于秦国,他积聚很多人著《吕氏春秋》,目的是让秦国大一统有理论支撑。

眼看嬴政年龄日增,权力日益增大,有《韩非子》思想作支撑,决心为他让路。

如果加上父子关系,那吕不韦为堵住天下众人悠悠之口,保全儿子嬴政秦国皇氏血脉。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吕不韦不死,嬴政无以服天下。”

三,保全家人

注意一个时间点,吕不韦是在嫪毐兴兵后一年罢的相。说明,除去嫪毐后,阻碍嬴政脚步的最后一人是吕不韦。

嫪毐造反,吕不韦没出手,为什么不出手?他在投机取巧。当年,凭借“奇货可居”获得如此利益。这种时机,他再这样做。


但嬴政赢了,同时,权力也增大,吕不韦也成了他的阻碍石。知道这种情况,吕不韦主动自杀,谋取最大利益,以求家人平安!

在《吕不韦列传》中,“稍侵,恐诛”四个字足以说明,“稍侵”说明嬴政对吕不韦的猜疑逐渐加深,“恐诛”是在说吕不韦害怕连累到家人或家族。

而嬴政的信在这其中起一个“威慑,震慑”的作用,害怕吕不韦狗急跳墙。

以上三种情况,你赞同哪一种呢?欢迎补充!


非常茴香豆


根据《吕不韦列传》的记载来看,造成吕不韦自尽的直接原因就是秦始皇的一封信,虽然这封信中秦始皇只是严厉批评了吕不韦,并让其和家人迁往蜀地居住,不过吕不韦是极为聪明的,他应该是透过这封信料定自己早晚必死,这才喝下酖酒自尽的。

秦王信件的内容和背景

秦始皇继位的时候只有13岁,时任宰相的吕不韦独擅大权,甚至被尊为“仲父”,而嫪毐又霍乱后宫,这令嬴政极为不满。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年岁渐长的秦始皇与嫪毐、吕不韦的矛盾越发尖锐,这一年有人告发嫪毐并非宦官,且和赵太后私通生下两个儿子,还意图在秦王政死后立其子为王。嬴政于是令人严查此事,最终将嫪毐,以及他与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全部杀死,并夷嫪毐三族。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由于吕不韦已经成为了嬴政亲政的绊脚石,加上嫪毐案牵扯到吕不韦,于是嬴政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身份,将其迁出咸阳,令其返回河南封地。

然而返回封地的吕不韦还不清净,各诸侯前来拜访的宾客络绎不绝。嬴政生怕造成动乱,于是在公元前235年,给吕不韦带去了一封信,责问其道,“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在收到秦王的这封信后,“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为何一封信便令吕不韦自杀

从这封信的内容看,秦始皇似乎只是对吕不韦“无功而被封十万户,无亲而被尊为仲父”表达不满,于是令其全家牵往蜀地。但在极为聪明的吕不韦看来,这封信却是足以致命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嬴政抹杀了吕不韦的功绩。吕不韦有没有功绩,那自然是有的,且不说正是在他的努力斡旋之下,嬴政和他父亲才能够返回秦国,并最终继承王位。仅仅以吕不韦担任丞相,先后辅佐异人、嬴政两代秦王的过程看,他的功劳就不小。然而嬴政却在信中说出了“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这样的话,这等于是将吕不韦之前的所有功劳都给抹杀了。

2、嬴政步步紧逼,意图幽禁吕不韦。嬴政为何要斥责吕不韦,即使如史料记载的一样没有明说,但我想吕不韦应该也猜的到,正是由于他返回封地后不断接待各诸侯使者,这才引起了嬴政的不满和猜忌,于是有了这封信的出现。而之所以令其和家属迁往路途不便、地处偏远的蜀地,就是对于他结交外人的一种惩戒。嬴政的这封信等于是传达了一个信号,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监视下,最好还是不要和外人来往了,不然我会以为你是要造反的。


秦始皇这封信虽然内容不长,传达的信号却很明显,等于是在告诉吕不韦,你对秦国没有功劳,你和秦国宗室没有血缘关系,我对你已经很不满了,你再和外人来往我会认为你是要造反的。我想吕不韦正是体会到了这封信中的意思,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嬴政的绊脚石,他也料定自己即使乖乖迁往蜀地,恐怕也迟早会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正是这封信让吕不韦明白,只要自己还活着,嬴政就不会放心,这已经是必死之局,与其最后被泼污水“因罪被杀”,倒不如自杀留个清白之身。于是吕不韦便自杀了。


香茗史馆


识时务者为俊杰,吕不韦如此聪明,不会把迁居巴蜀当成网开一面,接下来会是什么结果,他和秦始皇都心知肚明。

而这个结果,在一千九百多年后,被年羹尧印证。他从西北迁往江南,走一路贬一路,到达目的地时,已经沦为守门员。最终,老年仍然难逃一死。

吕不韦跟老年不一样,他是玩脑力游戏的标准政客,对于规则内外的事情,都能够了然于胸。他心里透亮的,自己有三必死。



1.混淆血统。

直到现在,仍有嬴政出于吕不韦血统的说法,无论真假,这样的传闻都能够动摇嬴政的统治地位,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肉体消灭。



2.祸乱后宫。

吕不韦自己与太后的关系,本来已经不清不楚,弄去个嫪毐还跟太后生下两个儿子,这样的罪过,死一百次都嫌少。



3.权高震主。

吕不韦当秦国丞相时有多牛,看吕氏春秋这部书没人敢评价就知道了。秦始皇偏偏没有选择书中概述的帝王之道,而是选定法家学说,这恰恰映射王权与相权势不两立。

无独有偶,吕不韦和年羹尧一样,不是一次被迁,他是从咸阳先贬至河南,再迁蜀地的。为了不再受辱,老吕只好一了百了。


有文化气息的历史号,有军事气质的文化号,欢迎关注头条号军缘鑫播客。

军缘鑫播客


吕不韦本就是一个出色的商人,即使他做了秦国的丞相,也改变不了自己商人的本质,商人逐利,万事最求利益最大化,吕不韦自尽亦是如此。秦王嬴政给吕不韦的一封信到底写了什么,吕不韦又从中看出什么玄机,让他决心饮毒酒自尽呢?

秦王嬴政的一封信看是指责,实则是一封催命符。吕不韦因为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之后,又因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嬴政担心他谋反,下令让其举家迁蜀,并且给了他一封书信,上面写着:“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这封看似只是在指责吕不韦,实际上是在问罪吕不韦,只是碍于当时的局势,一切很隐晦,但吕不韦看出了其中的玄机,这就是一封催命符呀!

吕不韦不仅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他通过这封信,已经知道了秦王嬴政对自己的怨恨,知道自己早晚难免一死,与其将来被以各种罪名,落得一个满门抄斩,连累了家人和族人,倒不如自己识趣一点,自己先下手为强,自尽以此消除秦王嬴政的怨恨和猜忌,尚能保全自己的家人,壮士割腕,利益最大化。

总之,吕不韦之死,是秦王嬴政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消除隐患,被秦王嬴政逼死的,只是一场封建统治者内部的一场博弈罢了,显然吕不韦败了,但他也足够聪明,牺牲自己一个人,保全了自己的家人,也是一个牛人呀!


密探零零发


吕不韦失势,是从嫪毐之乱开始的。

没有吕不韦牵线搭桥,嫪毐这个烂人怎么可能混入宫中呢?虽然吕不韦并没参与叛变,但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嫪毐与太后的那些好事,吕不韦都是知情的,却没有告诉秦王政,有欺君之罪。

嫪毐叛变被屠、太后遭幽禁,吕不韦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但是,秦王政并没有马上动手,直到嫪毐叛乱后的第二年,才罢免吕不韦的相位。或许他还惦记吕不韦当年的救命之恩;或许他风闻吕不韦是自己生父的传言;更可能的,是他惮忌吕不韦的权势,等自己亲政后羽翼丰满了才最后清算。

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写道:“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不管嬴政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他叫“仲父”许多年了,还是有点感情的。

免职后的吕不韦并没有受到惩罚,他出居河南,倒也衣食无忧,生活逍遥。权力是一种瘾,上了瘾的人很难与权力一刀两断。别小看下野的政客,只要读读二十世纪的历史,袁世凯、蒋介石都曾下野,下野后仍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两千多年前的吕不韦同样如此,他虽失去宰相头衔,各国宾客使节仍络绎不绝前来拜访,奉为神明。

嬴政本能察觉到威胁,吕不韦虽下台却阴魂不散,仍然有自己根基甚深的势力。在秦王内心深处,一直充满着不安全感,从童年时的亡命天涯到成年后弟弟成蟜叛变、仲父把权、母后淫乱,连大烂人嫪毐都想政变夺权,只有独裁他才能有安全感,把权力牢牢捏在手心,只有操纵别人,才能避免被他人操纵。

秦王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以严厉的语气说:“君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享十万户食邑。君与秦王有何亲属关系?却号称仲父。”

这一封信,给吕不韦的政治生涯划上句号。不久后,吕不韦的河南封地被悉数收回,全家流放蜀地。这位战国末年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曾以旷世豪赌赢得权力,到头来人算不如天算,最后还是落得输个精光的下场。

一生残暴的秦王嬴政仍然给吕不韦留条生路,没有杀吕不韦。然而,吕不韦没有动身前往蜀地,而是选择了自杀,饮鸩而死。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

其一,吕不韦的生命原本为政治而生,一生追遂权力,如今一无所有,他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当一个人从权力的顶峰坠落,从富贵的天堂沉沦,巨大的落差,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其二,秦王此时不杀他,不等于以后不会杀。与其胆战心惊等着他来杀,不如自己了断。

其三,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吕不韦确实是秦王政的父亲,如果是的话,秦王政也一定心里知道,至是有所耳闻。但是秦王已经放出话了:“君与秦王有何亲属关系?却号称仲父。”不认他这个爹了。秦王铁定不能认这个爹啊,一认怎么当秦王,你根本不是秦王族的血脉啊。吕不韦为了成全这个私生子,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去死了。


君山话史


要想了解原因,需要从三个角度去看待:1、吕不韦的年龄;2、嬴政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母亲赵姬的根本目的;3、嬴政的书信表达了什么。


吕不韦的年龄。依据维基百科的资料,吕不韦是公元前292年出生(虽然资料出处不明),到自杀时公元前235年,吕不韦年纪是57岁。吕不韦已经是高龄老人,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行将入木的老人。吕不韦已经完成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生命对于他而言只是时间而非成就。

英雄迟暮心态,是吕不韦在嬴政和嫪毐的斗争中采取观望,并在接到嬴政书信自杀的原因之一。人生已经享受完辉煌,不再有遗憾。吕不韦不再有积极进取、再建功勋的激情。


嬴政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的根本目的。在本人头条文中《彗星见 成蟜反 王冠剑 嫪毐乱 不韦免 逐客令:背后真相是什么?》一文指出了一下几点:

1、嫪毐并非是因为和赵姬的关系而得以封长信侯,嫪毐是平定公元前239年长安君成蟜屯留反叛事件而得以封侯;

2、秦始皇即位时,秦国就有三太后:秦孝文王妻子华阳太后、秦庄襄王妻子夏太后和秦始皇母亲赵姬太后。三太后共同执政,形成稳定而平衡的割据,这是秦始皇即位初期秦国的形势。


也就是说,在秦始皇未亲政时,秦国三大外戚势力把持着秦国:赵姬的赵势力,吕不韦是代表;华阳太后的楚势力,昌平君和昌平君是代表;夏太后的韩势力,成蟜是代表。这是李开元教授在《秦始皇的秘密》一书中的观点。
由于赵姬、华阳太后、夏太后三大外戚势力的相互制约,才使得赵姬没有能够像宣太后那样被记载成为听政的原因。

但在韩势力的夏太后在秦始皇7年去世后,秦国三太后共同执政就失去了平衡。韩势力的成蟜出于自保或夺位目的,在上党地区叛变了。嫪毐平定了成蟜的叛乱,以功封长信侯。这时,赵姬、吕不韦、嫪毐三人形成了秦国最强大的势力,彻底压制了以华阳太后为代表的楚势力。


赵姬听政、吕不韦执政、嫪毐军事,这就是嬴政8年秦国的政治形态。即便是嬴政亲政,没有大变故,怕是也要在他们三人的牵制之下。嬴政就是第二个秦昭襄王,没有独揽的大权。

秦始皇9年,嬴政亲政。亲政仪式完成后,嬴政借助楚势力,击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又通过采纳李斯的谏逐客书压制楚势力,重新夺回秦国军政大权。

即:秦始皇亲政时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从他们手里重新夺取最高决策大权。


嬴政写信给吕不韦的目的。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书信的表面内容是指责吕不韦无功、无亲于秦国。但本质上是因为吕不韦虽然被罢免了秦国的丞相之位,其影响力依然非常巨大:

“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

秦始皇刚重新夺回军国大权,但秦国还有吕不韦这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威胁着秦始皇独断的权力——一山不容二虎。

秦始皇写书信指责吕不韦无功、无亲的目的在于打击吕不韦的威信。而吕不韦因此自杀,原因只能是两个:1、羞愧难愤、英雄迟暮,一死了之;2、吕不韦意识到自己的高威望阻碍了年轻的秦王建立威望、功勋,就自杀以消除这一障碍。


总结来说,吕不韦自杀原因:1、吕不韦年纪57岁,已经是老年的英雄迟暮,雄心不再;2、嬴政杀嫪毐、罢免吕不韦、囚禁赵姬等夺取军国大权,建立威望;3、嬴政写给吕不韦的书信,显示了高威望的吕不韦阻碍了年轻的嬴政建立威望。


历史哨声


我们知道子楚,是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王的,子楚之前跟吕不韦说,只要他能成功,那么他就能拿出秦国一半的土地给吕不韦。

子楚的父亲安国君(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死了,子楚成为了秦庄襄王,子楚封吕不韦为丞相、文信侯,将洛阳的十万户做为吕不韦的封邑,要知道万户侯都已经十分了得了,更何况是十万户侯,可见子楚对吕不韦确实是心存感激的。

子楚在位三年也死了,秦始皇赵政就成为了秦王,他尊吕不韦为相国,并且叫他仲父,而根据史记的吕不韦列传记载,赵姬是在有身孕的情况下,献给了子楚,也就是说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生父,子楚是秦始皇明面上的父亲。

当时有战国四公子,都喜欢养门客提高自己的名声,而吕不韦认为秦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而自己是秦国的宰相,应该要比他们名气更大,养的门客更多,吕不韦的门客高达三千多人,他还组织他的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还承诺说,只要有人能增加或者减少《吕氏春秋》一个字,就奖他一千两黄金,没有人能做得到,不过,个人估计,主要是没人敢去改《吕氏春秋》。

赵姬原来就是吕不韦的妾,在子楚死后,与吕不韦还经常有来往,随着赵政的年纪越来越大,吕不韦觉得这样也不好,就找了一个叫嫪毐的人,献给了赵姬,嫪毐还与赵姬生了两个儿子。

嫪毐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甚至想,等赵政死后,让自己的儿子来当秦王,被人告发后,秦王赵政就将嫪毐杀死。因为嫪毐是吕不韦介绍进来的,秦王赵政本来打算也顺便把吕不韦给杀了。

但是吕不韦对子楚的帮助确实很大,而且还有很多人给吕不韦求情,秦王赵政就没杀吕不韦,只是将吕不韦的相国给免了,让他回到洛阳的封地,但是各诸侯国来拜访吕不韦的人特别的多。

秦王赵政担心吕不韦造反,他就写了一封给吕不韦,信上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呢?秦国为什么要封你十万户?你跟我又有什么血缘关系?为什么你自称为仲父?你到蜀地去吧。

吕不韦知道,这个只是开始,秦王赵政迟早要杀他的,所以就自尽而亡了。


历史简单说


吕不韦对于秦国,尤其对于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他帮助秦庄襄王继位,秦庄襄王在位后,便封吕不韦为丞相。这个位高权重的丞相,在秦王政的手中却落得自尽的下场。为什么呢?共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还得从吕不韦在邯郸刚认识赵太后时说起。

吕不韦受命当子楚的老师时,发现经过自己包装的子楚在诸侯中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看到自己给子楚的诺言即将兑现了,子楚和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时,吕不韦心情很好,便找了漂亮的个邯郸女子同居,直到她怀孕。当子楚见到此女后也非常喜欢,请求吕不韦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于是就把这个女子赐给了子楚。这就是赵太后,后来赵太后生下儿子政。子楚即秦庄襄王,继位后立政为太子。




秦庄襄王继位三年便去世了,太子政继位,政便是后来的秦王嬴政。政拜吕不韦为相,称他为“仲父”。由于政继位时还小,才有13岁,所以吕不韦和赵太后私通。随着秦王政越来越大,吕不韦害怕私通之事泄露祸害到自己,便找到了嫪毐替代自己去和赵太后私通,后果然东窗事发,被人告发。


秦王政大怒,事情牵扯到仲父吕不韦,吕不韦对先王和秦国都有大功,所以秦王政并不想杀他,免去丞相后遣回河南封地。

本来事情到此为止了。但是还有很多的使者来朝问候吕不韦,这让秦王政大为恼火。秦王怕他作乱,又迁他去蜀,此时的吕不韦见大势已去,遂自尽身亡。


第二个原因,吕不韦以儒治国的政策和秦王政法家治国的执政理念格格不入。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所以说他借第一个原因的嫪毐事件把吕不韦给贬走了。


西从头越




吕不韦前身一平凡商人,政治舞台好像与这位商人并不沾边,但注定是一位要传奇的人物,吕不伟即便不从商,那怕是一布衣草夫,吕不韦也会有恻隐之心,寻找一种途径,终有时机和舞台释放吕不为从政才智。



所以时机是留给有头脑情商双高把握命脉转折的起点,以吕不为的才智,只要给他一次机会,他便能指点江山,接管政权,网罗人才,储备党羽,执掌秦国大权十几载,让嬴政感受到了一种极度威胁之感。



吕不韦位居相国,一时权倾朝里,组织百家亲自编纂了《吕氏春秋》转眼,时光飞越,秦王政长大,处理问题坚固有力,形成王者风范,对吕不韦大权左倾,秦王非常关注,并奋力削除吕不韦影响力。



所以秦王久经思考,便下旨让相国去蜀地,机关算尽,吕不韦深知嫪毒与太后的事件与自己有很多牵扯,自此奏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吕不韦相国邦职,同时将吕不韦遣出京城,去往封地,后日,秦王恐怕吕不韦发动反判,故写信一份与吕不韦,信中大意是指责,但其实是逼迫自尽,吕不韦已感到不妙,若不自尽,全家性命不保,与是一代相国饮鸠自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