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宋史,为什么宋太宗两次北伐都失败了?

一股清流1990


宋太宗赵光义在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决心统一中国,不久攻灭北汉,收复名将杨业,就是杨老令公,北汉收复后,幽云十六周州提上议事日程,后晋为了灭后唐,借兵契丹,割去幽云十州,使中原无险可守群臣商议,主张北伐的占多,多数,皇帝也主北伐,由于各路将领配合不及第一次失败,休养几年,兵精粮足,再次北伐皇帝也亲自出马,可是仍然各路协调不一,加之契丹以逸待劳同样契丹骑兵在战术上有优势,而且契丹由北向南有地利优势,从国力上看辽国当时很强大,尤其是军事,所以北宋在军事上不具备对辽优势,所以此战以后,宋采取守势,直到签订澶渊之盟,宋辽稳定,但辽仍是攻势


十八星座


让我来回答一下吧!宋初北伐的失败使中土神州失去了抵御北方蛮族的屏障,以至于北宋、南宋相继而亡!让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

一是骄兵必败!不可否认的是宋初的军队战斗力还是靠谱的,历经多年战争的磨砺,无论是动员能力还是战斗水平都不算低!可问题也出在这里,长年的顺境使这支统一中原的军队失去了原有的谨慎和警惕!在对对手了解不足的情况下,轻兵冒进!使军队失去了整体的调度,由一只拳头变成了一把流沙!

二是准备不足!宋军统一的过程中从未遇到过在军队规模和质量上同等级的对手!在北伐的过程中心理和军备上的准备都是不足的!毕竟这次的对手不是南征时遇到的鱼腩部队!以至于败像初现之时连预备队都没有!败了就彻底乱了,自一溃千里!宋军的对手已经不是松散的部落联盟,而是半游牧(渔猎)半农业的国家,其可以为军队提供稳定的装备和粮食!(这也是当初为何隋唐两代一定要干死高句丽的原因!),而宋军队无论是战斗技能还是战斗意志一时都难以适应和这种对手进行高强度对抗?,因此,当对手用重骑兵破开宋军步兵阵列那一刻,一场可怕的屠杀到来了!





彭时南


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年),宋太宗领兵灭北汉后,乘胜进攻幽州(今北京),十五日不能下,兵疲马乏。辽名将耶律休哥率领骑兵来援,高梁河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仓皇逃归;

雍熙三年(九八六年),太宗又兴兵三路北伐。东路军曹彬,中路田重进,西路潘美、杨业。结果东路军在歧沟关又被耶律休哥打得大败,导致西路失利,杨业被俘。

这两次战败,宋朝放弃了收复燕云失地的计划。。那么,这两次为何战败呢?原因很多,如笫一次北伐是在打下北汉后,军队已经很疲乏,遇到辽国精兵,自然不敌;第二次北伐,按计划东路是虚张声势的,待中、西路得胜后再会师东进,但东路军看到中、西路节节取胜,惟恐功落人后,轻举冒进,结果惨败。

但这些仅是表面原因,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宋太宗不知兵,不会用人,对军事是外行,在诸将中威信不高!

第一次北伐失败,是因为部队疲劳,抗不住敌方锐卒,但孙子兵法早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知部队打北汉后疲惫,干吗还要北伐?

就不能及时撤军休整,待恢复元气后再战?

第二次是东路冒进致败,但为什么要任用这些将领?九八0年辽兵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从此十分害怕杨业,称之为"杨无敌",这次北伐,干吗不任命杨业为总司令?

宋太宗本是文官,未经战阵,诸将对他并不象对太祖那样信服,高梁河大败,传言太宗已死,诸将谋立赵德昭(太祖子)为帝;笫二次北伐,东路军又不顾太宗事先安排的战略,轻率冒进,可见其在军中威信之低!

可以断言:若是身经百战的宋太祖还活着,亲自指挥北伐,即使未能收复燕云,也不会败得这样惨!


大华273557151


宋朝统一先易后难,宋军骁勇善战,国内战争攻城拔寨难度不大。但北伐战争不一样,辽军以逸待劳 ,北方地方辽阔,几乎无险可侍,而宋国大军远征,各个兵种开动附带辎重粮饷,行动必然迟缓。辽国是游牧民族, 宋国以步制骑太难了。排兵布阵的展开如果有一点疏漏让辽军抓住,抵挡不住“机械化”辽军冲击,那就跟屠杀一样。想象日后扫荡东西方的蒙古骑兵 感觉宋朝北伐失败再正常不过了。


忠武军


我记得,第一位是一位宫女,第二个是父子都是将军,这两拨人对朝廷当时来讲,影响极大。


伦91109437


现在南方人打架能打过东北的吗?自行补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