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陈炯明又是怎样一个人?

洛雅水晶


陈炯明(1878—1933),曾经是民国初年南方革命的一个中心人物,与吴佩孚齐名,与孙中山是同志。

确实,与其它军阀热衷抢地盘、争权势、养女人不同,陈炯明洁身自好,富有政治理想,品德才能当属一流。但是,在近代史上陈炯明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其做官是成功的,但从政是失败的,做人是成功的,但做政治人物是失败的,两党皆骂起为叛逆,在历史上没留一个好名声。

1. 秀才从政再到军阀治粤

陈炯明自幼接受的是标准的科举教育,并且1899年考取了秀才的最低功名,后转入海丰师范新式学堂,1906年入读广东政法学堂,三年后创刊《海丰自治报》,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并且在同年入同盟会,当选广东省咨议员,开展革命活动。惠州光复后,陈炯明将城里的民军改编,有了自己的武装势力,1911年辛亥革命,陈炯明率自己改编的军队进入广州,任广东副都督。

二次革命失败后,出走海外,数年回国,他率领粤军援闽,讨伐桂系军阀,声援五四运动,成为南方的实力派军阀,一度身兼广东省党政军数职,权倾一时。

2. 志虑纯正,清廉爱国,垂范后世

陈炯明是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声援学生,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妥协,主张抗战,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面前,拒绝合作。

在私德方面,不蓄私财,不纳妾,清廉自守,兢兢业业,一天工作二十个小时以上,在弥留之际,竟然穷困潦倒,死后无钱入殓。

3. 故旧分途,从同志到叛逆

与孙中山最终分道扬镳,是他时运的转折,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是其长于政治,拙与军事,是其与孙中山不同的政治理念。

他敢于言事,勤于任事,兴办实业、教育,禁止黄赌毒,即便与孙中山鏖战正酣,粮饷紧缺,也不开禁,表示粤军可倒,但毒禁不可开,在军事上,时人评价其打仗靠运气,虽有夸大,但不善于战阵,应是真实。 在国家建制上是先统一后自治还是先自治再统一,这是他们两个人的根本分歧,陈炯明主张建立一个联邦制的政府,他认为国家的真统一还是假统一,关键看有没有真共和,统一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民主自治的统一,只有自治才能联治,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联治政府。

不过这些论据在当时掺杂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有巨大的维护其在广东军阀既得利益的嫌疑,所以其反对北伐,发动兵变,最后失败后,孙中山也认识到不能再继续依靠军阀打军阀,从此连俄连共,改造国民党成为了其政治方向。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共两党主宰的历史,也是两党人士共同执笔书写的历史。因此,凡是把两党都得罪之人,基本都臭名昭著。陈炯明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图:孙中山与陈炯明——曾经亲密无间的革命同道)

因同是广东人,我很小就听说他的事迹。这位献身中国革命事业、曾深受广东民众拥戴的“定威将军”,只因曾与孙中山先生意见相左且兵戈相向,从此背负“叛徒”、“军阀”、“野心家”、“国家分裂主义者”的罪名,至今千夫所指。我总觉得,这多少是不大公平的。正如美国名汉学家韦慕庭所指出的,由于历史学者深受孙中山个人崇拜影响,导致我们对陈炯明的评价有失公允。

好在历史已经拉远,使得我们能更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人事。近年来,海内外历史研究,凡涉及陈炯明时,已多数能予以如实、正面评价了。

陈炯明之得恶名,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和孙中山后来的矛盾冲突。

而他之所以会和孙文对抗,其根源在于政治分歧:他主张“联省自治”,和平建国,而孙中山一心诉诸武力,“统一中国”。

陈所谓“联省自治”,其实就是联邦制:各省自定宪法、自选省长、可以与中央部分职能分权。这是陈炯明一贯的政治理念。1921年前后,美国哲学家也是胡适老师的杜威访华过广东时,陈炯明曾经和他谈起这个理想。陈认为,中国体量太大,中央集权无法切实管辖,专制势力又太庞大,国家的出路,一定是得仿效美国的成功经验,依靠“联省自治”方案来建立一个联邦政府。而彼时的广东,不仅物产丰富,“有庞大的侨汇为其后盾”,是中国最开明的一个省份,也是政府管理最有效率的省份之一,无论地理上、还是经济上以及政治准备上,都是最有条件自力更生,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立宪自治之省份”。

(图:陈炯明虽为“军阀”,实一生反对“军治”,他的理想是民主共和式的中国)

很多连《陈炯明集》都不读的朋友,总想当然地认为陈的主张是意图割裂国家,为一已私利,这是非常贫乏的言论,既根本不了解陈氏的主张到底说了什么,也完全懵懂于他的用心所在。陈的现实考虑点主要在于:当时南北武力纷争,人民深受其苦,又似乎看不到和平的希望,倘继续恶斗下去只会激化民不聊生的现况;人们渴望“和平统一”而不是武力征伐;而当时情况,北方“军治”,南方“党治”,陈炯明都视为“违背共和原则”,认为“民治”才是“中华民国”的目标。

因此,陈以为,要解决这不死不活之局,只能取联省自治的方案。该方案的核心,自然并非破坏国家统一,而是说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和平谈判,“废督裁兵”,建起来一个美国式的有实权的中央联邦政府,同时各省独立行政权扩大,互相监督并掣肘中央,如此才能遏制独夫民贼再现,且实现真正和平的统一。陈忧虑说,倘若继续用武力“统一中国”,不过就是以新军阀或有军权的党派来替代旧军阀而已,到头来,中国永远走不出“集权专横的怪圈”。

陈的这一理念与忧虑,为后来的历史不断明证,不能不说他是有远见的,虽然也有可商榷之处。

陈炯明最大的靠山是孙中山,最大的对手也是孙中山。而对孙中山而言,反对“联省自治”的政治意志同样坚定。

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陈炯明的扶持者,非常执着地认为,中国从来都是政治统一统,不能够把各省权力分离出来,中央应该集权。而中国现况不能统一,只是暂时现象,是由于武人的割据阻挠所致,只有铲除这些势力,施行强权的总统制,中国的未来,才不会回到一盘散沙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他一心要出兵广东,北伐“统一中国”。

(图:孙文、宋庆龄与警卫团部分军官合影)

而陈炯明坚持认定,和平统一中国才是出路,广东现实也有困难,让他掏500万军费就是置生民于不顾,反对孙中山不切实际的北伐革命。孙陈二人都自以为是,各不相让,最终导致1922年的“围攻总统府”、“炮轰观音山事件”诸事件发生,革命情谊彻底破裂。陈炯明从此背负“革命叛徒”的骂名,也让另一位重要人物有机会和孙文接上头,就此浮出历史水面——他姓蒋,名中正。所有这些过程,近年来近代史学者袁伟时先生著述都有详细说明。


可以说,孙陈的分道扬镳,按照胡适当年的说法,原本只是“一种主张上冲突”,处理不当酿成“武装的革命”,而从中凸显的最大问题,在于中国“政治不曾上轨道”,政治异见不能和平解决,只能都靠武力手段压倒对方。

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很多中国人努力寻找前行的立国之路,孙文是此中行者,陈炯明就不是了吗?就我个人而言,向来对孙文敬重有加,但是对陈炯明也是非常同情。他绝非一介军阀,也不能说是“空想理论家”,他的政治理想并非毫无价值,“联省自治”,不仅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良性建设尝试,我想,假设现代宪政理念往后不被中国人彻底抛弃,必会有其历史回音。

至于陈炯明为人,更没有什么好数落的了。他并没有什么“污点”。我无意为他“洗冤”,只是觉得历史评论,应该如实如是,不能“众恶集之”。

他是前清秀才,文章学问都在国民党内素来昭著。以“最优等生”资质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批新式学生。随后,他投身报业,在晚清宪政改革中,是广东咨议局骨干,服膺于改造贫弱中国的理想。孙文曾公允评价他,“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清末,他加入同盟会,为国民党元老,广州新军、广州黄花岗等起义他都是亲与者,革命失败到香港组织“支那暗杀团”。辛亥革命中,回到广东,控制惠州等地支援。因为功劳卓越,历任广东副都督、代都督、护军使等任,力主反袁,是当时革命旗帜。

(图:致公党存留的其创党元首陈炯明像)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恢复民国法统,陈即北上交兵权。但当孙中山与北方政府出现分歧,陈毫不犹豫,南下护法,任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长,乃孙文之武装利剑。主政广东期间,他开明治省,查禁烟赌,发展教育,倡导新文化运动,功勋卓著。以至于1933年他病故时,广东还流行两首民谣,表示怀念,为其“辩冤白谤”,彰显公道自在人心。

1933年9月,香港,陈炯明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在贫困中病死,终年55岁。有些史书说,那时陈家棺材都已买不起,只好临时拿他老母亲提前预备的棺材替用。而据他后来在海外以学者名世的儿子陈定炎教授回忆,陈生命弥留时,说“家事无可语”,最后连呼“共和”而终。

“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当日香港《工商日报》如此写道。

2018,9,27,晚间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笔者曾经参与了陈炯明在惠州的纪念馆的建设,对其中大量真实史料进行过研究,所以,对其还是有一定的认识。

陈炯明,字竞存,今广东汕尾海丰人(民国属惠州),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颇具争议。曾担任过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长之职,在位期间他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政见不合,曾炮轰总统府逼走孙中山,被国共讨伐后避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首任总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后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为官清廉,治粤有功

陈炯明在晚清期间是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曾率领同盟会成员光复惠州,并跟先后随孙中山参加了护国和护法运动,担任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长期间严禁烟赌,致力教育、发展经济、提倡新文化运动,把广东建成了民国发展的模范省,成为中国革命的基地。陈炯明只有一妻从未纳妾,在位时不蓄私财,非常廉洁,故下台后经济窘迫,“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赠于他巨资企图拉他下水,被他严词拒绝。


主张联省自治,与孙政见不合

陈炯明在广州曾学习法科,醉心于“联省自治”,政治上主张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一个联邦政体国家。他企图先在广东建立示范,逐步推广到全国。而此时的孙中山主张“个人绝对效忠”要以武力来统一中国。双方政见不合,陈炯明被迫辞职率军退居惠州。

炮轰总统府,逼走孙中山

1922年6月2日徐世昌宣布辞职。孙中山拒绝履行承诺、坚持革命。陈炯明对孙中山表示不满,孙陈间矛盾加剧。此时驻广西的陈军部将叶举回到广州。陈炯明命叶举勿与孙中山产生冲突,撤回东江,叶举不听命。6月16日凌晨炮轰孙中山所在的总统府,孙中山躲入珠江上的永丰炮舰,陈炯明与孙中山彻底决裂。


避居香港,组建致公党

1925年广东革命军队对在广东惠州的陈炯明进行征讨。陈炯明兵败下野蛰居香港。同年10月10日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总理。他任致公党党魁期间致公党组织遍布亚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九一八事件”后陈炯明提出了为谋集合国民全体,共赴国难的四项主张,并募集10万(大洋)支持东北义勇军,全力投入抗日救亡当中。


1933年陈炯明病逝于香港,各界名流纷纷致函悼唁,各种评论见诸报端,其中香港《工商日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而各种挽联中有一副道这样写道:好权不好利,好俭不好奢,叔世才难,如公有几;叛情不叛理,叛党不叛国,谤满天下,名亦随之。(刘叶平)


最后,补充一点,广东老百姓,尤其是惠州这边,对陈炯明的评价非常高,怀念其功绩,也为他的命运感到惋惜,更为其在历史上得到的各种误解感到遗憾。或许他的一生,就真的如上面那幅挽联道出了陈炯明的一生功过是非吧。


盛唐豪歌李艺泓


陈炯明的恶名是因为得罪了孙中山。陈炯明曾把天地会的分支洪门改组成致公党,并担任致公党第一任党首。福垊借用香港《工商日报》对他的盖棺定论——他是国名党的敌人,中国的好人,这就是真实的陈炯明!

国民党的敌人

国民党之所以恨陈炯明是因为他炮轰了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为什么炮轰炮轰非常大总统呢?当时神州南部,是陈炯明所控的广东,他支持孙中山,因为是非常时期,非常环境,非常选举,故而选上来了个非常总统。非常就是在特殊时期通过非常规的选举而选上的特殊总统。这个非常大总统是原来临时大总统孙文的升级版,但依然不是正式的大伯理玺天德。耐人寻味的是北方的北洋政府的老段和老冯(冯巩的曾祖)争来斗去,让袁世凯的菊人兄老徐捡个了个大漏。

可非常大总统却不承认老徐,孙文是称之为非法大总统。非常大总统说了,只要非法大总统下野,他也而下野。老徐致力于南北和解,使出八面玲珑(讨好)的招式,希望能够八方逢源,然而却事与愿违,黯然下课。老徐一下课,孙文尴尬了。曾经说过的话风吹雨散,子系中山不下野。不仅不下野还要趁北方正乱之际,要武力北伐,好让他成为全国的大伯理玺天德。这下北洋有意见,舆论有意见(胡适、蔡元培也劝退),就连孙文的老铁陈炯明也有意见。

老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吐孙文不快了。老陈的意见不是要他下课,而是强烈反对北伐,他非常渴望联省自治的。原因不外乎老陈热爱和平以及以卵击石。孙文是单一总统制,武力统一的倡导者,尽管他根本没有那个实力。他不仅没北伐的实力,就连地盘也是老陈的,就这,他还威胁抹掉老陈。老陈一激动,就派人事前通知孙文——你走!他得以化妆成医生逃跑,然后老陈炮轰空总统府。

中国的好人

为什么说陈炯明是个好人呢?建设上提出并实行县级自治、司法独立、禁赌禁烟、制定省宪、兴修道路、扶持民企、义务教育;民族大义上他拒绝日本威逼利诱的拉拢,反而索要东三省,日本人以8万支票表示对他的“敬佩”,在支票上画叉退回;生活朴素,廉洁奉公,不好女色,病死香港后,穷的买不起棺木。下面福垊着重谈下联省自治。

宋教仁提出了内阁制,也就是虚总统制相当于今天的德国、印度等国的体制,结果渔父被刺。陈炯明人品爆棚出奇的好,什么吃喝嫖赌抽,样样都没有。最为关键的就是他是联省自治的金粉,比铁粉都铁。联省自治由梁启超提出,差点成为宋美龄的老公以及差点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的谭延闿率先在湖南响应。然后是蜀、滇、黔、桂、粤、浙、苏、秦、豫、皖、赣、奉(东三省)等地军阀(诸侯)或民间支持。阎锡山把山西建设的挺好,但阎锡山不太支持联省自治。不过老陈要是劝老阎,老阎也会同意的。然而孙文非常不赞同。原因有二:第一、他认为联省自治就是对军阀的妥协和纵容。第二、他是单一总统制的支持的,当初宋教仁的内阁制就受到他的严厉批评。


福垊


此人毁誉参半,当年的国民党第一反叛到现在的日趋正面,总之,这个人复杂,很难用军阀,反叛来形容他。可以说,如果他不反叛孙中山的话。别说蒋介石,就连许崇智都无出头之日。由于孙中山是在广东起家。因此国民党里粤系将领很多。陈铭枢、陈济棠、邓演达、张发奎、薛岳、叶挺、、邓铿等等

。这些人都是曾经是陈炯明的班底或者他的麾下。孙中山的革命革命一辈子。却自己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孙中山或许注重于行政,或许沉醉于理论宣传,所以经常看似打下了一片江山,红红的的很吗,结果就他人“窃取”了。这里最有名的就是陈炯明。

陈炯明,字竞存。生于公元1878年,广东海丰人,孙中山嫡系出身。粤系军事将领,北洋时期粤系军阀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上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大一统”的政治纲领不合

,后反叛孙中山。黄埔成军后,第一个讨伐的对象就是陈炯。他也由此被国共两党共同认定为“乱臣贼子”国共合作北伐第一枪打的就是陈炯明。失败以后被避居香港,将成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化成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

陈炯明发家于广州,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在1911年广东军政府成立时候。被推为代都督,在1917年正式宣布服从孙中山领导,表示拥护护法运动,就任粤军总司令,相继占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有了自己的地盘。20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是孙中山麾下第一武将。

在1921年,被孙中山任命为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在此期间强烈反对孙中山的北伐。由于和孙中山分歧巨大,两人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两人的目标更是天地之别。陈炯明也拒绝前他人的调和并且拒绝与孙中山会晤,孙中山迫于无奈,免去陈炯明粤军总司令等三个职务。陈炯明拒不执行,并于6月16日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军队和政局控制有多低,也可见孙中山的政治能力真不高。1925年,国共革命军东征彻底击败陈炯明。陈炯明兵败以后避居香港,在1933年陈炯明在贫困中病死于香港。终年55岁。也可以想见,陈炯明的还是一个相当廉洁的人。

陈炯明之所以反叛孙中山,被孙中山称为“干戈起于肺腑,掣肘起于腋下”明面上是政治主张的分歧。孙中山主张是 大一统。主张北伐消灭北洋政府。陈炯明则主张“联省自治”。但实际上就是陈炯明为了自己割据一方,称霸一方而提出的拥兵割据,所谓各省而治,这完全是分裂国家的做法,根本无法实现。完全是陈炯明出于私人目的个人野心而做的。联省自治的一套根本在中国行不通,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绝对不能搞联邦制之类的。完全是分裂之举。其实在此之前,二人的分歧就已经公开化了。在21年的,国民党的总统选举中,孙中山把总统的权利无限扩大。任期无限期,这一做法遭到陈炯明强烈反对。并拒绝出席孙中山的就职典礼

二人分歧就始于此。陈炯明认为孙中山此举太过分。

陈炯明错就错在将政治分歧个人化,导致私欲膨胀。加上军阀习气,野心太大,总想成为一方诸侯。实行地方割据势力。陈炯明的做法彻头彻尾的分裂国家。但一步走错,步步走错。最终是身败名裂,满盘皆输。陈炯明的结局完全是罪有应得。而陈炯明之所以这样想,在性质上和阎锡山差不多,就是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至于一统天下根本不在陈炯明考虑之列。而幸运的是的阎锡山自己说的算,陈炯明上面有个孙中山。陈炯明属于自己打天下的“本土派”军阀,乡土观念很重。陈炯明并不认为自己要对对这个国家负责任,各个省自己过 日子最好。而孙中山志在天下一统,最大的分歧就在于此,用自己的兵去给别人打天下,陈炯明自然是不愿意,反叛就是必然的了,但陈炯明最初的希望是把孙中山驱赶出自己的地盘,让找别人统一天下,但一旦起事性质就变了,而孙中山的确被赶出来了,但回头第一个打的就是他陈炯明。

如果抛开政治分歧,就个人操守而言。陈炯明堪称廉洁自律的典范。廉洁自守。私德无亏。当时的报纸对陈炯明评论曾说“陈氏为人刚毅果敢,沉默寡言,其私人道德,可为南北权要之模范。”去世的时候居然无棺椁下葬,就人品而言堪称民国军阀楷模。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我是惠州人,无数次登过紫薇山,看过陈炯明墓。现在,在山下也建成了陈炯明纪念馆。惠州人对陈炯明的评价还是蛮正面的。但在离陈炯明墓不远的朝京门,有一个东征烈士纪念碑,死的大部分是黄埔一期、二期的学员,这是黄埔军校学生一次性牺牲最多的一次战役。

如果有人告诉你,中国的八大民主党派中有一个是天地会的分舵,你相信吗?不要说你不相信,我也不相信。不过,这可是真的。

在惠州的西湖之畔,有成排的古榕树,树上有古树保护牌,写的是树龄83年。牌子是05年挂上的,这样算起来,如果栽种的是1-2年的树苗,这些树应当是1923—1924年种上的。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正是军阀大混战的时候,谁还有心情植树造林呢?让我们翻来历史教科书,看看中国和惠州那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1922年6月16日,广州,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登永丰舰躲避,并号召讨逆。1923年1月,孙中山光复广州,陈炯明退据惠州。1924—1925年,孙中山发动两次东征,彻底剿灭了陈炯明。孙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非要进行你死我活地争斗?1925年,孙中山逝世,陈炯明撰写了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在这字里行间,似乎隐藏着很多故事。

陈炯明,字竞存,1878年生于海丰县白町乡,前清秀才。1906年,陈炯明入读广东法政学堂,是第一届学员。1909年,陈炯明当选广东咨议局议员,后在上海加入同盟会。1911年3月,陈炯明参加黄花岗起义,是敢死队第四队的队长。后来,他在海陆丰筹备革命武装力量,占领惠州后改称“循军”。惠州也因此成了陈炯明的大本营。

中华民国成立后,陈炯明历任广东副都督,代理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陈炯明响应孙中山号召,宣布广东独立,受到桂系军阀龙济光的攻击。陈炯明败退后,继续在惠州一带组织共和军,进行反攻。

1916年,护国运动,陈炯明在惠州成立广东共和军总司令部,任总司令,参加护国运动。这时,陆荣廷的桂系部队击败龙济光,进入广东。广东政局一度被桂系军阀控制。陆荣廷计划吞并支持孙中山的粤军部队,革命力量岌岌可危。与此同时,北洋军从福建进攻潮汕,广东告急。1917年11月,陈炯明组建援闽粤军,并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借以保存革命力量。

1918年8月,援闽粤军打败了福建的北洋军,占领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共20多个县,建立了“闽南护法区”。1920年 8月,援闽粤军挥师广东,各地民军也纷纷响应,桂军溃退。粤军10月22日占领惠州,10月28日攻克广州,广东重新成为国民革命的大本营。11月,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4月,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任命陈炯明为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成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在这段时间,陈炯明组织了西征,驱逐桂系军阀,稳定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也就在这时,孙、陈之间开始出现分歧。

陈炯明认为中国军阀割据,各省实际上都是独立的,要尊重这一现状,实行联省自治,走美国式的联邦之路。他尤其反对孙中山的“训政”。他认为:“民国主权,在民而不在军,尤不在党”。“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种官僚政治,阻碍民治之进行。”这和孙中山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人民共和国。1923年1月29日,孙中山在《申报》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认为革命应分为三个时期:军政、训政、宪政。为打击北方军阀,建设统一的共和国,孙中山决定实施第一次北伐。而这次北伐受到陈炯明的强烈反对。

1922年2月,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大本营,实施北伐。陈炯明留守广州,不但不接济饷械,反而与湖南军阀赵恒惕勾结。3月21日,留守广州的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被陈炯明的亲信部属暗杀。孙中山震怒,下令免去陈炯明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及内务部总长等职务。陈炯明当即离开广州赴惠州,并密令广西前敌总指挥叶举回师广州,对抗孙中山。

6月15日,陈炯明下令围攻总统府、占领省市机关,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得以脱险。10月,孙中山组织讨逆军,进攻广州。陈炯明溃败,逃回惠州,集结兵力,继续抵抗。

1924年9月,孙中山组织第二次北伐,在韶关设立大本营。军队正准备向江西进发,10月,爆发广州商团武装叛乱,陈炯明也乘机联合商团武装和江西军阀方本仁,进犯广州。

孙中山意识到,必须消灭掉广东根据地所有的不安定因素,才能北伐。而广东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就是陈炯明。1925年2月,孙中山组织了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力的第一次东征,许崇智为总指挥。东征军先后占领潮州、梅县、汕头等地,击溃陈军主力,陈炯明率残部退入江西、闽南。6月,桂军刘震寰、滇军杨希闵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东征军不得不回师广州平叛。陈炯明趁此机会,又重占潮州、汕头,谋攻广州。9月,孙中山组织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为总指挥。10月14日,东征军攻占惠州,全歼陈部1万2千余人,陈炯明逃亡香港。

在香港,陈炯明组织了中国致公党,并任总理。致公党的前身是洪门致公堂。洪门,就是天地会。据说,康熙剿灭福建南少林,有五个小和尚逃了出来。这五个人被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收留。这五个人就是所谓的“少林五祖”。陈近南让他们组织天地会的分支机构,壮大天地会。陈近南死后,台湾也被收复了,五人就把天地会改组为洪门,继续反清复明的大业。他们组织过小刀会、参加过太平天国,凡是反清的事情,他们没有落下过,清廷对他们的清剿也是不遗余力。随着口岸开放,洪门成员纷纷到海外谋求新的发展。如在美国旧金山,那时候,当地华侨90%以上都是洪门致公堂成员。1903年,孙中山也加入了洪门致公堂,并且还是高层领导。孙中山后来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主张就来自洪门致公堂的章程。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自然也受到洪门的鼎力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后来,他还把同盟会并入洪门,同盟会会员也都成了洪门致公堂成员。

1923年10月10日,致公堂总部在旧金山召开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决定改组致公堂,成立中国致公党。1925年10月,中国致公党的在美国旧金山宣布成立,陈炯明担任总理。

陈炯明有着很深的惠州情结。他在惠州起家,也在惠州失败。惠州既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1933年,他在香港病逝,仍不忘叮嘱家人,将他安葬在惠州西湖之畔的紫薇山上。

陈炯明做过大官,掌过大权,但一生清贫,死后连安葬的钱都没有。最后是蒋介石、汪精卫、陈济棠等人捐款为他修墓安葬的。

紫薇山上的陈炯明墓掩映在湖光山色中。是非成败转头空,那时的恩恩怨怨又有谁能说得清。


凤凰花儿开


俺海丰人,因与老陈有乡谊之情,也想说几句我所听说的,读过的陈老先生。打小就没少听过陈老先生的传说,什么隆啊隆,骑马去海丰,海丰人姓陈。的民谣也不少唱,咱今天只说故事,不参与历史争论。孰是孰非还是由历史去评判吧。古仔开锣喽。陈烔明,海丰县联安镇(现)白町村人氏,从小家境贫寒,很小就投靠田心村亲戚家为其帮工放牛。某天早上,由于是小孩贪睡,或是老陈那幼小心里早就装满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致夜晚失眠,早上睡过了出工时间。亲戚东主去叫老陈起身时,奇事发生了。那小床原以为该是躺着那睡懒觉的老陈不在了。换来的却是一只白鹤'……'可能是出之亲戚东家对勤劳聪明老陈之喜爱,当然你也可以认为东家就是觉得老陈是白鹤化身,来造福百姓了。不管你怎么想,打那以后,亲戚东主就免去了老陈的所有工作,送老陈一心读书。老陈也的确不负东主。中了秀才,还东渡扶桑留学,并且结识了一大批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其中就有孙中山先生。在刘秉荣先生的国民党秘史一书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孙中山日本回来准备北伐之初,在广东潮安开办新兵团的负责人就是老陈,当时还邀请蒋介石过来当参谋长。后东征福建,平两广,为北伐胜利奠定基础。确是老陈的功勋。并且在执政其间,在海陆丰就送出了七八十位的留学生,这些人后来的确在各个领域为国人效力不小。也算是报答老东主引导教育之恩吧……小可先来个抛砖引玉,洗耳恭听亲们的古仔与高见。


39359


在咱们的印象中,陈炯明是站在历史反面的一个人,其实,他顶多站在历史的侧面。

聊之前,不妨看看陈炯明去世后,香港《工商日报》刊登的讣告,其中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为什么说陈炯明是民国的一个“好人”呢?

概括来讲,陈炯明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并非野心私欲很重的人;陈炯明是一个很有个人操守的人,一生只与太太厮守,全然没有民国权势人物常有的劣迹、污点。

孙中山就常向人说:“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出生在广东海丰县白町乡的一户书香门第。和民国时期很多风云人物一样,因为祖父、父亲先后故去,家道中落,早年的陈炯明是在贫寒中渡过的。

遇贫寒,有的人是劣迹斑斑地混社会,陈炯明却是贫寒中仁义、坚韧、有志气。

在乡间,陈炯明有个一碗清粥的佳话。那时,他母亲带着三个孩子艰难讨生活,一碗清粥在一家人之间总是相互推来推去,每个人都希望亲人能多喝上一口。

因为是书香门第出身,家里再穷,母亲还是把陈炯明送进了县城最有名的学堂黄氏家塾。在黄氏家塾,陈炯明那股子苦读书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有个卖豆腐的老者每天送他一碗豆腐。20岁考中秀才后,家塾先生因为欣赏,更是把自己的闺女黄云嫁给了他。

但苦读书,书也读得不错的陈炯明最终却没有走科举之路,1906年他考进了广东法政学堂。

在咱们的印象中,陈炯明是一个武人,是军阀,但实际上他是个很有政治才干的有识之士。

在法政学堂,陈炯明接受了很多新思想、新知识,并且和同盟会的一些成员建立了联系。从法政学堂毕业后,陈炯明返回家乡,从一份《海丰自治报》开始了自己的风云岁月。

从这第一份报纸开始,陈炯明几乎就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联省自治才能救中国。后来,他与孙中山分道扬镳,归根结底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

陈炯明之所以能崛起,靠的也是这份政治理想以及理想下的卓越才干。当选广东谘议局议员后,他始终致力于地方自治的实践,对社会的赌、毒之瘤也是极力地打击、取缔。

很有点乌托邦的色彩!

1909年,陈炯明在上海参加会议期间加入了同盟会。他是香港一家秘密机构的负责人,利用这个机构,他配合黄兴策划实施了多次起义和暗杀活动,包括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陈炯明在香港召集一万多人围攻惠州。在当时,这是广东唯一一支属于同盟会的武装。

但握有枪杆子的陈炯明在光复广东的过程中并没有莽打硬冲,靠着出色的组织策动能力,他成功地策反了当地驻军,由此广东得以和平光复。

随后的一段时间,陈炯明是辉煌的,1913年6月,他被推选为广东都督。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后,被孙中山任命为援闽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击败福建督军李厚基,进而占领了闽南地区。

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后,陈炯明开始践行他的政治理想,他大办报纸,大搞教育以及地方建设,当时有人就评价说,闽南就像一块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在此期间,有人质疑陈炯明为军阀。他不屑一顾地反驳说,吾人玩军人犹如耍猴也,吾人办文化事业,才要找钱,找地盘。吾虽厌兵,但必须掌握军队,方能推动文化事业。”

在别的军阀嘴里,这样的说辞可能是粉饰,但在陈炯明这里,不是。

从这些其实就能看出来,陈炯明跟孙中山不是一条道上的人。

果然,分歧很快出现了。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明确反对,他反对的理由有二:一、非常大总统选举不符合总统选举法;二、公然成立政府等同于宣战,国家将再次被拖入内战。

反对之外,陈炯明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应该放弃武力统一,学习美国的民主宪政,走联省自治的和平统一道路。

这等于是分歧公开化了,加之1922年3月21日,夹在两人之家的邓铿突然遇刺,两人在矛盾分歧之外又开始互相猜忌起来。

于是,孙中山对陈炯明下了通牒:必须参加北伐,必须筹措500万军费。

陈炯明明言做不到,结果遭到免职。

接下来的情节就很是耳熟能详了。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死党叶举指挥军队炮轰总统府。轰完三炮后,陈炯明一方提出诉求:一、陈炯明复职;二、请孙中山兑现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

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开炮给予还击。

两强相争的结果,1923年陈炯明被孙中山指挥的滇桂粤联军击败,退守东江;到了1925年,蒋介石率领黄埔学生军发起第二次东征,陈炯明避无可避,最后逃去了香港。

有人评价,孙中山与陈炯明的决裂,最大的受益人是蒋介石。

落败后的陈炯明,境遇颇为不佳。

九一八时,日本人曾拿八万元支票拉陈炯明下水,但被他在支票上打叉拒绝了。

1933年,陈炯明病死在香港寓所时,连棺材都没有,最后是借用他母亲所备的棺材,在亲友的资助下,才于1934年归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紫微山。

陈炯明灵前所置的一挽联,对其一生的概括也许是客观的——

以拨乱致治为任,从艰难困苦做人。


黑句本


反动军阀陈炯明,在很多历史书上,都是这么来定义他的,因为他反对孙中山的主张,反对革命,并且被蒋介石校长亲率黄埔军两次东征击败,当然在民国时期就被定义成了大坏蛋,封建旧军阀啦!

其实,看陈炯明的全部历史,才能了解和全面评价这个人。陈炯明是晚清秀才,但他即反对八股取仕,更反对清王朝。故加入同盟会,亲身参加广州暴动,全力推翻清王朝统治,被称之为辛亥功臣毫不为过。之后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国、护法运动,在广东任督军,获得了地方和军队的高度拥戴,成为由同盟会转而成立国民党后,最具实力的地方势力。

随后,邀请下野的孙中山到广东,组建新的国民政府,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初期,孙与陈配合默契,孙掌政、党,陈掌军队和广东地方政务,共同声讨北洋政府。随着徐世昌辞去大总统职务,两人对中国革命的未来走向发生了分歧,孙中山主张虽然徐世昌下野,但仍应该北伐,推翻腐败的北洋政府,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而陈炯明则认为,不应再发起战争,而应该推行“联省自治”,各省按各自的民主方式,推举领导人,做好各自省的事情,区域治理,让人民安定。这有点像是“联邦制”。这只是限于党内的路线之争,也是各有拥护者。

政见不合,陈炯明选择退出政界,回到老家惠州赋闲,变局出现在陈炯明的老部下叶举,在广州不听调配,进而发生兵变,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孙中山避难中山舰。陈炯明是“乡军”起家,核心部队都是惠州人,下面人与孙中山撕破脸,自是回到老家拥戴陈炯明与孙中山对峙,至此孙、陈决裂。之后,孙中山为继续北伐,发起两此东征,才彻底解决这个后顾之忧。

陈炯明私德不错,与孙中山之间确就是政见不合,但从历史眼界来说,陈不如孙多矣,如照陈之办法,中国必是四分五裂的状态,中国就危险啦!





净月暖阳


这是一位积极寻求救国之路的人杰,一位被历史尘埃湮没的辛亥元勋。

作为满清秀才出身的陈烔明,目睹了帝国主义在祖国领土上横行的所为,他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仅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第四敢死队队长,更是广东反清的勇敢斗士!

他不盲从,敢于挑战领袖的个人权威,无惧他人诋毁,无视后人谩骂,坚持自己的治国理念并一直努力的走下去。

陈烔明坚持民主、共和,他反袁称帝,积极参加孙中山先生的护法运动,并提倡“新文化”,响应“五四运动”后新思潮的传播。


然而让陈炯明的一生充满争议,还为此背上“叛徒”、“逆党”的帽子,主要在于他提出了“联省自治”的救国主张,并和曾经并肩作战的孙中山先生兵戎相见,破坏了北伐战争期间的广东和平。

陈烔明坚持先在广东搞好民主宪政,并以此为模板逐步向全国进行推进和复制,效仿美国建立一个联邦制国家,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但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坚持“中央集权”制的国体,坚决用武力的方式统一中国,以实现民主共和。

政见的不同,让二人的革命友谊开始分裂。

1922年3月21日,陈烔明的亲信、负责为北伐军在后方筹划的粤军参谋长邓仲元在车站遇刺身亡后,使原本已经脆弱的孙陈二人彻底走向了决裂!


北洋政府的退让,间接导致了陈烔明炮轰广州总统府的恶行!

1922年6月2日,总统徐世昌宣布辞职,孙中山先生拒绝履行承诺、坚持革命,武力统一中国。

陈炯明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

国民党之所以一直闹革命,试图武力颠覆北洋政府,主要是因为北洋军阀废掉了临时约法、蹂躏了民主宪政。但徐世昌的退位,已经恢复了临时约法,那么粤军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烔明部将叶举炮轰总统府,将孙中山先生赶出了广州城,从此二人彻底决裂。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被广东革命军打败退到香港的陈炯明,亲自为先生撰了一副挽联:

惟英雄能杀人活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宜,全凭一寸赤心知。


但实事求是的说,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国内、国际环境下,陈烔明“联省自治”的理念,其实是建立在承认北洋政府统治的现状上,逐步完成国家的统一。

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会变相的导致军阀割据,反而使国家更加混乱,民众更加困苦!

陈烔明其实太过于理想化,根本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现状,又急于求成,造成广东革命军分裂,最后不得不背上恶名。

可惜了!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