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軍為什麼沒攻下斯大林格勒?你認為有哪些原因?

文學與風景



圖注: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投降的德國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圖片來自網絡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公認的二戰轉折點,德軍在這次戰役中遭到了沉重的損失,丟掉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當年勢頭正盛的德軍,為什麼沒有拿下斯大林格勒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看了看其他人的回答,希望能夠得到啟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這些回答的結果真的是讓人無法恭維和認同,所以我還是在這裡簡單說說,談談自己的想法吧。


圖注:今天,斯大林格勒改名為伏爾加格勒,可以看到其位置的重要性,圖片來自網絡

首先,德軍為什麼非要拿下斯大林格勒。如果你看地圖就會發現,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的拐彎處,擁有重要的戰略位置。經過斯大林格勒,來自南方高加索的石油和煤炭等資源可以向北輸送,蘇軍從這裡又能夠威脅向高加索方向前進德軍集團的側翼。

圖注:1942年德軍的戰略意圖,可以看到斯大林格勒是德軍的眼中釘,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想要佔領蘇聯的能源基地,削弱蘇聯的戰爭能力,德軍就必須拿下高加索油田,要想拿下高加索油田,就必須拿下斯大林格勒。這正是東線德軍在1942年夏天的目標,佔領斯大林格勒正在整個目標之中。

為了佔領斯大林格勒,德軍集中了相當的力量,其中就包括了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德軍在衝向斯大林格勒的過程中還是比較順利的,直到進入城市開始巷戰之後才放慢了腳步,最後雙方進入了犬牙參差的拉鋸戰之中。

圖注:向斯大林格勒進軍的德國第六集團軍士兵,圖片來自網絡


很多人說德軍不善於攻城,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失敗,這個說法明顯是錯誤的。攻城作戰的先決條件是包圍,斷絕守軍與外界的聯繫,阻斷人員、裝備、物資的補給,然後發起攻城作戰。德軍之前佔領基輔、斯莫爾稜斯克等城市正是運用的這一戰術。可在斯大林格勒,德軍從來就沒有包圍這座城市,城市中堅守的蘇軍達到了源源不斷的補充和支援,就像電影《兵臨城下》開頭演繹的那樣。

圖注:在斯大林格勒上空飛行的德軍俯衝轟炸機,可以清楚的看到伏爾加河,圖片來自網絡

當展開殘酷的巷戰之後,德軍在兵員素質上的優勢就被大大抵消,短兵相接拼的就是勇氣和力量。有人說,德軍進入斯大林格勒的坦克太少了,又是一個錯誤。當時德軍裝備的主力坦克三號、四號上安裝的是50和75毫米炮,其對於建築物的毀傷效果有限。坦克在複雜的城市環境中作戰很難發揮最大功效。德軍也正在斯大林格勒之戰失敗後總結經驗,研製了專門用於城市巷戰的安裝有150毫米火炮的“灰熊”突擊炮。

圖注:在斯大林格勒作戰的德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在斯大林格勒戰鬥中被擊毀或是遺棄的德軍坦克,圖片來自網絡

話題扯遠了。在持續不斷的消耗中,蘇聯在人力和資源上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之後,蘇軍抓住機會在冬季展開反攻,包圍了斯大林格勒中的德軍並將其一舉殲滅,給德軍造成了重大的打擊。

圖注:在斯大林格勒發起反攻的蘇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在斯大林格勒投降的德軍排著長長的隊伍走向戰俘營,圖片來自網絡

德軍之所以沒有攻下斯大林格勒,表現上是戰術使用的失誤,深層次上是實力不足,經過1941年冬天的損失,德軍到1942年實力已經開始下降,即便將兵力集中於南線發起攻擊依然無法佔據絕對優勢。在與蘇軍的拉鋸中,德軍暴露了弱點並被敵人抓住,最終兵敗斯大林格勒城下。

到了1942年,蘇德戰場上力量的天平已經在發生變化了


古生物探索


第一個就是冷,相當的冷。

第二,這是一場雙方都無視軍事和平民分別的戰役,早就雙方估計在200萬人的傷亡,都打到這份上了,德國孤注一擲,蘇聯拿更是背水一戰,但是本土人對天氣的敏感度明顯低於德軍,看看南方人看見北方的暖氣場面,就很有畫面感了。

第三,巷戰,這個直接就是德軍大大降低了裝備優勢。

第三,希特勒直接插手前線指揮官的指揮權,這種事情發生,基本上就會對戰場的隨機應變又是一個折扣。

最後就是一個本土作戰,國家存亡之際,在怎麼都是以戰爭為第一服務對象,而德軍後勤保障又是沒跟上,這就扯犢子了。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討論。


兩份回鍋肉


二戰題材一直是軍迷們聚焦的熱點,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可謂是二戰的轉折點,我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戰場性質總結為城市戰,而不是野戰,同樣這也是德軍為什麼沒有攻下斯大林格勒的原因。

縱觀二戰歷史,德軍的巷戰總是勝少敗多,而蘇軍的巷戰幾乎每次都能攻破對手,這裡面也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而我覺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德國普通步兵部隊缺乏重火力,那麼有人說德國的裝甲師可是有威震天下之名,但是那只是浮現在野戰情況下,而且德軍的對重型坦克運用也是一根筋效應,它能夠集中數百輛坦克對某一地區展開突襲,這是德軍的優點,而缺點就是德國沒有能力生產足夠多的坦克,而且坦克師的突防能力也僅限於這些有限的坦克,也就是哪裡需要突圍就集中全陸軍的坦克一起上,這也是所謂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德軍組建的重型裝甲營無時無刻的不在四處奔波,哪裡需要就去哪裡,導致了戰場的時間流逝,耽誤戰機,不過這對於野戰攻防作用還是很大的,但是針對於巷戰來說,就實屬差勁,而且德軍在大力發展裝甲外忽視了對步兵的發展,而巷戰最主要的還是步兵的便攜靈活突擊能力,而不是裝甲坦克。

而蘇軍也是有坦克的,但是蘇軍在巷戰中幾乎每次都能取得勝利,而針對巷戰的戰法蘇軍就與德軍截然不同,蘇軍沒有大規模集中坦克部隊,而是把坦克分散出來,組成了無數個戰鬥小分隊,一個小分隊大約有100多普通步兵,配備三四輛坦克,分散在目標城市了任何一個角落,實現各自向內突擊,如果遭到德軍頑固抵扣,這些分隊的坦克能夠隨時的集中重火力支援,而且這樣的突擊小分隊分佈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德軍根本沒有防禦重點,組建不出有效的防守反擊,因為任何方向都是重點方向,導致了德軍的戰鬥力無法集中,從而防禦被慢慢消磨掉。

總結以上,德軍沒有攻下斯大林格勒的原因還是戰略上的失敗,步兵武器裝備差也是主要的原因,而德軍沒有造成戰略合圍也是重要原因,如果說戰爭是人類的噩夢,那麼巷戰就是戰爭的噩夢,直到現在巷戰也是沒有好的辦法,只能是把那片區域進行毀滅性轟炸,當時的火力也達不到那個水平,而且德軍的集中性攻擊面對斯大林格勒這麼一座城市,只能被當成活靶子給消磨掉,德軍在明,蘇軍在暗,戰術失敗,火力不足,打不贏非常正常。


兵說


先說一說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的作戰背景:大名鼎鼎的“巴巴羅薩計劃”!光聽這個名字就覺的很上檔次,“巴巴羅薩”很流弊的樣子!巴巴羅薩就是二戰時期德軍對蘇作戰的代號。德軍對蘇作戰初期那可是一帆風順,運用坦克加裝甲戰車的機械化部隊閃擊蘇聯,迅速消滅了上百萬蘇聯軍隊,佔領了大批土地,兵鋒直指斯大林格勒。

戰略因素: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這座城市的目的一是可以截斷蘇聯的糧倉石油跟煤炭資源;二是可以以斯大林格勒為跳板繼續北上進攻蘇聯。高加索油田出產的石油大部分由斯大林格勒北上運輸,佔領斯大林格勒可以截斷蘇聯的石油補給,而且德國國土面積很小也是非常缺乏石油資源。斯大林格勒屬於蘇聯的南部糧倉——伏爾加河平原,以斯大林格勒為據點佔領伏爾加平原那蘇聯紅軍的吃飯可就是個大問題了!斯大林格勒往西是蘇聯的煤礦,佔領煤礦,蘇聯就又少了大批能源。基於這三點蘇聯也是知道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所以調集重兵拼命死守。蘇聯動用了二百五十多萬軍隊圍攻德國的一百來萬部隊。

環境因素:蘇聯的冬天可以降到零下四十多度。德軍起初很順利,希特勒自大的認為秋天就能結束對蘇作戰,所以禦寒措施準備不足。等到嚴寒到來的時候,德國士兵缺少禦寒之物,手都凍的拿不起來槍,臉上都結霜了,坦克石油都被凍住了!尤其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德國第六集團軍被蘇聯紅軍包圍,成片的士兵被凍死,對德國士兵來說缺衣少糧不能禦寒才是最大的威脅。反觀蘇聯方面,雖然也凍死無數,但是人家畢竟是土生土長的!所以禦寒方面自然比德軍強。同時由於冬天到來極大的影響了德軍的運輸線,導致德軍後勤完全跟不上部隊消耗。

坦克都被積雪包圍凍住


上圖是成片凍死的德軍士兵,下圖士兵臉上都結霜了。

人為因素:先說希特勒,這個夥計最牛逼的是演講,他靠演講洗腦成為了德國的獨裁者!希特勒搞政治很牛逼,但是軍事方面就很爛,可以說他完全就是瞎指揮,而且經常臨陣換將,不如他意就會被撤職,他在大後方指手畫腳的亂調動前線的作戰部隊使德軍不能集結優勢兵力進攻斯大林格勒,僅僅是第六集團軍27萬人進攻,而且當第六集團軍被蘇聯包圍的時候希特勒居然下令寧死不退,本來可以突圍但是迫於希特勒的淫威,最終第六集團軍被團滅,保盧斯將軍帶領九萬多人投降。


接下來說說第六集團軍的保盧斯將軍,作戰參謀出身,“巴巴羅薩計劃”的制定者。他是參謀沒有實地指揮過部隊,臨陣經驗方面就是個菜鳥,反觀對面蘇聯是名將朱可夫元帥。進攻斯大林格勒初期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挺順利佔領了大部分城區,後期陷入巷戰,坦克戰車已經發揮不了作用了!當第六集團軍被包圍時,保盧斯猶豫不決最終貽誤突圍時機,被蘇聯團滅。

綜合國力方面:雖然德國的經濟以及鋼鐵產量比蘇聯要高,但是畢竟國土狹小人口也比蘇聯少。蘇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德軍閃擊戰失敗後,進入戰爭消耗期完全耗不過蘇聯。尤其是冬天到來,德軍的後勤補給完全跟不上作戰需要,蘇聯游擊隊也頻繁襲擊德軍鐵路運輸,蘇聯空軍也能夠耗過德國空軍。德軍死一個士兵幾乎沒有補充,而蘇聯死一個可以補充倆。再加上本土作戰,蘇聯擁有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所以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是一場消耗戰,更是兩個國家國力的比拼。

綜合上述四個因素,德軍兵敗斯大林格勒,蘇軍進入全線反攻,最終攻破柏林,希特勒自殺,德國卒!



我是抽菸的苦咖啡!如果您覺的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為我點贊!

關注我,每天都會精彩回答!


抽菸的苦咖啡


大家都知道,做人做事,就是要揚長避短。

而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完全暴露自己的缺點而無法顯露出優點。


德軍面對蘇軍的優勢在於:先手突襲的閃電戰,優秀的兵員素質,高效靈活的指揮系統。

而在斯大林格勒,蘇軍用城市戰鬥和悍不畏死的戰鬥意志硬是把德軍拖到了和他們一個水平線上。

在莫斯科會戰結束後,閃電戰實質上已經破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軍在東線居高臨下主動發動的最後一擊重拳,德國想切斷高加索,把整個東線盤活。

由於已經失去了閃電戰的突然性,斯大林格勒必然成為絞肉機戰役,在外圍戰鬥變成對斯大林格勒城市的爭搶時,註定德國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作用降低,在野戰中一個精銳的德國師可以硬撼一個蘇軍的軍級單位,但是到了巷戰之中雙方几乎就在保持1比1的傷亡比,優秀的軍官團和富有經驗的士兵和蘇軍的動員兵一樣為了一棟樓一條街道進行決死戰鬥。

和蘇聯打上了消耗戰,已經標誌了德國的失敗,但是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德國必須進攻斯大林格勒,動用150萬兵力,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已經超過日本當時的全部陸軍,英國美國和後方的戰時經濟工業區不停地給蘇聯輸血,德國必須在蘇聯堆起新的籌碼前和他“梭哈”,孤注一擲讓其輸光。



而且就是因為蘇聯太大了,後勤已經成了德軍的致命傷,因此德國人沒有足夠兵力從兩翼一直到伏爾加河來對斯大林格勒打圍城戰,導致德國投入重兵集團強攻城市,而蘇聯不停地添油,德國人的意圖也太過明顯讓蘇聯人做好了準備,沒能一瞬間攻下城區的德軍只能進入放血階段,硬生生把自己打成了強弩之末。


歷史區的哈士奇


德國人沒有攻下斯大林格勒,有多方面的原因,戰爭打到第二年,蘇軍以為德國人還會主攻莫斯科一線,後備二線兵團大多位於莫斯科防線後面,南線兵團左主動出擊反被克萊斯勒南方集團軍和第六集團軍消滅了30萬部隊後,蘇軍戰線被迫後撤到頓河與伏爾加河河曲大彎處,斯大林被迫發表277號命令,命令紅軍和伏爾加河分艦隊紅海軍拼命也不得再不得後退一步。

紅軍又重新整編了草原方面軍和預備役方面軍使兵力對比大大優於德國人。'

一直為第六集團軍提供空中優勢的德國第八航空軍又被南方戰線和非洲軍的激烈戰役抽走了主力,減輕了斯大林格勒正面蘇軍陣線和預備隊的空中威脅。同時蘇軍還派出去一隊裝甲兵突擊隊,遠程奔襲了德國空軍的前線機場,隨然蘇軍突擊隊是自殺式的遠程奔襲,但是擊中要害,擊毀了不少戈林的寶貴的運輸機,和機場設備。

斯大林慧眼如炬,一出來就換上了鐵血戰士崔可夫將軍,擋住了德國人潮水般進攻,從夏天堅守陣地到了冬季,德國人還是犯了41年冬季的老毛病,拉長的運輸線沒有給前線戰士們運耒急需要的冬裝和口糧。戈林對元首打的包票變成了惡夢。第六集團軍全軍變成了餓死鬼。

再就是希特勒放棄了古德里安那樣的能敢說敢作敢當的前線指揮官,大膽啟用了保羅斯這樣的參謀軍事學院路數的參謀軍官,遇到了大事,猶豫不決,畏首畏尾。如果有隆美爾一半的果斷,第六集團軍也能有一半的老兵能逃往曼斯坦因元帥突圍範圍之內,免除步行走著去西伯利亞煤礦挖煤之苦。

希特勒小看了斯大林挖掘戰爭潛力的能力,如果莫斯科會戰後就全國總動員,打總體戰,像蘇聯人一樣用婦女和希特勒青年團代替軍工企業的男性員工,在頓河大彎曲部多部屬兩個德國師,就能幫助羅馬尼亞軍團守住卡拉奇大橋一線。不能被蘇聯紅軍包圍圈給包了餃子。

頓河大草原的大雪紛飛讓德國空軍的空載和毀壞嚴重。33萬餓得慌慌啥時候吃飯都不知道的士兵們再嚴肅尊重軍人誓言也沒有原來的戰鬥力強👍。

最後一個關鍵是蘇聯紅軍的大本營周密協調預備隊,在阿列克塞河兩岸不畏懼曼斯坦元帥的裝甲奇襲,用牲犧牲自己一個卡秋莎火箭炮群的代價摧毀了德國人已經突破了守軍橋頭堡的坦克和大橋。打退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冬季暴風行動。讓剛剛得到元帥軍銜的保羅斯將軍成了蘇聯人的宣傳利器!


user4210272105487


二戰期間,德軍為什麼沒攻下斯大林格勒,原因是相當明顯的:德國掌握的資源不及蘇聯掌握的資源多。

第一,在工業生產能力方面,德國工業生產水平要高一些,反映在軍事上的武器比較精良,用於閃電戰的突擊飛機,坦克,摩托化部隊裝備首先發揮了作用,但蘇聯的工業生產水平也不低,用於作戰的飛機,坦克,火箭炮數量龐大,可以抵消質量方面的差距,在得美國和英國兩大工業國援助後,德國武器裝備優勢不復存在。

第二,蘇聯人力資源比較雄厚,蘇聯丟失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領土後,另一蘇聯加盟共和國俄羅斯的人力資源可以進行補充,蘇聯的一百多個民族也不同程度組織起來,以游擊隊,偵察兵,騎兵,狙擊手,女子航空隊等形式加入對德戰爭,從西部撤退下來的工廠安置到大後方時,蘇聯的各年齡段人群,婦女也組織起來繼續進行生產,後勤保障源源不斷的支持前方。

第三,蘇聯軍方吸取教訓,針對德軍採用的閃電戰的短板進行陣地戰,拖長德軍的補給路線,利用本土作戰的地形,地貌,道路,交通的熟悉程度與德軍打消耗戰,利用蘇聯秋冬季節時間長,德軍水土不服的短板進行了揚長避短的戰術,積小勝為大勝,在斯大林格勒離德國本土有一千公里的情況下,蘇軍有意拉長雙方對峙的戰線去分散德軍兵力。

第四,蘇聯統帥部充分發揮了各級別的指揮員的積極性,斯大林手下各級將領都發揮了各自的作用,德軍統帥部卻是由於優秀將領與最高領導人之間的關係發生衝突,戰略方向經常變動,戰術優勢發揮不出來,後勤保障又與戰術思想不一致。兩軍統帥部在戰略相持階段的戰爭能力發生了此消彼長的變化。


大偉140797056


追究根本原因是指揮官鮑盧斯的問題,鮑盧斯錯誤的把一場合圍戰打成了巷戰,德軍最擅長的就是在平原作戰,坦克切割陣型,然後圍而殲之,但是鮑盧斯在蘇軍撤退進城後居然下令也進城,這就讓德國的機械化軍團施展不開,而且蘇軍對城市的熟悉程度絕對是超過德軍的,從鮑盧斯下令進城的一刻起德軍就註定戰敗了,希特勒把德國僅剩的裝甲部隊調給鮑盧斯,希望他能打通去往巴庫油田的道路,只能說鮑盧斯腦子不夠,換成任何一個德國將領都不會這麼做,他們會留下一部分人圍困斯大林格勒,其他人繼續進攻巴庫,鮑盧斯手下也有參謀進言過,但是被拒絕了,不得不說這場戰役的失敗完全是希特勒的用人錯誤和鮑盧斯的弱智導致的。




用戶57580636262


首先是蘇德雙方綜合國防實力相近。沒有這一條其他都免談。正因為雙方建立在綜合國防實力相近的基礎上,希特勒德國才能靠暫時的軍事優勢直接攻入蘇聯腹地,部分攻陷斯大林格勒;而蘇聯也正是靠自己強大的實力頂住了希特勒德國的猖狂進攻,把斯大林格勒戰役打成了圍困戰、持久戰、僵持戰,最後大舉進行反攻,反敗為勝。其次,是希特勒德國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過低地估計了蘇聯的力量。對蘇聯作戰的長期性、艱難性預計不到,準備不足,導致作戰物資準備不夠,最後使得前線德軍陷於困苦無助、被動挨打的境地。第三,希特勒德國戰線拉得長,後勤保障跟不上。有人說是天氣問題,問題在於雙方都受到寒冷天氣的困擾,蘇聯方面是在本鄉本土作戰,後勤保障雖然也有些困難,但是能隨時能供應上。而德軍就不行了,交通遙遠不說,而且被包圍後,地面供應就談不上了,制空權又拿不上,空中運輸也不行了,只能是陷入四面楚歌,被動挨打在局面了。第四,是蘇共堅強的領導和蘇聯民眾的堅決抵抗,粉碎了希特勒德國佔領斯大林格勒的計劃。然而,只有實力接近或對等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堅強正確的領導和廣大奮起抵抗的民眾。反面的例子就是法國,按說二戰初期的法國和希特勒德國的實力也相近,但法國恰恰缺少了堅強正確的領導,也沒有號召起大民眾奮起抵抗,導致法國很快淪陷了,只是後來戴高樂起來號召法國民眾進行反抗,才取得了一些成績。第五,希特勒德國兩面作戰,兵力分散,把一部分兵力主要是空軍對付英國,不能集中於全部軍事力量對付蘇聯,且國內軍事工業受到英國空軍的轟炸,這多多少少也影響到德國的後勤供應問題。第六,還有希特勒決策指揮失誤方面的問題,如果希特勒聽從手下將領的建議,拿下斯大林格勒還是有可能有機會的。


李渝泉1


最主要的就是決心不夠大!因為斯大林格勒根本不是戰略目標,即使佔領了,戰略意義也並不大,所以,就沒有能夠下定決定,不怕重大犧牲的決絕氣概,反而是精於計算,對於傷亡比太重視了。像林彪打錦州,許世友打濟南那樣的不顧傷亡,只要剋期攻克的打法,斯大林格勒早就拿下了。選擇斯大林格勒就是希特勒的愚蠢,本來想順手牽羊,佔個便宜,結果卻跌入陷阱,拔不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