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在粵菜中,什麼菜最難吃?為什麼?

時行


粵菜從食材與做法都講究一個鮮字,新鮮,清鮮。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

粵菜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追求色、香、味、型。

之所以有朋友覺得不好的朋友,可能是因為習慣了辛酸辣的口味,而恰恰粵菜是清口為主。

但朋友們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就是粵菜是最為最健康。粵菜適合幼小,中老年人飲食。特別是中老年人,可能你不喜歡吃,但卻是最適合你的飲食的飯菜,因為醫生也是這麼說的,少油少鹽清淡,少吃刺激性食品(辣椒)、多吃蔬菜。

粵菜廚房在做菜過程中,也比較講究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充分保留食材的營養價值。當大家看到有些菜感覺不熟,那並不是不熟,而是即生就好,為了就是保持住食材的營養以及食材鮮滑的口感。其口感與營養價值一點也不輸與其他的菜系。

所以在此倡議各位,不管什麼菜系中的菜,你可能吃不習慣某些口味,但是那都是屬於當地人民的特色美食,自然有它的魅力所在,不以個人感受而是噁心抨擊,並且大家互相尊重。


粵滋味靚湯


我是皖南人,太太是廣府人,一起生活近二十個年頭,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是有一些切身體會的,僅僅一家之言,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我生在皖西南邊陲,長江邊的一個小城,飲食風味卻不是正宗徽菜系,倒很像江對面的江西風味,家常、食肆菜式一般都偏重口味,民眾都嗜辣椒,基本處於無辣不歡的狀態。日常裡吃的紅燒茄子、炒豆角,燜冬瓜,炒毛豆啊,不加兩顆辣椒都不好意思擺上桌,甚至炒個青菜也是必須配上辣椒的。當然了,也有不放辣椒菜式,比如汆肉丸,紅燒肉,蘿蔔燜花肉,煨雞湯這些。

長久的生活習慣和眼界會侷限人對食物的理解和認知,我自打長牙到二十歲,都是在這些溫暖食物的環抱裡成長,思維也因此定性。所以當我二十歲之後踏入廣東的土地後,新事物(食物)對我固有思維和認識的衝擊是相當大的。

我初到廣州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一家粵式海鮮酒樓作文職,不消說,工作的原因,使我初到埠就接觸了正宗的粵菜。逢清明、端午、中秋、冬至、春節,全體員工都會提前聚餐,十人一桌,標準按中等客餐宴席執行。每次的菜式大同小異,一般都是一鼎燉湯,一隻白切雞,一碟燒滷拼盤,一碟白灼蝦,一條清蒸鱸魚或鱖魚過年是瓜子斑或多寶,再來個蒜香骨或酸甜排骨,梅菜扣肉,炒個西芹百合黑木耳,一盤松子玉米,再來個炒青菜或是上湯蔬菜,菜不多齊活了。

我們的酒樓的生意火爆,一則源於價格親民,根本則是師傅們的手勢好,員工聚餐也是師傅們親自上陣,一則有老闆親自出席不能偷懶,二則樓面的那些姑娘們也千叮嚀萬囑咐,師傅們招架不住。所以,出來的菜式質量和味道是被大家認可的。

我,一個異鄉的青年,卻提不起太大的食慾,湯,我是不愛喝的,總覺得藥材味太濃,白斬雞,我是不敢吃的,習慣裡和固有思維裡,雞應該是剁成塊,放上醬油紅燒出濃油赤醬的感覺來,而這白白的雞肉,且骨頭裡還有著血絲,萬萬是不敢伸筷子的。燒滷拼盤我是非常接受的,剛開始覺得叉燒有些甜,但也不排斥,逐漸還挺接受,燒鵝更是喜歡,皮脆肉嫩又多汁,只是我從不點酸梅醬,直接點盤底的汁水;白灼蝦偶爾會吃上一兩隻,但絕不會多吃,我的味蕾能覺蔡出鮮味來,但不是很容易接受;清蒸魚往往也是不會動筷子,家鄉的長江魚,打小就吃,煎一煎,然後砂鍋紅燜或白燜,魚湯濃郁,澆飯吃能比平時多吃一碗飯,清蒸,顛覆了我對魚的認知,也一下子難以接受;蒜香骨很對味口,酸甜排骨則有意避之;梅菜扣肉堪稱下飯神菜,五花肉入口即化,梅菜飽吸油脂香味濃郁又有汁,拌飯裡三兩下就是一碗下肚;說到西芹百合,當時的想法就是怎麼會有這麼爛的菜,直到現在都接受不了,松子玉米丁也是,誰發明的啊,這也叫菜麼?

後來認識了現在的太太,一起生活近二十年,相互影響和改變,我接愛了她許多的粵菜,她也接受了我許多的家鄉菜,當然,我用的是“許多”,不是所有。白切雞啊,清蒸魚,白灼蝦這些我慢慢接受並認同,但有一些菜我是一直覺得難以下嚥和拒絕的,比如西芹炒土魷,荷蘭豆炒肉片,蒸肉丸,粵式狗肉,蒜茸生菜,想了想,也就這些了吧,估計以後也是改變不了。

說到最後,著重表揚太太做的清蒸排骨,放點豆豉和陳皮,蒸出來很美味,湯汁我都不放過,要麼拌飯,要麼直接喝了。那種滿足,簡直沒法形容,一如我年少時放學歸來,滿滿一碗白米飯,媽媽做的紅燒肉的湯汁澆到飯裡,再拌上黃澄澄的酸豆角,那滋味,美得想哭!


奧拉朱麥基


作為一個重口味的北方人,真的吃不慣白切雞。一隻雞在熱水裡泡泡,撈出來剁了,再泡醬油裡頭,有意思嗎?裡頭還有血絲呢,太噁心了。



粵菜是講究食材生猛和追求原汁原味的。這種討食材講究和追求,是為了讓自己吃了之後顯得整個人更精神,更生猛。粵菜是有核心理唸的,與毫無核心理念只單純追求口感和觀感的一些菜系完全不同。

我知了哥是土生土長的粵西人。在粵菜裡,幾乎所有正宗的按粵菜核心理念有講究地做的地道的做法做出來,我都喜歡吃。新鮮生猛的東西,儘可能原汁原味地做出來,毫無疑問,肯定對身體更有益處。

但是,粵菜之中,有一樣菜我是無法下嚥的,即使讓人給我蒙上眼睛,讓人混雜很多食物一樣一樣給我餵食,只要這東西讓我嚼幾口,到了喉嚨,油乎乎,膩兮兮的,會即刻引起我嘔吐,兜喉兜胃吐出來。這種菜就是肥豬肉。無論是白肉、扣肉、咕嚕肉,等等,只要微微一點點,我都會嘔吐。這是我從小就出現的生理反應。為什麼這樣,我解釋不清。我以為是隻有我有這種反應,沒想到,大學裡遇到一個寧夏的同學與我也一樣,也是這種反應,過不過自己的喉嚨。

有些人,像我大哥,就很喜歡吃扣肉和肥豬肉。但是,肥豬肉吃太多對身體很不好。脂肪和膽固醇都太高,我大哥現在就有輕微的脂肪肝。


我知了哥不吃肥豬肉,是打小就有的生理反應。長大後我經過學習知道:無論多新鮮,多原汁原味,都儘量少吃!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粵菜並不難吃,認為難吃的人都是吃不慣粵菜的那種清蒸的烹飪方式;還有就是粵菜裡面的那些酸酸甜甜的菜式,有些北方人覺得是難以接受的!

粵菜的特色就是混合味,意思就是加了鹽了,還要加一點糖的。表面上看來就是多餘的,其實是為了讓口感更加圓潤厚實,沒有那麼單薄寡味的感覺。我們不應該詆譭每一個地方的菜,只因那隻不過是自己的舌尖的侷限性罷了。

例如粵菜裡面的白切雞、清蒸鱸魚、清蒸鯽魚、蒜蓉扇貝,就是各種海鮮都喜歡清蒸。廣東人認為清蒸才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而且一道清蒸成功的菜式,其實是更考廚師功夫的。就像其實更考驗攝影師的就是沒有背景的特寫,而並非五花八門的背景的照片!

能做好一個白切雞的廚師,是可以開酒席的了。很多家庭婦女都不一定做得好,關鍵是那雞的皮,你要浸得剛剛熟,皮才不會掉!皮掉了就非常難看,是見不得人了的。大火很容易把皮煮破,小火更加要控制好火候和時間。不熟就有禽流感,太熟就掉皮,拿捏得需要很精準的。費的都是烹飪者一番的心血啊。所以,不要覺得這白白的雞肉怎麼吃啊!其實可香滑了,粘上一點熱油蒜蓉,就是最經典好吃的粵式白切雞了。

有些人是吃習慣了像宮保雞丁那樣的火辣辣炒雞,當然覺得這個太清淡了。可是廣東人本來就地處炎熱,他們是不吃辣的,吃了容易上火燒身的呢


新世紀礦工


事實上,我作為一個在安徽讀書的人,因為室友有兩個都是那邊南方的人,也就是靠近廣東地區的人。她們所鍾愛的粵菜,很多時候我跟著她們一塊兒吃是有一些不同於她們的看法的。

粵菜的話,我不算討厭,反而我還是覺得挺好吃的,但是即使再好吃的一類菜,都會有我們不喜歡吃的那一道菜。就比如說,我喜歡的粵菜很多時候是他們那邊的一個炒牛河,我覺得很香又非常的入味,曾經去南京的時候跟著室友去了一趟粵菜的飯店,那是第一次吃的炒牛河。同時我還非常的喜歡吃他們那邊的清蒸排骨。事實上這一些粵菜我都非常的喜愛,但是我同時最為不喜歡的粵菜就是他們的一些粥。

因為粥在於廣東人看來是一味能夠讓人滋補身體的菜。在我們普通人看來粥是作為一份主食,但是在他們那邊看來,是作為一道菜。他們的粥是鹹的,也許是因為我個人這邊的生活習慣並沒有喝過放鹽的粥,我們大多數時候是放糖的並且會放一些粗糧作為主食的。而他們粵菜的粥裡面不僅僅會放油鹽,而且還會放一些蔬菜,一些肉,還有生薑,還有其他的調料。事實上,我覺得這樣的的粥倒不如去熬煮一鍋湯。總之,這樣的一些菜粥是我最不喜歡吃的粵菜之一。

還有的粵菜比如客家釀豆腐,事實上我也是不喜歡的。我個人覺得豆腐就應該是屬於一道比較清淡的食物,但是在裡面放了肉餡我就是無法接受了。而且粵菜的肉餡呀非常的單一,也就是簡單的韭菜肉就沒了其他的了餡兒了。而我很巧,就不喜歡吃韭菜。

總之,喜歡與不喜歡都是每個人的想法,畢竟是看自己本身的喜好而已。


蔥油餅不帶蔥


首先,糾正一下,請不要加上難吃那兩個字,粵菜有不好吃的嗎?反正我是還沒吃到過……

吃不習慣就說吃不習慣,不喜歡就說不喜歡,不要加上難吃兩個字。

互相尊重一下,沒壞處吧!

如果你真的覺得難吃?或許是你打開方式不對……

我所吃過的粵菜,真心覺得都是很好吃的,,

粵菜是我的首選,但我同樣也接受其他川菜湘菜,也覺得挺好吃的。不會覺得哪個地方的菜難吃……

粵菜的正確打開方式……

先找個老廣茶餐廳 點個一件兩盅,有一大部分的廣州美食都出自茶餐廳


再來點別的……

沙姜豬手

蝦餃


腸粉

煲仔飯


蘿蔔牛腩

白切雞


各種海鮮,白灼的,椒鹽的,紅燒的。

還有各種粥,鹹骨粥,蝦蟹粥,及第粥,艇仔粥等等,



數都數不過來的美食, 還有各種老火靚湯 不喜歡吃不習慣什麼的,我覺得情理之中,屬於正常,但你要說是難吃……反正我是不樂意的 。多點尊重,多點愛……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立即刪除!

青檸記


八大菜系我能接受七種菜系,就接受不了粵菜,難吃。


手機用戶78147978521


粵菜是以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的菜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較廣,花色繁多,形態新穎,善於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醇。調味有所謂五滋(香、松、臭、肥、濃)、六味(酸、甜、苦、鹹、辣、鮮)之別。其烹調擅長煎、炸、燴、燉、煸等,菜餚色彩濃重,滑而不膩。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廣東的飲食,一向得天獨厚。自秦漢開始,中原漢人不斷南遷進入廣州。他們不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同時也帶來了「燴不厭細,食不厭精」的中原飲食風格。粵菜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艷,而且善於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粵菜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鬱,追求色、香、味、型。


餵食人間


我也感覺白切雞特別難吃,有時候看還有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