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为什么把长平之战的赵国降军都杀了,而不是押回秦国做奴隶呢?

棒棰岛的棒槌


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长平之战秦国虽胜却也是惨胜,很多人只知道赵国五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却不知道秦国也战死三十余万,史书记载秦卒亡之过半。在秦国内缺粮草,外缺军队的情况下,二十万赵军俘虏只有处死才能使秦国的利益最大化。押回秦国做奴隶就是给秦国埋设了一颗定时炸弹,也不符合秦国的法治精神,所以白起选择让赵国的勇士光荣的去死,而不是押回秦国做奴隶。

战争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的外延,是一种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直接手段。秦赵两国皆有统一天下的意愿与实力,消灭对方是唯一可行的手段,在当时还没有通过王室联姻手段合并两个国家的先例,因此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是打赢对方的关键因素。二十万赵军成建制投降秦军,如果全部押回秦国国内做奴隶,那么时间一久必然他们会发起暴动,给秦国本土制造严重的安全事件。到时秦国将忙于平叛各地赵人起义,无暇东出统一六国,也会严重影响秦国的国内生产。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奴隶数量大量减少,多数隶农都被转成平民,分给田地种地纳粮,或者从军打仗。秦国为了增加人口,还从三晋及楚国大量招募流民进入秦国为民,开荒增加粮食产量。如果将赵国降军全部变成奴隶,那么不符合秦国的地主阶级利益;如果将赵国降军全部变为秦国平民,分给他们田地生产,那么引发的动乱将会更大,毕竟这些赵国降军的家属都在赵国。

白起不过是直接将赵国降军坑杀了事,也算让这些将士死得没有痛苦。乐毅被称为儒将,在破齐后将三十万齐军押送到辽东做苦力,不到五年时间里这些齐军俘虏全部被折磨而死。两相对比,还是白起对赵军俘虏仁慈一些,毕竟没有折磨他们。借用商鞅的话来说:一个国家需要鲜血来浇灌才能茁壮成长,这些鲜血有百姓的血,有贵族官吏的血,更有将军士兵的血,只有经历给血与火的锤炼,这个国家才会长盛不衰。


大秦铁鹰剑士


把降军带回去当奴隶,或者直接充军,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一定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主意。

秦赵长平之战,白起打败赵国,收取了几十万的赵国降军。最后无奈之下只能全数坑杀,只放回了很少的部分人。

都说那么多人,为何要杀掉而不是利用起来呢?

首先我们要搞懂一个问题,那时候的诸侯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和外国之间的关系。

假设今天我们征服了一个国家,俘虏了别人几十万的军队,我们会留下他们还是杀了他们。

答案很显然会是除掉他们,毕竟一个国家最难征服的就是军人。想让军人背叛他的国家,这无疑比登天还难。

白起是一个军事家,对于战争,他看的很清楚。将利益最大化,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没有选择的时候,就干脆也别再有选择,所以一不做二不休。

秦国大战,面对同样强大的赵国,且不说秦王是否愿意接受这群人,如果这群人背后捅刀子的话,那一定会是一个惨痛的结果。

几十万长平冤魂自然可怜,但是这就是战争啊。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看点儿历史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坑杀了投降的赵卒四十万。白起这么做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有缺粮论、有军功论,都有一定道理。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秦赵之间的世仇,白起担心赵国降卒反复无常,降而复叛,生出祸乱,所以,将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

缺粮论,是有道理的。当时秦军和赵军降卒一起,在长平地区有六七十万之众,养活这么多人,是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的。如果粮食供应不上,那么赵降卒发生叛乱是很正常的事情。

军功论,这个稍微有点牵强。因为“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秦王早已经赏过一次了。对于秦国的“一首一级”军功制,应该传说成分较大,奕天觉得不会这么简单,俘虏应该也是计算首级数量的,然后统一进行分配。杀与不杀,都会记算军功,根本没有杀的必要。否则,秦军打了胜仗,还不疯了一般屠杀俘虏。其他几国的军队知道之后,哪还会投降,必须跟秦军血战到底。这只会让秦军面对的抵抗越来越激烈。

其实吧,白起坑杀赵军降卒的原因,《史记》和《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而且还是白起自己说的,“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大意就是说,当初秦军攻克上党,上党百姓不愿归秦而去投奔了赵国。而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

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白起已经清清楚楚的说明了,就是怕赵卒反复无常,降了复叛,徒增祸乱。因为秦国和三晋赵魏韩之间的恩怨已久,这从韩国上党的冯亭不愿归秦而投赵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白起是深知这一点的,他知道赵军目前投降只是迫于无奈,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生出事端。

如果押送四十万赵军返回秦地,押送途中会不会发生事端?返回秦地后,这四十万赵军作为奴隶应该如何安排呢?四十万赵军肯定不可以安排在一起去修秦皇陵,容易结伙作乱。那么分散赵军又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差事,毕竟不是成千上百个。即使一家分配五个奴隶,也要找八万户,这八万户还不能离得比较近,以防串联。但是这么安排下去,岂不是在自己国家安排了四十万名赵国奸细。

白起一想,干脆,照旧例,杀之,秦昭王也毫无异议。白起于是“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这才有了现在长平古战场遗址中,那数不尽的累累白骨。


奕天读历史


白起把长平之战的赵国降军都杀了确实非其所愿,但又不得不为,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一是自身的粮响不足;二是秦国不拔粮;三是政策上主张杀降弱国。三者之间最直接导致白起杀降的原因是自身粮响不足,供秦军数日供可,供降军实在供不起。



赵国为何冒然换将主动攻击秦军?两国举国对峙于长平国库均空,由于长平战事起,农人为兵赵国的耕地早已失耕。两年来,赵军一直在坚守,如今粮草已空,再也无法饿着肚子坚守,披迫换将一博。



秦将白起利用赵军主动出壁垒进攻之际,一面佯作败退诱敌深入的同时,派出轻兵五千,骑兵二万五干抢占赵军长平关等隘口,一路利用地形将40万赵军团团合围于长平达46天之久。最后赵军绝粮绝援而降。



在长平战役的最后阶段里,赵军日子不好过,秦军也好不到哪里去。秦军远离国境达500公里,虽然取胜,但是本土已经无给可供,剩下数天回国之粮一旦收降赵国40万降卒,必定因供给问题危及自身的存亡,保全自己,此时也是秦军的第一要务。毕竟40万降卒要押解500公里才能回到本国,长途拔涉显然不现实。



基于缺粮、断供和弱国的三大原因,既然押解回国不能,又不能放回去,办法也只有一个,就是杀降了。于是乎,长平惨剧就发生了。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长平之战,赵国40万大军败亡,在最后时刻赵国究竟剩下多少人投降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至少可以肯定,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以至于白起动下了坑杀的念头,也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规模重大的战场屠杀。

但相信很多人也会存在一个疑问,在数十年后,秦国一统天下时全国人口只有两千万,不同于现在,那个年代的人口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珍贵的资源,甚至在一些战争中,交战国已争相抢夺对方人口作为胜利的保障,明明在长平之战中获得了这么多的男性青壮年,如果能够留下必然是一个丰厚的人力财富,即便全部押往秦国充当奴隶也足可以带来不小的收获,但白起为何选择将绝大部分的赵国战俘悉数屠杀,只留下两百多个未成年人回去报信,在战场上经历了无数杀戮的白起,难道不知道人的宝贵?



在这一点,相信白起是清楚的,理论上这些战俘如果能够留下,对秦国的人口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扩充,但结合当时的形势,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摆到了白起和秦国面前:他们已经支撑不起对这些战俘的供应了。



长平之战秦国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也只是惨胜,保守估计秦军的损失也在20万人上下,也是秦国建国以来损失最大的战役,长达数年的消耗也让秦国陷入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这样的时刻,还要再多供应几十万张嘴,对于秦国而言是一个难以承受的结果,虽然理论上将这些赵国战俘押回秦国可以缓解生产,但如果实际进行会存在太多的干涉因素。

一方面长平之战秦军付出了巨大损失,剩余的军队还要保持在上党长平一带的占领,没有足够的兵力押运这些战俘回国,更不可能派遣大量的军队回国来维持稳定,这样如何保证这些战俘回到秦国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如上面所说,秦国的经济已经无法再支撑这多出来的几十万张嘴,更别说长平之战打垮的赵国的军事力量,再此关键的时刻秦国不可能留给赵国喘息的机会,仅过一年多就发动了灭赵之战,虽然随后战争失败,但在马上就开动另一场战争的情况下,秦国更不可能拿出足够的供应来支配这些战俘。

由于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的主力军队仍然在新的占领区和赵国境内作战,秦国也拿不出更多的军事力量来看押这些战俘,或者对战俘进行洗脑企图编入秦国军队,在这些特殊的背景下,短时间内无法对战俘进行整编,也无法养活这些俘虏,那最直接的手段只能是短时间内将所有俘虏全部就地“处理”!


辽宁资深球迷


首先,我认为白起只是个将军,无权擅自做主坑杀赵军,他只是奉秦国朝堂的命令行事。秦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后杀降,我分析其原因有三。


一,范睢,这个极有个性的秦相制定了对付东方六国的“攻人”之策,即消灭六国的有生力量。其实就是一个字,就是“杀”。这个策略很残酷,也很有效果,极大的削弱了东方诸国的抗秦力量。

翻看史书,不难发现。秦国在对楚国、韩国,等的一系列战役中,多次执行类似长平之战杀降的政策。

二,长平之战时,秦国耗尽了人力物力。

长平之战期间,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粮食几乎绝收。战后获胜的秦,耗尽了国力,尤其国内库存的粮食用尽了。无力养活投降的赵军。

战场上,秦国出动几乎全部的男子,大半战死沙场。秦军士卒也因此很仇恨赵军,不愿收留放下武器的赵军,分享很有限的粮食。

三,赵国是唯一能抗衡秦国的强国。赵国北邻匈奴,与匈奴多有争战,赵国军队因此锻炼得彪悍善战。尤其是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赵军的战力更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缺粮的秦国因此不愿放归数十万赵军俘虏。以免以后的战场上,再次面临这数十万人组成的强大的赵军。

所以,长平之战以后的赵军俘虏被杀的命运就确定了。


德全不畏


白起,战国时候赫赫有名的战神,兵家代表人物。在秦昭王(芈月之子)在位的五十多年里,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据统计,秦国灭敌130多万人,其中90多万是白起的战绩,被封为武安君。成为战国诸侯国听到就瑟瑟发抖的人屠。

白起杀人之旅:

公元前293年,白起奉命攻打攻打韩、魏二国,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虏魏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公元前273年,攻打魏国,斩杀敌人十三万人;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两万人于河中。公元前264年,攻韩,拔五城,斩首五万。此处例举的全部是白起一次性巨大规模杀人的歼灭战,似乎,白起一直都在打歼灭战?当然,杀人最多的,还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过程:

长平之战的直接导火索是秦国围了韩国的上党郡,赵孝成王横插一手,收了上党郡。秦国打头阵的是年轻的将领王龁,下了赵国两城之后,赵国用了“战国四大名将”中,最能防守的大将廉颇,开始在正面交锋中,被小将王龁就打的落花流水。后来廉颇退守,修起百里石长城,以丹河为界,与秦军对峙。

这一战打了足足三年左右。古代看天吃饭最重要的就是春耕秋种,大量的壮年都在前线杀敌,误了一年又一年。但是军粮军需却日渐增大。虽然两个国家都是大国,但都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长平之战收尾:

赵国对廉颇一直坚守不出不满,用年轻的赵括替下了老将廉颇。秦国则相反,秘密派出了武安君白起。赵孝成王此时毫无作为,秦昭襄王亲自去征兵纳粮,支持前线。

最后,赵括完全不知白起已到战场,以为自己面对的不过是年纪相当的王龁。“纸上谈兵,天下无敌”,战场经验为0的赵括,很快就被佯装败退的秦军,有条不紊的诱入包围圈。最终,秦国全歼此次赵国45万,几乎是赵国举国最精装兵力!一直到被秦灭国,赵国都再没有缓过劲儿来。


为什么打全歼战: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秦赵两国对峙两年多,大家都在用最后的人力、财力、物力,来支持这场战争。没有多余的来养战俘。2、双方多有厮杀,积怨太深。何况,秦国当时一共也只有60万军队。如果收俘,这45万人一旦脱困吃饱反水,秦军会遭到不可想象的损失。3、秦国的军功制度决定的,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商鞅变法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奖励军功”。所以,老百姓想要有土地有功名有官爵,杀敌是最好的途径。这使秦国成为“战斗民族”的最重要因素——以利趋之。当时还没有“杀俘不详”这一说法,所以,从头到尾,白起打的全部是歼灭战。




有人会问:秦国其他将领怎么就不是场场全歼?你以为其他秦将不想吗?孙子说:“过十则围之”。哪里有这么多兵力呢?所以,白起的歼灭战,主要靠的还是白起的个人军事才能。

不过,白起最后被赐自尽而死。上天给了廉颇异乎寻常的长寿。一直活到八十多岁,看着自己守卫了一生的国家没落败亡,不知心中何种滋味。

我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如是,如是我闻,继往圣绝学,成智慧人生。文章在开单篇写你从没听过的《易经》知识。喜欢就关注吧!感谢!


如是史社



总结了几点一:秦赵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国力消耗巨大,又经历自然灾害,所以没有能力养活这么多人!



二:
当时各国地域观念严重,视其他国家为仇敌的思想根深蒂固。如果贸然收编,可能会引起日后军队内部骚乱!


:坑杀这么多人势必会引起赵国上下人心惶惶,对其他敌对国家也会有一定震慑



:此站关乎国家命运以及历史走向!对待敌人的仁慈就是对待自己的残忍,历代君王霸主无不如此


风中忧郁的眼神


从秦穆公开始,历史上有过多少次3国攻秦,5国攻秦,6国攻秦??而且秦都是被动挨打的,加上秦惠文王的三晋相王,几乎是和今天的中国和日本一样,这仇恨已经根深蒂固。赵国士兵,是到了山穷水尽,即将饿死的情况下才降的,几乎可以说是诈降的,而且兵力几乎是一对一。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将军,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士兵以后少牺牲,都会选择杀掉他们。兵不厌诈,更何况是诱降的!所以,这没什么,这只是过后攻击白起战神形象的一个借口而已!秦国应该不留余力的感谢白起,看之后几十年就知道了,如果不是杀了那帮人,赵国国力依旧强大,而秦昭王死后,秦国权利真空的那几十年里,赵国率5国灭秦也说不定的


不只是外酷


1.范雎给秦昭王献上“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战略方针。在此后的秦国东进战争中,集中歼灭东方六国的有生力量。

公元前268年,秦昭王任用范雎为客卿,范雎从齐国死里逃生到秦国以后,开始得到秦昭王重用,两年后,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用范雎为秦国相国,范雎开始推倒前任魏冉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另起灶炉。一年后,公元前265年,在范雎的主持下,秦国攻取韩国的上党,逼迫韩国献上上党。

然而,在攻取上党时,韩王怕秦国,被逼无奈把上党献给秦国,但是镇守在上党的韩国守将冯亭和韩国士兵却不愿意投降秦国人,把上党和附近的土地都献给赵国了,冯亭等韩国将士跑到赵国去做赵国人了,而后赵国派大将带大军回来援助他们夺回上党。这次事件也是后来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范雎一看这样不行啊,打来打去,互相拉锯,对于秦国往东吞并六国没有什么帮助啊。今天抢了这块地,明天又给抢回去了,那这仗不是白打了吗?

于是此时范雎给秦昭王献上“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战略方针。范雎指责此前秦国的战略方针有问题,只占地,不攻人,非但无法使韩赵魏等邻国屈服,而且白白消耗秦国的国力,因为他们只要一合纵攻秦,秦国占领的地盘又被夺回去了,而且谈判的时候还处于劣势。

所以白起在抓了赵国近四十万俘虏以后,选择坑杀之,我记得史书上记载,白起临死前说他杀赵国四十万人,并不是他非要杀人,而是赵国人太反复无常了,当时不杀,这些人回过头又去做赵国人来打秦国人。

而坑杀赵国四十万俘虏,也符合范雎提出的“攻其人”的战略方针,歼灭赵国的有生力量。在长平之战以前,东方六国里,只有赵国有单独抗秦的能力,其他国家必须合纵才能跟秦国较量,杀了赵国这四十万生力军,从此赵国军事力量迅速衰落,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单独抗秦的了。

2.秦国也缺粮,这四十万军人不好养活。秦国军队也缺粮,秦国国内还闹饥荒。

长平之战之前,秦赵两国近百万大军已经在长平附近对峙了三年,秦国接近六十万的军队需要无数军粮物资,赵国消耗不下去了,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

白起被换到长平战场以后,曾经派心腹卫先生去找范雎和秦王要粮食,结果要粮的卫先生被范雎给杀了,秦王还严厉批评白起不体恤民情,秦国老百姓真的过不下去了,你白起不能体谅体谅吗?因这件事白起跟范雎还结下了仇怨,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国都邯郸,白起不愿领命,多少有一部分这个原因。

据史书记载,似乎在长平之战前的三年对峙中,秦国国内还发生过饥荒,闹过灾害,所以秦王才批评白起不体恤民情。

秦国军队还喂不饱,这四十万赵国人怎么去喂饱,就算能喂饱,他们吃饱了,又跑回赵国做赵国人怎么办?做回赵国人又扛起戟挽起弓杀秦国人怎么办?

所以我觉得杀这四十万人,不是白起一个人的意见,秦国统治阶层都是这个意见。只不过这个天大的锅,两千年来只有白起一个人背着。

3.四十万俘虏,怎么看管?秦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也是“损失过半”的。

秦赵两国在这个时期是七雄里最强大的两个强国,长平之战两国投入军队将近百万,秦国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征召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都到长平战场了,而一场大战下来,秦国军队损失过半。

假如《史记》里这种数字记载不太确实,有夸大的嫌疑,但是秦赵两国军队人数应该不会差距特别大。在冷兵器时代,一方去看管另一方人数等量的俘虏,还是被认为“反复无常”的俘虏,该有多大的难度啊?

现代战争缴了敌军的械以后,一个拿枪的兵说不定能看管几十个俘虏,在古代,这岂不是太危险?俘虏们一拥而上,或者四散逃跑,就算看管的人有武器,也不好阻拦吧。

综上三点,把这四十万赵军带回秦国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白起明白这个道理,秦王和范雎肯定也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