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第一個由公稱王的國家是哪個國家,秦國第一王是誰?

落葉30714639


1、戰國第一個稱王的人是魏惠王,即魏罃。

魏罃有兩次稱王。

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前344年稱王,名為”夏王“。

當時魏罃糾集眾多諸侯國,打算討伐秦國。秦孝公憂心忡忡,他喚來商鞅,商量對策。商鞅力主以外交途徑制止戰爭的爆發,並挖一個陷阱讓魏罃跳進來。什麼陷阱呢?他要獻上一個“王”的稱號給這位魏國統治者。

在此之前,楚國、吳國、越國都有過稱王,但是中原諸侯恪守“王者至尊,霸者至強”的傳統,只稱霸而不稱王。商鞅要遊說魏罃,給他獻上一頂王冠,以避免一場戰爭。

商鞅出使魏國,忽悠魏罃說:您的功勞這麼大,天下人哪敢不聽從您呢?不過魏國只領導宋、魯、鄒、衛這樣的小諸侯,實在與您的身份不般配。您應該先稱王,有了王號,伐齊收楚,趙、韓兩國必然對您死心踏地。商鞅還信誓旦旦地表示,秦國必將接受魏國的領導。


魏罃這個人好大喜功,被商鞅一吹捧,自我感覺太好了,由於他當真舉起一塊牌子,自命為“夏王”。夏者,華夏也;夏王者,華夏之王也。自立為夏王之後,魏罃召宋、衛、鄒、魯等諸侯國會於逢澤,秦國派出公子少官參加這次國際盛會,繼續把魏罃捧上天。魏罃實實在在地過了一把癮,太開心了。

然而,他的這個“王”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呢?魏罃稱“夏王”,總共只有一個大國前來祝賀,這個大國就是秦國,除此之外,齊、楚、韓、趙、燕這些大國都對魏罃稱王嗤之以鼻。

魏罃稱夏王,不是在魏國最強盛的時期,而是由盛轉衰的時期,底氣就顯得不足。儘管有魯、衛、鄒、宋等小國的支持,卻得不到大國的支持,這種尷尬局面致使魏罃不久後又放棄了稱王。

十年後的公元前334年,魏罃與田因齊兩位君主在徐州同時稱王,相互承認對方的王號,此即魏惠王與齊威王。這是魏罃的第二度稱王。在此後十年,戰國七雄全部稱王。

2、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國君,是秦惠文王

楚國在春秋就稱王,魏/齊在戰國時代率先稱王,秦國是七雄中第四個稱王的國家。

秦惠文王又稱秦惠王,他一上臺就把商鞅車裂處死,可是他並不廢除商鞅的新法。這一明智的作法,使得秦國沒有回到楚國的老路上。

秦惠王上臺後,志在收復河西。

公元前333年,公孫衍攻略魏國河西的雕陰城,魏師敗績,秦惠王將他提拔為大良造,成為秦國的頭號權臣。公元前331年,秦惠王派公子卬統率大軍,大舉進攻魏國控制下的河西諸城。魏國的河西守將是龍賈,他鎮守河西已經二十七年。在這二十幾年時間裡,魏國勢力大衰,而秦國勢力大長,此消彼長,力量對比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了,儘管龍賈二十幾年來兢兢業業,可是到頭來他還是要蒙羞了。

秦軍與魏軍在河西展開最後的決戰,是役魏軍大敗,西河守將龍賈被秦軍俘虜。秦軍得理不饒人,渡過黃河繼續進攻,兵圍焦、曲沃。年邁的魏惠王失去了繼續戰鬥的勇氣,將河西之地全部割給秦國。

自從魏文侯攻略河西,至秦國收復河西,前後共計89年。近百年的戰爭,見證的魏國的衰落與秦國的崛起。全面收復河西,是秦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秦軍進軍中原的大門已經打開。

作為一個不斷崛起中的大國,秦國的實力已經超越了魏國,與東方的齊國並駕齊驅。在齊/魏兩國徐州相王后,公元前325年,秦惠王正式稱王,秦成為戰國七雄中第四個稱王的國家。


君山話史


戰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國家是魏國,但是它是由侯爵自立為王爵的。齊國的田因齊是第一個由公爵自立為王爵的,因為姜齊時代齊國就是公爵了。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是唯一一個王,其他國家是不能稱王的,因此所有稱王的諸侯都是僭越行為。秦國在秦惠文王嬴駟中期才開始稱王,算起來是七大戰國中第六個稱王的國家,趙國是最後稱王的大戰國!

魏國是第三代魏惠王時代稱王的。韓趙魏三國以家臣身份坐大後瓜分了晉國,後來聯合田齊迫使周威王承認他們諸侯的地位,得爵侯爵。魏國前兩代國君變法強軍,攻滅中山國,打殘大秦國,威懾楚王國,最終憑藉強大的經濟與軍事能力稱霸諸侯。第三代國君繼位後,覺得魏國之強,遠超楚國,楚能稱王,魏國也當稱王,於是魏惠王自立為王格,也不管周天子及諸侯同意不同意!



田因齊接手的齊國本來就是富國強國,雖不及魏國般橫行霸道,但也雄霸東方。春秋的齊國是姜子牙的後代,稱為姜齊。戰國時期姜氏公室被田氏取代,為了宣示田齊新氣象,田因齊自立為王國,表達了周天子承認還是不承認田齊,我大齊國都存在,還是王爵!後來齊國通過馬陵之戰打敗了魏國,稱了名副其實的王國了!

秦人本為子爵,給周天子養馬,是王室的附庸部族,同時作為王室的西垂大夫鎮守西土。周平王東遷,秦人勤王有功,護駕得力,被周平王封為公爵,西周被戎人佔領的土地全部賜給秦人立國!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成功後,大秦國強橫無比,橫行天下的最後魏武卒被大秦銳士一戰而滅。從此秦國成為七大戰國中的佼佼者,但是秦國並沒有稱王,因為稱王意味著該國有統治天下的實力!直到蘇秦合縱六國伐秦,秦國已無需再示弱於天下,嬴駟才在張儀的建議下稱王,表達了秦人統一天下,結束紛爭的壯志!


大秦鐵鷹劍士


戰國時期先稱王的是齊威王和魏惠王。

三家分晉後,便進入戰國時期。最初魏文侯厲行改革,啟用李愧變法和吳起強軍,於是魏國魏武卒橫行天下,及至之後魏武侯,魏國一樣是當時最強的存在,西取秦國河西之地,南擊楚國,東打齊國,北滅中山國。


魏惠王

可是等魏武侯一死,魏惠王就上位了,最開始魏惠王也是個侯爵。但是他是個沒有遠見的二世祖,在位期間,魏國成為最大人才輸出地,秦之商鞅、張儀,齊之孫臏,都是這個時候流出的。

魏國被趕上後因為之前結怨太多,被各方吊打,用魏惠王自己的話說就是

"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

一連串打擊之下,魏國威風不再,齊國取代魏國成為大國。這時候,魏惠王不得已不採納宰相惠子"折節而事"的建議,向齊國低頭。


齊威王

於是魏惠王帶著韓國等一幫弱小的小弟到徐州(今山東境內)這個地方朝見齊威王,並且尊齊國國君為王。

但是齊威王雖然取得一定階段的勝利,卻也不敢一人稱王,於是也尊魏惠王為王。

於是這兩個傢伙打開了中原諸侯國僭越稱王的魔盒,沒十幾年,秦國稱王,而後又發生五國相王等事情不一而足。


秦惠文王


至於有人說楚國才是第一個稱王的,這裡就要看題主的問題了,說的是戰國時候,楚國在春秋就稱王了,而且他們也不是地道的中原諸侯。

對了,秦國第一個稱王的是贏駟,殺商鞅的那個,稱秦惠文王。


至秦子


首先在先秦稱王這個事情屬於少見又不少見的狀態,春秋時代南方有楚王、越王、吳王等,現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時期南部老大就有徐偃王。徐偃王也是嬴姓諸侯的一份子。眾所周知,秦人的祖先和其他嬴姓親戚們在商末周初,因為助紂為虐的關係,集體受到了周天子的打壓。西周初期徐國算嬴姓國中的特例,他們混得風生水起,徐駒王帶兵反攻打大周,一直打黃河邊,徐偃王其時期,依著韓非說法,大概有32小邦國向徐王獻貢。

簡而言之,“王”這個詞,在大周真的沒有那麼罕見,長期是周王,本來就其他的王。中原諸侯們本著廣積糧,緩稱王的原則,一直拖到戰國才開始稱呼。戰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不是諸侯,而是一對諸侯。前334年,魏惠王帶著自家小弟去徐州朝見齊威王,故意先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他也立刻尊魏國為王,史稱“徐州相王”。其實,這也就是一場魏齊兩國商業互吹,不分先後也可以,一定要分的話,魏國吹齊威王在先吧,這事情算齊國拿頭籌也問題不大。

秦國這樣的老實人,顯然是不會參與徐州相王這種惡俗的商業互吹活動。所以,秦國到秦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為了抵制東面這些諸侯的商業互吹,自加王號。再後來,王就在戰國諸侯越來越普及化了,戰國七雄不稱王都不好意思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