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當中曹操最有稱帝的實力,曹操不稱帝是不敢還是根本就不想稱帝?

北斗星NO1


 

 

  晚年的曹操顯然想稱帝,但是,再三權衡利弊之後,他最終放棄了稱帝。

  從哪裡可以看出曹操想稱帝?很簡單,曹操先是處心積慮當魏公。晉封魏公之後,又想盡辦法封魏王,成了魏王之後依然不知滿足,想盡辦法打壓漢獻帝,將一切朝廷大權掌握在手中。

  當初跟隨他多年的荀彧,不過是上書反對他當魏公,就被曹操賜下空食盒。曹操言下之意,你已經領盒飯,該走人了。

  對於反對曹操奪權的人,曹操一貫是冷血無情,該出手時就出手。

  既然如此,曹操就絕不可能因為個人原因,或者蠅頭小利而放棄稱帝。  

  有不少心腹大臣勸說曹操稱帝,不過曹操最後選擇了做“周公”,即輔佐周成王的周公旦。應該說,在曹操晚年,已經沒有人可以阻擋曹操稱帝了。那麼,曹操為何還選擇不稱帝呢?

  因為曹操已經活出了一個人生境界,他已經不需要皇帝的虛名,他更看中的,是千秋萬載之後的青史留名。

  曹操乃是漢家大臣,做了多年的漢朝丞相,對漢獻帝稱了多年的陛下,在萬民心中,曹操這個漢臣的身份已經鐵定。若曹操公開廢黜漢獻帝稱帝,就會坐實了篡漢之名。

  這是曹操奮鬥一生不願看到的。

  同時,他兒子曹丕從最開始擔任的就是司空府中郎將,後來又擔任五官中郎將。曹丕是司空府、魏國公的屬臣,並非是朝廷臣子。換言之,曹丕是曹操的臣子,卻並非是漢獻帝的臣子。

  因此,由其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法理上可以算是個擦邊球,勉強說得過去。  


葉之秋


我的確認為,曹操從內心深處就沒想篡漢稱帝。

當曹操還是個紈絝子弟,屌絲青年時,突然心血來潮,要去算算自己的將來。託門子,找熟人,終於找到當時最有名的“名嘴大師”許劭,結果“大師”隨口給了個“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箴言。曹操琢磨半天,居然認真了,不再架鷹溜狗,一改浮華之氣,去朝庭謀個小官職,開始兢兢業業的為漢家天子努力工作起來。可見他對這個評價篤信不疑,奉為畢生追求之目標。請注意,這個曹操的座右銘中,可是個“臣”字!

之後,黃巾亂世,董卓專權,天下大亂。曹操組民團平黃巾,招天下英雄共討董卓,不能說曹操的初心不是匡復漢室,因為這時他離皇位太遠,不可能去瞎想遙不可及的大位。再後來,專門去奉迎天子,定都許昌,態度積極,供養獻帝十分殷勤。前有董卓專權的前車之鑑,曹操實力尚且不足,外部強侯環視,曹操不傻,不會自找尋死之路。加上袁術狼子野心,冒然稱帝,成眾矢之地,很快被圍剿而亡。故接受荀彧之建議,“挾天子以令不臣”成為定策,抗著漢皇帝的名義南征北討,站盡了道德民意的制高點,收穫最大的利益。這時候,放棄優勢而去謀求皇位,豈不是把自己放到火上烤?曹操可是著名政治家,不會蠢到這個地步。

到曹操赤壁之戰敗北後,早己在漢室朝堂上權傾朝野,就是這樣,外面還沒剿滅的孫權、劉備,都還在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有篡漢之心,以便打贏“輿論戰”。朝庭裡也還有一大批忠於漢室,誓為漢臣的人質疑他,連合作多年的荀彧,都因為反對他稱魏王而自殺,可見是多麼得不償失。

曹操暮年,雖無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實,六個女兒先後嫁與漢獻帝,有人說是為了控制漢獻帝,換個角度,何嘗不是向漢獻帝表忠心。到了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無數政治家都得考慮在史書上留下什麼名聲,讓後人如何評述。曹操奮鬥一生,決不會想晚節不保,前功盡棄。(在這方面,曹操決不是唯一如此選擇的政治家。如同後世的曾國藩,取天下只是翻手間,也選擇萬世留名而不去遺臭萬年。)

在三國演義沒成書以前,歷朝歷代無論是民間還是當政者,對曹操的評價大多是正面的。從史書所記和曹操留下的文字作品看,他也是個胸懷豁達,格局極大的人。不會為那個看似極位,卻無比苦累的位置太上心的。





淨月暖陽


哎呀,這個問題害真是應該好好回答一下。學術界普遍認為曹操審時度勢、適可而止、知難而退,把稱帝留給下一代。我倒是腳著晚年的曹操其實內心也猶豫,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不吉利。曹操年輕時候曾經說過“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晚年時可能害有這種思想困擾記幾。

二、逮報恩。怎麼說曹操也是漢臣出身,世受漢恩,報恩之心害是有的。

三、不好張嘴。為啥陣麼說膩,曹操一直信誓旦旦的說,絕無篡漢之意,總不能記幾打記幾嘴巴子吧。

四、不咋合適。劉備和孫權一方面罵曹操是漢賊,另一方面又巴不得你早點稱帝。孫權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上表稱臣,說天命就在曹操這裡。要說曹操是偉大的政治家膩,就偉大到這裡,只要自己稱帝,劉備、孫權馬上跟著就稱帝了,然後篡漢的罪名害逮記幾來背,反過來說,我如果不稱帝,我這是中央擰門倆那就是地方,我特木一稱帝,擰門從特木地方變成對方了。所以曹操說孫權這是把自己當火爐上烤呀!然後就有了那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母門都知道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伐商自立了。

五、有反對。為什麼有反對聲呢?難道整個漢室王朝害不是曹操的四梁八柱再把持著朝政嗎?這要先說一個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曹操封魏公、加九錫、建社稷。這裡我先做幾個名詞解釋,為啥封魏公非常重要呢,我們知道公爵之前是侯爵,侯爵不過得到了一片土地而已,而封公是可以建立社稷和宗廟了。什麼是社稷?社是社神,稷是稷神。也就是土神和穀神即土地和糧食。擁有了土地和糧食也就擁有了統治權。所以母門在很多古裝朝代局劇裡面聽說過一個詞語,“江山社稷”。所以國家的統治者一定要立社而祭土神,立稷以祭穀神,合起來就叫社稷。宗廟說白了就是祭祀祖宗得地方,古代的統治者歷代都是世襲的,建立宗廟就是說統治者得位而正,千秋萬代。九錫呢,就是皇帝的具體待遇,比如穿什麼衣服呀、坐什麼馬車呀、舉個例子,現在國家出國訪問如果是國家一把手,出國迎接的禮炮一定是21響的,類似於這樣的意思吧!具體的我記不太清楚了,好信的可以去百度查查。好了,介紹完這些大家都知道了吧!封公的重要性,就是你可以建立國家了,特別後來自己害加封了魏王。這樣就遭到了荀彧和崔琰的強烈反對,雖然後來曹操逼死了荀彧殺了崔琰,但是由於荀彧和崔琰在效力曹操的這些年當中給曹操推薦了無數得人才,雖然他倆死了,但是大部分受二人知遇之恩的人才,依然在重要的崗位任職,在外有孫、劉虎視眈眈,內部妹有選才用人合理制度建立起來的時候,曹操總不能把反對的聲音全都殺掉,選兩個有代表性的敬敬猴得了,比如孔融、禰衡等。至於為什麼荀彧和崔琰反對,要寫篇幅就太長了,再說我再上一個問題“荀彧為什麼不支持曹操稱帝”裡面回答過。但是反對的聲音依然存在,曹操不得已放棄了。

六、沒時間。公元220年曹操駕崩,享年65歲,而從213年封魏公開始,曹操一直在跟反對派做鬥爭,對內不斷殺掉反對自己的人,對外發動戰爭,雖然都是徒勞而返,但是回來之後必須晉升待遇一直到216年封魏王,這時的曹操已經61了,而距離帝位實質上只不過一個名字而已,可就是這一個名字的差距終其一生都妹有跨過,一者,反對之聲妹有肅清,這跟用人體制的改革有絕大的關係,我講過亂世的曹操一生大部分都在外征戰,用人的風格也是簡潔明瞭“唯才是舉”,而晚年天下三分已定,妹有個良好的提拔選才得機制這是困擾曹操政府的一個嚴重問題。再者奪嫡之爭已經耗盡了曹操的精力,本就順利成章曹丕的太子之位,為什麼有曹植跟他爭的如此血腥?為什麼曹操確立曹丕太子之後,要殺掉楊修?這都跟曹操為什麼不成帝有關係,害是那句話,如果頭條有一天問為什麼曹丕能取得奪嫡的勝利和稱帝,那我更願意回答這個問題。


地中海的蔚藍29395427


曹操之所以未稱帝,曹操這是高明之處,其中未稱帝原因我認為有三條,曹操為汗丞相,一旦稱帝,必留下篡位的罵名,這是第一條,第二條,劉備,孫權,還處在三足分爭結段,稱帝顯然不成熟,第三條,也就是最高明之處,曹操爭霸四方,並不是想稱帝,給後人留下可想的空間,就好象某領導雖身居高位,確從來不當一把手,這才是高明之處。


盧教練6


筆者認為曹操不改也不想稱帝,其主要原因有:1.受封建皇權正統思想的影響,曹操不敢輕易弒君篡位奪權。2.曹操身為東漢丞相,已經是一人之下位高權重了,沒必要奪權稱帝。3.篡奪正統皇權,會收到朝野世人抨擊,四面樹敵,不利於曹操鞏固在朝廷中的地位。4.曹操的想法是名正言順地“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想給劉備和孫權攻擊的口實,已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基於以上原因,曹操不敢也不想稱帝。


京師大學堂師範館


曹操作為一個實際掌權者,他也不需要這樣的虛名,並且有個傀儡皇帝也可以當做他的擋箭牌或者說是保護傘。況且,在各方實力相當,群雄並起的特殊時期,誰稱帝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得不償失,袁術就是教訓。


許昌肖楠


不是不敢稱帝,是曹操之前面對諸侯指責他篡漢時說他挾持漢帝只是為了號令不臣之人!他是為了維護漢朝,如果他稱帝了,等於失信於天下,會在人和上失去主動,而且我已經位及權臣,皇帝對他來說沒有一點威脅,稱帝只是有了一個名稱,並不能給他帶來更多的好處,只會給他帶來更多的麻煩!


愛樂集團創始人


挾天子以令諸侯,不當出頭的椽子。還能夠藉機消滅那些地方諸侯嗎?

當時,實力強大如四世三公的袁紹,獨霸江東的孫策。還有西涼馬騰,還有上不了檯面的袁術和張魯等人。貿然稱帝,就是要了面子,丟了裡子,你當曹操傻啊!


海晏河清


他沒必要稱帝,也不好意思稱帝。他的發家史,就是一直標榜自己是丞相,也是忠於漢室的。手底下的許多謀士戰將也是在他的這個前提下才輔助他的。曹操很重視他的名聲,自然不會圖個皇帝虛名而廢了他的牌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