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﨏,难道真是因为下雨不杀他?

小文大王


根据书中描写,诸葛亮是真心期望能够在上方谷杀死司马懿

《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节选:

孔明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从书中看出,这里没有“捉放曹”的段子,也没有惺惺相惜之情,拼得就是胜负手。只可惜在故事中,因为突如其来的大雨,诸葛亮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图一:这场雨,熄灭的其实是诸葛亮心中的北伐之火


为了消灭宿敌,诸葛亮已经作了最大程度的部署

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是这样的:

1. 安排高翔运粮来迷惑敌人

孔明又唤高翔分付曰:“汝将木牛流马或二三十为一群,或四五十为一群,各装米粮,于山路往来行走。如魏兵抢去, 便是汝之功。”

2. 把山谷中的粮草大营布置成致命的陷阱

孔明见司马懿不肯出战,乃密令马岱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 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

3. 马岱作为伏兵

“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 放起火来。”又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以为暗号。

4. 魏延作为诱饵

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 懿随后赶来。延只望七星旗处而走。懿见魏延只一人,军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马师在 左,司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齐攻杀将来。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

四个步骤安排得当,层层设计,欲将司马懿置于死地,也不存在放水的可能。


可惜天不遂人愿,突如其来的大雨救了司马懿,伏兵也未能发挥作用

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綝亦各引兵 杀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

由此可见,诸葛亮是真心想杀人,司马懿也是命大才逃过一劫。

至于书中唯一可能会产生怀疑的地方,就是马岱没有追击司马懿,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大火刚灭,曹军绝处逢生之下,求生的意志无比强烈,一定是奋力突围;而蜀军见到本来已经算是装盘的鸭子突然起飞,再加上古人多少迷信天命之说,一定是全体惊骇之余,暗想:这场大雨或许昭示着司马氏命不该绝。

此消彼长之下,再加上人数方面的优势,马岱拦不住司马懿也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罗贯中会在小说中虚拟出这一场精彩的战争呢?

1. 文学性方面,烘托诸葛亮的悲剧性主角形象,升华小说的高度

“多智近妖”的军师诸葛亮,在小说中的形象可谓高大鲜明。但即使如此,他的人生也终有不得不落幕的时候,他毕生为理想奋斗,却终看不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这与作者罗贯中的人生是何等相似。

注:我曾在别的问答中介绍过罗贯中的生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对如下问题的答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要安排刘安杀妻让刘备吃人肉的情节?”

因此,他写他,也就是在写另一个时空里的自己。

同时,悲剧比喜剧更震撼人心,罗贯中非常清楚这一点,他要把诸葛亮生命的最后一刻,终止在遗憾这种感觉上,让观众扼腕、顿足、叹息。这样,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小说变得更加生动,更能激发读者对角色的认同感。


2. 在扬刘抑曹的主题思想下,揭示天命难违

众所周知,分久必合,三国归晋,司马氏是乱世的终结者,和最后的胜利者。那么在前大半部书中始终一路开挂的蜀汉命运,最终还是要和历史的真实轨迹相重合。即使作者和读者多么地不情愿,司马懿也不能死在上方谷中。


3. 真实的历史:并没有上方谷之战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魏明帝明令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魏军只有与蜀军偶尔交锋,基本上坚守不出。

也可以认为:罗贯中有可能是为了避免让诸葛亮的最后一战显得太过平淡,因此精心设计了这一场流血不多,却是让书中双方,书外读者都惊心动魄的战斗。


祁山风劲肃秋酣,暗淡阵云五丈原。

零露漙兮纹彩密,固是草枯骢马肥。

蜀军旗帜黯无光,鼓角之声今寂微。可怜丞相病危笃!

——《星落秋风五丈原》




万里长空夜未央


司马不想杀诸葛是真,因为司马懿在曹魏朝庭受到百般猜忌、怀疑,如果没有外部压力,将飞鸟尽,玉弓藏。而诸葛亮在蜀国,是百分百的权利,刘禅叫他相父,除了国姓不是诸葛,蜀国跟他的没两样。诸葛亮一心想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既知司马懿是魏国的中流砥柱,是统一天下的绊脚石,怎么会不想杀他?相反,是想除之而后快!


诸葛亮用计终于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眼看司马懿马上就要葬身火海,心中好不欢喜。司马懿也心知必死,无奈悲凉接受这结局。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切皆有命中定数。万里无云的晴空,突然乌云笼罩,片刻之间暴雨倾盆而下,将火熄灭。诸葛亮喷出一口血,叹道:天不助汉,徒呼奈何!

所以不是因为下雨不杀他,而是因为下雨杀不了他。


小小筑随遇而安


诸葛亮五出祁山,遇上了平生最强劲的对手司马懿,最终落得无功而返。第六次出祁山,诸葛亮是志在必得。然而,老谋深算司马懿以不变对万变,坚守不出,与诸葛亮相持在渭水之滨。

诸葛亮属于劳师远征,贵在速胜。如此长时间相持下去,蜀军的后勤供应肯定跟不上,结果必是重蹈覆辙。于是,诸葛亮在上方谷精心设伏 ,派大将魏延将司马懿父子诱入上方谷,并截断截断司马懿的退路。然后,蜀军在山上用火箭引燃上方谷的易燃物,一时间是浓烟滚滚,烈焰冲天,魏军被烧死无数,哀嚎之声响彻谷底,司马懿父子抱头痛哭:天要绝司马不成!就在这时,雷声隆隆,大雨骤至,迅疾将谷中大火浇灭,司马父子带领残兵败将舍命冲出上方谷。


站在谷顶诸葛亮眼见大功即将告成,不想暴雨突至,舅了司马父子一命。他只能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虽然能掐会算,但他也是一个宿命论者,相信天命不可违。老天既然不愿司马懿葬身火海,说明司马懿命中无此劫难。他在派兵劫杀司马懿,肯定是徒劳无获。与其这样,还不如随他去吧。

有人该问,诸葛亮为何不来个万箭齐发,射死司马懿?不是诸葛亮不想,是因为受地形限制,根本派不上用场。当时的蜀军都在谷顶,距离谷底有二三百米之遥,一般弓箭最大射程五十米,强弓硬弩最多不过百米。如果蜀军万箭齐发,即使有幸到了魏军面前,都成了强弩之末,不会有任何杀伤力,只会浪费箭支。

其实,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历史上根本没有,是罗贯中老先生的杜撰。旨在说明天命在司马,诸葛亮即使有神鬼莫测的本领,也拗不过老天爷。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是败给司马懿,而是败给老天爷。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三国演义》用五把“火”造就了一代名臣诸葛亮!初出茅庐,前三把烧得红红火火;南征蛮夷,第四把烧得百感交集,心中有愧!而最后一把火则是烧得诸葛亮心灰意冷,郁郁而终,这便是著名的“火烧上方谷”。时诸葛亮用诱敌之计将司马懿引入绝地“葫芦口”,只要一声号令万箭齐发,司马父子必定死于非命,即使当时火攻之法被天雨所破,诸葛亮照样可以擒杀身临绝境的司马懿,为何最终还是让司马懿逃脱了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雨救不了司马,实浇灭了诸葛亮心中的复国之“火”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上方谷之战本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为争夺粮食而打的,当初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抢了司马懿不少粮食。后司马懿出战,为诸葛亮所破,还差点被廖化给生擒,此后便坚守不出。后司马懿的军士捉得蜀军数人,问诸葛亮最近在做什么,士兵回答说诸葛亮见司马懿不出战,便每天令士兵种地屯粮于上方谷。司马懿听闻此消息后,便立即决定进攻,毕竟拿下粮食就相当于拿下了蜀军命脉,所以兵分两路,一路大军佯攻祁山,自己则率精锐部队杀奔上方谷,直取诸葛亮屯粮之地。然怎知这其实是诸葛亮谋划已久的诱敌之计,诸葛亮事先早已命士兵在上方谷布置好火药,油,就等司马懿大军杀入谷中。

果不其然,司马大军一进入上方谷,谷口便被蜀军拦断,紧接着蜀军便放火烧之。此时司马懿大军陷入一片火海,诸葛亮又令蜀军在谷口严密把守,司马懿已成瓮中之鳖,正欲拔剑自刎之时,忽天降大雨,将山谷中大火全灭。司马大军由此军心大振,得以杀出重围。

见此情景,诸葛亮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于是任由司马懿败去,也不下令蜀军追击!

其实当时火攻被破之后,诸葛亮完全还可以以乱箭射之,或是阻挡谷口击杀魏军,纵使当时魏军士气大振,有极强的求生欲,在当时的险境下,还是很难逃脱的。为什么诸葛亮不这么做了呢?因为他已经心灰意冷了,那场大雨表面是浇熄了谷中大火,实则是浇灭了诸葛亮心中那团复国的“熊熊之火”!

话说罗贯中先生为什么设计了这个剧情呢?首先我们知道司马懿肯定是不会死的,不然那还有后来的三分归晋啊,但为何要来一场司马懿绝境逢生呢?其实罗贯中描绘这样一个情节,主要表达了两个点:

其一:暗示司马懿天命所归,命不该绝。

其二:也暗示了诸葛北伐是在逆天行事,所以才功败垂成。

这一情节完美表现了天命不在此而在彼的无奈和悲情,悲剧英雄是最能让人引起共鸣的。这也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引人入胜的关键原因!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首先需要澄清一点,司马懿驻守西防线6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历史上只有一战,司马懿完败,自此以后坚守不出。很明显,题主说的将司马懿围死在上方谷一事,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场景。那好,咱们就讨论《三国演义》。

刘备为替二弟关羽报仇,举国之力攻打东吴,惨败给东吴大将陆逊,败光了多年积攒下的家底,因承受不住打击,最终病逝于白帝城。

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挥师北伐,不给曹魏集团喘息之机。前几次都败了,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绞尽脑汁才把司马懿引诱到上方谷。



司马懿来到上方谷后,观察得知,上方谷的谷底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间低,一旦被伏,插翅难逃。随派侦查兵前去打探,确认安全后才进入到上方谷。司马懿查出粮草些许异常,大叫一声“不好,是火油”。诸葛亮下令“放火箭”,顿时,上方谷一片火海。

但是,司马懿似乎受到上天眷顾,大雨倾盆而下,火势渐小,司马懿仓皇出逃。诸葛亮仰天大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一口鲜血喷口而出,不久病逝五丈原。



司马懿的一生是隐忍的一生,而诸葛亮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虽有人称上方谷突降大雨,是诸葛亮不知物理,而笔者认为诸葛亮就是不如司马懿(个人观点),不是因为下雨不杀他,而是能力有限,杀不了他。



小小嬴政


为啥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谷,难道真是因为下雨不杀掉?

这故事说的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最后一次较量,这次交锋结果暗示:司马家将来拥有天下。类似情节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比如,长坂坡赵云怀抱阿斗,马陷土坑,就在曹军枪锋刺到的瞬间,坐骑一跃而起,飞出土坑;刘备马跃檀溪时,最危急时刻,的卢马也是一跃飞上对岸;陈留王刘协被张让,段珪挟持出宫,遗弃在荒郊野外,夜里不辨路径,飞来许多萤火虫围绕照亮(这故事在三国志中有记载)等等。回归提问:请看演义一百零三回: 【……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下马抱二子大哭曰……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琳引兵接应去了“】



从三国演义描述看,表面上确实是因为突然天下大雨,浇湿引线,火药,以及用于燃烧的柴草,司马懿乘机杀出谷口。因为事先安排有接应人马,所以逃脱。也读了一些答复,很多先生分析了气象原因,说是火烧起来之后,形成局部热冷空气对流层,引发下雨等等。但若



深究,三国演义中这段故事,本身是罗贯中先生虚构的。因此,必须要找一个合理解释,才能顺利圆场,这才是关键。这里实际暗含:司马家还有天下,当然不能就此灭掉了。这与伏笔司马懿鹰视狼顾,曹操夜梦三马同槽等前后呼应,一脉相承。倘若用空气动力学,现代气象学解释,岂不南辕北辙,离题万里了。(3:10)


流誉后


《三国演义》中的“上方谷之战”,其历史原型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卤城之战”。

实际战斗中诸葛亮并没有采用火攻,也没有遭遇大雨。而是在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后,在蜀汉军队与躲在城池中的司马懿大军对峙期间,下起了连绵雨水,导致西汉水发大水,使得蜀汉军队无法通过水路继续运输粮食,而李严陆路运粮不力,最终使得蜀汉北伐军缺粮,诸葛亮只好撤军,司马懿得以逃过一劫。



历史上,公元231年阴历二月,诸葛亮在汉中留下三万军队给骠骑将军、中都护李严,然后统帅五万步兵向西出发,去进攻曹魏陇右之祁山,实施第四次北伐。

此前第三次北伐时蜀汉夺取了阴平郡、武都郡,并在随后的阳溪之战中先后大破郭淮、费耀统领的关陇军团。

武都郡有西汉水穿过,并设有码头,人口比较多,一派繁荣富庶景象。因此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蜀汉用船只走西汉水给北伐军运粮。



蜀汉军队从汉中刚一出动,消息很快就通过细作传到了洛阳,魏明帝曹睿鉴于大司马曹真病重,于是任用大将军司马懿都督庸、梁二州诸军事,统领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率领精锐的十万中央步骑混合军团紧急出发,迅速赶往上邽,接着再向祁山堡驰援而来。

曹魏之所以出动中央军团,是因为其关陇军团已经在此前的阳溪之战中被魏延、吴壹打残。诸葛亮的目的就是要逼迫曹魏出动中央军团劳师远征,既消耗其国力,又可以寻机予以歼灭,达到重创魏军的目的。



而前面从关中出发前往上邽时,张郃曾向司马懿建议分一部分兵留在关中西端的重要后勤基地庸、郿二城,被司马懿拒绝。

【郃欲分兵驻雍、郿。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接到斥候情报,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大军离开上邽,已往祁山开来,遂留数千军队继续进攻祁山堡,以吸引魏军继续来救,主力部队则异道迂回逆奔上邽而去。

司马懿率领大军离开上邽,到达隃麋后,继续前进。但在即将到达祁山时,突然得知诸葛亮主力军队出现在了自己的后方,留在上邽的由郭淮、费耀率领的四千精兵遭遇伏击,几乎被全歼,上邽后勤基地被端掉,而且蜀汉军队开始抢割陇上的小麦。



显然,诸葛亮抢割麦子既是以战养战,是为了给蜀汉军队自己准备粮食,同时也是企图断掉魏军的后备粮食。想到即将要陷入缺粮困境,这让魏军将领大感恐惧。司马懿安慰道:“诸葛亮考虑的事情繁多,人又谨慎,他必然先设置营垒确保稳妥,然后再割麦。咱们有两天时间足可以赶到。”于是司马懿放弃对祁山堡的救援,急忙往回赶,经两昼夜紧急行军后,大军返回上邽之东边,与蜀汉军队隔渭水相遇,但诸葛亮远远地看见魏军后就迅即率军撤走。

司马懿跟手下将领得意地说道:“我们来回长途紧急行军,非常疲劳,懂军事的人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但是诸葛亮却不敢依据渭水趁机攻击我们。这个诸葛亮很容易对付!”

司马懿率大军随后跟踪而进,追赶了大约八十里路后,在西汉水北岸,又远远地看见蜀汉军队。由于魏军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手下将领纷纷请战,要求直接挥兵攻打,但是司马懿未轻举妄动。

【(宣王)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

【(帝)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

【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司马懿先让大军列好阵势,做好埋伏,然后派遣将领牛金带领轻骑兵去挑战蜀汉军队,意图假装败退以引诱蜀汉军队追击,但是刚一交战,蜀汉军队却突然再次撤走。

【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

眼看蜀汉军队迅速撤走,张郃向司马懿建议道:“蜀军大老远来进攻我们陇右,我们应该从长计议,不与他们作战最为有利,况且我们祁山堡的守军已经知道我们大军已到,必然会继续固守,不会轻易放弃。如此,我们就驻守在这里,然后分出一支奇兵,装作绕道去截断蜀军后路的样子。我们虽然不宜进攻他们,但也不能不逼迫他们,免得让大家小看我们。现在,蜀军粮食不多,坚持不了多久也将要退走了。”司马懿没有听从张郃的建议,继续率大军追赶蜀汉军队。

【(宣王)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司马懿大军继续紧急行军七十里左右,途中经过木门道,抵达祁山附近之卤城地区,发现蜀汉将领王平正带领一部分军队在西汉水南岸据山驻守,而诸葛亮自己则在北岸依山驻扎。司马懿随即登上河水北岸的山上,安营扎寨,与诸葛亮对峙。

【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此时魏军一帮将领纷纷请战,并嘲笑司马懿畏蜀如虎,司马懿很不爱听。但由于此前诸葛亮破坏了曹魏上邽后勤基地,并收割了陇上小麦,导致魏军粮草不足,于是在对峙大概十天后,司马懿决定在粮草断绝之前发起进攻。

【是时,陇右无谷,时宣王等粮亦尽】

司马懿命令张郃率领一部分军队进攻南岸的王平,而自己则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大举进攻北岸的诸葛亮军队。眼看诸葛亮抵挡不住,往后逃跑,魏军乘胜追击。正在大举追击时,突然两翼冲出了魏延、高翔、吴班率领的大批蜀汉军队,箭如雨下。曹魏军队立刻损失了一万五千多人,损失惨重,司马懿急忙转身往回逃跑,疯狂跑了七十多里,躲入一处城池中避战。 此时攻击王平的张郃军队,攻不动南山,见状也赶忙逃跑,蜀汉军队则乘势追杀了七十多里,然后与城池中的司马懿军队形成新的对峙。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那个时代甲首通常是由伍长所穿戴,甲首三千意味着“卤城之战”曹魏损失一万五千名左右的士兵。



对于这一场战斗,陈寿《三国志》及《魏略》记载均有所隐晦,只写了一半,没交代下文;《晋书》更是美化司马懿,把诸葛亮卤城之战中前面的“诈败诱敌”当做诸葛亮真败进行描写,同样也没有交代下文。但在《汉晋春秋》与《资治通鉴》里记载比较完整。再结合地图,敌对两军从卤城之战后,转变到了木门以北,明显看出司马懿曾经往上邽方向逃跑至少七十里路,说明《汉晋春秋》、《资治通鉴》的记载是真实的。

自阴历五月中旬卤城之战结束后,开始连续下雨,西汉水开始涨水,诸葛亮预感粮草运输将会出问题,于是写信给在汉中负责粮草的李严,提出了三个策略。上策要求李严率领驻守在汉中的军队迅速前往几无兵力的关中雍、郿二城,截断司马懿军队后勤供应及其退路。 这个上策正是先前曹魏大军从关中出发时,张郃所担心,故那时曾建议司马懿分兵留守雍、郿二城。中策则是要求李严努力克服困难,继续保障北伐军队的粮食供应。但是李严在回信中拒绝了上策和中策,采取了要求诸葛亮撤军这一下策。

【《华阳国志》记载: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

“黄土”即如今陕西汉中勉县的黄沙镇,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在黄沙镇练兵、屯田。

由于诸葛亮先前抢割了陇上小麦,司马懿大军已经濒临断粮,但由于郭淮常年呆在陇右,具有主场优势,利用其在当地的影响力,从少数民族手中强行搜刮了一批粮食,靠这些粮食苦苦坚持,直到从关中辗转运来粮食。

【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至阴历六月底时,李严迟迟未能通过陆路运来粮食,蜀汉北伐军粮食将尽,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退兵。

【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



司马懿认为机会来了,命令张郃率兵追击。张郃认为“归兵勿追”,结果司马懿不听,强令张郃执行命令。结果一代名将张郃在木门道惨遭伏击而陨落,数千魏军被歼灭。

【《三国志 后主传》: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华阳国志》: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张合至青封交战,为亮所杀。】

【《三国志 诸葛亮传》: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三国志 张郃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遭受重大损失,大概被歼灭两万五千名士兵,损失名将张郃,自此畏蜀如虎;而诸葛亮则不拘泥于兵法,灵活机动,始终主动,一直牵着司马懿鼻子走,大量歼灭了曹魏有生力量,严重消耗了曹魏国力,最后安然撤军。

诸葛亮撤军回汉中后,李严却表示惊讶,声称粮食充足,问诸葛亮为何撤军?并事前欺骗刘禅说诸葛亮撤军是为了诱敌深入、扩大战果。

如果说诸葛亮以前还能容忍李严的一系列错误行为,但这一次李严不仅推卸责任给诸葛亮,还欺上瞒下,给北伐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诸葛亮不能继续容忍。随即与刘琰等众多大臣共同向刘禅上表弹劾李严。而李严则被刘禅贬为庶民。


红色星河


因为这个情节出自《三国演义》,并非正史,故仅以《三国演义》为背景!

真以为这雨是老天爷突然下的,只是因为司马懿父子命不该绝,老天也要救他们?

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诸葛亮何许人也,精通奇门遁甲,呼风唤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


赤壁之战,孔明借东风,何等天纵奇才!以诸葛亮之能,算不出天将降暴雨?难道非要用火攻,区区一个葫芦瓜,周围埋伏弓箭手,司马懿父子纵使肋生双翅,也难逃一死!

理由只有一个,诸葛亮早已知蜀汉该绝,司马当兴,逆天而为,有伤天和!然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孔明六出祁山,已是逆天行事,只为报刘备三顾之恩!

诸葛亮围困司马懿于葫芦瓜,纵以火烧之事,是给天下人看的:我诸葛亮尽力了,司马懿父子命不该绝,非我之过也!


这雨,其实是诸葛亮认为制造的。大家看过《火影忍者》,宇智波佐助与宇智波鼬决战,佐助以火遁之术,改变局部空气温度,形成雷云,发动超级忍术,雷遁·麒麟!而且伴随有降雨!


其实诸葛亮这次,也是利用了同样的原理,葫芦谷,本就是一个山谷,冷空气沉积在谷底。大火一起,空气温度急剧上升,引发空气剧烈对流,形成雨云,最终降下暴雨!能被雨浇灭的大火,足以说明诸葛亮本就没想要司马懿的性命!



因此,说到底,还是诸葛亮知天命,从而放走了司马懿父子!


胡史乱翔



诸葛亮为何将司马懿围困在上方谷,没有杀掉他真的是因为一场大雨吗?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其骤雨降青霄。诸葛亮屡次北伐中原,都基本是司马懿上阵迎敌,二人真可谓是棋逢对手,将迎良才,辗转数年,不分胜负。234年春,诸葛亮举行第四次北伐,这一次却因积劳成疾,病逝在五丈原,忠于司马懿耗死了孔明。而这最后一次北伐,也险些要了司马懿家族的命,这就是有名的上方谷之战。诸葛亮想尽办法火烧司马懿,却不幸被大雨浇灭,司马懿得以逃脱,诸葛亮不杀司马懿真的是因为大雨吗?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为何将司马懿围困在上方谷。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双方在渭水两岸摆开阵势,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单人即可运粮,解决了粮草供给不足的问题,又在渭水旁屯田养兵,准备持久战。司马懿也暗自侦查诸葛亮的军力部署,却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形状如葫芦的谷口,而山谷里面正是诸葛亮的屯粮,此谷又称上方谷。


司马懿甚至粮草的重要性,于是一面派军队猛攻诸葛亮的中军大帐,另一面却私底下偷袭上方谷,断蜀军的粮草。而诸葛亮也觉察到了司马懿的用意,于是事先在上方谷布置好火药、硫磺粉等易燃物,待到司马懿大军攻入谷中,纵火燃烧。司马懿大军陷入一片火海,诸葛亮又令蜀军在谷口严密把守,司马懿奄奄待毙,却不料天降大雨,将山谷中的火尽皆浇灭。这样司马懿得以逃脱,诸葛亮仰天长叹:苍天助曹不助刘,不可强也!



其次分析诸葛亮不杀司马懿是否真的是因为下雨。司马懿本来应该命丧上方谷,却侥幸逃脱,时也命也,诸葛亮没有杀掉司马懿,有以下几种说法,先做简要分析。

第一种说法,诸葛亮虽懂得天文地理,却不了解上方谷下雨的原理。上方谷是一个绝好的打伏击地点,整个地形似葫芦转,只有一个狭窄的入口可以出去,中间低,四周高。诸葛亮将司马懿引入谷中,纵火燃烧。然而却不料了解下雨的原理。山谷中温度升高,空气随着火势冲出山谷到达山顶,而底部两边的空气接连不断的补充过来。

这样高温的空气在上方谷上面遇到冷空气,凝结雨滴,致使大雨倾盆。而一场大雨后,诸葛亮也曾说:祁山已经几个月不曾下雨,为何今日大雨倾盆。也就是说诸葛亮夜观天象,是没有雨的,突然来的大雨也就只能这么理解了,于是有人分析,正是由于诸葛不了解山地下雨的原因,才没有杀掉司马懿。



第二种说法,诸葛亮被一场大雨打击后,认为司马懿命不该绝,故而没有杀害。

上方谷大雨后,诸葛亮认为苍天助曹不助刘,以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确实难以解释,孔明认为司马懿命不该绝,就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杀掉司马懿。

持这个观点的人认大火虽然被浇灭,但司马懿依然被困在谷中,诸葛亮命人在谷口万箭齐发,还是有希望斩杀司马懿的,或者说中途在设置伏兵,而诸葛亮并没有再采取任何措施,让司马懿白白遛掉。也就是说诸葛亮被一场大雨镇住了,认为曹魏命不该绝,司马懿命不该绝,于是才发出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你是如何看待上方谷之战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和司马懿对阵时,明明把司马懿引进了"葫芦谷",只等地雷一响万箭齐发,司马懿必定死于非命。谁知天降大雨,司马懿得救了,诸葛亮却出人意料的没趁机追杀司马懿,其实这不是因为下大雨的缘故,实在是诸葛亮失望到了极点的表现,也是诸葛亮信天由命的结果。



△诸葛亮

话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候,司马懿被诸葛亮打的找不到北,吓得整日呆在大营不敢出动,司马懿也明白,诸葛亮的才能无人可比,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消耗诸葛亮的军粮。只要蜀国军队粮食一断,诸葛亮势必退兵。

谁知这次诸葛亮和司马懿杠上了,诸葛亮发明了一种运粮神器——木牛流马。这种新式运粮工具爬山如履平地,日行百里,夜行八十。不吃不喝能连续行走。简直是运粮神器。这样一来,蜀国后勤供应有了保障,诸葛亮就能坚持继续北伐了。

司马懿命"侦察兵"侦查了一番。回来的探马汇报,诸葛亮的粮食运到了上方谷储存了下来,司马懿听后若有所思,原来司马懿打定袭击诸葛亮的储粮基地。没有了粮食,蜀军不攻自破。

其实这都是诸葛亮的故意布下的迷惑阵。诸葛亮就想把司马懿引进葫芦谷。原来葫芦谷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地形口小肚子大,诸葛亮事先埋好了地雷,四周山上布置了弓箭手,只要司马懿进入葫芦谷必死无疑。诸葛亮万事俱备,只等司马懿进入葫芦谷。

司马懿听说上方谷是诸葛亮的大粮仓,他喜出望外,和两个儿子商量偷袭上方谷,火烧蜀国粮仓。

『司马懿想瞌睡,诸葛亮送枕头』,诸葛亮一面命魏延讨敌骂阵,故意惹怒司马懿出营作战。司马懿果然上当,被魏延一步步引进了葫芦谷,此时司马懿发现地形有点怪异,刚说要往外撤,突然地雷响作一团,地雷又引起了四周的干柴着火,于是爆炸声和噼噼啪啪的燃烧声混杂在了一起。


△火烧上方谷

司马懿父子见此情景,三人抱头痛哭,心想这次死定了,然而天不灭司马,谁知道葫芦谷天降大雨,不但熄灭了地雷导火索,而且大火也被浇灭了,司马懿说道:"多谢老天爷救命之恩"。父子三人急忙逃了出去。

诸葛亮当初料定司马父子必死于葫芦谷,谁知不期而遇的大雨浇灭了地雷和大火。诸葛亮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讲真即便地雷和大火被大雨熄灭,四周不是还布置了弓箭手了吗?只要把住葫芦口,万箭齐发,照样也能杀死司马父子,但此时诸葛亮却没有下命令,司马懿父子乘机逃跑了。这到底为什么呢?

说实话,春秋君最初也不解,可是通过分析诸葛亮的行为和思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就是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他相信命运,其实这从他经常进行夜观天象也能看出来,诸葛亮是相信神灵和鬼神的,比如他在赤壁之战中,七星坛做法借东风,他经常装神弄鬼吓唬敌人,就连死后,他还用计"死诸葛走活仲达"。总之,诸葛亮是通灵的。故此,诸葛亮是唯心主义者,信天由命造成了"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诸葛亮

这次诸葛亮处心积虑的设计可谓天衣无缝,谁知道百密一疏,算计来算计去,诸葛亮没算计好,原来诸葛亮观天象很擅长,但物理科学却不甚精通,他没想到,葫芦谷由于地雷突然爆炸和引起的大火作用,势必造成葫芦谷上方的空气膨胀,空气受热上升,这样引起快速空气流动,谷外的潮湿空气和谷内干燥空气相遇就会形成水滴,等越积越多时就形成了大雨。

诸葛亮以谨小慎微而著称,想不到还是让司马懿钻了空子,他认为是老天爷帮忙的结果。他不得不审视自己的行为,难道自己所作所为有违天命?难道是天不灭曹?这时诸葛亮悠悠的说的一句,"不可强也"。换言之,算了,既然老天放过司马懿,这一切都不是人力所为的,诸葛亮怕逆天行事被天谴。这才无奈没有追杀司马懿。



△司马懿被困上方谷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