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为何不集中A、B两个集团军群决一死战?

牛辰鹏


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为何不集中A、B两个集团军群决一死战?1940年12月初结束不列颠空战,纳粹德国对英国本土推进,为英国量身定做(海狮计划),德军计划是完美无缺,由于对方太过精明,英军为了不被亡国,费尽心机,在雷达和情报方面做足功课。

不可一世大英帝国什么时候被外势力入侵过,但被希特勒部队用几个月时间,将大不列帝国全身上下被炸遍,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鞋道理,恶人自有恶人磨。英首都伦敦被炸到移平为地,英国经过几个世纪对外入侵刮回来民脂民膏,被德军发力化解。


北非利比战场,德军最高指挥官隆美尔在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沙漠绿洲中正在喝咖啡,隆美尔面前有张小圆台,旁边有四张欧式的椅子,隆美尔坐到其中一张椅子,还有个穿装端正的年轻人正在向隆美尔汇报军情。在战场另一端蒙哥马利和几个部下在究竟北非地图,总结近期的大小战事,当中还谈到德军的海狮计划。

亚洲战场,东南亚除了泰国没有被日本入侵,其他国家都相继伦陷,如越南、柬埔寨、老挝、新加坡等国。东亚战场,在延安山区,一位右手拿白纸卷的烟条子,左手拿本书,正在和十二三人在谈下步战场如推进,如何反日军扫荡等问题。


《海狮计结束》结束后,德军在太平洋堡垒加强防御,因不列颠空战德军尝试过失败滋味,战败滋味不好受,用二千架战机作代价,整个欧洲战场平民终于听到开战以来好消息。希特勒在德国某地方,正在看着欧洲地图,地图是挂在墙上,背后是众多男女文职正在忙碌,看情况似乎酝酿下一步惊人的计划。希特勒在闪电战中尝到了甜头,德军这种打法仍然没有改进,之前欧洲战场被征服,希特勒用的是闪电战和演讲(不费一枪一弹成功占领别人国家)。

进攻苏联第一战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单方面撕毁了原有(互不侵犯条约),凌晨德军最高指挥官希特勒一声令下,兵分多路实行对东线开劈新战场,北边A集团军38个师由勒报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目标是列宁格勒;中边B集团军群68个师由马.愽黑元帅指挥,从华沙横扫,目标直插莫西科;南边C集团军群,46个师由龙德施泰特指挥,目标基辅。


希特勒对(巴巴萝萨)计划的重视,德军152个师和5000架战机,实行对苏联侵略,希特勒军事才能是很强的,派遣陆空两军对苏军作战斗。

德军兵分多路像是几把尖刀向苏联西边插进,苏联西部防线,虽然是提前做好准备部置几百万兵力在一线,但面对军事素质很好德军,势如破竹,苏联一线军队人数是几百万人,中看不中用。

1937年被斯大林清除前军队官兵后,换一批没有受到过军事教育的流氓和文盲,根本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有些是以小混混专门打家劫舍的人,在战斗中能起到何等作用。面对德军的高军事素的军队,无论是经验还是思想都比盟军超前三十年,之所以苏联的一线防御部队很快给德军瓦解。

基辅战役

7月7日南边的集团军群很快将战线推到基辅,德军用半个月时间将战略推入纵深几百公里内,南边集团军群最高指挥官龙德施泰特元帅将命令传令下去,将基辅团团包围,南边集团群在外围用坦克炮轰基辅城内、德战机和苏驻守基辅的战机对决,苏战很快不够德战打,无论是格斗还是机枪扫射都不如德军,被德战机赶着往基辅的外围跑,有些苏战被击落。



就在德军形成包围之势,有一小股苏红军突围而出,当然能有那么多战士拼死保护这股小红军应该是大人物。突围的苏红军,德军没有追上去,穷寇莫追。就这样把基辅包围铁桶一样,德军的各种战争机器从开始就没有打算停,时间一秒一分过去,基辅里面被包围的苏军眼看突围的领导们安全了,自己觉得技不如人,也不够德军多人,物资子弹都用光了,被德军共歼七十万苏军。没有作战经验唯有被歼。C集团军最高指挥官德军最有军事才能的元帅,他不是纳粹分子,是敢做当的人才,连希特勒都敢怼的人才,基辅的苏军输给他不丢脸。

斯大林格勒战役

时间到了1942月6月29日至1943月2月3日,由于B集团军群在击打苏联首都,被苏军击退,苏军英勇顽强开展对莫斯科防御,B集团军尝试多次进攻被打回去,被迫于无奈放弃向莫斯科推进,于是请示希特勒。

希特勒给B集团军再下命令,命令其对高加索和林大林格勒有粮仓之称的实行占领,希特勒大概意思是砍断莫斯科的战略供给路线。

B集团军群最高将领命令兵分两路对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两地奔去。


1942年7月下旬,保卢斯上将指挥第7集团军攻占斯大林格勒任务,第7集团军有14个师,有29万人,大概有35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组合,第5航空队提空中支援。

在战斗打响中德军的地面部队向斯大林格勒城内外的苏军事目标炮轰,德空军战机在上空和苏空军对打,同时苏军地面防御也向德军目标攻击,在这样情景下,苏军火力没有德军火力强大,要知道德军的重装甲部队,苏军退回城内,各条通往城内的地路被德军封死。


在这时德军的附属国共有7个集团军陆续来到斯大林格勒帮助现有的德军,斯大林格勒苏军最高指挥命令全部撤回城,和德国打巷战,各个出口被德国封死,同时德军派出地面部队和30部坦首先入城试水,这时候苏军在各个入口纵深提前布置好狙击手和各种火炮,等待德军和其附属国军入来。

苏军命令狙击手首选目目标军官和机枪手,对于德军的重型坦克是炸掉其坦克链,如有机会将手榴弹从坦克顶扔下去驾驶室。打一枪迅速转移,二个士兵为一个整体,可以说化整为零,苏空军必需引德空出外围,直拖到苏军来支援。

7月13日斯大林格勒防御战的最高挥官康斯坦丁担任。

7月24日瓦良格中将带领4个地面集团军、3个空军集团军和2个重型集团军在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80正面构建防御,预防措施直指德援军。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外围形成对德军包围,在强大苏军以各种方式来攻打德军,德军也是顽强抵抗,德军最高指挥官感觉这大群苏军作战经验丰富不像刚入侵时的苏军那么弱势。



在大会战中,德军的炮弹子弹等物资其本用光了,补给被切断,唯听天由命,就这样被苏军歼灭160万人。由于跟随德军的附属国听到攻占斯大林格勒失败还损失了那么人,内心开始对希特勒有失望的感觉。如希特勒集结AB集团军群来同苏军决战是肯定不现实,补给难,飞机要有加油的,几百万人补给不是那么简单的,苏军不同德国,苏军有人民群众帮助,这点很重要。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赢了法西斯军团,西方很惊讶同时斯大林的名声提高不少。战争还要继续,下个城市战是、、、、、、。


森林狼6


事实上,在最开始计划的“蓝色方案”中,德军就是要准备这么做的,占领沃罗涅日后的德军北部魏克斯集团军群(辖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将和第6集团军一道沿顿河南岸南下,而第1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将从南部出击,两支大军最终顿涅茨河和顿河之间的米列罗沃会合,最终围歼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主力。此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将一分为二,A集团军群将继续向东向斯大林格勒挺进,它将辖有第1、4装甲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从克里木半岛调来,后来实际被调往了列宁格勒)、意大利集团军,最强大的两支装甲集团军都集中在了这个集团军群中。而B集团军群将负责担负静态的防御,紧跟在A集团军群后面,沿顿河南岸及时建立北部防线,保护A集团军群的侧翼和后方安全。



从作战方案中可以明确的看到,德军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都将部署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中A集团军群负责主要的突击任务,而B集团军群负责漫长的侧翼掩护,虽然被拆分为两个集团军群,但是都部署到一个方向上,并没有违背兵力集中的原则,之所以拆分为两个集团军群应该是出于指挥方便的考虑,一个德军集团军群司令部指挥不超过3个集团军为宜。考虑到德军最终还是要向高加索进军,提前拆分南方集团军群对防御和进攻任务进行剥离也是没有问题的,在占领斯大林格勒后,辖有大量机动部队的A集团军群将继续向高加索进攻,而B集团军群将负责从奥廖尔经沃罗涅日到斯大林格勒的北方防线防御任务。


实际的作战并没有按照原来的方案执行,德军在米列罗沃和罗斯托夫的合围战中并没有围歼掉苏军的主力,主要原因就是苏军及时的组织了撤退行动或者说是擅自的撤退,战局的发展超出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计划单位,希特勒据此认为苏军在南方的防御已经崩溃,军队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在苏军恢复秩序并得到增援以重建防线之前,德军必须乘胜追击,仅仅的跟随在苏军的后面实施果敢的追击,尤其是要尽快发起对高加索的突击,以防止苏军撤入南部的山区,在山地作战中德军火力和机动性优势都将不复存在,必然遭到严重损失,所以必须将高加索的苏军围歼于北部平原之上。希特勒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放弃原计划的先斯大林格勒后高加索的作战顺序,同时开战上述两个方向的进攻行动,两个集团军群分别朝各自的方向前进,作战行动被一分为二。


这种分散兵力行动很快就被证明不可行,B集团军群中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只有一个第6集团军,该集团军很快在顿河大亚湾部遭到苏军的强大抵抗,进攻基本陷入停顿,这证明至少所判断的苏军南部防线已经崩溃的观点是不成立的,第6集团军无法迅速推进到斯大林格勒,自然也就无法对南下的A集团军群提供侧翼的掩护,为此陆军总司令部不得不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抽回,以和第6集团军一起冲向斯大林格勒,但是无论如何这两支集团军兵力还是太弱,他们虽然最终冲到斯大林格勒城下,缺无力占领这座城市,反过来高加索的攻势也由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调离而面临兵力不足的威胁,最终转入了防御。德军1942年的进攻行动杂乱无章,毫无重点,完全是由于最高统帅部错误的战略部署所致,他们追求的目标太多,而兵力又是如此的不足。


战略论


二战欧洲东线战场上的转折点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相信很多人都会对于希特勒进攻斯大林格勒,这一决定感到惊讶,甚至还有人认为希特勒就是一个没有战略头脑的 “疯子”。

前苏联建国的时候,那个时候,优秀的军事家们就提出了一条理论,就是城市包围农村。那时前苏联90%的工业全部是在城市里,尤其是那些大城市里面儿,因此那个时候苏维埃政权的军事家们提出以城市包围农村就成为了前苏联为自己建国铺平了最坚实的路基。冷战时期,美国人就曾经计划进攻前苏联,他们的计划就是针对前苏联多个主要工业城市, 经历多年的努力建设,前苏联人可以说像工业生产深深地烙刻进了这个国家里面,而他们的工厂又全都是在城市里,因此对于希特勒来说,占领了前苏联最基本的大城市,等于占领了这个国家。

斯大林格勒是前苏联重要的战略位置,拿下斯大林格勒,德军就可以向南拿下高加索地区拥有着前苏联的产油地带,那里的石油的产量可以满足德军装甲战车。向东整个是一片平原,也是一片“死亡之地”,如果能够占领斯大林格勒,将前苏联的军队赶到斯大林格勒的东面,那么前苏联守军都不用德国人自己去消灭,一个冬天的时间,足够冻死饿死。最关键的是拿下斯大林格勒之后,以此为据点,德国人可以方便地进行物资补给和运输,整个黑海就是纳粹德国的掌控之地。同时斯大林格勒到德国柏林之间的巨大空间将会由德国的掌控,希特勒所谓的生存空间,就缔造出来了,可以说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后勤保障。

但是不得不说,希特勒的愿望是美好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打下来,让希特勒彻底明白了什么叫“战斗民族”,前苏军将士们将整个战斗的血腥和残忍度都发挥到了极致,希特勒打死也没有预料到的一点,就是前苏联人顽强的抵抗精神和无限的战争意志。


老兵说军事


知易行难,定力不足导致希特勒无法将A,B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集中与苏军决一死战。

1942年春,在巴巴罗萨行动失败后,希特勒和他的指挥官们对即将到来的战役目标不再那么野心勃勃。他们没有计划在整条战线上发起攻势,而是把重心放在南部的高加索的油田。希特勒的目标是出于经济考量,因为这能帮助他维持纳粹庞大的战争机器。

然而希特勒这场战役的目标最终没能实现。这次行动的代号为蓝色行动,计划在行动的开始,由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发起猛攻,目的是不允许苏联红军撤退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消灭苏军。但接下来希特勒却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A集团军群向南朝巴库进发夺取高加索地区的油田,B集团军群继续向东推进,占领位于伏尔加河河畔的斯大林格勒。

虽然斯大林格勒的工厂有一定的价值,但地理位置对于希特勒来说更为重要。占领斯大林格勒意味着B集团军能够控制顿河和伏尔加河后防线上有绝对意义的有利地形,并且B集团军能够保护A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使其能够在高加索地区自由行动。

德军的分兵在战术上也不是不无道理,德军希望通过分散兵力的佯攻欺骗敌人,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然后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集中兵力发起总攻,但是这是险棋,若A集团军和B集团军的进攻同时受到挫折,将会带来两头不到岸的局面,最终出现贪多嚼不烂的窘境。

由于进攻行动距离较远,需要大量的支援和保护。德军的将领发现很难保持有效进攻的节奏,但是苏军的错误判断却帮了德军的忙,这也掩盖了希特勒分兵的不利影响。

斯大林和苏军的最高统帅部决定逐步加强防御,然而苏军犯了两个主要错误使他们在初期应对德军处于不利局面。苏军错误地预测,德军将主攻莫斯科防线的中心地带,因此苏军把大部分储备军队部署在莫斯科附近,而不愿意把主力军队派往南方;其次斯大林坚持要在靠近拉杰夫的中部前线和南部的哈尔科夫发起袭击,两次进攻都失败了,苏军伤亡惨重,但收效甚微。这明显是对德军的进攻方向摸不准而带来的重挫,假若德军集中兵力主攻斯大林格勒苏军就不会被迷惑,因此在初期德军的部署是能起到障眼法的效果。

对于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来说,主要任务是执行对战局具有决定性的蓝色行动。在这支超过125万人的军队中,有95万德国士兵和30万轴心国的士兵,还包括1600辆坦克和1600辆飞机。面对德军的苏军有两个方面军,苏军总数为175万人,3000辆坦克坦克以及800辆飞机。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与6月28日开始进攻,德军初期的进攻获取了很大的效果。7月7日第四装甲集团军在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附近与第6集团军会师。两天后南方集团军群被重新命名为B集团军群,而A集团军群由第一装甲部队和第17军团组成,开始向高加索地区发起进攻。苏军统帅部认为,德军对乌克兰南部的进攻只是助攻,而其主攻方向仍是莫斯科。因此尽管苏联在沃罗涅日的战斗中投入了大量的增援力量,但还是不愿向更远的南部派遣增援部队。

这让希特勒看到了夺取高加索油田的曙光,7月11日,希特勒下令向斯大林格勒前进的第四装甲军改变方向,向东南方挺进,以支援A集团军。该集团军当时在越过顿河时遇到强大阻力。与此同时,意大利的第八军作为增援部队抵达B集团军的战场,希特勒原以为意大利的军队可以填补德军调离后的兵力的窟窿,但是后来证明明显靠不住。经过7月23日的激烈战斗,德军占领罗斯托夫,兵临高加索。

此后,希特勒将第24装甲连从第四装甲军转移到保卢斯的第六装甲军,以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A集团军群对高加索的进攻被称为雪绒花行动,这次进攻面临重大的挑战。首先是一条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这条补给线横跨1000多公里的高岩沙漠山峰,以及海拔超过海拔5600米的高加索山脉。其次就是在漫长的行军线路上分配兵力,德军需要击退游击力量的袭击,确保补给线的安全,并在它的侧翼部署足够的兵力,以防止苏联的反击,同时还需要维持足够的士兵和机械化能力以完成夺取油田的任务。

7月30日,A集团军群越过顿河,向高加索大幅挺进。而此时希特勒又将第四装甲军的大部分部队从A集团军群中分离出来,并把它调回B集团军群,协助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攻打斯大林格勒。而A集团军群只能获得装备不良的罗马尼亚第4军作为增援。8月10日,德军占领了迈科普油田,但苏联人已经烧毁了大部分储油设施,并摧毁了油井设备。直到9月10日,苏联顽强防守的新罗西斯克才被德军占领。德军还想继续发动进攻,但是随着过长的补给线面临崩溃的边缘,德军又零落地散布在高加索山脉,A集团军群陷入了困境。德军无法攻破格罗兹尼,对更远的巴库更没有造成实际上的威胁。

德军在分配作战力量后挣扎,说明了作战范围是部队能够成功行驶军事能力的距离和持续时间。在整个军事行动期间,扩大行动范围是将领的一项主要考量,一个作战单位的行动范围的极限就是它的边际效应的顶点,当达到极值时其获得的效果不会因为范围的扩大而增加,这点是希特勒始料未及的,进攻受挫下他只能解除了A集团军群的司令威廉.李斯特的职务,并开始亲自指挥A集团军群,但是无论谁上任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在斯大林格勒守城战打响之前的9月13日,苏军只有5.4万人和100辆坦克守城,而且还是由老弱病残以及没经过实战考验的新兵组成。而德军则有17万人,在战役初期部分德军由于参与防守,无法参与进攻,因此德军的攻击部队大约有8万人。这让原本只想在高加索掠夺油田的希特勒见猎心喜。

随着德军在高加索的攻势以达到强弩之末,占领斯大林格勒便成为德军新的主要目标。直到希特勒下定决心用第六集团军攻打斯大林格勒,A集团军群已经深陷高加索战场的泥潭,进退两难。希特勒高估了德军的进攻能力,在乌克兰文尼察前线总部的军事会议中,希特勒相信他的指挥官将很快攻占斯大林格勒,而事实却并未如此。

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的燃料和弹药的供应赶不上支出,他们也会达到累积的崩溃点。德军的体力耗尽,装备和伤亡的损失不断增加,维修和替换跟不上损失的节奏,德军也不得不在激烈的巷战后,在10月4日暂停了10天的进攻以补充弹药燃料和兵员。越多军队的堆积意味着物资消耗得越快,在进攻受挫的状况下,军队的堆积未必是好事。

而且当时德军在激战过后,能立刻赶到增援的只有斯大林格勒城外的1700至2100名士兵,远离斯大林格勒战场的增援步兵师情况稍好,但是也只有4000多名士兵。而第24装甲师的103辆坦克已经减少到20至30辆,而新调来的装甲师增加了35至45辆坦克。这都是由于希特勒把战线铺得太长的缘故造成的,多路进攻时已经德军已经自顾不暇,没有多余的救兵来支援。

综上,希特勒在战前其实也知道德军此时已经无力再进行全线作战,但是苏军被德军的部署所迷惑而,导致前期守卫斯大林格勒兵力薄弱。从希特勒在A,B集团军之间频繁地调兵遣将,个别军队互相交替转换战场,就可以看出希特勒一直无法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之间取舍。在A集团军群久攻不下后,再临时起意想挑软柿子来打,没想到苏军都不是好惹的。这其实也是在行军打仗时每个将领遇到的难题,是选择谋定后动一条道走到黑,又或者是及时作出战术调整,但是希特勒失误的地方是忘记了掠夺油田的初心,主次颠倒了。

在以战养战的大战略失败后,即使希特勒集合所有兵力攻下斯大林格勒,也只是暂时的占领,没有石油的持续补充,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只是不能动的铁疙瘩。若希特勒能拿下高加索油田后,再进攻斯大林格勒,那么胜负还很难分。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犯下的不是分兵的问题,而是先后顺序的问题,没能先解决能源短缺的主要矛盾就另辟新战场,注定要凉凉。


梓蕤


1941年冬天,莫斯科百年一遇的大雪让希特勒的德军首次尝到了失败,大雪封闭了德军的补给线路,装甲坦克无法正常使用,士兵忍冻挨饿,希特勒不得不考虑后勤补给问题了。

为了能够就近取得战略资源,他把目标瞄准了斯大林格勒及其周边的高加索地区,那里是苏联重要的粮食、煤炭和石油工业区,如果德军拿下这个地区的话,充足的粮食可以保证士兵不再挨饿,海量的煤炭可以帮助士兵抵抗苏联的寒冬,丰富的石油可以为装甲坦克提供动力,那么德军不会重蹈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作战会议上,希特勒力排众议,搁置再次攻击莫斯科的计划,把下一步的作战目标指向斯大林格勒以及周边的高加索区,作战代号“蓝色行动”,并为此他整整准备了一个春天。

“蓝色行动”计划中,希特勒把原来的南方集团军拆分,组建成A、B两个新集团军。A集团军由李斯特元帅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第4航空队和第17集团军组成,总计16.7万人、1130辆坦克、4500余门重炮以及900余架飞机,作战任务是攻击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有博克元帅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6集团军以及顿河地区航空队组成,总计27万人、500辆坦克、3000余门重炮以及1600余架飞机,作战任务是攻击斯大林格勒,掩护A集团军拿下高加索地区。

1942年夏天,A、B集团军分别出动,向作战目标奔袭而去,结果全部溃败。A集团从顿河向高加索地区进攻,势如破竹,但是他们中了苏联守军疲惫战术的圈套,经过136天的作战后被苏军击溃。B集团军同样被苏联守军的消耗战拖住,打了200多天后,被苏联击败。好好的一个南方集团军,希特勒拆成了两个集团军进行双线作战,以致双线溃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苏联在高加索地区守军的军力配置11.2万人、121辆坦克、2000余门以及130架飞机,实力不强。希特勒之所以这样安排作战计划,完全是基于对德军作战能力的自信,根据他的判断,B集团军拖住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只要斯大林格勒的苏军不去支援高加索地区,那么以A集团军的军力配置,两个月内就能攻占高加索地区,届时A集团与B集团军夹击斯大林格勒,即便是双方打拉锯战,高加索地区的战略资源已经在手,德军不再惧怕寒冬来临,相反苏联失去高加索地区的资源补给,战斗力将大幅度削弱,A、B集团军可以快速攻下斯大林格勒。

如果希特勒一开始就不过分迷信德军的作战能力,不把南方集团军拆成两个集团军的话,直接攻打斯大林格勒的话,会取得成功吗?如果希特勒以A、B集团军直接打斯大林格勒的话,那么他们依旧会陷入巷战,这个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当冬天来临的时候,大雪会再次封锁补给路线,军队会再次被击败。如果以A、B集团军攻击高加索地区的话,那么斯大林格勒守军与高加索地区的守军又会夹击德军,当冬天到来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因为补给问题而战败。

苏联的寒冬给德军造成的补给问题非常严重,希特勒为了让德军就近得到资源,只能这样安排,即便他不分军攻击,结果还是逃不过巷战的安排,苏军依然会取得胜利。


世界近代史观察员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沿着顿河展开的,战线绵长的一个大战役,而不是仅仅是斯大林格勒。

把其他方向的军队调过来,那万一其他方向的苏军发起反击,切断德军后路,怎么办?

德军在战前苏军的反击中,就有过岌岌可危的时刻,是什么给了一些人“红军是斯大林格勒之后突然有攻击能力”的错觉呢?

德军算不得用兵如神,也不至于犯如此简单的错误的


cyler


德国人没有石油,只能供A,B两个集团军中的一个用,这不是一戰,如果打赢了苏联红军,苏聯人还可以在征集部队运用烏拉爾山后面的工业持续攻击德軍,如果失去了石油,就会像一战部队一样,靠徒步进行行军,而且坦克,飞机,潜艇都会失去原先应该发挥的作用,總而言之,失去了石油的德军会被拖死在苏德战争,当时德国内部的资源不允许希特勒进行决战,如果德军打输了,苏德战争德国就失败了,如果打赢了,德国人会被拖死在蘇德战争中,只有拿下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德军才有机会赢得战争。


小14h


因为战略目标很多呀?

高加索油田,斯大林格勒交通枢纽,哪个重要,没法说啊,虽然伤亡巨大,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一筹莫展,战争目标无法短期实现,只好求变,否则怎么办?继续战争血肉磨坊?

从这点也可以看到斯大林的战略意图并非很低级。

进而,德军又在高加索分兵克里木半岛,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苏联最高统帅部的战略意图是阳谋,清晰的,也是很难攻击的。


图拉图拉根



1942年7月德南方集团军群兵员多者认为190余万,少者150余万,从克里木半岛到沃罗涅日以北近1400公里长的正面,辖第11、17、6、2集团军、第1、4装甲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为便于对军队控制指挥和保障后勤供应,在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4月制订的“蓝色方案”中,就对南方集团军群拆分为A、B集团军群作出了规划,7月9日南方集团军群的分拆依计划执行,不过时间提早而已,谈不上对与错、好与坏。

7月17日B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沿奇尔河流域与苏第62、64集团军交火,被苏联官方战史认为是斯大林格勒战火200天的开始,苏联人的这种观点得到世人的大多认同,即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为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那么长达200天的惨烈交锋中,德A、B集团军群是否需要或者说有可能合兵一处,专注于高加索或者斯大林格勒呢?从战事进程来看,这绝对是后世人的臆想,希特勒不会同意,当时的德国将军们也会嗤之以鼻。

7月希特勒和哈尔德认为“俄国人已经完了”,剩下的也就是德军马不停蹄的进军,快速占领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11月19日苏军天王星行动前德军虽屡遭挫折,但在高加索的图阿普谢方向德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一部从9月25日到11月30日依然发动三次大规模攻击。10月25—11月6日第1装甲集团军在格罗兹尼方向的纳尔奇克—奥尼忠尔启则战役中也给苏军不小的震荡。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鼠战虽令希特勒焦躁不安,但城市的90%区域已被占领,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仍呈压迫进攻状态,城外苏斯大林格勒、顿河方面军多次救援性进攻也被德军阻止。从希特勒到德军高层虽担心第6集团军侧翼安危,但都不认为苏军有能力发动大规模反攻,11月18日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就明言“俄军不再拥有任何值得一提的资源,他们无法发动大规模攻势”,从已占领的区域撤退合兵到另一方向,也就完全没有必要,更牵涉到前线各级将领们的声誉,像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虽转入防御,不认为苏军对其构成威胁,而保卢斯再三向希特勒保证能攻占斯大林格勒。而在苏军合围第6集团军、冬季风暴解围失败后,德军面临的问题是修补千疮百孔的防线、收缩过度拉伸的战线、防止整个南翼的崩溃,也就谈不上在斯大林格勒或高加索地区与苏军决一死战了。





1943年1月13日苏沃罗涅日方面军从顿河西岸的斯托罗热耶、休奇耶登陆场发动“奥斯特罗戈日—罗孛什战役”,攻击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左翼。18日合围德第24装甲军、“克拉默”军、意大利山地军、匈牙利第4军主力及第3、7军一部,27日苏军肃清合围圈,击溃轴心国15个师、重创6个师,毙伤14万人、俘虏86000人。甩锅帝承认此役苏军打开了通向北顿涅茨河、第聂伯河各渡口和亚速海沿岸的通道,德军面临的是顿涅茨地区能不能守住的问题。1月24日苏沃罗涅日、布良斯克方面军发动“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攻击德第2集团军。28日苏军攻克卡斯托尔诺耶,合围第2集团军第13、7军和匈牙利第3军一部,2月17日被围轴心国军艰苦跋涉180公里从奥博扬逃脱覆灭的命运,但从利夫内到库皮扬斯克,德中央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间出现宽400公里的缺口,苏沃罗涅日方面军呈向库尔斯克—哈尔科夫发展进攻的态势。

自此原德B集团军群所属的德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含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11月21日划给顿河集团军群,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匈牙利第2集团军可谓全军覆没,仅剩德第2集团军第55军战力较为完整,让B集团军群隔着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合兵,也就罔顾事实的大嘴一撇。何况相邻的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就合并指挥权的问题,在希特勒、蔡茨勒、克莱斯特、甩锅帝间争持不下,希特勒留第17集团军坚守塔曼半岛,固有再次进军高加索夺取油田的考虑,何尝不是对争论的一种折中?


历史扒粪机


希特勒对战场形势过于乐观,而苏军最薄弱的南部战线让他看到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