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为何不答应呢?

CJ-J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無月在之前的问答里也已经说过了,刘备伐吴,是一场灭国级的大战,刘备出兵的目的就是扫灭东吴,而不是为了区区荆州。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为关羽报仇

这是刘备伐吴的出兵理由,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关羽是最早跟随刘备闯天下的,那时候刘备一无所有,一起打拼到今天,跟刘备的感情很深,刘备为关羽报仇,合情合理,也符合刘备重情重义的人设。血债就要血偿,你东吴杀了我关羽,赔我一个荆州怎么够,荆州本来就是我刘备的。刘备要的是孙权身死家破。

二、看透了东吴不灭,荆州不稳

关羽的死,让刘备看明白了,想要荆州安稳,就得灭掉东吴。不然就算今天拿回了荆州,东吴还是会蠢蠢欲动,何况现在刘备也没有关羽这样的大将可以镇守荆州,所以,即便拿回荆州,迟早又要被东吴拿回去。为长久计,必须灭掉东吴,荆州才可以长久。

三、刘备志在天下

刘备以仁义著称,这也是他打下一片家业的主要手段。但是“仁义”也给刘备埋下了一个隐患,就是当初的“借荆州”。如果刘备真的仁义,借了的肯定早还了,但是刘备却在这件事上一直闪烁其词,甚至放了个关羽在荆州,自己再也不露面了。这就是真正的刘备,他志在天下,荆州对刘备而言就是刘备的,没有什么借不借,可是他偏偏不得不讲“仁义”,想必这件事也是很令他烦恼的。所以,这次他就打算一劳永逸的解决掉这个问题。

四、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前期的战斗顺利,让刘备信心满满。大军调动不容易,如果就这样撤回去,对刘备而言,只是取回了原本就在关羽治下的荆州,并没占到什么便宜,这样回去,刘备很没面子的。其实孙权也并不是怕刘备,只是怕破坏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因此,孙权也不会作太多的让步,让出荆州,已是他的极限。因此,刘备的大军,只有继续前进,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为啥刘备不答应呢?

从三国演义描述看,确实刘备军力强盛,气势磅礴。但是文艺作品,有历史上惯用的夸大,号称等成份,从刘备传,陆逊传看,并没有刘备兵力具体多少的记载,但陆逊对抗的吴军五万是明确的。以蜀国仅有益州,汉中地盘的情况分析,应该有七八万人马,加上沙摩轲,杜路,刘宁支援的兵马,至多八九万。对孙权提出归还荆州求和,刘备为啥不答应,只能根据当时情况推断,因为究竟为啥,只有刘备知道。

第一,怀疑孙权求和诚意和自己当初的选择。就在六年前的建安二十年(215)孙权乘刘备在益州无法分身,派吕蒙带兵两万,夺取了荆州的长沙等三郡,刘备也很恼火,曾经带兵五万返回荆州,并令关羽带兵三万进入益



阳。但由于曹操窥视益州,刘备压力山大,只好与孙权订立协议,按地理位置双方各分三郡,东边归吴,西边归蜀。可仅仅四年,孙权又让吕蒙偷袭荆州,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二,丧失理智的报仇雪恨。孙权不仅夺走荆州,还杀了关羽。人死不能复生,关羽是结义兄弟,



刘备如今成皇帝,而关羽却死于非命。加上张飞当面哭诉,发兵以后,杀害张飞的凶手又投东吴,刘备当时怒火中烧,这种情况下,头脑不太清醒,恍惚间反思当初订立协议,觉得纸上谈兵没用,还是军事手段算数。第三,虚幻的正统优越感。刘备刚刚宣布登基称帝,群臣拥戴朝贺,举行祭祀刘邦大典,刘备觉得自己堂堂大汉皇帝,孙权小儿没有资格和老子谈判,伐吴才能体现正义,惩恶扬善,加上蛮王沙摩轲等捧场,刘备头脑发热,乘着气势正盛,一口回绝求和请求,待冷静下来,一切都晚了。



以上三条是主要原因,另外,刘备闭目塞听,错误判断形势。比如,自行登基称帝的理由,是汉献帝被害,开始可能是信息传递有误,但随时间推移,汉献帝的真实消息,应该已经清楚,刘备对政治形势应有清醒认识,不应继续装糊涂;还有对重大警示信号置若罔闻,比如,张飞遇害就是严重警报,因为本来刘备经众人劝诫,已经有所松动,张飞一番话,又激起刘备愤怒。按说刘备此时应深刻思考,慎重对待,而刘备仍然坚持错误,拒绝检讨,终于酿成不可挽回的恶果。(6:09)


流誉后


第一,刘备东征东吴,是举当时蜀汉全国之力的,战争的开端他势如破竹,所以当孙权提出归还荆州的时候。刘备想的却是鲸吞东吴,他已经不在乎荆州了,他要的就是整个东吴。他自己也感觉自己能够拿下东吴!其实刘备的心里已经算好了。与其吞下实力更强的魏国,不如去吞并实力还比较弱的东吴,而后再去北征魏国!



第二,对于当时的战争而言,就算孙权割让了荆州,对于刘备而言基本上一无所获,刘备从新野南逃江夏的时候。裹挟了大量百姓,曹操所得的新野也只是一座空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时候,三国志记载丞相诸葛亮迁三郡居民入川,所以刘备如果得到了荆州也很可能。只是一座座的空城,如果兵源和粮食一无所获,岂不是亏大了,所以刘备既然举国之力攻打东吴,他不在乎孙权是否割让荆州了,他望的是正个东吴。



农人牧子


首先,别说75万,能有10万就不错了,而且别看不起东吴,东吴的军事实力不下于西蜀,只是分兵防御曹魏了,当孙权忍无可忍的时候,先向曹丕称臣,争取时间,然后把兵力集中,一把大火让刘备回到解放前

其次,刘备的战略眼光有问题,当时孙权有大部分的荆州,扬州,交州,而刘备就一个益州,剩下的八州半全是曹丕的,刘备打盛产叛徒主君暗弱的益州都花了三年,打三代经营,军事不弱于西蜀的东吴六年都不够,真的打起来,曹丕可以派曹真,司马懿驻扎宛城,曹休驻扎合肥,一旦刘备进去江东地界,从宛城出兵,夺下荆州(刘备和孙权开战,不能撤兵回防)然后曹真抄刘备后路,和东吴两面夹击,司马懿留守荆州,防止诸葛亮的增援(刘备基本抽空了兵力,诸葛的增援最多万余人),而孙权把兵力抽空抵御刘备,曹休能轻易的通过合肥,和曹真一起包饺子(不要问曹魏哪来这么多人,打仗士气比兵力重要,孙刘大战,皆是疲敝之卒,而曹魏以逸待劳,而且八州地盘,除开防御人马,兵力上≥孙刘总和也不是不可能)最后东吴灭国,蜀汉半死不活,曹魏一统三国,可喜可贺

这种结局,诸葛这种智者一眼就能看穿,所以极力反对,但是刘备膨胀到不可一世,西蜀东吴能在曹魏手下苟延残喘,地利的功劳占一大半,北方人不善水战,长江天险保江东无忧,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中地形复杂,能轻易的以寡敌众,保西蜀万全,真正的军事实力,从正史上就能看出来,诸葛打了一辈子陈仓,孙权打了一辈子合肥,都不得寸进

所以夷陵之战就是一昏招,既然战略上选择了三分天下,那么也就只能固守以待“天下有变”曹魏综合实力最强,但也是内部最混乱的,一旦主君无能,很容易分崩离析,然而刘备等不及了,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安能不败?


破碎轨迹


刘备倾全蜀之兵伐吴,名为二弟关羽报仇,实则意图一举击灭东吴,然后合蜀吴之力北上灭魏,从此天下再度归汉,完成统一大业。基于攻灭东吴的设想,刘备自然不会同意孙权的归还荆州求和方案。不得不说刘备深具帝王之心,他伐吴之举可谓一举三得,既得到了美名,又得到了功业,还可以制衡丞相大权独揽。因此伐吴之战,刘备一意孤行,谁的劝告都不起作用,他还不带诸葛亮同行伐吴,就是想一战成名。

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认为是缓兵之计,当时刘备势入破竹,一路东吴大军望风而逃,或者望旗而降。当此之时荆州似乎已经唾手可得,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明显诚意不足。孙权如果提出称臣纳地,那么刘备或许可以答应孙权,然后先诛杀吕蒙、陆逊为关羽报仇;最后再一步一步削弱孙权 的权力,最终诛杀孙权为关羽报仇,同时铲除东吴复国的念想。事实上孙权归还荆州求和确实为缓兵之计,东吴同时也在准备水陆大军抵御蜀汉军队。

刘备还是自视甚高,战争过程中他打听到东吴的大将是陆逊,他说一句话: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在刘备看来他南征北战数十年,大大小小近百战,尽管败多胜少,但是刘备还是认为他用兵老到,兵法韬略惊人。他想学习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指挥千军万马,平定天下各路诸侯。也正是因为刘备的心高气傲,导致他轻视了对手,最终被陆逊打得大败!

刘备如果不那么贪心,在诛杀了杀害关羽的将领后,完全可以先收回荆州,再养精蓄锐,让诸葛亮来领兵伐吴,那么他的一世英名必然不会受损。刘备就是失败太久了,太想早点完成统一大业,建功立业了。刘备也不想想秦国名君名将名臣代代皆有,统一天下依然用了六代人的时间,他刘备才能不及秦国历代先君,蜀汉综合国力也弱于魏国、吴国,再想续写汉光武帝的传奇,实在是太难了。


大秦铁鹰剑士


真实的夷陵之战,刘备军队不可能这么多。

从孙权与曹操通信说刘备支党四万来看,刘备士兵最多5万人。自公元221年7月打到第二年8月,一年零一个月的战争耗费光了刘备军队士气,士兵因长期远征失去锐气,终被陆逊一击而中,彻底崩溃。刘备仓惶撤至白帝城不足万人,但收拢散兵及赵云来援,永安驻军近两万,陆逊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加上顾忌曹魏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得胜而归。

最初,刘备哀兵远征,所领又是汉中战役胜兵,战斗力超过江东方面,所以一直对江东军有足够压力,陆逊不敢分兵,选择避免决战方式以消耗刘备军气势。这才有中途孙权提出的送归孙夫人,归还南郡的约和请求。

然而,姑且不论孙权是否有这个建议。哪怕是有,也不过是为了破坏刘备军队的进攻效率而已。既然孙权敢于出兵袭击关羽、又敢于杀害关羽父子,孙权就不可能怕刘备报复性进攻。

对刘备来说,自己已经61岁,如果不借这个机会立威,最大限度地获得对江东方面的军事政治优势,那又何必千里远征荆州?

实际上,刘备本身也知道,自己的五万军队哪怕击败陆逊也不过就是恢复到关羽襄樊战役之前的态势,自己是绝对没有力量吞并江东的。刘备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谈和,当然是想彻底击败陆逊掌握南郡等地后再与江东说和,那时候自己就有更多的本钱,对江东的压力也能更大,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


四川達州


刘备伐吴,那是关公死后八年的事了。刘备说伐吴是替关公报仇,那只是借口,经过十几年的养精蓄锐,刘备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国库盈实,这时的刘备是志在独吞天下,孙权哪能还个荆州就把刘备给打发回去?曹魏势大,刘备暂时不好下手,东吴实力这时远弱于刘备,刘备就借为义弟关公报仇为名先吞并东吴。刘备要的是整个东吴而不是区区一荆州!如果刘备拿下东吴,接下来集吴蜀两国综合实力,便有足够的能力挑战汉献帝的皇权,完成谋国篡位的大计。曹操最后悔的事是:当初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怎么没杀了那大耳贼刘备!悔不当初,悔不当初啊!阅人无数的曹阿瞒也看走了眼!


华学志6699


整个益州男女老幼总人口才94万,何来75万蜀军?难不成蜀中全民皆兵?

孙权何时提出过归还荆州以求和?如果他会归还荆州的话,那为什么要偷袭荆州?偷袭了再还回来,岂非儿戏?

言归正传,公元221年七月,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执意发动夷陵之战,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

二是刘备带了多少人马?



关于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至少有3个原因:

1、为关羽报仇。天下人皆知关羽仍刘备结义兄弟,刘备如果不报仇必为天下人齿笑,况且刘备仁义重情,此为兄弟情感原因。

2、夺回荆州。天下人皆知孙权偷袭荆州,使蜀汉白白丢了荆州三郡之地,从此蜀汉仅益州一地,北有崇山阻挡曹魏,东有孙权占据荆州,蜀汉的战略地位一落千丈,毫无发展可言,被堵死在蜀中之地,刘备为了蜀汉发展,必要夺回荆州,此为国家发展原因。



3、暮年壮志。公元221年刘备己经61岁了,英雄己暮年,刘备自感时日无多,已经耗不起时间了,从刘备称帝到发动战争仅2个多月时间,时间对刘备来说很急迫了,刘备只希望在有生之年为下一代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此为个人情感原因。

整个蜀汉军队约十万人,还要防守北部边境及其它边境,刘备能带去打仗的撑死也就七万人。



孙权怕了吗?孙权怕了就不会偷袭荆州并杀关羽,孙权只是没有安全感,他一方面向曹丕称臣,缓和北部边境局势,另一方面与刘备议和,但并未提出归还荆州,议和只是缓兵之计,并抢占舆论导向,况且孙权料定刘备也不会接受,杀兄弟夺地盘可是不共戴天之仇,刘备会接受吗?你会接受吗?我想换谁也不会接受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从东吴奇袭荆州开始,两国的联盟抗魏的态势转变为三国各自为战的形势。魏国经过赤壁之战后,荆州水军全军覆没,部分早期跟随曹操的精锐部队也损失殆尽,魏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守城之力,没有进攻之能。同时,刘备轻易的收取益州,汉中之地,实力得到空前壮大,何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刘备收拾孙权是迟早的事。在加上曹魏虽然暂时没有南征的实力,但它占据了天下3分之2的地盘及人口,假以时日仅凭益州这点地方根本不足以与之抗衡。所以,刘备只能趁着曹魏无暇南顾之际,全力消灭孙权,在整合整个长江以南的资源和曹魏南北分治,整军备战。待曹魏有变时分三路进军,或许可能一统天下。可惜天不从人愿,东吴的一把火,不但烧掉了刘备的野心,还又一次改变了天下的走势。


笨猪猪的优优


这是作者吹的,故意要捧刘备说他重情重义,然后只能这么一路逻辑下去。实际上整个历史上孙权只是想要跟刘备和谈停战,但是并没提任何荆州的事,因为荆州本来就是东吴借给刘备的,主权是东吴的,正是因为东吴屡次讨厌不还孙权才会派兵强夺的,怎么可能再让出去。

其次是荆州地区对于孙权来说太重要了。周瑜曾说,只要东吴能够占领荆州,那么就有实力对抗曹操了。早在关羽还活着的时候孙权就曾说过,只要能够讨还荆州,哪怕是他亲爹也得让路,怎么可能再去还给刘备。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的实力还不足以威慑到孙权。夷陵之战以前,刘备也不具备比孙权更强的军事实力。当时孙权的总兵力大约是13万人左右,还有大约10万左右的预备役部队;而同期的刘备军队大约是11万6千人,预备役部队4万人左右。单单从军事实力上刘备就没法胜过孙权。

再来是兵种与地利问题。当时的长江直接将荆州南北隔开来。刘备在关羽军团全军覆没以后丧失了所有水师部队跟战船,而吴军恰恰是水中霸主。这使得孙权就算在江北打败仗那么退守长江以南也是自保有余的,这就是已经提前立于不败之地了。因此,孙权只是不想跟刘备打仗并不是怕了刘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