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样板戏在当年到底有多火,现在还有人记得样板戏吗?

魏青衣


革命样板戏,诞生於六十年代中期,直至七十年代亦然兴盛非常。真是难易解释,八个革命样板戏,为啥能红极全国各个角落?为啥能受到全国人民的喜好和欢迎?我认为,就在於革命样板戏艺术的真正高超,革命样板戏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样板戏火到了什么程度?真正是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爱唱的程度。虽说是事过六十余年,我这个老陕,还能唱《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滨》中的几十句戏。

当时的工厂科室及生产班组,大家都好学爱唱样板戏。我清楚记得,我所在的千余人的軍工厂,有个文艺队,经常演出,其中就有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演出很受职工欢迎,也多次到左近农村演出。我清楚记得,那个演李铁梅的姑娘,曾到成都軍区参加过革命样板戏学习班。可想而知,那时的大三线,有多少个軍工𠂆?样板戏火到了每个軍工厂!

七四年,我从四川调到了关中一个空軍航空工厂,听同志说,这个工厂排演过样板戏全本戏《智取威虎山》,演员都是本厂职工,演技很不错,非常精采!

样板戏的火,不但在城市工厂,而且,在农村也很火,那一年,我千里回陕西长安老家探亲,正值春节,我们小小村子排出了样板戏《沙家滨》,那不是京剧,那叫秦腔移植革命样板戏,正式演出那天,我只记得全村人看戏,非常热闹。

我曾在村子举办的一个春节晚会上,唱过《红灯记》中李玉和的一段京剧," 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


琵琶嘴


时至今日,经常在公园里会有一些人在唱样板戏选段,各种晚会上也会出现有唱样板戏的节目。

阿里巴巴的马云也喜欢唱《智取威虎山》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可见得样板戏现在还是有人记得的。

至于说样板戏当年有多火?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的。保守点说,当年从5岁到75岁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城乡地域,人人都会几句唱样板戏。

全国所有电台广播报纸杂志,天天都是样板戏。

如今什么明星也抵不上那个阵势,如果谈票房,那现在都是小儿科。

样板戏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贫乏,为了引导人们向往革命的情怀,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逐步地排出了一些样板戏,严格地说能称为样板戏的只有八个。

最早提到“样板戏”是《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被人民日报确定为样板戏的只有八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后来陆续出现的作品,是被称为革命现代戏。

至于说样板戏好不好?还要留给后人评价,只要50后60后还活着,样板戏就还会有人记得,那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呆呆熊沙龙


“样板戏”全称革命样板戏。“样板”及“样板戏”的叫法最早见于1965年3月16日的《解放日报》和1966年10月24日的《人民日报》。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的称呼”。

代表作品有京剧《沙家浜》,《红灯记》《威取威虎山》《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十七部作品。


样板戏当年有多火呢?

完全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经典唱段至今百听不厌。如果今天你到公园里走一走,仍然可以听到一些中老年人咏唱那些荡气回肠的唱段。样板戏传唱了五十多年,仍然有那么多人喜欢唱,喜欢听,你可以想像当年应该有多火。

样板戏为什么那么火,因为她是中国戏剧的经典。

样板戏为什么被称为经典呢?

其一:它是五四文化的延续。五四运动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充斥舞台,为当时文化主流,人民大众迫切需要民主、自由和话语权。


其二:用毛主席的话来表述:“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工农兵登上舞台,人民大众当然欢迎了。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其三:样板戏只所以称其为经典,从剧本、演员和道具都是经历严格筛选,提炼和精心安排的。老一辈艺术家呕心沥血,心怀赤子之心全身心投入的结果。

样板戏是无法复制的,它不但是需要艺术的高境界,还需要精神的高境界。它将是中国艺术的一个丰碑。


雾中观你


样板戏又称“革命样板戏”,也叫现代京剧。是由江青组织并发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提到样板戏,知道的人马上想到8大样板戏,有人己回答了,我就不在赘述。除了这8部,当然还有《平原作战》、《沂蒙颂》等9部样板作品。



要说有多火,在哪个破四旧的年代,能有这十几部政治正确的戏看就很不错了。全国各地都作为政治任务轮番的排练播出,当时的人们也乐于从中感受革命的关怀。

《芳华》中文工团在排练中

随着改革开放,样板戏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各种综艺、流行歌曲大行其道。如今的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兴许都不知有这剧种,他们听的都是网络歌曲,追的流量明星。也就前段时间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高小琴的阿庆嫂火了一下,但也就一下。

高小琴与祁同伟“智斗”侯大局长

在传统京剧也不景气的今天,一些网络古风歌曲、李玉刚的反串歌曲多如牛毛,而样板戏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也就少数闲雅人士和老年人才会从收音机或软件下载去听一听,成为少数人的娱乐。


彬彬哥60704255


正确的称呼叫革命现代京剧。

当时除了耳熟能详的八个样板戏之外还有吉正国,平原作战,舞剧沂蒙颂等共十几部戏。

革命现代京剧紧跟时代节拍,以普通话为标准,革新了慢节奏拖拉,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全民欣赏艺术。

现代京剧剔除了大量不能大众听懂的含有昆曲余音的台词道白,同时引入了西方管弦乐器,对传统京剧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改良,传承弘扬了京剧艺术的精髓唱腔。

毫无疑问,现代京剧的改良是极为成功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多次在国外知名音乐厅演奏。

现代京剧不能单纯看作文革产物,不能过于政治化,直到当下仍具现实意义,应该说,现代京剧的改良是一个完全正确的方向,有利于京剧艺术的持续传承。






黄海红日


革命样板戏在当年到底有多火?现在还有记得样板戏?

要说有多火,谁还能记得,那就请听我来几个片段。

红灯记。

李奶奶:

打鱼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

打猎的人哪怕那虎豹豺狼。

任你昏天黑地能多久,

革命的火焰一定要大放光芒。

李铁梅上:奶奶,我爹说今天有个表叔要来,奶奶,我怎么有这么多表叔呀?

李奶奶:咱们家的姑奶奶多,你表叔就多呗!

李铁梅:奶奶,您不告诉我,我也知道。

李奶奶:你知道啥?

李铁梅唱: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沒有大事不登门,

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人相认,

可他比亲眷还要亲。

爹爹和奶奶,齐声唤亲人,

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

他们和爹爹都一样,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沙家浜。

刁德一唱:

沙老太休得要想不开,

听我把话说明白。

你不出乡里年纪迈,

企能够出谋划策巧安排。

定是有人来指派,

她在幕后你登台。

到如今你受苦受刑难忍耐,

她袖手旁观稳坐在钓鱼台。

只要你说出她的名和姓,

刁德一我保你,从此不缺米和柴。

怎么样?沙老太,想明白了沒有?阿庆嫂,你去劝劝她。

阿庆嫂:我?

刁德一:你和她是街坊,你的话她会听的。

智取威虎山。

杨子荣唱:

提起栾平,气难按,

全不顾江湖中义字当先。

奶头山被攻破我二人幸免,

我劝他改换门庭投靠威虎山。

座山雕:

他来不来呢?

杨子荣唱:

人各有志不能强免,

他不该,他不该恶语伤人吐狂言。

座山雕:

他说什么?

杨子荣唱:他说,

座山雕也要听侯专员调谴,

座山雕:

啊!我听他的调谴!

杨子荣:

栾平他还有话哪!

众匪:他说什么?

八大金刚也无名鼠辈更不值一谈。

他自称凤凰要把高技占,

侯专员树大根深是靠山。

说话中掏出图一卷,

候专员献宝图定能升官。

座:是那张联络图吗?

扬:对,就是那张密秘联络图,

座:这么说他把那张图献给侯专员啦?

杨:你别着急。

他得意洋洋笑咪了眼,

从屋里搬出酒一坛。

我一连灌他八大碗,

栾平他醉成泥一摊。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我趁机把他这件衣裳换,

跨上了青鬃马,趁着漫天大雪,一口气,跑山威虎山。

崔旅长抬头请观看,

宝图献到你面前。

看出那时样板戏有多火了吗?

当初我一个人能把样板戏整出戏的所有唱腔和道白全背下来,现在忘了许多,但也能背出十之七八。







金苹果老楊


红灯记演员,

李玉和一钱浩良

李铁梅一刘长瑜

李奶奶一袁世海

智取威虎山演员

楊子荣一童祥苓

少剑波一沈金波

李勇奇一施正泉

小常宝一齐淑芳

座山雕一贺永华

沙家浜演员

郭建光一谭元寿

沙奶奶一万一英

刁德一一马长礼

龙江颂演员

江水英一李炳淑

海港演员

方海珍一李丽芳

马洪亮一朱文虎

奇袭白虎团演员

严伟才一宋玉庆

王团长一方荣祥

杜鹃山演员

柯湘一杨春侠

雷队长一马永安


花落知多少3721


在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二年期间,革命现代京剧红遍大江南北,当时又称为革命样板戏。家喻户晓,人人都喜欢看,人人会唱,小编就会唱全红灯记选段。正在上小学的小草,除了看流行的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奇袭、打击侵略者、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嗄等抗战片外,最爱看的八部样板戏记忆尤新:红灯记、海港、龙江颂、白毛女、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阿庆嫂那一部影片,小编一时想不起电影名称了。其中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是革命现代舞剧。这八部经典革命现代京剧都是优秀作品,全民都不会忘记的。


MSO青青河边草


样板戏是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初发生的戏剧改革,根据党的百花齐放方针,有江青直接扶植修改各地方戏变为用国精京剧现代舞剧等来反应现代戏的艺术宣传文艺作品反应工农兵等为主体,反对资夲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斗争的戏剧艺术,八个样板戏当时从编剧到演员的挑选等要求特别高,首先要政治挂帅,高举毛泽东思想,思想好人品好,艺技好才能胜任,当时各剧主演者多是名家参预,剧中从台词到音乐,加上交响乐的进入京剧中也是创新,内容的确特别,从舞,乐唱念做打,多达到了全方位的新创作,所以至今成为国粹中的经典之作,直至现在很多老人还能学唱几段,


片葉山房启祥孙宗林


在十年“文革"中,样板戏是非常普及;且每人必看的革命任务。那个时侯,如果有谁会唱其中的唱段,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也会成为单位丶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人物。记的当时在电影院丶我们浑江市三岔子(现白山市江源区三岔子林业局)叫俱乐部,除了有限的几部外国电影外,为了普及八个样板戏,每天就是不间断的放映《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丶《杜鹃山》、《龙江领》、《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自个去看,每张电影票是伍分,为了买票,大冬天的天不亮就去挤着排队买十几张票。后来为了迅速普及样板戏,以单位的车间、学校的班级为集体,组织包场、免费观看;观看期间不允许缺一个人,更不允许请假。观看后,单位在每天的班前会,要谈观后感,学生要写观后感。有个鲜明的例子,就能证明当时八个样板戏是多么普及,无论是单位、学校的板报画的是八个样板戏的剧照,广播放的也是样板戏的唱段;更有春节期间墙上贴的也是样板戏的剧照画。本文图片用自《今日头条》图片中《人民画报》一九六五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