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叫嬴政,為什麼中國姓嬴的幾乎沒有?

炎黃小曦


自古以來農民起義的首要對象就是當朝的統治者,尤其是皇帝及其近親屬,人人慾斬之而後快,秦二世而亡,陳勝吳廣起義功不可沒。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除此以外,劉邦、項羽的軍隊在碰到嬴姓皇族也沒有做到刀下留情,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的後人,姓嬴的人,被殺的就不說了,要是僥倖活下來的,莫不是爭著搶著換姓!

換姓?中國雖有百家姓,就這個皇族姓氏,也不是說換就換的,哪一個姓氏莫名的多出來比正常情況多的多人的時候,那不就露餡了,嬴姓氏族真能換的動嗎?

說實話,換姓這事,尤其是嬴姓,不但能換動而且還十分簡單。

這與春秋戰國留下的一個傳統有關,人們的名字普遍分成三個部分,最前面的是姓,後面的是名,這些都與現代的情況類似,但是在稱呼上卻又很大的學問,那就是嬴政不是直接叫嬴政,而是叫趙政。


為什麼呢?

“趙”乃嬴姓先人封底所在的代號,又稱為“氏”,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普遍來說不叫你的“姓和名”,而是叫你的“氏和名”,這樣顯身份、有地位,比如說范蠡,被封在陶地,後人多是以陶朱公稱之。

到了秦朝建立,嬴政,不!趙政直接規定,人們只能在姓和氏中選一個來作為平時的代號。這時候嬴姓和趙姓均有不少人在用,但是到了秦滅亡時,嬴姓便紛紛被放棄了,改歸趙姓,既對得起老祖宗,又能避禍。

因為不但秦國姓趙,當時的趙國也姓趙,趙國是當時的六國時期的大國,人數本就眾多,這時候嬴姓的人一股腦改過去,還真不好區分。

因此,秦始皇雖然作為千古一帝,但嬴姓卻不多,根全在這兒呢!


歷史三日談


不光是“嬴姓”,同為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現在的人數也不多

中國目前是有“嬴姓”的,主要分佈於華北和華東地區,嬴姓居民最大的聚集地在山東臨沂市河東區,大約只有上千人。根據2010年的人口調查統計嬴姓總共也就只有4000多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姓。

嬴姓祖先是堯舜時期的大臣伯益,伯益是黃帝的六世孫,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賜姓嬴。

在此後嬴姓不斷繁衍出了許多分支,其中伯益的第九世孫造父因為非常擅長養馬,並且曾幫助周穆王平息叛亂,因此獲得了趙城(今山西洪洞)作為封地,於是就以“趙”為氏,也是趙國始族。

在西漢之前,中國人“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源自於母系社會,而“氏”則誕生於父系社會。“氏”是一種地位的象徵,是從封地和官職中演變而來的,所以擁有“氏”的人一般都是貴族。因此先秦的貴族男子為了彰顯自己高貴的血統和顯赫的家世,一般都是稱“氏”不稱“姓”的。

因此造父的後代雖然姓嬴,但都是自稱為“趙某某”。

此後,造父的侄孫秦非子也因為養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於秦地(今甘肅天水),成為秦國始祖。由於當年造父受封於趙城,由於秦非子造父的侄孫,是造父的族人,所以秦非子也是以“趙”為氏。因此秦趙兩國都是“趙氏”,按照先秦的習慣,秦始皇應該叫“趙政”更為合理。

(秦始皇是嬴姓趙氏)

秦代以後,中國開始“姓”“氏”合一,統稱為“姓氏”不再單獨稱呼。很多“氏”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姓”。

今天嬴姓人口之所以不多,主要就是因為大多數嬴姓後代都“以氏為姓”,改作他姓了。

除了趙姓以外,還有許多姓氏也是源於嬴姓,比如像是廉姓、費姓、梁姓、黃姓、葛姓、谷姓、繆姓,這些姓氏中都有許多來自於嬴姓。甚至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宗我部家族也自稱是秦始皇的後代,是嬴姓的子孫。

當然在秦朝滅亡的時候,項羽曾經大肆屠殺秦朝皇族,這也是導致嬴姓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不過即便秦朝沒有滅亡,秦朝的國姓也很可能會演變為趙姓,而不是嬴姓,因此就算秦朝存在數百年,今天的嬴姓也不會很多。

其實這種“以氏為姓”例子非常多,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姬姓”。姬姓與嬴姓同為上古八大姓之一,並且姬姓作為周朝的國姓,地位要比嬴姓更加顯赫。

但今天姓姬的人同樣也不多,根據2010年的人口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以姬為姓的人大約有54萬,也算不上是個大姓。但是由姬姓演變而來的姓氏卻非常非常地多,因為周朝曾將大量的宗室成員分封到全國各地,建立了數十個諸侯國。周代比較有名的姬姓諸侯國有:

邢國、鄭國、曹國、毛國、韓國、魏國、劉國、鄭國、衛國、晉國、郕國、霍國、楊國、虢國、蔡國、管國、蔣國、吳國、魯國、虞國、燕國、單國、郜國、雍國、應國、滕國、邘國、畢國、原國、酆國、召國、古韓國、古魏國等等。

這些國家的王室皆以封地國號為“氏”,在亡國之後他們的後人也都使用這些國號為姓了。而周天子的後人在周朝滅亡後,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大多數都改姓“王”或“周”,因此導致姬姓在今天變成了一個不大的姓氏。

所以很多古姓的減少並不是因為他們後代減少了,而是他們的後代都“以氏為姓”,改作他姓了。


千佛山車神


嬴姓絕對是古代的大姓,尤其是在秦國。

可以說和秦國國君有血緣關係的人 ,幾乎都是贏姓子孫的後代。

為什麼在古代這麼拉風的一個大姓,現如今卻找不出一個姓贏的人來呢?

說到這就不得不談起發生在秦末大肆屠殺贏姓子孫的事件。

秦始皇死後,因為沒有指定好接班人,導致扶蘇慘死,昏庸的秦二世上臺。

秦二世上臺之後,就對自己的兄弟姐妹進行了大屠殺。

秦始皇的兒子、女兒(包含嫁出去的)全部給抓了起來,腰斬而死了。

當然這時候秦二世殺的都是和自己血緣比較近的親屬,殺他們的目的就是怕他們有篡權奪帝位之心。

秦二世因為被趙高利用,然後被趙高挾持,最後被趙高殺死。

至此,秦始皇的所有子女全部完蛋。

這時候嬴姓子孫還有,但是,等到楚地的項羽殺到咸陽城來,這些人就被斬盡殺絕了。大家都知道,項羽的爺爺項燕,叔父項伯,全部是被秦國人殺死的。

項羽和秦國秦始皇的贏姓子孫,有不共戴天之仇,當年他打贏了鉅鹿之戰,名滿天下之後,就帶著二十萬大軍殺進了咸陽城。

這時候只要是秦國的貴族可以說盡遭屠殺,即使有僥倖逃脫的,也已經改名換姓,那裡還有人,不知死活敢姓贏呀。

在經過幾千年時間的洗禮,現在沒有姓贏,或者說很少見到姓贏的了,也就理所當然了。




漢史趣聞


秦趙同宗
春秋時期,諸國爭霸,戰亂不止。歷史步入戰國後,戰爭越發慘烈。這一時期,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就是發生在秦國和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這場大戰歷時三年,秦國傾盡全力才勉強獲勝,但付出了傷亡過半的巨大代價,而趙國戰敗,四十萬趙軍將士被坑殺,從此一蹶不振。秦趙兩國,可以說有著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但誰會想到,這樣一對生死冤家,卻有著割不斷的血緣聯繫,用一句老話說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1986年,在陝西鳳翔的秦公大墓出土的一塊編磬中有一行銘文:“高陽有靈,四方以鼐”。這行銘文說明,秦人是以高陽為祖先的。高陽,即顓頊,黃帝的孫子,五帝之一。生活在華夏版圖之內的諸多民族,都把自己看做是炎黃子孫,秦人也不例外。雖然炎黃只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但在世界範圍內,許多民族都把神話中的英雄視為自己的民族起源。而且,凡是把神話英雄人物當做自己祖先看待的民族,都會有一些本民族的神話傳說。顓頊有一位傑出的後人,名叫女修。有一天,當女修正在織布的時候,天上飛過的玄鳥突然下了一個蛋,女修把它吞到了肚子裡,結果就懷孕了,生下來的兒子就是秦人的始祖,名字叫大業。後來大業又娶了炎黃後裔少典氏的女華為妻,生了兒子大費,大費是以嬴為姓的第一人。在人類文明史上,有許多傑出人物為了與老天拉關係,都把自己說成是天人感應而生的。
傳說華夏族的始祖黃帝是其母親附寶感應雷電巨星而生;神農是其母感神童而生;堯是其母感赤龍而生;最為誇張的要數劉邦,史書上記載劉邦是其母親和蛟龍結合生下的,這件事光明正大地記載在官方的史書中,如果不是漢家帝王授意,想必沒有史官敢編造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荒唐故事。顯然,秦人與玄鳥估計也沒什麼關係,只是為了神化自己的民族,建立自己的民族優越感,秦人才有了這樣的傳說。玄鳥其實也不是什麼像鳳凰似的高級神鳥,就是普通的燕子,但這種原始的圖騰崇拜對秦人後來的習俗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秦人崇尚黑色,這也是玄鳥的本色,後來秦統一六國後,始皇與群臣皆穿黑色朝服,黑色就成為秦國的“國色”,秦國百姓也因此被稱為“黔首”。秦國在西北,但秦人的祖先並非生活在西北,作為炎黃後裔,他們最初也是在中原地區活動。大約在堯舜時期,大費曾輔佐大禹治水,受到嘉獎,大禹將黃帝的後人嫁給大費,並賜姓嬴。大費輔佐舜馴服了許多鳥獸,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後來,有人考證大費的所作所為,認為大費和伯益是同一個人,因為他們都是舜的屬下,也都曾輔佐大禹治水,主要的職責也都是馴服鳥獸。
如果真是這樣,秦人的先祖還曾擁有過一次和平得到天下的機會,只可惜禹沒有實行禪讓制,而是把帝位傳給了兒子啟,開創了家天下的時代。秦人就這樣失去了一次和平獲得天下的機會。大費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另一個叫若木。這些後人繼承了其祖先善於馴服鳥獸的傳統。若木的玄孫費昌投奔商湯,憑藉高超的駕駛技術做了商湯的馬車駕駛員,並參加了商湯滅夏的“鳴條之戰”。大廉的兩個玄孫孟戲、中衍也成了商朝國君的御用駕駛員。嬴姓後人經過不斷繁衍,憑藉自身優秀的技藝,許多分支發展成諸侯和貴族,這些諸侯和貴族同出嬴姓,封地大多在東部地區。到商紂王時,中衍的後人中潏成為商朝西部地區的一名將領,負責保衛西部邊疆地區。中潏的兒子叫飛廉,飛廉生了許多兒子,其中有一個叫惡來。惡來天生神力,紂王很喜歡這對父子,對他們恩寵有加,二人也投桃報李,幫著紂王做了不少禍國殃民的事情。武王伐紂時,惡來被殺,而關於飛廉的下落,史書記載不一,有的說他被殺了,有的說逃走了,但其部族為避難而舉族西遷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商周風雲變幻之際,秦人的祖先在政治上站錯了隊,整個部族因此蒙受了損失,被迫西遷。但秦人憑藉其祖傳的技藝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在新王朝之中為自己重新爭取到了崛起的機會,也為後來秦國和趙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周穆王時期,嬴氏族群中出現了一位善於養馬御馬的傑出人物——造父。造父是飛廉的另一個兒子季勝的後人。他憑藉高超的駕馭技術為周穆王駕車,獲得了周穆王的賞識。造父不僅善於駕車,還善於養馬,他親自培育出了溫驪、驊騮、驥、錄耳等八匹良駒,載著穆王向西巡遊,會見西王母。當穆王西巡的時候,淮河地區的徐偃王乘機叛亂,造父載著周穆王日行千里,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都城,為平定叛亂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周穆王為了表彰造父的功績,就將造父封到了趙城這個地方,造父便以封邑為氏。趙氏由此產生,因此造父是趙氏的祖先,也是趙國王室的祖先,後來的趙衰、趙武靈王都是造父的後人。在此必須說明的是,古時人們的姓氏是分開的,姓歸姓,氏歸氏,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姓是很難改變的,但氏的變化性較強,貴族往往會把自己的封地作為氏,造父就是以封地為氏的典型,他的姓還是嬴,可以說是嬴姓趙氏。造父封趙後不久,嬴秦部族中的另一分支惡來革就依附了造父。惡來革也是飛廉的兒子,他的兒子女防就是秦人的直系祖先,他們都在趙城,稱趙氏。我們說秦趙同宗,就是指秦國和趙國的王室皆是出自嬴秦的飛廉一支,又同因造父封趙而以趙為氏。
嬴姓秦氏是秦國的開山始祖,他們出自女防一支。到女防的三世孫非子的時候,秦嬴開始發展起來。非子善於養馬,於是犬丘人把他推薦給了周孝王,周孝王很賞識非子的才能,於是將馬政交給他。在非子的管理下,馬群繁衍很快。為了表彰非子的業績,周孝王將非子封在了秦地,位置大約在今天陝甘交界地區。非子按照慣例,以封地為氏,嬴姓秦氏一族由此誕生。從此,這一支嬴姓後裔被稱為秦人,其首領也被稱為“秦×”,如秦大夫,秦伯、秦侯、秦王等。秦人發展到秦仲統治的時代,周王朝進入了周厲王統治時期。周厲王暴虐無道,引起了國內各階層的不滿,西部邊陲的犬戎反叛王室,開始不斷進攻周王朝的西部。國人在都城發動暴動,驅逐了無道的周厲王。不久,周宣王即位,勵精圖治。他任命秦仲為西部邊陲的大夫,負責鎮壓西戎,保衛王室。從此,秦人正式成為周王朝的一員。秦仲不辱使命,率領秦人與西戎進行了二十多年的戰鬥,保衛了周王室西部邊疆的安全,最終,秦仲戰死在沙場,為保衛周王朝的西部邊陲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秦仲死後,其子繼位,即秦莊公,他也被周王室任命為西陲大夫。周宣王給了他七千兵馬,讓他繼續率軍討伐西戎,保衛周王室。

遇見隨手客


一,嬴姓初始。

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姜、姬、姚、嬴、姒、妘、妊、媯。

從上古八大姓可以看出,當時正處在母系氏族過度階段,所以姓全部帶女子旁。

比如黃帝就是姬姓,軒轅氏。作為男子,應該稱呼他的氏,表達他尊貴不同的身份。

於是我們的習慣就是稱男子氏,用來明貴賤,對女子稱姓,用來別婚姻。

秦漢以後,姓氏合流,大部分人以氏為姓,於是上古八大姓基本消失不見。

二,嬴姓今生


嬴姓,中國姓氏,現今嬴姓人在江蘇、山東、雲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個省份均有分佈。

江蘇嬴姓人最多,但分佈比較分散;四川、貴州兩省嬴姓人口總數約4000人,山東臨沂市河東區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約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約有4000人。

所以,嬴姓現在也可能有一萬多人。

三,秦始皇后人今何在?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可以叫趙政,也可以叫,公子政,秦王政,始皇政。

秦始皇,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孩子也就是長子扶蘇,幼子胡亥,公子高等等。胡亥一當皇帝,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殺光。秦始皇斷了後。

胡亥後來被趙高殺掉,趙高又被子嬰所殺。秦朝滅亡後,子嬰被項羽殺掉。

胡亥,趙高,子嬰這三個人是秦始皇之後唯一三個嬴姓人,如果他們沒有後人活下來,肯定沒有嬴姓人了。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我姓嬴,我肯定第一時間改過來,TM的太難寫了!

小學時,兩個同學打架,老師罰他們寫自己名字。一個同學笑了,一個同學哭了。

笑的同學說,我姓丁。

苦的同學說,我姓魏。

回家埋怨老媽——你怎麼嫁個姓魏的!


歷史知事


秦統一中國之前,中國人的名字由姓,氏,名,字四部分組成。

姓是血緣的表示,氏是封地的名字,名是謙稱,字是敬稱。

具體咋用呢?舉例來說,秦王的家族是嬴姓趙氏,如果秦王家的兒子,一律在外面公開的稱呼是趙某某。比如秦惠文王趙駟,秦莊襄王趙子楚,始皇帝叫趙政。而秦王家的閨女是先說名,後說姓,比如孟嬴。

也就是說,男孩子的名字,就是氏+名。女孩紙的名字是名+姓

所以,好多人都把歷史人物叫錯了,始皇帝原本叫趙政,秦宣太后應該叫月羋等等。

氏因為是封地的名字,所以越是富饒的地方的封地,頂著這個氏的人,其實在那個時候人們可以通過他的氏推出他家裡給力不給力。所以氏越牛逼就越有面子。

因此,秦公家族,不願意以苦寒荒涼的秦地為氏,而是以祖上的封地趙地為氏。所以秦公和趙侯家族祖上是遠親。趙侯家族也是嬴姓趙氏。

順便題一句,秦始皇終結了之前一直以來的姓名習慣。目的是取消貴族制度。秦始皇下令:姓或氏,二選一。從此姓氏這倆概念就二合一了。秦始皇以身作則,自己選了嬴姓,而扔掉了趙氏。從此他的名諱就是嬴政了。


比克大魔王


秦始皇:我到底姓啥?

按照《史記》的說法,司馬遷認為秦始皇有三個姓

一是姓贏,這是他們家本姓;

二是姓趙,因為他是他爹在趙國邯鄲做人質的時候生的,以此為氏;

三是姓呂,這個說法比較腹黑,認為始皇帝是呂不韋的種。

一個人咋有三個姓呢?第一二種說法是因為司馬老先生已經搞不清姓和氏的分別了;第三種說法,是透露著阿Q精神的被壓迫者的抹黑。

我們先看看秦始皇祖上姓啥。

姓氏本不同

贏姓非常古老,是上古八大姓之一(有姜、姚等帶女字旁的姓)。《史記》記載,秦始皇的祖上因為給舜馴鳥獸很得力,被賜姓贏(古姓很少,只有不到30個)。

姓和氏不同,簡單來說,姓用來區別血緣,氏用來區別貴賤。所以,一般女子稱姓,古人講同姓不婚,也就是防止近親(血緣)結婚;而男子一般稱氏,用來顯示人的身份、地位等等。

比如《羋月傳》中,羋月的“羋”就是楚國公族的姓,公族的女人都叫羋什麼;男人呢?楚成王叫熊惲,羋姓熊氏。屈原雖然和楚王都姓羋,但是他是屈氏(他的祖上叫熊通,但五服之外,就不能再用一個氏了)。

秦王嬴政也是一樣,他是

贏姓趙氏,所以正式的稱呼應該是趙政而不是嬴政。當然,當時的人,除了他爹,也沒人敢叫他的名字。到了漢朝時,姓和氏早已合一,人們也搞不太清楚姓和氏的區別。所以,嬴政反而更流行了。

改名換姓為哪般

現在,贏姓是個很小的姓,全國只有幾千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本來人家秦始皇的親戚們都稱氏,不會稱贏姓。根據《史記》,他們家先祖獲得贏姓後,後人被分封,就以國為姓,有姓徐的,有姓趙的,有姓秦的,共有十四支。只有那些沒有封地、沒有地位的後人,因為沒有氏可稱,只好繼續姓贏。

二是秦始皇死後,

二世胡亥為了權力,幾乎把始皇的後人殺了個乾淨,項羽進入咸陽後,又進行了屠城,秦國公族死傷無數。始皇帝威武了一輩子,但是管不了下輩子的事兒啊,估計血脈是斷了。

三是秦始皇名聲太臭,各國要復仇的人無數,秦國滅亡後,秦國公族的後人們為了安全,紛紛隱姓埋名。時代不同了,夾起尾巴做人比較明智。


飲水君


首先任何一個皇朝的姓都是古代的大姓,在當代肯定是有很多姓贏的人的,那麼為什麼到現在很少了呢?原因就是在秦末的時候大部分贏姓的人都被殺了,在加上秦朝離現在的時間又比較長,古人生存率本來就不高,生的小孩有很多夭折的,所以到現代幾乎沒有什麼姓贏的人很正常,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一部分姓贏的人因為當時的屠殺,為了躲避尋求生存而改名換姓,久而久之也就變了其他姓的人。



其實說到沒有什麼贏姓的人,讓我想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子孫也慘遭屠殺的情況,朱元璋雖然是個泥腿子皇帝,但是建立江山之後,起初就把江山交給幾個兒子來管理,在朱元璋當政時期雖然也很明政清廉,很在乎老百姓的死活,但是朱元璋的子孫卻沒有這樣做,首先因為早期朱元璋立下的制度問題,很多皇族的子孫可以享受很多的福利,幾乎不用幹什麼事情就可以得到榮華富貴。



儘管他們不愁吃穿,但是還經常利用身份的便利去謀取利益,經常濫用職權欺壓百姓,導致最後民不聊生,兩百多年積壓了太多民怒,後來就有了李自成帶人屠殺朱氏子孫的事情了,雖然很多人說已經屠殺殆盡,事實上是不太可能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朱元璋的子孫實在太多。而秦朝贏姓的子孫雖然很多,但是發展的時間畢竟不長,到秦二世就亡國了,所以現在就很少見了。



那麼為什麼贏姓的人會慘遭屠殺呢?大家知道秦始皇是死在了路上的皇帝,死之前並沒有指定誰來接班,這就被幾個膽大包天的臣子做了文章,把最應該接任皇位的扶蘇害死了,而秦二世上臺的時候就相當於是趙高的傀儡,所以為了保住皇位,秦二世就展開了大屠殺,殺自己的親人,幾乎很多直系的親屬都被殺了,而關係比較疏遠的親屬就改名換姓躲避屠殺,所以到今天才會沒有什麼姓贏的人。很多人討論的秦始皇陵是不是有幾十萬人陪葬,也很可能是慘無人道的秦二世所為。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什麼是姓氏

談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說什麼是姓氏。今天我們所認為的姓氏是一個意思,這也是在秦漢之後氏取代了姓才開始合二為一的,先秦和先秦之前姓和氏分別有著不同的意義。

姓是母系社會的產物,那時候常常都是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所以就隨著母親而姓,就有了上古八大姓,分別是指妊、姜、姬、嬴、妘、姚、媯、姒姓。

而氏則是父系社會的產物,男子佔據社會主動權之後,後代當然已經跟隨著男子而姓了,但是隨著子孫後代的增多,需要用一個名稱來區別一下自己這個分支,也就誕生了氏。不過氏基本上只有貴族有的居多。


我們稱秦始皇為什麼?

有些人喜歡稱秦始皇為嬴政,但是史記裡面卻是清楚的寫著:及生,名為政,姓趙氏。這也是因為從那時候開始氏的地位抬高,姓的地位走低的結果,氏就取代了姓的地位。到了今天就以是深入骨髓了,所以才有著諸多的姓氏出自贏姓,卻沒有人要消滅這些姓氏統一稱贏姓。按照今天的稱呼方法,我們稱秦始皇為趙政更加合適一些。


既然社會在那時候就因為發生了鉅變,氏佔據了主導地位。那麼當然贏姓就少了很大的一部分。那麼當時還有沒有隻有贏姓而無氏的人呢?當然應該還是有一些的,只是當時秦國滅亡,也正處於姓的地位低下逝去,這些人就有部分為了活命也好適應潮流也好,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新的姓氏。這樣歷史長河下來,到了今的標準來說,當然贏姓就更少了。若是按照古代標準來說,贏姓何其多啊!


淡看天上月


簡單說,古人姓氏分開,“贏姓”的人另有別的“氏”,後來姓氏合一,贏姓後人大部分都改稱為其他的氏了。

在古代,貴族和士人的姓和氏是分開的。所謂姓標明血緣,一般是指在上古時候,這一個大家族的始祖獲得的宗族標記。而同一個姓下面的不同家族分支,則可能根據其分支祖先的姓名、封爵、功績等,取不同的“氏”。

就拿秦始皇來說,叫他“嬴政”其實是不準確的。他們的秦王室這個大家族,是贏姓,趙氏。贏姓來源是五帝末(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們先祖伯益獲得帝舜賜姓贏,而趙氏的來源,則是在西周年間,他們的祖先(不是直系祖先,是旁系祖先)造父被周穆王封在“趙”地。

秦始皇名政,所以當時叫他“政”,或者帶上稱謂,“王孫政”“秦王政”。當然,如果按現在規則,叫嬴政或者趙政都是可以的。

到秦漢之後,姓氏合一,不再把姓與氏分開,每個人。這時候,姓氏就只剩下一個。多數人只保留了氏,沒有保留姓。秦王室的後人,或以“趙”為姓氏,或以“秦”為姓氏,贏姓反而寥寥無幾了。

目前中國的贏姓人,大約在一萬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