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郭德纲的相声这么受欢迎,却被有些人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

月光


首先来说,相声在诞生之初,就不是什么庙堂文化。仅仅是街边市井小民消遣娱乐的一个形式。最早的相声艺人都是站在街边说相声,行话叫“撂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在其自传《艺海飘萍录》中就曾经写到,他早年间就是在旧社会的天津租界“三不管”街头卖艺说相声。还有北京旧社会时期的“天桥”地区、沈阳的北市场等等都是民间相声艺人的聚集地,都是以街头卖艺的形式表演相声。

那个时期的相声都是以变相讽刺权贵和抨击军阀为主,老百姓比较喜闻乐见,但是却不被当时的所谓上流社会接受。当然,那时候的相声艺人比较杂乱,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表演的节目中夹带黄色低俗段子、封建鬼神等等,所以当时的相声艺人社会地位相当低下,被各种旧社会的警察以及地痞流氓欺负是家常便饭。

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旧社会对于旧文艺的态度是又爱好又侮辱。他们爱好旧内容旧形式的艺术,但他们又瞧不起旧艺人,总是侮辱他们。现在是新社会新时代了,我们应当尊重一切受群众爱好的旧艺人。

至此,相声艺人才算是见了天日,走进了厅堂,堂堂正正的说起了相声,当时以相声大师侯宝林、张寿辰等为代表的新相声艺人们,将旧社会的相声段子加以改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更加积极向上的段子展现给普通民众,因此,也造就了许多后来的相声大家,使相声艺术进入到了空前的繁荣期。

所以说,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相声艺术难登大雅之堂,也是可以理解的。相声嘛,本来就不是庙堂文化,也担当不了高台教化之重任。相声艺人只为博您一笑而已,我们不必过度纠结于此,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之余,听听相声,哈哈一笑,有何不可?





繁城陋巷旧少年


郭德纲有句口头禅:“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说明他对自己的相声有准确的定位,他的相声是说给普通大众听的,来自于他们的生活,乐呵于他们的生活。这是相声的本源,祖师爷也是一直这么干的,郭德纲没有必要去改变它。

其实,一个唱莲花落的,非要请到宫里给皇上唱,唱的人不干,皇上肯定也不干。宫里自有它的欣赏品味,唱莲花落的也有它自由的献唱方式,道不同不相为谋。本来殿堂之外的,为什么非要供起来,不合乎逻辑。

还有,街头耍杂的,你让他到天坛祭祀去表演,虽然天坛与天桥挨得很近,就是挨不上边。祭祀不需要耍把戏,耍把戏也不想和祭祀凑热闹。皇家自有礼数,耍杂也有自己的路数,听着一阵阵起哄,越演越来劲。本来普通大众的,非要贵族化,肯定行不通。

再有,有些艺术因为本源的关系,离开了那些氛围、环境和观众,就立即会变了味了。虽然可以勉强凑乎,但始终到不了那种“玄乎”。你让小孩之间的悄悄话,当着面对你说,完全不是那回事。他也觉得尴尬,你也觉得没趣。

更为主要的是,本来就是放养的鸡,圈起来还是变不成凤凰。所以喜欢大雅之堂的就去那里雅一番,喜欢随便乐呵的就去听相声。不要相求,各取所需。


朱锡北


有些人说郭德纲和德云社的相声不了大雅之堂?有些人?谁?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敢出来嘲讽,就别怕留下姓名,不是说骂一句郭德纲大红大紫吗?这么好扬名立万的机会,错过了多可惜?既然有人说这是有些人说的,那么咱们也捋捋,有些人到底是谁?



看昵称,有一种永远是用户后边一串数字,从0到9,这些人关注的多半都是德云社的演员,自己的粉丝却没有几个,他们也不发什么动态,看到和德云社有关的信息就跑进去留言,内容无外乎头条让郭德纲包了,郭德纲和德云社怎么三俗,看到郭德纲和德云社就腻烦。

对这种的有些人,两个字送他,欠儿,贱。不喜欢别手欠,点进去别犯贱。

有一种是有昵称的,这类是十二生肖属狗皮膏药的,只要有郭德纲有德云社就往上贴,他们评论的内容有了“质”的飞跃,不是会爆出一些“料”,就是从专业到行规,从流派到道德地指责诘问,好像他们自己就是“天眼”就是“无人机”,一天二十四小时地跟踪尾随一样,郭德纲和德云社事无巨细,他们都了如指掌,外人知道的都不是真的,他们掌握的绝对不会假。

呵呵,忽然想起“从来暗箭起同行”,只要关于相声,其他都是好的高尚的完美的,都是艺术家,都是天下闻名,就是到了郭德纲和德云社这儿,跟戳了他们肺管子一样,立刻炸毛,如果不是小号还真奇了怪。

对这种的有些人,送给他们最真挚的祝福,祝他们一定要健康长寿,就这样眼馋心热地看着郭德纲和德云社越来越好,小角儿越来越多,国内商演的城市不分大江南北,国外巡演的国家、地区不分东西半球,气得乱蹦,咬碎钢牙,就是没有办法!



有一种是知名的,粉丝不少,还有些以黑郭德纲和德云社为毕生事业,他们秉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哪怕是一条狗冲着郭德纲呲牙了,他们也能立刻跟这条狗歃血为盟称兄道弟,尽管事情过后,他们就会把这位“兄弟”宰了吃肉。这类的有些人,未必真和郭德纲和德云社有什么利益纠葛,有什么深仇大恨,无外乎名与利而已。

对于这样的有些人,别说留言评论,看他们一眼都是上当,直接拉黑。

还有一种是临时的有些人,他们都未必分得清郭德纲和郭子仪,就是一时生活不顺,心血来潮,逮谁骂谁,这种流动性比较大,更用不着搭理。



再说大雅之堂,北展算不算大雅之堂?有相声前辈曾经说过,作为一名相声演员,一辈子在北展演一回,终生无憾。德云社在北展演了多少回?人民大会堂算不算大雅之堂?德云社的周年庆是不是在大会堂?十四亿观众的春晚算不算大雅之堂?郭德纲和于谦两位先生上没上过春晚?

有些人还抬杠说喜欢的人多,不一定代表怎么好,因为人们对低俗的东西比高雅的东西更感兴趣,看脱衣舞的一定比穿衣服的多。

对于这样的有些人,只怕是看《水浒传》只看阎婆惜和潘金莲;看《红楼梦》只看贾瑞和多姑娘儿;看《三国演义》只看凤仪亭;看《西游记》只看女妖精;就算是看《动物世界》,他们也只看春暖花开,又到了小动物交 配的季节……


黯夜寻欢1


什么叫大雅之堂?美国纽约,


美国洛杉矶,

加拿大温哥华,

澳大利亚悉尼,

英国伦敦
这些算不算大雅之堂?


戎都神偷俱乐部孟家村


对于郭德纲的相声,我回答过几篇问答,昨天还回答过一篇,今天在这里更具体的说一下吧

总的来说郭德纲现在的所谓相声,已脱离了传统相声的本质,添加了很多街头杂耍,两人转,突出了民间艺人的本色,也就是抓住了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街头言论,加以编撰,不以相声为蓝本,任意发挥,好处就是随了大众口味,做成了一种商演,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本来就是个街头艺人,七岁学艺,九岁学相声,你叫他挑起传统相声的大梁也确实难为他,真要那么搞,德云社早破产不复存在了。

要说郭德纲还是聪明的,没有死抱着传统相声不放,把相声与各种贴近民间的元素添加进去,就成了打着相声牌子的民间艺术,主要是靠三俗吸引人们眼球,讲的大多也是街头巷尾的趣味轶事,这样虽然兑变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却拉低了人们对郭德纲的高雅认同感,上串下跳,各卫视露脸但分析其作为,根本就跟艺术不沾边,没有扎实的文化课功底是他的短板,导致在哪里都是那一些低级趣味的玩意,狗肉难上戏,虽有受众,也只能局限底层民众,稍有知识面的人不屑一顾!





广宏投资


郭德纲自始并没想过自己的相声能登堂入室,至少目前如此。当初创办德云社(北京相声大会)时,郭德纲提出宗旨就是“让相声回归剧场”,可没说要进入“金色大厅”。同时也说了要做“真正的相声”,其意就是要让相声贴近老百姓、让观众乐

先搞笑吧,相声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

”——这是郭德纲常说的话,也是他的相声能被多数观众接受和欢迎的原因。相声是草根艺术,本质就是以诙谐、幽默语言逗乐观众,在此之上再附带讽刺、寓教以及歌颂等“高营养”。

郭德纲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成名了而不会耍大牌,低调谦虚,依旧自称是“相声界的小学生”,依旧频频向“我的衣食父母鞠躬”,依旧“位卑未敢忘忧国”。而有些娱乐圈明星,走红之后就忘乎所以,腕儿不大,保镖就顾了二十多名,走出机场浩浩荡荡,生怕没人认识她。

至于“大雅之堂”,还是留给高雅相声吧,艺术应该多元化,符合不同口味的观众。只有俗,成就不了相声艺术的源远流长,只有雅,也容易让相声艺术止步于广泛接受。有人负责“高雅”,郭德纲负责搞笑,相得益彰,这不挺好,没必要纠结于“殿堂”。


岑詮


这就是现今社会最普遍的行为一一虚伪,为了利益好的非说坏,坏的非说好。昨日新闻联播长时间播报了华西村,400倍的提升变化,太惊人了。一段时间贬华西村的文章很多,兴灾乐祸,新闻联播给了切实的回答,小岗村、华西村是个最好的对比,事实是最好见证与回答。当今社会就这么奇怪,不以事实为依据,总以某人好恶为标准,不否认姜昆对相声的贡献,可很长一段时间静止了,心思不在相声本身了,卤煮本是一道平常吃食,非要评判吃是否雅俗,太没意义,文艺形式高低,交响乐、相声本不该在同等层面去评论,有食不厌精,有粗茶淡饭,吃后都是享受,非评高低也是俗了。都说贫了的百花齐放,到今都不能理解,还是文革方式,非从百花里找毒草,百姓还是有觉悟,好自然喜欢,不好喊破嗓子也枉然,广电总局刚刚肯定了《相声有新人》这档节目,发了奖金,同期相类似可谓不少,名家众多,可出发点有问题,有点权力的人该醒醒了,别犯小心眼了


王大牛63486055


相声中的快板儿艺术,源于丐帮,讨饭打竹板有节奏,90年代初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就引用了大量相声题材官场斗,其中有位当时的相声大师客串,就是赵俊良先生,很多竹板书的流活都是相声演员客串的,我印象最深的两段一段乾隆私访带兜兜暗地里是搭配遇到一个村的学打快板和千叟宴一帮退休老干部让和珅挤兑的唱京韵大鼓或者太平歌词的那一年,十万健儿出玉门那一段。这些90年代没有光腚审查尺度也大一点,那时候相声已经开始没落了,但是取证鉴定相声本来就是民间讨饭艺术,侯宝林先生用几十年把相声从茶馆搬到电视。老郭又用了十年从电视搬回了茶馆,那么这个问题就要深入剖析了,茶馆买票,电视工资。而茶馆传播力度远不如电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电视确实是很大的传播平台,但是21世纪网络是主宰,老郭也喜闻乐见的把网络作为媒介大肆宣传,就用马季先生的原话让观众们了解到相声去茶馆听相声,这盘棋被老郭盘活了。主流们都混吃等死,现在凭本事吃饭的人出来了,体制内多次清除老郭都没有成功。二马中的麻花,靠着庞大恶用户群各种抄各种自创却始终没人封店。老郭真心牛愣生生把相声变成了最挣钱的行业之一。这是老郭的本身,不需要


80后YAN先生


相声的功能是什么?答案很简单: 那就是娱乐!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开心果!是人们追求快乐和欢笑的自然选择!倘若板着脸,一副庄严的面孔和紧绷着的表情看完听完一段相声,或者听起来不伦不类、不文不火、不痛不痒的相声,那岂不是白听了?既浪费时光又弄的挺累!请问那些口口声声反三俗,提倡大文大雅的文人雅士们,你们拿什么让广大观众和听众开心释怀呢?你们有什么更好的作品去取悦观众和听众呢?郭德纲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巧妙绝伦的相声段子赢得了广大观众和听众的喜爱,郭德纲做到了!当然,他也因此受到那些衬托他的同行们的羡慕嫉妒恨,而被一些自称为所谓的文人雅士推到风口浪尖,但广大观众和听众不会买他们的帐。还有那些听不懂相声,自喻儒雅斯文的一些僵尸级的,的人!是郭德纲拯救了相声,我们应该感谢他才是,我们喜欢郭德纲和他的相声!


用户9426527412000


先说啊,这个相声在老早以前都是天桥底下,或者堂会,或者是赶庙会什么的,就是,撂摊儿卖艺!相声能登上大的舞台;在中央广播电台,人民大会堂,或正式的剧场,这得感谢毛主席,共产党,新中国!这才让相声,戏剧登上了大雅之堂!相声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个人认为多数人喜欢那么就有存在的意义。有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人喜欢下里巴人!有人喜欢甜有人喜欢咸。再说郭德刚也是正经拜师学艺,师出名门。唱念做打,说学逗唱很受大家喜爱。还经常给大家讲些个典故,让大家了解一些个过去北京天津一些老地理知识。好多相声同行觉得郭德刚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可是也没见到那些人更多的好作品!那可以大赛或擂台都可以。这样的话群众也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相声作品,也能使相声这个行业发扬光大。现在的时代都不能说日新月异了,得说分分钟就有新的改变。所以什么都要有新的改变!本人是喜欢看相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