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没有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一抹忧伤的笑


作为历史迷的瞌睡家前几个月在安徽合肥出差,周末经常泡在安徽博物院参观,这里有个专门展示“蚌埠双墩遗址”出土文物的展厅,其中就有七千年前的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展览。

安徽博物院双墩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研究资料: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根据其出土文物的相关研究,其为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有六百三十多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大多存留在陶器的底足圈内,就像后来瓷器上的戳记。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刻划符号很大可能是这些器物的标记和装饰,但也不排除是用来记事或者计数用的。

这些刻画多数为图画,也有部分抽象的符号。以鱼纹、猪纹为多,还有鹿、蚕、鸟、虫,以及日月山川等自然景物。还有一种“四叶花”的形象不时出现,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是当时“物候立法”的内容。狩猎、捕鱼、网鸟、养蚕、种植等等构成一幅幅上古时候生活的“连环画”。双墩刻符中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和可解释性,猜测它们很有可能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之一。


麻爪工学院首席瞌睡家


比甲骨文先前千余年,已传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因此甲骨文不属于最早的文字。

1、汉字的起源(约在6000∽8000年前):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陶文”、“岩画”、“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以及诸多相关仓颉造字台、仓颉庙、仓颉墓等遗迹。仓颉生卒年:公元前4666∽4596年,比甲骨文的发现早1600余年。现代学者认为,形成系统的文字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而仓颉确有其人,也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是代表性人物。

2、仓颉造字碑:仓颉所书28个文字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仓颉书"乃是中华汉字五千年文化史的见证,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3、文献记载,“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广泛流传。《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4、岩画的发现,古文物的出土,发现很多原始刻画符号,这些有很多是原始文字。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成熟文字,由于在龟甲、兽骨上留下的文字,因而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也说明中国文字在殷商时期及之前尚未统一。所发现的原始文字,因学者们没确定为何种字,因此亦普遍认为甲骨文是现行的最早文字,也不为过。








使志安宁之秋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使用的文字,在近代有数量巨多的实物出土,也有先贤们做出了大量的考据释读。

作为狭义的“文字”,甲骨文的确是发现最早的,具有完整的体系的文字。但是任何事物的出现,必然要经历萌芽、初创、发展完善、定型、成熟等几个阶段。这个规律,甲骨文的演变,自然也要遵循。

因此,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必然会先出现文字的萌芽。我国的文字,有其独立的创造规则——象形。这也是符合文化起源的规律:模仿,现在叫“仿生学”。我们的古籍中也有相应的记载。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说,过去仓颉造字的时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雨,鬼在夜里发出哭声。为什么呢?因为有了文字,意味着人已经摆脱了蒙昧,开启了灵智。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录的更为详尽:

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与地之宜(通“仪”,仪象,或法度),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观测推算天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假托、掩饰)伪(作伪、虚假)萌生。黄帝之史(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兽迹也)之迹,知分理(即文理)之可相别异也(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初造书契(即文字)。“百工以乂(yì,治理),万品以察(分辨、明察),盖取诸夬(guài,《說文》分決也,即断决、分辨)”;“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孳乳:繁殖,泛指派生)而浸(一作寖,渐也)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指黄帝、帝颛顼(zhuānxù)高阳、帝喾(kù)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之世,改易(改变)殊体(不同的形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无)有同焉。

这段文字对文字的创造起因、原理、目的、作用、过程等等所有记述。但是文字的创制不可能是一个人完成的,里面必然蕴含了若干人的智慧。

在我们中国,考古发现已经验证了甲骨文出现之前的“符号(文字)系统的”的存在,这些符号也具备相应的规律,符合原始文字的特征。

比甲骨文更原始的文字体系,在比如著名的大地湾遗址、西安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等(详细的了解,请查阅中国古文明起源之类的书籍)发现了大量陶器上的刻符,它们已经具备文字的雏形,即在商代之前有一个“迷失了的”前甲骨文时代。

渚文字字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出土的器物上,发现大量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经有关专家论证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

这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在那时华夏民族已进入文明时代。

庄桥坟遗址位于平湖市林埭镇群丰村,是一处大型的良渚文化遗址,遗址中共有240余件器物发现了刻画符号,这些划痕比较集中,并非杂乱无章,有些符号单个存在,笔画较多,显得较为复杂,还有几个组成一组,笔画相对简单,有旗帜、鱼虫等,还有连接在一起的6个符号较简单,每个符号的笔画不超过5笔,有两个像现在的“人”字。

这些古老的文字,大都是象形文字。出土的两件石钺上的原始文字除正面的6个字笔痕较浅,风格略有不同外,其余字刻的方法基本一致,说明其刻字方式和笔顺较为规范。这些原始文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可以连字成句,已经具备文字的基本要素。

再早的的发现,就明显的更符合图画的特征,但已经具备文字的一部分功能:记录。比如岩画等。

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用来记录、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岩画不仅涉及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同时,岩画还是先民的的艺术创作和精神产品。

我国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江苏等地都有岩画发现,分为南方、北方两大系统。北方地区的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以内蒙古阴山岩 画为代表。南方地区的岩画除描绘动物、狩猎外,还表现采集、房屋、村落、宗教仪式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并绘有农作物,年代大约在距今6800年前后。

本文由昭明书馆根据现有资料整理原创,观点仅代表个人。

本文非学术性文字,只做一般介绍,想要详细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请查阅各文化遗址的考古结论和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研究资料。











昭明书馆


这是我早年在电脑上学习启功先生书法讲坐时截的图,(用相机拍的)。



化道闲人1


谢谢您的提问!我在学习《大学书法》中,有几点答案,录下其中图文,供参考。







助人是德


①河南舞阳贾湖/

见图…

新石器遗址出土甲骨契刻符号/

早于安阳殷墟甲骨卜辞四千多年/

先于古埃及纸草文书/

比西安半坡仰韶陶器契刻/

山东大汶口陶器文字还早二千年…

②甲骨契刻符号/

新发现之随葬带孔龟甲类甲板/

碳十四测为距今九千至八千七百年…

③远古占卜佩饰/

从部分契刻符号形体看/

与安阳殷墟甲骨卜辞字形一脉相承/

为祖国文字起源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④勘察历史/

遗址位于贾湖村东/

平面呈不规则圆形/

总面积五万五平方米/

一九六一年/

原县博物馆馆长朱帜下放贾湖村劳动/

在土井和薯窖断壁上首次发现该遗址/

七十年代该村小学在堤下开荒种地/发现了一些陶壶石铲等文物/学校教师贾建国将文物上交当时县文化馆/

贾湖遗址出土契刻文字图片…

如果可以/则劳烦朋友们的转发/






四大发明24365686


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历经了马家窑、良渚、龙山文化的变迁,于新石器时代有了中国文字的萌芽。但这些象形画符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能够表达记录语言的汉语言文字,它的主要功用还只是对当时的人类生产生活进行记录!而且中国的文字与两河文明的苏美尔文字不同,与埃及文字相对比,汉字是以平面空间为主而西方文字由于多音节的构成特点只能以线性空间发展,虽然后者最初也是象形字。而汉字的平面空间结构与九宫、九州、井田、分星旨趣相同,故中国汉字代表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中国人精神气质的具体表现,字如其人的历来与此息息相关!因此,没有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了。


愚修


华夏文明是最悠久的文明,在甲骨文之前千年左右就有了象形文字,图形文字是人类高度文明发展的结果,不论是岩石,甲骨,竹简,纸张等形式的载体,都是当时文明程度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形势状态,古人智慧的表现。因此说文字的表现形式就一部人类的发展史,也许还有更早的文字图形,等待着严密的科学考证。朋友你说对吗?等待着你的高论。



福歌918



Beepbug


应该说甲骨文是早期人类首次认可的文字符号,是象形文字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考古发掘的文字研究成果来看,象形文字应该是人类社会最早期的文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当中,用来交流的书面载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