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战国时期秦国统一中原花了几百多年的时间,同样的诸侯国刘邦只花了4年呢?

刚好凑够六个字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话不能这么说,刘邦还定三秦,东进伐楚是在公元前206年,当时刘邦的势力有多大呢?


当时楚汉阵营是这样分的:

楚:雍(章邯)、韩(郑昌)、西魏(魏豹)、河南(申阳)、殷(司马卬)、燕(韩广)、九江(英布)、临江(共敖)、衡山(吴芮)

汉:齐(田荣)、赵(赵歇)、代(陈余)、塞(司马欣)、翟(董翳)、河南(申阳)、魏(原西魏,魏豹)、殷(司马卬)

支持楚汉者,基本五五开,刘邦当是已经有了和项羽平分天下之姿。

而题主所说秦国灭诸侯用了两百年,守仁君推导一下,公元前221年加两百年也就是公元前421年,当时是战国初期,秦国正值内部乱政,被魏国吊打,秦国的转折点献公嬴师隰刚三岁。那时的秦国,哪里有什么灭诸侯之志,自己能苟延残喘,不被魏国灭了就好了。

那么秦国是什么时候才有的统一之姿态,或者说什么时候才有的和刘邦东进之初一样的势力呢。

秦孝公时,秦国变法只是在走向强大。

秦惠王时,夺魏河西之地,灭蜀败楚,伐取义渠。秦国霸业初定。但是还远远不能和联合起来的六国并肩。

秦昭王时,败韩魏联军,夺楚土地,长平之战打掉了诸侯六国最后一点抵抗秦国的勇气。

从秦昭王开始,秦国才算正式走向统一步伐。


守仁君认为,秦昭王时期的秦国,能和公元前206年的刘邦相提并论。

从昭王死后开始算,也就是公元前251年,到公元前221年,三十年。

秦国正正走向统一一路,其实仅仅用了三十年。

有人说就算是三十年,也比刘邦的四年长很多呀。

守仁君又要说了,刘邦仅仅用了四年吗,没错,刘邦在公元前202年称帝,但是他的帝位是怎么来的,灭楚后,刘邦名义上也就是汉王,是齐王韩信,赵王张耳,燕王韩广,魏王彭越(当时还是相国),长沙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淮南王英布共同推举刘邦称帝。刘邦此时虽然为帝,但是其实还是诸侯共主。直到他把所有异姓诸侯全部灭了,才算真正统一天下,也就是说一直到公元前196年,才算真正统一天下。

那么一共几年呢,十年。

再加上刘邦时期的诸侯,实力可比秦国时期的弱多了,且早就臣服于刘邦。所以说,秦一统和汉一统难度相差无几,大家不要厚此薄彼,或者通过抬高谁来贬低谁。

其实守仁君也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因为历史本没有可比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文,社会,大势,思想等完全不一样,跟本没有办法去比较。


守仁看剧


很简单,因为秦帝国对中华的统一,其实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首先是思想观念,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秦朝以前,人们是没有统一这个概念的。夏商周三朝,其实都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诸侯联盟而已。尤其是周朝,在其分封体系下,各诸侯其实完成独立的。到东周时期,这种诸侯割据的思想就更加严重了。而这长时间形成并固化的诸侯思维,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和强大力量,来将之逐步统一起来的。

其次是秦国一开始根本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秦国在战国初期国力是远不如魏国的,并长期被魏国压制,无法东进。秦国真正强大是从商鞅变法之后,才开始逐步崛起,并一步步蚕食东方六国,最终一统天下。

但刘邦所处的时代,经过秦朝的洗礼,性质已经发生了质变。秦朝一统天下后,秦始皇以强有力的手段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快速将天下统一起来。这就让天下百姓首次有了天下统一的概念。而之后的项却重走分封制的老路,无疑是倒行逆施之举。,最终结果是导致诸侯之间继续相互攻伐。因此,刘邦横扫天下,老百姓其实是有思想准备的。

再说,秦朝灭亡后,天下最有实力的两股势力无非就是楚汉两家,天下最终也只会落在他们两家手上。而且刘邦拜韩信为帅后,一出巴蜀便还定三秦,这三秦本来就是最为富庶,也是旧秦的根基所在。因此,刘邦势力其实本身就具备统一的思想力量。

至于项羽,虽然实力上一开始胜于刘邦,但由于思想高度不及刘邦,在大战略上错失机遇,最终只能落得个乌江自刎。

所以,刘邦再次一统天下,由于有了秦朝质变的积累,因此不需要再有一个量变的过程了。


这些历史要读


诚邀。


在我国历史上,谈到秦朝最大的贡献就是:统一之功。秦自成为诸侯国以来,经多代君主治理,到了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励精图治,使秦国逐步富强,但是即使富强的秦国也“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统天下;而贫寒出身的汉高祖刘邦,却仅仅用了数年就统一天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秦国遇到的对手比较强,而汉高祖遇到的对手比之之前的关东六国相差太远;

在我国,秦国虽然成为诸侯国时期较早,但是位于西陲之地的秦国并不为关东诸国所接受,秦国一直被排斥的,秦国虽然称霸西戎,但是想融入关东诸国太难,进入战国时期,魏国强大后屡次大败秦国,秦国失去了河西之地,也损失不少,变法图强后,虽然打败了魏国,但是关东诸国里赵国和楚国也是强劲的对手,秦国想一举打败对手,统一天下并不容易。



而汉高祖面临的局势则是另一种情况,当时秦国已经被推翻,项羽并没有占据关中地区,而且去了彭城大本营,他分封天下诸侯,这其实是一种倒退,虽然汉高祖被分封到了巴蜀,被三秦堵住了出路,但是正是由于分封太多诸侯,反倒给了汉高祖机会,可以让汉高祖可以吸收一切可以吸取的力量来战斗,各个击破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很正常。

其次,秦国面对的关东诸国有很多人才,给秦国统一制造了不少障碍,而汉高祖麾下的人才却多于项羽,取得最后的胜利不出意外;

战国时期,秦国自秦孝公以来任用了很多外来人才,无论是商鞅,张仪,范雎,李斯,尉缭等,都为秦国的统一天下做出了贡献,虽然如此,六国也是有自己的人才的,这就导致了秦国统一有了阻碍,统一时间延长;



而汉高祖刘邦麾下除了“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韩信外,还有谋士陈平,曹参,武将也有很多厉害的角色,可以称为人才济济,反观项羽一方,范增尚且不能用,何况别人呢?项羽失利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忽略了人才的作用。正因为汉高祖刘邦相信人才,任用人才才有了后来的汉朝。

再次,秦国统一历程里多次遇到关东六国联合对抗;而汉高祖则是团结了一些能和自己合作的诸侯,统一遇到的阻力小一点;

秦国自变法强大后,强秦威胁论一直存在着,当时的时期,对于秦国形成了两种“意识形态“:合纵和连横。合纵就是合力对抗秦国,而连横则是臣服于秦国,与之结盟。由于秦国一直改变其外交政策,六国对于秦国态度也是多变,合纵抗秦的情况也是多次出现;


项羽凭藉手中掌握的四十万军队,于次年一方面阳尊怀王为义帝于郴县,而暗中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其杀死于南迁途中;另一方面,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这种情况下,不一定能保证方方面面,总会有人不满,刘邦利用自己的关系,拉拢了英布,彭越,臧荼等人,共同对抗项羽,刘邦多变的策略起到了极好的作用,能打败项羽也是必然的。

最后,秦国统一采取的方式是东出,先是三晋,然后是燕,楚,齐,这种方式费时也是必然;而汉高祖刘邦采用的方法是两路并进,一路由他东出对抗项羽,韩信带一路军北上攻三晋,齐,攻项羽后方,两路夹击最终让项羽兵败身死;


秦国位于西部,关中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秦国统一,东出是唯一也是仅有的选择,而东出面临的对手就是三晋,三晋里赵国堪称劲敌,秦国在三晋身上耗费了不少时间,而灭三晋后最大问题就是楚国国力虽不如秦国,但是国土面积大,一时半会也消灭不了,即使燕齐弱小,秦国也是废了一番功夫的,这就使得秦国统一时间增长;

而汉高祖采用韩信建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消灭三秦诸侯,随后自己带领主力对抗项羽主力,而韩信北上,灭赵,灭魏,灭齐,攻楚,两路齐下,最终逼得项羽兵败身死,这其实也是策略上的正确,也是巴蜀之地相对关中之地的优势所在。


由此可见:秦国统一用了百余年,汉高祖仅仅用了数年,也是有其原因的,究其原因就是形势不同,时代不同而已。


源稚生


刘邦在统一全国的时候遇到的国家怎么能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国家相比呢?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刘邦在统一全国的时候确实打败了很多国家,比如说赵国,齐国,当然最主要的就是项羽了。这里面其实除了项羽之外,其他的国家虽然很多都是战国时期的国家,但是这个时候的这些国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说是一个国家,但是不论是从军队的战斗力,国家的建制,还是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等来说,根本就不能算一个国家。韩信一年之内灭掉四国,背水一战韩信只有几千人干掉了赵军二十多万人,一方面显示了韩信的厉害,可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这些国家的军队战斗力,这样的战斗力再多的国家对于韩信刘邦项羽这些人来说都是纸糊的。所以韩信也能轻松的灭了那么多的国家。

我们再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这些国家即使再小,也是经过了几百年战争的洗礼,而且这些国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经营,建制都非常的完善。但是到了楚汉相争的时候早就已经被破坏了。

再说当时最关键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各个国家的老百姓对于自己的国家是非常有认同感的,就和现在的各个国家的人是一样的,因为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各个国家的人依然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了,而且这些国家都是周天子承认分封的,这个对于当时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这个时候不论是军队的战斗力,还是老百姓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保护的热情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到了楚汉相争这种局面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经过了秦始皇的大一统,人们已经开始对于统一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很多人都意识到只有统一才能避免战乱。所以这个时候不论是哪个国家的人对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就不那么支持了。

其实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说明一切,秦国统一六国面对的是整个天下,而刘邦统一天下面对的只是一些国家的政府,就是说当时秦国的统一战争不光是各个国家的政府,还有老百姓。但是刘邦只需要对抗各个国家的政府,因为各个国家都一样没有老百姓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小伍讲历史



沙拉的时光机


秦国的崛起始于秦孝公,又经过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七代国君的努力才扫平六合,仅存六国势力已是萤火残烛,不堪一击,已经无法和昔日六国相提并论,再被章邯的20万大军来个横扫千军,已经是奄奄一息,本就没有多大力量的韩、燕、赵、魏、齐旧势力自保尚难




古战术与谋略


首先这个问题不严谨。

汉之一统的过程和秦没有可比性。(个人认为)

秦面对的是楚国,齐国,赵国,魏国,燕国,韩国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最少的立国百年以上魏国,赵国,韩国(三家分晋到被灭至少二百年还不算没有分开的时间)齐国(田氏代齐),燕国则是西周的第一批诸侯国。而楚国(至少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楚考烈王:王不尊位,我自加尔)。这些国家都是根深蒂固,实力盘根错节。有相当一批能臣猛将。更有一大批效忠者(主要是王室之后,大臣之后如:韩之张良,楚之项羽等)。且当时国家的仇恨的激烈程度后世无法与之相比。加之当时的民众有着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后世竟变成了地域黑,主要是现代)。更加注重国家尊严,民族尊严。这些在后世都是从未出现的。

而汉的对手,除了项羽的楚军。,或可一战。其余的所谓的诸侯国。不过是一群有这政治权利欲望的类似于地痞流氓的人成立的政府。没有战斗力。

相信,自秦之后。

许多东西,我们中华民族没有了,永远的丢弃了,永远的选择性遗忘了,永远的消失了。

她们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

久久回荡,悠悠绵长。


髆宛侯


周朝衰落后,各诸侯国开始了群雄并起各自为政,特别到了东周,东周的国王对各诸侯国已经没有约束力了,这个时期的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他的目标仅停留在成为各诸侯国的霸主, 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都没有统一天下的这种雄心壮志,只是后来各诸侯国通过不断的战争,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空前强大起来,才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朝着统一天下的目标迈进,因此形成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经济水平的发展,当时人们的思想都是有联系的,所以秦朝实现天下统一,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秦朝建立后在并不太长的时间里,战乱又开始了,刘邦在众多反秦力量中迅速的崛起。战斗力越来越强大,与他能够较量的只有项羽,巨鹿之战后,项羽的声望在各诸侯中可谓如雷贯耳,没有哪支力量能够与之匹敌的,连刘邦也不得不做出退让,但是后来由于项羽的一系列的失误,导致迅速的崩溃走向灭亡,刘邦能够把项羽给消灭了,其余的割据势力,也只能俯首称臣,所以刘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建立汉朝的大业。

秦朝统一天下用的时间十分漫长,而汉朝的建立用的时间比较短,这是由于年代背景的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起了变化,秦朝后的天下,统一成为时代的大趋势,人们在安定的环境下生活,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求圆4


战国时期,秦国的敌对国家太多。除了东南六国,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比如,夜郎,且兰,滇,南越等等。再加上东周几百年的相互吞并。等等等等的一些原因。故秦国的统一之路并不怎么顺利。

要知道,秦国最开始跟赵国是一个祖先。秦是兄长,赵是小弟。他们的祖先是周朝王上的御用司机。驾车技术娴熟。周王为了奖励他,把山西赵成县送给了他和他的族人。后来,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不断进犯。身处赵成的非子应周王的派遣,去了宝鸡天水一带的周朝边境去为周朝戎边放牧。此后一直到平王东迁之时,秦国都是以部落式的国家存在的。由于要牧马,还要跟西部的少数民族抢地盘。秦国的人口一直很匮乏。为了生存,秦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都去跟少数民族拼命。按照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秦人到现在都还改不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习惯。在当时,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防御基本靠狗。大家看看现在的秦人,说话不仅声大,而且还底气十足。简直是慷慨激昂啊。再看秦国的女子,脾气暴躁。四个字来形容作为贴切。这就是,生冷噌倔。嗨,撤的有些跑题了。可以这么说,在平王东迁以前,秦国一直是跟少数民族打交道。像当时的什么百戎,犬戎,义渠等等等等的,秦国就是这么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些少数民族全都消灭了。当时的周朝的西部边界已经被少数民族蚕食的都快到西安的郊区了。周王对秦国的国君许诺。西安西边的土地。原本是朝廷的,现在背百戎等少数民族抢占了。你只要打跑他们,夺回来的土地,我全都赏给你。可以这么说,最初的秦国就是在跟少数民族抢地盘。这当然不像我们说的这样轻松了。为了生存,秦人付出了无数的族人的性命和代价。才打出了西安以西的大片土地。

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入西安,西周灭亡了。秦国举全国重兵互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天下间那么多诸侯,只有秦国护驾。这如同当年他们的祖先驾车水平高一样。把周平王感动的一塌糊涂。一高兴,把西安废墟赐给了秦国。同时把秦国的国君的爵位也提高了一级。让他跟其他诸侯平起平坐了。接下来得战国开场的时候,七雄中最不雄的就是秦国。这段时间,秦国可谓是多事之秋。权臣执政。国君被杀,太后执政,主少国疑。这个阶段断断续续的持续了近百年(九十余年)。直到五羊大夫蹇叔百里奚入秦和商鞅变法。秦国才算是摆脱了亡国的命运。而秦国几十位国君。严格来说,真正拥有统一思想的国君应该从秦穆公说起。乃至到秦始皇为止。秦国的统一思想到付诸行动,再到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到秦始皇为止。一共七八个国君。因为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形成过真正的统一。周武王也是分了八百多县长乡长那样的独立小政权。就算是到了最后,还有七个恐龙级的大国并列于世。所以秦国的统一之路任重道远,时间漫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接下来再说刘邦的统一之路。刘邦在世时,他的对手只有项羽一个。而项羽分封诸侯有失偏颇。导致众诸侯对他心生怨恨。刘邦本来先入咸阳,约法三章,安民有方。却因为自己实力不济而被项羽封为屈辱的汉王。大家说刘邦能同意吗?而项羽一进咸阳,火烧宫殿,掘秦之墓,屠秦王子婴。哦,还有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一桩桩一件件。天下人都看在眼里。所以项羽一离开咸阳,刘邦就攒动齐国的田氏一族闹事。而他也紧跟着出汗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弄得项羽顾东顾不了西。最终被刘邦逼死在垓下。刘邦之所以能用四年统一天下。是因为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虽然急功近利。但中原的老百姓却不用大仗了。至于说去西北打匈奴人,那毕竟是千里之外了。再加上秦统一后。文字统一,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统一。这些都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所以说,与其说刘邦统一天下,不如说他把项羽砸烂了的秦国给重新铸造了出来。只不过铸造工匠的名字不再是秦始皇,而是换成了他刘邦的名字了。


风雨中的梅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刘邦他们就是捡了一个天大便宜。

要是始皇不死,在不动北方蒙恬部队的情况下。调回五十万南征军队,与各县郡兵马合围,看看是死得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