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瓊為什麼不受李世民待見?

吳堅信


因為秦瓊的人品和戰功,李世民曾經用“竭力義旗,委質藩邸,一心表節,百戰標奇……”來評價他,可見李世民對他高看一眼,並不是題主所說的“秦瓊不受李世民待見”。

作為隋末唐初名將,秦瓊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李淵起兵後,他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李淵把他分在李世民的帳下,被授予馬軍總管,隨後就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因秦瓊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所以李世民就親自挑選一千多名精銳騎兵,組成玄甲隊,由秦瓊統領,而且每戰必為先鋒:在柏壁之戰中,秦瓊大敗尉遲敬德,一舉扭轉了整個戰局多,李淵因此賜給秦瓊金瓶,並慰勞秦瓊說:“你不顧妻兒遠道而來投奔我,如今又立下這樣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來給你吃,更何況是賞賜一些僕婢和財帛呢。”除了賞賜並拜秦瓊為秦王府右三統軍。在收復河東之戰中,秦瓊斬首三千多人,功勞最大,李淵又賞賜秦瓊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加封他為上柱國,這可是對作戰勇敢的人的最高獎勵了。唐朝建立後秦瓊被封為翼國公。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位,秦瓊拜左武衛大將軍,得封邑七百戶,要知道,左武衛大將軍可只有12位。可見在李淵父子心中,秦瓊忠厚神勇、無人能比。

但是多次戰爭,也讓秦瓊落下了渾身的傷,因此,唐朝建立後,秦瓊因傷久病纏身,未再建立功勳,並於於貞觀十二年(638)病逝。秦瓊死後,不盡的衣陪葬昭陵,而且李世民下令為其陵墓設立石馬、石人,秦瓊也是這些功臣中唯一一位享受到這種禮遇的人,可見李世民對秦瓊的敬重遠在其他人之上,並追贈秦瓊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諡曰“壯”。

唐朝建立後,秦瓊雖然再沒有立過功勞,但是李世民卻一直記得他,唐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褚遂良題字,李世民時常前往懷舊,秦瓊也位列其中。雖然名次有點靠後,但後期沒有任何貢獻並已去世多年依然能被李世民記在心裡的人,應該就是李世民在乎的人,可見秦瓊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了。


文蹤旅跡


題主說秦瓊為什麼不受李世民待見,可能指的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秦瓊排在最後一位吧?

事實上,秦瓊能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已經是擠上了末班車了,差一點就掉出這個名單了,那我們來看看這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具體名單吧。

第一長孫無忌,第二李孝恭,第三杜如晦,第四魏徵,第五房玄齡,第六高士廉;

第七尉遲敬德(尉遲恭),第八李靖,第九蕭瑀,第十段志玄,第十一劉弘基,第十二屈突通;

第十三殷開山,第十四柴紹,第十五長孫順德,第十六長張亮,第十七侯君集,第十八張公謹;

第十九程知節(程咬金),第二十虞世南,第二十一劉政會,第二十二唐儉,第二十三李勣,第二十四秦瓊。

我們挑幾個我們比較熟悉的,那就是第七的尉遲恭,也就是第八的李靖,第十九的程咬金,第二十三的李勣,第二十四的秦瓊。

有些人看到尉遲恭排名第七,而秦瓊排在第二十四,就認為這樣很不合理,一定是秦叔寶謙讓的,但是即使是謙讓,也只能是讓尉遲恭排在他前面,比如第二十三,能夠讓他謙讓到第七名?那麼第八名到第二十三名的能答應?

尉遲恭為什麼能排在第七,因為他兩次救了李世民,第一次是李世民去打獵,遇到了王世充的大軍,單雄信帶人過來抓李世民,是尉遲恭挺身而出,將單雄信挑下馬來,救了李世民。

第二次就是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騎馬追趕李元吉的時候,李元吉跑進樹林,李世民的衣服讓樹枝給掛到,摔下馬來,李元吉奪走李世民的弓想要扼殺掉李世民,被尉遲恭及時趕到,救下了李世民,並且將李元吉射殺。

正是這次兩次救主,才能讓尉遲恭甚至排名在李靖之前,而有人會說秦叔寶救了李淵一家,可是那是小說和電視劇的情節,歷史上可完全沒有。

有些人說,秦叔寶排名最後,是因為秦叔寶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是因為他忠於大唐,而不是忠於李世民,而事實是秦叔寶與程咬金都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如果你不信的話,可以看看舊唐書的李民世本紀,還有秦瓊傳,程咬金傳。

其實秦瓊與程咬金的功績差不多,那為什麼程咬金會前面一點,排在第十九名,而秦叔寶排在第二十四名呢?因為玄武門之變後,秦叔寶就一直生病,再也沒有打過仗,而凌煙閣是貞觀十七年立的,自然就排在程咬金後面了。

大家覺得秦叔寶的排名太后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受了小說和電視劇的影響,畢竟他是主角嘛,主角怎麼能夠排在最後面呢?但是小說和電視劇畢竟不是歷史,要了解歷史人物,還是得看史書的。


歷史簡單說


秦瓊的實封是700戶,摺合現在相當於一年數千萬的待遇,這都不叫待見啥叫待見。

唐朝的王爺實封戶數是800戶,秦瓊的700戶實封僅僅比王爺差一點。秦瓊的封賞比不上尉遲恭、長孫無忌和張公瑾,這是有原因的。長孫無忌在秦王集團負責人事部分,妹妹又嫁給了李世民,封賞1300戶秦瓊也不能說啥。尉遲恭在洛陽之戰裡救過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幹掉了李元吉,控制了李淵,搶人頭搶的都是最大的,這個封賞也算公平。張公瑾力氣大,玄武門之變一個人關上了城門,把太子和齊王的上千人馬擋在外面,這功勞也比秦瓊大。

秦瓊在李世民軍中是驍將,每次都搶先出馬乾掉敵人軍中的刺頭,但還真沒幹掉過太重量級的人物,玄武門之戰也沒有搶眼表現。秦瓊不會指揮多兵種軍陣,是優秀的騎兵指揮官。從戰果上看,他遠遠比不上李靖。李靖僅在內戰中就幫著唐朝拿下了南中國,在外戰中擊敗了突厥、吐谷渾,還是眾多唐朝將領的兵法老師。但李靖的封賞只有380戶,只是秦瓊的一半左右。

秦瓊早年多次受傷,在貞觀初年就病死了,所以才讓人誤會。


時空偵探社


秦瓊排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最末就是李世民待見秦瓊的表現,很多人可能為秦瓊打抱不平,覺得他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若把時間跨度拉長,自617年到643年這個時間段內綜合考慮,那麼秦瓊實際上確實沒有出色到可以排在功臣表的前面。

當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並非嚴格按照功績大小來排名,但也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實際上自玄武門之變後,秦瓊就像憑空消失了一般,史書上找不到他的痕跡,只知道他生病,然後在638年去世,而到了643年,李世民設凌煙閣,把秦瓊畫像也放了進去,排在了最末。


秦瓊,字叔寶,今山東濟南人,隋唐英雄,自隋末開始,先後跟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平定叛亂,後來跟著裴仁基投了瓦崗李密,秦瓊和程知節一樣成為內軍驃騎將軍,統領兩千人,護衛著李密,618年,瓦崗軍與驍果軍(原楊廣的禁衛軍)在童山開戰,李密被射中墜馬,差點被俘,秦瓊拼死護著李密撤出,並重新組織瓦崗軍殺退驍果軍,宇文化及撤退。但在之後的洛陽大戰中,李密敗給了王世充,秦瓊等將領被俘至王世充處,然後來程知節和秦瓊認為王世充並非明主,就投了李淵。然後被安排在秦王府,自此以後,秦瓊就跟著李世民打天下。

秦瓊勇武過人,常常做為先鋒出戰,能單槍匹馬於萬人之中奪敵將首級。在跟隨李世民攻打宋金剛的過程中,擊敗尉遲敬德,立下頭功,得到了李淵的讚賞,李淵甚至誇張的表示:自己身上的肉也可以割下來給秦瓊吃,由此可知秦瓊確實立了大功,他也因此成為秦王府右三統軍,加封上柱國。


李世民從部隊中挑選出精銳騎兵上千人組成玄甲軍,分左右軍,由秦瓊、尉遲敬德、程知節、翟長孫為統領,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李世民攻打洛陽王世充和夏王竇建德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竇建德和王世充被拿下後,秦瓊因功被封為翼國公。後來的竇建德部下劉黑闥叛亂,秦瓊仍舊跟隨李世民前去平叛。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秦瓊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不算高也不算低,實際上秦瓊有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也是有爭議的,四姑娘傾向於秦瓊參與了玄武門之變,但他並不是該政變的主要參與人,實際上,就武將來說,尉遲敬德才是最大的功臣,他不僅在事前極力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還去請來了已經被外調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最主要的,在政變當天,他殺死了李元吉,保護了李世民。和尉遲敬德一樣的核心人物還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事後,尉遲敬德、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食實封一千三百戶,侯君集一千戶。秦瓊被封了七百戶,很可能是因為他參與了外圍的部隊調動。


玄武門之變後,秦瓊就沒有了動靜,好像一直在生病,完全沒有任何作戰記錄,他倒是經常對人說起他戎馬一生,立二百多次戰役,渾身是傷,所以老了格外容易生病,638年秦瓊病死。李世民讓其陪葬昭陵,並下令在秦瓊墓前造石人馬,這是獨一份的殊榮,可見李世民對秦瓊的敬重。

但我們知道,在亂世之中。即便是草莽英雄也能打出一片天,立下赫赫戰功,一旦進入太平盛世,這些武將如果不是特別愛學、智謀非常的話,很容易就失去作用,即便是武將本人,也對正兒八經的朝廷之事不那麼感興趣,以至於消極怠工。所以其實武將是很尷尬的存在,治世需要良臣,李世民當上皇帝后,屬於文臣的時代來臨,很多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而尉遲敬德、程知節、秦瓊這些人其實到了太平盛世除了打仗對別的不感興趣,很容易犯錯誤。而秦瓊則是因為身體的原因十二年沒有作為。

這樣的一個人,死後五年還能被李世民記起來,畫像進凌煙閣,誰能說李世民不待見他?

但秦瓊也只是在打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大功,而在玄武門之變中表現平平,更在之後毫無建樹,這也是事實。


蕭曉四姑娘


秦瓊就是個多面派!

這從秦瓊的出身就能看得出來!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人。

本為隋朝將領,在隋朝大將來護兒手下任職。後隨張須陀攻打瓦崗寨,征討李密,結果兵敗,張須陀戰死。後來又投靠瓦崗寨,得到瓦崗寨李密重用。李密率瓦崗軍圍攻洛陽,被王世充擊敗,秦瓊由於不滿王世充的為人,跟一幫兄弟投奔了李唐,被李淵分配到了秦王李世民帳下。而蓋世英雄單雄信則投奔王世充,李世民擊敗王世充之後,斬殺了單雄信。對於李世民斬殺好友單雄信的行為,秦瓊是堅決反對的,也是心裡有氣的!後來秦瓊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封官進爵!

秦瓊的官職都是李淵所封,他首先是忠於李唐的,其次才是秦王李世民。

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面對李家的兄弟之爭,他不可能像尉遲恭那樣盡心盡力,不受李世民待見,那也是很正常的!尉遲恭自投奔李世民之後,對李世民那是肝腦塗地,精忠護主,在玄武門之變中,身身先士卒,大展神威,深得李世民欣賞!

李世民上位之後,雖不待見秦瓊,對他的勇武也是讚賞有加的。

不過,比起他對尉遲恭的態度,還是遜色了很多!

總之,秦瓊不受李世民待見,是他自已一手造成的!





踏浪尋歡


秦瓊排在凌煙閣末位,為什麼不受李世民待見

秦瓊排在凌煙閣末位原因


第一,秦瓊之前跟過王世充,半路才跟的李世民,而其他都是元老級別,所以就排在末位。

第二,凌煙閣排名時,秦瓊都去世幾年了,只是紀念意義,並不是論功行賞、封官進爵。

秦瓊不受李世民待見

第一,在玄武門之變中,面對李家的兄弟之爭,秦瓊態度猶豫不決、模稜兩可,他沒有尉遲恭那樣盡心盡力,因此李世民將其調出,未有直接參與政變,而這次事變中李世民險象環生,雖然成功卻心有餘悸,因此變對秦瓊心生怨恨。



第二,當年李世民擊敗王世充,捉拿單雄信,而單雄信是秦瓊摯友,秦瓊希望李世民留單雄信一條活路,但李世民執意將單雄信斬殺,因此秦瓊心生怨氣,而李世民有所察覺,便心生芥蒂。

第三,秦瓊後期疾病纏身,未立奇功。而其他將士戰功赫赫,因此淡化了秦瓊的功勞,也就有種被遺忘的感覺,貌似不被待見。


深思瓶


這個“不受李世民待見”是因為秦瓊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末嗎?我想,凌煙閣的排名對秦瓊來說並沒有什麼冤屈,而且李世民也沒有什麼不待見秦瓊。

【秦瓊墓】


首先來看秦瓊的作戰生涯,秦瓊的發跡,是從隋末混戰開始的(來護兒對他的賞識只代表了來氏本人的慧眼獨具)。他最初隨隋朝名將張須陀平叛,後轉投瓦崗軍、王世充等勢力,武德二年(619年)於程知節(程咬金)在陣上叛降唐軍,成為秦王李世民府中將領。

作為秦王府邸的親將,秦瓊相繼參與征討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人的戰役,衝鋒陷陣,勇猛無雙,屢獲賞賜,唐高祖李淵褒獎道:“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前,秦瓊也是被齊王試圖調出的一名大將;事變之時,秦瓊與長孫無忌、尉遲恭(尉遲敬德)等隨李世民設伏於玄武門內,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

秦瓊長年作戰,遍體都是傷痕,晚年的他便為此病所累,抱怨道:“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其中半數以上也是為李家江山所付出的,如此戰將,又不見貪贓害法的行為,李世民怎會不待見?

我們更要注意到,或許是因為傷病困擾,秦瓊早於貞觀四年(630年)就病逝了,在戎馬生涯結束後,寂寂無聞的秦將軍仍能在身後得到諸多承認,這本身就是他的“被待見”的最好證明。

【秦瓊的門神形象廣為流傳】


在中山王李承乾被立為皇太子時,秦瓊與高士廉、宇文士及、程知節同列,獲封食邑七百戶。將秦瓊與帝室近臣高士廉排在一起,這怎麼說也不算不待見吧?何況在秦瓊逝世後,李世民還特地派人“就其塋內立石人馬,以旌戰陣之功焉”。類似的榮譽,在我印象中李世民除了賜給兩位唐初名將之首——李靖、李勣二人外,就只有秦瓊了(只是規格似有不同)。

由此說來,秦瓊又如何不受待見了呢?我沒有看過《隋唐演義》之類的演義,所以這裡就史料中的秦瓊來談一談這個“不待見”的問題。通過以上的說明,我想可以駁去“不待見”的說法了。作為一位衝鋒陷陣的勇將,秦瓊得列名於凌煙閣之末,受數代表彰,已經得到了一種真正的榮譽和承認。


潯陽鹹魚


秦瓊不受李世民待見的這個印象,可能是因為有些人覺得秦瓊名列凌煙閣最後一位,與評書中的秦瓊的地位差距有點大。事實上李世民從來沒有不待見秦瓊,對這位秦王府親信給予了很高待遇。

(秦瓊)

歷史上的秦瓊最初是隋軍將領來護兒屬下,後跟隨隋將張須陀長期與包括瓦崗軍在內的各路農民軍作戰。李密加入瓦崗軍後,率軍擊殺張須陀,秦瓊隨後跟隨隋將裴仁基作戰。後裴仁基投降李密,秦瓊也加入瓦崗軍。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敗後,秦瓊投降王世充,之後和一批瓦崗軍將領如程咬金羅士信牛進達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秦瓊投奔李唐後,在李世民下屬作戰。李世民建立了一隻千餘人的精銳的直屬騎兵部隊玄甲精騎,秦瓊是其中四個首領之一。

隋唐時代兩軍交戰,流行雙方各出驍將銳卒出來單挑,鼓舞士氣,贏的話會士氣大震。對方有人出來挑戰時,唐軍方面一般由秦瓊出戰,基本每次必勝。

總體來說,在李世民屬下作戰時,秦瓊的角色是統帥少量精銳的猛將,但不是能獨領方面的大將,和評書中秦瓊是能統領大軍的帥才差異很大。

玄武門事變時,秦瓊也積極參與,與長孫順德等人負責在玄武門外與建成元吉下屬作戰。玄武門之後秦瓊被封賞食實封七百戶,這是個很高的封賞,高於宰相中支持李世民的蕭瑀、前往洛陽坐鎮的德高望重的老將屈突通、名將李靖等人。

玄武門之後,秦瓊因長期作戰傷病過多,基本在家養病,貞觀年間的軍事行動沒有參與,貞觀十二年去世。

凌煙閣功臣是貞觀十七年,排名其實基本是根據官位品級高低來排的。秦瓊貞觀年間長期養病且已經去世,官位上就吃虧些。

李世民能想起秦瓊將秦瓊排進去,說明秦瓊在李世民心中還是很有地位的。凌煙閣只進去了24人,地位和功績很高而沒有列入的人相當多,如玄武門後被封賞食實封一千戶的劉師立、貞觀年間的名將李道宗等。


仁勇校尉


對於秦瓊我們都很熟系,就是以前過年的時候家門口貼的畫像。其中一個手中拿劍的就是他,另外一個拿鞭子的就是蔚遲恭了,也就是我們的門神。

這個習俗的由來其實還和李世民有關,第一張畫像就是由李世民作的並貼到門上。隨後就一直被流傳才來了,使得每家每戶人都記得他。是因為當時李世民篡位後心慌,總感覺晚上有人,於是把他們兩個人畫像貼在門上,漸漸地被民間模仿。

按照這個道理,李世民應該很看重他。為何還說是不受待見?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秦瓊字叔寶,隋末唐初時期的名將。開始的時候是隋朝將軍,曾經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讓他遠近聞名。後來跟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

因為他發現王世充為人奸詐,所以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後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的勇將,但也因此渾身是傷。

唐朝建立秦瓊久病纏身,他在貞觀十二年(638年)病逝。生前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死後追贈為徐州都督、胡國公,諡號"壯"。在貞觀十七年被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武德二年二月,秦瓊忍不了王世充的奸詐。和程咬金等人在唐鄭兩方交戰的時候投奔了李唐,並且被安排在了李世民身邊當差,因為之前秦瓊做過很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李世民也是知道的。所以他對秦瓊十分尊敬,並授予了他馬軍總管的職位,然後和自己一起守著長春宮。

一路走來,秦瓊立過的戰功也不少,而且常常被李世民當作先鋒破敵。在擊敗宋金剛、收復蔚遲恭、打敗王世充、平滅竇建德、評判劉黑闥等戰役中都立下了大功勞,並且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這每件事情對李世民的幫助都很大,秦瓊一生大大小小打了200多仗,也受了很多次傷,但是這時候的李世民並沒有給他加官職,只是贈予了一些物質上的東西。

當時他在的時候,每個人都對他的評價很高,包括李世民。但是為什麼他當時的地位並不是很高呢?

唐太宗“為人君者,驅駕英才,推心待士”為了還念那些功臣就畫了一副《二十四功臣圖》。當時的秦瓊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僅僅排在了最後一位,雖然說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心目中的地位和官職不是成正比的。

李世民給出的原因是秦瓊是先鋒戰將而不是統帥立功,另外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只是參與了。而沒有像別人一樣立下了大功,這件事情過後他也幾乎是消失了,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對秦瓊感到不平呢。

在秦叔寶死後的情況來看,他的地位又很高了。因為在他逝世後,唐太宗曾經讓人打造了石人、石馬立在了他的寶墓前,用這個來顯示他的功勞。因為當時立石像的要求是很嚴格的,一般人是被嚴令禁止的。

當時陪葬昭陵的很多大臣,也沒有得到此殊榮,所以這讓他的地位增加了不少,即使這樣,很多人也一定覺得特別惋惜了,畢竟這後來發生的事情他是豪不知情的呀!

各位也不必太為他著急,雖然他當時的官位不是很高,但是對於我們一個做大事的秦瓊來講,他肯定不在乎。不然他就不會選擇放棄自己的舊主了。

他很慶幸有我們這麼多的人為他打抱不平;他也很慶幸在他逝世五年之後,唐太宗建立凌煙閣時還記得他;他更慶幸的是在經歷了一千多年的變化下,他依舊被我們每個人所銘記

文|宋昀娜


史之策


說不待見,這個有點牽強附會了,秦瓊是李世民一家的恩人,他歸入李世民賬下後,往往都出陣於兩軍之前,是一個悍將勇將,大小戰役上百,為人也算是忠勇,要說他們之間的關係,還真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

有人提出觀點,認為秦瓊是很受李世民重用的。首先,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怕建成和元吉化成厲鬼索命,所以讓尉遲恭和秦瓊作為門神,而尉遲恭又是李世民的心腹愛將,所以推斷得出秦瓊是受到唐太宗重用的。 其次,凌煙閣功臣也是秦瓊死後5年的事情,而唐太宗還能記住他的功勳,可見對其是看重的。再次,秦瓊死後陪葬於昭陵,並且在其墓前立石人石馬,這可是少有的待遇啊。

綜上所述,就是人們對於秦瓊受重用的看法,這本身並沒有錯,也說得過去,可是政治卻並非一言兩語,幾個事例就能說明道清的,我反而從有些事情中得出的結論是,李世民對於秦瓊要分兩個階段來看,一個是玄武門之變之前,和政變之後。

秦瓊,雖然曾經投入了很多的勢力,可是其人卻是正直剛正的,而且他勇猛彪悍,所以受到李唐皇室的看重,秦瓊是效忠於李唐王朝的,其次才是他李世民,要知道秦瓊可是被冊封為“上柱國”的,而唐高祖李淵也是極其精明和任人唯賢的偉大君王,他駕馭群臣和識人用人都堪稱為一絕,他如此看重秦瓊,不僅僅是因為其勇猛,相信更多的是其忠誠,政治中的權利角逐,往往先考慮的是忠心而後方是才能。

玄武門政變之前,據傳秦瓊是非常反對的,後來才有了李世民將其調出,未有直接參與政變,如此危急存亡的時刻,李世民要的是絕對的支持,而不是模稜兩可的回答和直接的反對。也就是說秦瓊在政變中是保持中立的。

後來李世民贏得了政變,而在此中,李世民也差點險死還生,不過終究還是有驚無險,對此李世民有政變成功後的驚喜,卻也會有政變中差點死去的後怕,而這定然會找一個發洩口,無疑秦瓊是一個很好的戰力,卻沒有能為他所用,不過李世民是有胸襟之人,也知道政變之後穩定方是長遠之策,所以他氣過,恨過,卻也原諒了。

政變之前的李世民和秦瓊有著一道隔閡,卻不顯見,兩人也是惺惺相惜;政變之後,李世民對秦瓊有些說不明的感覺,可是唐太宗連魏徵都能重用的寬仁胸懷決定了對一直都追隨,且立下赫赫戰功的秦瓊也能放下微微成見。

秦瓊是一個將才卻並不是一個帥才,勇武有餘,卻統帥不足,後來唐太宗對政變功臣的分配是秦瓊食邑700戶,並不算高,也不算低,也算是對其的肯定吧。而至於其凌煙閣最後一名,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說排名決定了什麼,因為這只不過是一種出於對功臣肯定和紀念的意義罷了,要知道徐茂公如此帥才也只不過是排名在秦瓊前面一位罷了,所以排名說明不了什麼。

不過話又說回來,24功臣中,秦瓊早死,政變之後,幾乎就沒有再立下什麼功勳,因為傷痛而長期臥病在床,最終逝去,唐太宗將其列入凌煙閣末名,是對其多年並肩作戰的欣賞和認可,同時也是對其的一種不釋然,一種無奈和猶疑的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